1960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铁打不散的食堂
中共陕西乾县醴泉公社委员会第一书记 符同斌
我们醴泉公社五?生产队社员编了一首民歌,赞扬他们的食堂办得好:公共食堂真正好,一省粮食二省面,三省灶具四省炭,五省劳力六省钱,妇女不再在锅边转,劳动回来就吃饭,男女老少都喜欢,饭罢说笑去田间,干活劲头冲破天。的确这个队的食堂越办越好,全队共二百六十八户,已有二百五十三户入了伙。
凡是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不断斗争才能壮大。这个队的食堂从去年7月开始办时,大部分社员对办食堂信心坚定,有部分社员思想上有疑虑,队的党支部没有向困难低头,首先就向社员讲解了“积极办好,自愿参加”的政策,按粮食保管到队,食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办法执行。当时就有四十八户社员报名入了食堂。这个队的党支部领导食堂的办法:首先是从改善社员生活、吃好吃饱吃得干净卫生,节省粮食上着手。食堂开伙后,为了叫社员吃好,党支部书记?天贞就下到第三小队灶房当炊事员,发动炊事员献计献策,开展作饭的技术革新运动,利用粮菜混吃,创制饭菜花样。他和炊事员创制出萝卜蒸甜盘子、萝卜包饺子、白菜馄饨、麻式面等七十多种饭菜花样。食堂顿顿不吃重样饭,社员越吃越喜欢,把这个食堂叫“万红食堂”,“万能食堂”,“幸福食堂”等,党支部就在这个食堂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制作饭菜花样的办法。为了节约粮食,大找代食品,食堂利用玉米叶、玉米棒壳,红芋蔓等制造淀粉,利用淀粉制出二十多种糕点,这样大大节约了粮食。
党越关心社员生活,社员的生产干劲越大,全队妇女出勤劳力增加了,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第四小队有一十九名妇女劳力,过去因一天做三顿饭,能整日参加干活的只有四人,十五名妇女下地迟、回来早,一晌只能干半晌活。入了食堂后全队十九名妇女全部整日参加干活。社员说:生活有人管,盐醋柴面不费心,吃饭饱来吃饭香,干活人才有心劲。她们鸡叫就起来下地,原来每人一晌只送十三回粪,现在就送五十多回。这个队赶去年11月就给全队三千多亩麦田亩亩施上了万斤肥,比往年提前了六十天,又给所有麦田施完了二遍肥。在近日干旱严重的情况下,社员干劲更大,已掏、打成七十多眼井,用人力担、抬、引的办法,已给两千六百亩麦田灌了一至四次水,决心战胜干旱保证今年夏田大丰收。食堂成立后,由过去三慢变成三快,过去是做饭慢,吃饭慢,下地慢。现在是吃饭快,下地快,干活快。过去有些社员在家里起伙,日常操心柴、油、盐、醋等问题,每逢集市全队就有二十多人上街赶集,现在只操心干活,不操心生活问题,逢集市没特殊事情也没人逛集。在水利工地的社员更安心了。原来常回家安排家庭生活的社员?振才现在也不来回往家跑了,安心搞水利。他在工地一连被评为三次甲等模范。
食堂越办越好,社员对公共食堂非常关心和拥护。六十八岁的老汉?恒禄说:“我活了几十岁没吃过食堂这样好的饭菜。”他感激得把他家准备包饺子的两个大南瓜,拿来给食堂包包子吃。社员人人爱食堂,个个关心食堂,他们说:咱这个食堂是铁打铜炼的。大家为了把食堂办得更好,向食堂提出了好多条合理化意见。食堂管理员根据大家意见,制订了具体制度,建立民主管理食堂细则,提出照顾客人、老年人、病人和小孩的办法,改革炊具,实现作饭灶具机械化。


第8版()
专栏:

“日新夜异”
 溪深
“日新月异”是一句形容事情变化很快的成语。但是,用它来比喻我们这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代的变化,比喻我们的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运动,比喻我们的瞬息万变的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则是很不够的。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用冲天的干劲,分秒必争的行动,高速度的思想,打破了“日新月异”这个老常规,创造出了一个“日新夜异”的新常规。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不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而是以“日新夜异”的高速度改变着!我国的建设速度不是“日新月异”地前进着,而是“日新夜异”地前进着!我国的技术革命运动不是“日新月异”地发展着,而是“日新夜异”地发展着!这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变革!
张家口电机厂的职工大战一夜,全部实现机床高速度强力切削,提高效率二倍到七十倍!怀来县五星砖厂青工大干一夜实现无窑烧砖,使生产周期由七天降到三十六小时。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真是瞬息万变,“日新夜异”,一眨眼的功夫,万里江山,焕然一新了。高速度成了我们时代的特点。
我国六亿五千万人民思想大解放,不甘心“一穷二白”了。这种不甘心“一穷二白”,并不是一般的“不甘心”,而是高速度地,急不可待地要求改变现状,正是这种力争上游的思想,促进了我们一切工作的大跃进,创造出了千千万万的“日新夜异”的奇迹!
“日新夜异”的力量源泉是党的总路线,我们只要按照党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我们的生产面貌、社会面貌、生活面貌就一定能够得到更迅速的更好的发展。


第8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为普及农村文化贡献力量
广西容县自良公社书店图书发行员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 曾广才
我是一个农村青年,1958年以前一直在农村参加生产,同时参加农村的宣传工作。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后,为了满足农村文化的需要,公社党委决定在自良圩建立一个书店,把我调到专区图书发行训练班去学习。我心里想,自己文化水平低,搞图书发行自己干得了吗?后来经过领导上不断的启发教育,我认识到图书发行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是为了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将文化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意义的工作,党现在要我做这个工作,我就应该鼓足干劲,贡献出所有的力量,有党的领导,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从训练班回来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建立书店。房子、柜子、桌凳……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呢?公社党委负责同志说,要勤俭办事业,要依靠群众。经过党委同意,召开了一个宣传员、小学教师会议,首先讲明了建立书店的目的、意义和好处,然后提出建店的困难。大家对建立书店非常赞成,说没有书店要买一本书就得跑几十里到县城去。对于房子、用具的困难,大家提出保证,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来解决。第二天,自良圩的宣传员敲锣打鼓向群众宣传办书店的好处。曾福天听了说:“办书店既然是为了大家学文化方便,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可以把我的铺面借给书店。”许多社员也献出桌凳、柜子和其他用具,还帮助布置、写招牌。这样,在群众的支持下,一文钱不花就把书店建立起来了。
从群众支持建店的事实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听党的话办事就不会错,工作信心大大增加了,我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把图书发行工作做好,做出优良的成绩来报答党和群众。为了方便群众买书,我经常担书下乡,哪里有人就送到哪里去,不管山多高路多远。有一次挑书到五十里路远的山村去,干部群众说:过去要到县里才买得到书,现在书店派人直接送到我们村里来了。
在发行图书工作中,我牢牢记住党的教导:图书发行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每次运动中,我都很关心运动的情况,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来开展图书发行工作。有一次,我从县里开会回来,路过胜力大队,发现水稻螟虫为害很严重,我立即向公社党委汇报情况,并且把“怎样防治螟虫”一书,广泛宣传推荐,结果三天就卖了二百多本,有力地推动了除虫运动。公社化后,我了解到社员由于缺乏集体养猪的经验,猪长得不快,我便给他们介绍“集体养猪法”及“饲养牲畜的经验”两本书。在图书发行中,我到哪个大队就参加哪个大队的生产,边生产边宣传,休息时就卖书。
1958年公社党委为了争取晚稻特大丰收,号召社员大搞积肥送肥。当时我下到大队参加发动群众积肥送肥的工作,有一个女社员没有好气地对我说:“现在你叫我们送肥下田,明年割禾你来帮割不?”这句没头没脑的话使我想了很久,后来深入了解,才知道社员是怕肥料多了禾苗倒伏,禾苗一倒伏谷子损失大,又很不好收割。但是,我想为了争取特大丰收,党委号召多下肥料是不会错的,但是要解决倒伏的问题。于是我便回到书店看看有没有关于防倒伏的书,真是巧得很,一找找到了一本“水稻倒伏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的书。我拿了书立刻跑去找党支部书记,将社员的思想情况向他汇报。我把书的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说只要把书中的经验向社员宣传,社员的顾虑就可以消除了。支部书记认为这样做很好,并决定当晚召开生产队长和技术员会议,会上我把书店的几十本书都拿来,每人发给一本(每本八分钱)。大家一边看书一边讨论,说:过去不知道合理施肥,怎么不倒伏,这回有了老师了!第二天大家把书本带去田头组织社员学习。有了先进经验做指导,社员打消顾虑,大搞积肥运肥。结果晚稻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平均每亩八百三十斤,没有发生倒伏现象。
图书发行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一定要再接再厉,在今后工作中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谈谈高山探险
登山运动健 将袁扬
这些日子,人们的话题总也离不开登山运动。一提到我们已经征服了世界最高峰这件事,人们忍不住眉飞色舞,又赞颂又向往。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每个健壮的青年人,都能够进行登山锻炼的。这里我来谈谈登山运动的一些知识。
登山这项综合性的运动包括群众性的登山和探险性的登山两种,这里只谈探险性的登山运动。
探险性的登山,通常是指攀登拔海六、七千甚至八千米以上的山峰和人迹罕见的悬岩峭壁。这次我国登山队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属于这一类。
在世界许多国家,人们把拔海八千八百八十二米的珠穆朗玛峰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南极北极早在十九世纪初叶就有了人类的踪迹,而珠穆朗玛峰,却迟至这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被人们征服。
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多变,冰封地冻,而且地形复杂,空气稀薄,因此,高山探险是人们与大自然进行的一场极其困难而复杂的斗争。只有随着人类科学和工业的发展,逐步提供探险所必需的各种技术装备和人造氧气以后,才有了征服它们的可能。
高山探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所遇到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恶劣多变的气候。严寒笼罩着每座高山,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拔海七千米到八千米的山上,一般温度都在摄氏零下二十度到四十度。清晨和傍晚,凛冽的寒风刺骨;中午,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辐射热又晒得人们的皮肤疼痛异常。登一次山下来,皮肤被晒得乌黑,表皮有时也会脱落。如果遇到坏天气,狂风翻滚,这种高空风,有时比十二级风还要强烈,巨大的岩石都会被刮走。在这种情况下,高山上是不能停留的。还有那遮天盖地的大雪,茫茫一片。其次,会遇到复杂的地形。宽阔的冰川地带,六、七十度的冰雪高坡,数米到数十米宽的冰裂缝,突出于冰雪之上的岩石,以及峭壁和那高空稀薄的空气,不仅使人气喘和行动困难,还常常引起人们生理上一系列的反应,如头痛、呕吐、四肢无力,严重的还有窒息的危险。拔海八千米以上的地区,因为严重缺氧,在航空生理学上,称为“死亡地带”。
攀登拔海六、七千米以上的高山、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登山时,登山队员们除了携带技术上所用的装备以外,还要携带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高山生活用品:帐篷、保暖睡袋、食品、汽炉和燃料等物资,特别在拔海八千米以上的山区,还要携带人造氧气。所以,登山队员在攀登高山时,都要背相当重的“登山背包”。尽管有上述的重重困难,但经过长期登山实践证明,人体机能完全可以适应这种环境。在攀登顶峰以前,先在山中进行几次适应性的行军,这样人们就能逐步适应越来越高的环境,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山探险是与大自然进行的一种艰难而危险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人们不仅要有健壮的体格、熟练的登山技术,同时还要具有高度勇敢和坚毅不拔的大无畏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在高山探险活动中,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品质。
高山探险还能直接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在攀登山峰的过程中,可以对山区进行多种多样的科学考查,全面探测这些山区的气象情况、动植物生长情况、冰雪和地形情况、矿产资源等情况。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普遍开展高山探险活动,对保卫祖国的边防也有很大的意义。


第8版()
专栏:影评

在斗争里成长
——简谈儿童片“地下少先队”
江怀
对于今天的成年人说来,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白色恐怖、饥饿、失业、物价暴涨、交不起学费这些事,已经是恍如隔世;而对今天的孩子们说来,更是见所未见,最多也是从小说故事或者连环画册里看到一些。通过艺术形象,告诉今天的孩子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事迹和敌人的暴行,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欢迎“地下少先队”的上映。
写的是孩子们的事,但是对成年人同样有吸引力,有教育作用。你看,党是如何关心我们的下一代!即使是环境那么险恶、斗争那么紧张的时候,党也没有放松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在上海的天空还满布着乌云的时候,党出版了“新少年报”,用当时环境里所能允许的各种方式教育和组织孩子们,教育他们认清局势,教他们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党的地下工作者杨明,不仅向孩子们进行革命的教育,更按照党的指示,进一步把他们组织起来,做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直接地参加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如何在斗争里逐渐坚强成长为红色的革命后备军的时候,我们会深深地懂得:对革命下一代的培养教育,是一件多么严肃而又细致的工作!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革命者的优良品质,为人类解放事业献身的崇高感情,决不能依靠温室的培植,依靠为他们安排好各种各样优异的物质条件,而是要引导他们参加全民性的革命运动,参加改造社会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只有从这种严峻的土壤中,才能生长出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幼苗来。在“地下少先队”时代是如此,在我们已经有五千万红领巾的今天也是如此。
如果说对影片还有所要求的话,就觉得孩子们活动的范围,还可以更广阔些,活动内容还可以更充实些。那样,对刻划这群地下少先队员和他们的领导人的精神面貌,对反映解放前夕的艰苦复杂的地下斗争,对孩子们所起的教育作用,也许将会更丰满些。比如,这部影片有一部分材料是根据当时的“报童近卫军”的事迹写的,“报童近卫军”的活动,便不只是散发传单。他们还借送报之便,侦察和调查了敌人的军营和仓库。比如在学校里,“地下少先队”还用“铁木儿团”等名义,发动孩子做“不知名的好事”,把更多的孩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些材料都可以利用。如果那样的话,演员(包括演成年人的和演孩子的)就更有活动的天地了。


第8版()
专栏:

公社新人
李晓白
农业专家就
就在这块土地上,
地主剥走他的破棉袄;
经受着饥饿和鞭打,
泪珠不知流过多少;
骨头被担子压弯了!
胡子被风霜染白了!
就在这块土地上,
把幸福的日子迎来了,
昨天装上电动水车,
今天拖拉机又来报到;
宁让敬老院的椅子空着,
他要向土地把债讨。
就在这块土地上,
他用心血把生活灌浇;
把豆子嫁接在南瓜蔓上,
椿树上结下了棉桃……
他摸熟了泥土的性格,
沿着总路线走上灿烂的大道。
就在这块土地上,
敲锣打鼓彩旗飘,
千百名代表、大学生,
来听专家的报告,
书记扶着他走上讲台,
他流着眼泪不住地笑。
山村老大娘
苍发飘飘汗珠淌,
割完了麦子洒好了场,
笑看麦堆步步高,
心儿在算丰收账,
提着镰刀往回走,
后边有人喊大娘,
“队长呀,三缺一,
打打扑克乘乘凉。”
大娘笑着回头说:
“没工夫呵请原谅;
报社昨天打电话,
要我写篇小文章。”


第8版()
专栏:

风暴
(木刻)
马克


第8版()
专栏:

妈妈安心去生产(剪纸) 更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