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
专栏:

找到一条多快好省培养数学干部的途径
复旦大学数学系代表 谷超豪
今年3月份以来,复旦大学数学系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教学改革的群众运动。全系师生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揭露了过去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中一系列的矛盾,着手建立起一个新的数学教学的体系,初步找到一条多快好省培养数学干部的途径。现在,我就这个运动的情况向同志们作一个简单的汇报,请同志们指正。
冲破数学教学工作中许多旧框框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们全系的师生越来越迫切地要求在又红又专的大道上迅速前进。六十年代第一个春天,形势无限美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飞跃前进;工农业生产开门红,满堂红,万紫千红;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波澜壮阔,声势浩大,有力地推动了文教工作向前跃进。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全系师生精神都很振奋。大家怀着这样的雄心壮志:一定要建设起一个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反映现代科学成就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体系,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材,迅速地攀登科学高峰。3月初,全国数学会召开期间,我们读到了北京师大数学系关于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这个建议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这样,全系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就热烈地展开了教学改革的运动。这个运动冲破了教学工作中许多旧的框框,提出下面进行改革的三个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我们要依照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现代科学发展的情况,大大充实新的教学内容。现在是人类科学在飞跃前进的年代。我们面临着征服宇宙空间的任务,要广泛利用蕴藏在原子核中大量能量,要用机器来代替部分的脑力劳动,要使工程技术进行巨大的革命。这一切都对数学提出了大量的新的要求,同时,也把一系列崭新的成果来丰富数学科学的内容,出现了计算数学,控制论,讯息论等新兴的数学部门。但是,目前我校数学系各专业基础课的情况同这个形势还远远不能适应。最近几年来教学内容虽也不断有所改变,但没有进行根本的变更。学生在基础课程中所学的内容,基本上还限于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材料。例如理论力学这一门课程,还是牛顿与拉格仑日时代的内容,星际航行与自动调节所需的现代化材料,根本没有涉及。一些新兴的数学部门,没有列入基础课的内容,因为基础课的内容太陈旧狭窄,学生到读专门化时还要大量地补学基础知识,现代内容仍然学得很少,这样,显然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概括地处理原有基础课内容,大量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成就的新材料。
第二个要求是,要科学地、合理地处理课程的设置和相互关系,避免课程重复、割裂以及内容繁琐等现象。过去,课程的设置局限在十八、十九世纪形成的学科分类的旧框框里。和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主要学科,如几何、代数、分析三方面的课程严格分开,数学与力学、物理课程也都互不连系,许多内容还与中学材料重复(如牛顿力学)。如为了使解析几何作为一门课程,就添上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浪费了大量的学时。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科学的系统性,也不适应发展边缘学科的要求,不能满足研究综合性问题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与分类的辩证关系,来重新设置课程。
第三个要求是,要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指导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破除脱离实际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过去,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在我系教学工作中还有不少影响,有的人看不到数学的现实来源,片面强调它的抽象的一面,把数学看成只是公理演绎的结果,欣赏它的所谓“纯粹的美”,这样,就把有用的内容说得丝毫看不出用处来(如复变函数的一部分)。数理方程这一课由于处处片面强调严格论证,强调各种方程之间的区别,七十多个学时只能讲三种典型的方程,把一门生动活泼的、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弄得内容枯燥贫乏,脱离实际。在教学中往往是从定义到定理,从定理到推论,处处是一副刻板的面孔,学生接受困难,不容易懂得所讲东西的实质是什么。有些一年级课程的内容,同学要到三年级才能真正懂得。有些同学受着这种脱离实际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束缚,对数学甚至对社会现象,也抱有不正确的观点。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迫切地要求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武器,来重新处理教材与建立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这三个要求,从根本上破除了旧的教学体系,着手建设起一个新的数学体系。依照这个新的体系,基础课程内容将要焕然一新。以数学专业为例,我们依据重大工程与尖端技术、现代物理、自动化、国民经济、大量计算任务等五个方面的需要,重新确定基础课程的内容。
按原教育计划,数学、物理方面的基础课程共有一千二百四十三学时,要三年半才能学完。改革方案中删除了陈旧与重复的内容三百一十学时,余下的内容经过概括更新,可以在四百九十七学时内教完。这样就可以在基础课中添加四百九十学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现代科学成就的新内容。可以在三年内学完全部基础课(如果部分课程内容下放到中学去,时间还可以减少),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劳动,技术革命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并且有至少两年时间从事专门化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大超过现在毕业生的水平。
经过这样的处理,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添加了“计算数学”、“数理逻辑与控制论”等四门新的课程;对统计数学、一般力学等七门课程的内容作了重大的改变,这些课程新增内容大多占一半以上;原有基础课程,经过概括更新和适当的归并,也有很大的变化,如解析几何,数学分析(一)数学分析(二)等三门课程就合并成了数学分析(一),这样,基础课程大体上就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数学基础知识,如数学分析、代数等;一类是物理、力学课;一类是与上述重大工程与尖端技术等五方面密切相关的数学课程,如数理方程、统计数学等。从这个新的课程体系中看,在基础课中新增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现代内容就占了一半,各门课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了,各课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加强了。
根据教学改革方案和新教育计划的要求,师生们又编写出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十九门课程新教材。这些新编出来的教材,都经过反复四次修订才完成的,现在已经陆续出版。
目前,我们已开始在一些班级中进行试验。初步结果表明,效果是良好的。同学们都感到,按新教材、教法进行讲授,避免了重复,提高了效率,容易使学生掌握本质。复变函数的进度是以十二周赶十八周的速度进行的。但同学们感到比过去学数学分析还容易。我们对二十个学生作了一次预先不通知的临时测验,结果,四分、五分的就有十七人。同时,为了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六百多师生下厂参加技术革命,或从事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数学问题,使技术革命、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使培养数学人材,也不光是闭门读书,而能密切结合生产实践活动来进行了。现在,系内师生正满怀信心地为进一步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而奋斗。
这次运动之所以能够进展比较迅速,效果比较显著,我们的体会,是由于它有着如下的四个特点:毛泽东思想在自然科学中挂帅
首先,这次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本学期初,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师生们深深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在自然科学中挂帅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大家都带了毛主席著作到工作室来,无论是方案讨论小组或教材编写小组,同时都是毛泽东思想学习小组。无论工作怎样紧张,大家都坚持每天一、两小时的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就读“愚公移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著作,大大地鼓舞了斗志。碰到弄不清楚的问题,就钻研“矛盾论”、“实践论”等文章,打开了前进的道路。例如在编写教材时,有些组的教师原来以为只要举一些与应用有关的例题,就是已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了,但他们学习了“实践论”之后,认识了一切知识来源于生产活动,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之标准,明确了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正是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数量的变化关系,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也就在于它能指导人们正确地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正确地解决工程技术和现代科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因此,就下决心,努力从实践的来源与需要出发来写数学的教材,对一些重要概念和问题的提出,都力求说明它的现实来源;对于主要定理,都不限于形式的论证,而注意阐明它所揭示的实质;对各门课程,力求反映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并且努力写出教材内容的实践意义,因而彻底地改变了原来教材的面貌。有的同志说,我们每一步进展都是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后取得的。
自始至终与技术革命运动密切结合
第二,这次运动自始至终都是在技术革命运动推动下进行的,并且与技术革命运动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的。在技术革命中,工人同志们干劲冲天,智慧无穷,许多工厂企业几天翻了身,一改生产技术的落后状态,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这些事实一面促使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另一面也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到,教学必须改革,才能跟得上这个革命发展的要求。在运动中,系内师生四百多人下厂参加技术革命,其余师生也在从事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数学问题。3月底以来,我们为技术革命运动及实际生产做了不少的事:在各方面协作下,完成了技术革新项目五百二十七项,解决了生产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四百八十五项,两者合计共一千零十二项。有的项目在技术上、理论上、经济上都有较大的意义。由于师生在技术革命运动中受到了锻炼,思想面貌天天在变,知识范围也天天在扩大,这些,无论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起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参加技术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师生们对数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清楚了。大家深感过去力学、物理知识不足,因此,在新课程体系中连续介质力学加强了,并添上管道流动等材料,在实际问题中遇到许多高阶偏微分方程,数理方程中也就添入了这方面的内容。许多课程在确定内容时还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例如在编写一般力学教材时,就访问了许多中等专业学校、工业大学、工厂以至天文台。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同学们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力学组的同学与中华造船厂工人协作,经过三百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施用冷热器这样复杂的设备,它能降低车间温度,并有很多其他用处,同时接触到很多力学问题,在理论上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数理方程组同学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时,全面地掌握了非均匀各向异性弹性板的理论,创造多种有普遍意义的有效的方法,设计单位建议把结果写成专著出版。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实践是培养人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我们的新的教育计划中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有生产实习,五年学习期中,自始至终都要参加技术革命,把技术革命与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
广泛发动群众,边破边立,以立为主
第三,运动本着积极建设的精神,采取了广泛发动群众,边破边立,以立为主的做法。由方案到大纲,由大纲到教材,由教材到试验,到修订教育计划,到推动全面工作,贯彻了不断革命的精神,步步深入,步步提高。在修订教育计划、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更加深入地发现了许多问题。就以数学中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观点的影响来说,如果不是编写教材,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能深入下去。在运动中,教师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师生结合得很好。许多同学,由于过去学习中深感少慢差费之苦,迫不及待地要求改革,对那些过去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首先提出创议,并立即开始行动,如数二同学,不但对物理课教学内容揭露出大量矛盾,而且立即行动,师生结合起来,一起编写教材,许多教师也对自己所任课程中的少慢差费情况和理论脱离实际现象,感到不满,都主动地和同学在一起,揭露这些课程的矛盾。老教师也参加到运动中来,从事新教学体系的建设,他们和同学们在一起讨论,一起编写教材。学生编写的教材,最后都经过教学上有修养的教师审查定稿。
总结与发展了教育大革命的成果
最后,这次运动是建立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来的一切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它总结与发展了教育大革命的成果。教育大革命以来,数学系的教学工作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师生在教学上创造了不少经验,这些改革,为这次运动创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也说明了在教学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不仅是完全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特别在1959年下半年,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精神传达后,各年级普遍增加了两周劳动,只用七周时间就完成了九周的教学任务。在这学期中,继续发扬多快好省的精神,又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八门数学基础课中有六门提前了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完成任务,并提高了质量。这里有很多经验,例如,一年级的数学分析提前六周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对内容进行概括,抓住课程内容中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并注意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少专门化课程的教师,能够把自己摸索多年掌握的内容在半年内教给学生,就是因为用了较高的观点总结这些材料的结果。这次教学改革方案中的许多想法与措施,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加以发扬的。
这几年来,我们在科学研究、新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进展也比较快,这也为进一步前进准备了有利的条件。1958年教育大革命以前,我们只有一个教学专业,六个学科,面都很狭窄。到现在已有数学、力学、计算数学三个专业,有平隐随机过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等二十六个学科,它们的发展一般是比较快的。例如:力学专业在成立时全是青年同志,没有一个懂得力学的,现在已能开出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如空气动力学等,又已建立了水力学,材料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实验室。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坚持和发扬群众性的小型科学讨论会的经验,结合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959年以来已写出科学研究论文一百六十余篇,最近,编出了两本论文集,包括1959年10月份以来完成的部分论文七十多篇,这些论文绝大部分属于新学科领域,同时,又是直接联系生产实际中教学问题的。这些成绩为建设新的教学体系创造了不少有利的条件。
同志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学改革是一个深刻的革命运动,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第一步,离开形势对于我们的要求还很远,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够的地方。我们决心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向先进单位学习,发扬不断革命精神,把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我们要继续通过试验,使新的教育计划,教材不断完善起来,使新的教学方法继续发扬,使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进一步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以教学改革来带动全面工作,大搞科学研究,积极发展新学科、新专业,大力培养师资,为迅速建立新的教学学派,攀登科学高峰而奋斗。在目前国际国内大好形势下,我们怀有充分的信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文教工作者团结在一起,高举起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红旗,在这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高潮中,贡献出我们一切力量。


第11版()
专栏:

老当益壮 不断革命
清华大学教授 张子高
我完全同意林枫同志的报告。我今年七十四岁了,从事教育也将近半个世纪,今天能有机会作为人民教师的代表,来参加这样空前盛大的全国第一届文教界群英大会,真是感到无比的兴奋和鼓舞。现在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从我的一生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党的领导是一切胜利的保证。是党,给我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引导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给了我新的生命。
我记得还在六十年前,当我十四岁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蹂躏我们的祖国,引起我极大的愤慨。从那时起就产生了“富国强民”的思想。以后几十年间,我曾经梦想过“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工业救国”、“农业救国”等念头。但是在清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这些梦想全都破灭了。到解放前夕,我已经心灰意懒,准备退休养老了。1949年全国解放,我看到党和政府很快就安定了社会秩序,稳定了物价,发展了生产,出现了一片开国的新景象。我还看到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我为中国人民能有这样好的政党和政府而庆幸。以后,党又帮助我学习了方针政策,使我知道了党确实是代表着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的最长远、最根本的利益,党是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从不隐蔽自己的观点。最使我感动的是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党殷切地期望和帮助每个知识分子改造自己,赶上时代。更重要的是通过历次政治运动,如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反、思想改造等,使我认清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三大敌人,也使我终于找到了过去的理想不能实现的原因。特别是在抗美援朝的斗争中,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居然战胜了世界第一号最凶恶的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我衷心感到党是祖国人民的救星。
1953年以来,随着祖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取得很大的成绩。我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很大的鼓舞。但是资产阶级右派却不甘心失败,在1957年向党发动了猖狂的进攻。清华大学的右派分子也向党大肆攻击,一笔抹杀解放以来教学改革的成绩,诬蔑党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我对于他们这样颠倒黑白,恩将仇报,感到十分气愤。经过党的教育,我才认识到这不是个人恩怨,也不是认识不清,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为了捍卫社会主义必须参加战斗。从斗争中使我看到右派分子的顽强狡猾,以及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我的阶级觉悟。
1958年,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跃进的形势,农村里兴起了人民公社化的运动。这种大好形势极大地鼓舞教育了我,使我看到了共产主义光辉的前景。这时党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我认真地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教育理论和毛主席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著,使我明白了教育革命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异,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为了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我迫切要求参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把自己全部力量贡献给这个壮丽的事业。1959年1月我光荣地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回顾过去这十年,党使我这个在旧社会中已经意志消沉的旧知识分子转变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我深深体会到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正确和伟大。经过六十多年曲折的道路,我终于找到了自己光荣的归宿,这使我更加确信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思想改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参加实际斗争,把自己的命运和党的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知识分子唯一正确的道路。
依靠群众,依靠新生力量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化学教研组除我以外,只留下九个年轻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新手,却要开出一千二百多人的化学课。同时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从根本上改革教学。困难是很大的。当时有人劝我不如先用三十多年来老一套的教书经验对付对付再说。这看来是驾轻就熟,其实是避重就轻,因循守旧。我没有听他的话,而是听党的话,坚决上马。老教材不适用了,我就和年轻人一起学习苏联新教材。俄文一字不识,我就和大家一起从头学起。青年教师没经验不敢上讲台,我就帮他们订进修计划,给他们作讲课示范,听他们试讲。大家怕讲绪论课,我就和大家一起学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自告奋勇给大家试讲。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劲大,学得快,困难一个个被克服,大家一个个登上讲台。就这样,我们不但开出了全新的普通化学课,教学质量远超过去,而且开出了六门工程物理系所需的全套化学基础课,教师也由十人发展到四十多人。从这里我开始体会到了群众的力量。
1958年,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刚刚站稳脚跟的化学教研组又担负起建立工程化学系的任务,而且首先办起国内力量较薄弱的新专业。我担任了系主任。
建系伊始,可说是一穷二白。几乎所有教师都不懂化工。新来的年轻人,不少还是转行来的,只念过大一的普通化学。至于仪器设备更是寥寥无几。确实是个“穷棒子系”。当时有三个问号摆在我们面前:能不能建成化工系?要不要在筹备新专业的同时就开展科学研究和生产?敢不敢攻尖端项目?教研组里有的同志心存疑虑,外校一位资产阶级专家也嘲笑我们:“清华化学教研组的化学只能考两分,根本办不了这种新专业!”但是,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乘大跃进的东风,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同时上马,用穷棒子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办法大搞建系和攻尖端的群众运动。在猛攻某项尖端科学研究项目的战斗中,一批年轻教师和一年级同学敢想敢干,经过二十六次失败,终于在实验室里试制出尖端产品。紧接着,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又建成了生产这项尖端产品的中间工厂。就是以这种革命干劲,仅仅一年多时间,我们就已准备好了全部主要专业课,建立了六个教学实验室,进行了五项科学研究,建成了四个中间工厂及四个研究实验室,生产出了十几种产品。我们的系以大跃进的高速度建成了。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联基地也正在形成。师生员工数量也有了大发展。过去是外行的年轻人,今天也都成了能文能武的建系骨干。老清华的化学系从1923年开办到1949年,师生员工人数从来没有超过一百五十人,开出的主要课程不过是化学教研组早已开出的几门化学理论课,科学研究更是少得可怜,至于生产则根本没有。我们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在教学、生产、科学研究各方面全面的超过了老清华化学系二十多年的成就,真是一年胜似二十年的大跃进。
青年人这种劲头使我深受感动。在国庆十周年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提笔赋诗一首,名曰:“青年干劲之歌”。其中有几句是:
昔日尝爱杜陵叟  黄犊来个夸人口
地复天翻千载后  青年意气古无偶
高山低头河让路  天公为之重抖擞
建置新系应时需  寒暑一周未之久
生根茁芽复放花  行看蔚然成林薮
青年人的干劲大大鼓舞了我,感染了我,那些时候,我也和他们一起战斗。当他们对新的技术问题感到有困难,我总是和他们一起研究,设法解决。当有人在困难面前有点犹豫时,我就鼓励他们拿出登山队员攀高峰的精神,在战斗中成长。看到这些年轻人迅速成长赶到老一辈的前面,我就从心里感到高兴。我觉得全力培养青年正是我们老一辈人的责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正是我们老一辈人的期望。要和青年人在一起,投身到群众运动的洪流中,我们老一辈人也才会进步更快,也才感到越活越年轻,愈干愈有劲。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统帅业务改造世界观
清华大学党委从1952年第一次教学改革起,就一直号召教学中要坚决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以政治统帅业务,培养同学正确的世界观。当时有人反对说:“不论用唯物观点还是唯心观点讲课,化学毕竟还是化学,总不会把化学讲成生物学。”也有人顾虑哲学深奥,高不可攀,很难作到。我则坚信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几年来,化学教研组的实践也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教学中必须贯彻,而且也一定能够贯彻。
我教了几十年书,虽然有了一些化学业务知识,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面前却是一个小学生。我下定决心,要恭恭敬敬地学,勤勤恳恳地学,非学好不可。工农群众学习哲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事例给我们很大的鼓舞,破除了大家对哲学的神秘论。这几年来,我和青年同志一起,经常自学毛主席著作。并前后系统地听了两次学校开出的哲学课,认真记笔记,参加讨论。当苏联专家巴巴诺夫作物理学示范讲课时,虽然不是讲化学课,但我每堂课都去听,学习他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我们在教研组内还经常组织有关化学中哲学问题的专题讨论,并在讲课、辅导、实验等全部教学过程中力图加以贯彻。就这样,边学习、边实践,哲学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在教学中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取得一些成绩。
过去,教师们在讲化学课时,往往是孤立地罗列各个化学现象,互不联系,因此学生们感到化学没有普遍的规律,要靠死记。现在,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材料。譬如讲到物质结构时就说明各种原子的统一性,并分析它们内在的主要矛盾就是电子得失的趋势。讲各种分子键晶体和各种分散系时,既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统一的联系,同时又明确指出了它们的差别。这样,学生们反映,化学并不是那么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对化学的理解大大加深了。这就大大有助于他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教师们在学习和贯彻辩证唯物主义以后,也感到大大加深了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并且提高了思想水平。
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我们科学研究也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解放前我研究中国化学史,主要是从兴趣出发,还不能脱出单纯的史料整理和考据,这样研究工作只能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甚至是四肢不全的躯壳。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参加了对化学领域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后,我认识到化学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科学,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斗武器;体会到研究化学史就是要研究化学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向广大人民进行唯物史观和爱国主义教育。譬如关于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强调了它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社会实践对自然界认识不断加深而概括出来的。又如研究、整理、提高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炼钢、造纸、陶瓷等方面的独特技术,就可以对现在生产发挥作用,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就这样紧紧依靠毛泽东思想,终于用不到二年的时间,在党的关怀、鼓励和青年同志的帮助下,去年年底完成了“中国化学史”初稿,共十五万字。就我个人而言,去年一年的科学研究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解放前三十年科学研究的总和。今昔对比,使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科学研究一切业务领域中必须坚决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研究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才能切切实实做出成绩。
同志们!中国有句很有力量的成语,叫做“老当益壮”。我愿以不断革命精神与同志们互相勉励,共同前进,贯彻这次大会的精神,学习同志们的先进经验,争取思想和工作的更大跃进。


第11版()
专栏:广东通讯

为了培育新的一代
——锦江托儿所模范保育员夏惠娟
本报记者  陈婉雯
“夏小林养得活,擂锤都会种出芽啦!”新会县双水人民公社富美大队锦江村一些人都曾这样说的。可是这话没有给说中,托儿所把夏小林养活了。现在长得又结实又灵巧,已经有三岁多了。
夏小林出生后七个月便没有了母亲。他的父亲专门请了老婶娘料理他,这位老婶娘生怕饿着了小孩,老是向小孩的嘴里喂东西。不到一个月,夏小林的肠胃弄坏了,瘦得只剩下皮包骨,许多人看见了都不禁摇摇头,肯定说孩子养不活了。
看到这个情况,锦江托儿所所长夏惠娟和保育员们难过极了,她们一再请求小林的父亲:“把孩子交给我们吧,我们会把他养好的。”小林父亲看到这些保育员都是些年轻姑娘,就想:连有经验的老婶娘还养不好,她们能行吗?但见小林瘦得这个样子,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送小林入所去。
夏小林入托那天,一些群众便在那里议论纷纷,说这回托儿所是招祸上身了。夏惠娟的妈妈本来就不同意女儿当保育员,听到了这消息也赶到托儿所来,扯着女儿说:“弄坏了别人的孩子看你怎么办。”党支部书记听到群众的议论,也跑到所里看个究竟。他赞许保育员们为了培育新的一代的精神和勇气。并且问她们有什么困难,保育员说:“什么困难都不怕,就是怕群众议论多。”支部书记说:“那你们就用事实去说服群众,争取群众的更大信任吧!”
夏小林因为长期拉肚子,失水过多,入所不几天,就发生抽疯性的休克。夏惠娟虽然受过保健工作的训练,有点急救知识。但毕竟没有经过实践,心情还是有点紊乱。但她想到要克服困难,镇定地按照急救程序施救。在医生赶到之前,使夏小林复苏过来。医生指出要养活夏小林就要小心护理,特别要注意他的饮食起居。托儿所经过仔细地研究后,便给小林定出了护理方案,那时所里的孩子都是日托,但夏小林却破例地被接收为全托,一切教养工作全由托儿所包下来。保育员们每天定时定量喂稀饭给他吃,给他治疗疮疥,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睡眠、增减衣服和注意清洁卫生。夏小林的生活有了规律,也就不再拉肚子了,慢慢地恢复了健康,并且越长越结实。
夏小林的事例,给全体保育员很大的启发和很好的锻炼。她们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改进托儿所的工作,才能够全面地教养好孩子,再不能停留在只会给孩子抹鼻涕、拉屎、把尿的工作上。保育工作必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全面地关心孩子。但是该怎样开展这些工作好呢?那就学习吧。她们决定做一件学一件。托儿所分批地送保育员到公社、县保育员训练班去学习。当她们在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时,知道隔离室、幼儿厕所等是托儿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建设后,便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去拆破屋,取旧料来修建。在一天夜里,她们趁着月色,全体出动去筑围墙,给孩子开辟一个日光浴的场所。围墙筑起来了,第二天一看,原来倾斜度很大,像要塌下来的样子。她们没有灰心,经过第二、三次的重建,不是一边高、一边低,就是弯弯曲曲的像一条龙,直到第四次才建得像个样子。去年春天,夏惠娟从北京带回来一个建暖室的规划。她想:孩子们的卧室也应该有这样的设备,冬天才不致受凉,没有铁管,没有瓦管,她们就用砖管来代替。火炉造好了,两旁的砖管也引进了卧室,可是烧起火来,浓烟密布。最后,大队派来了泥水工人,这两个工人最初也不明原由,他们说:“为什么你们尽是想些离奇古怪的主意?”夏惠娟说:“没有什么奇怪的,我们炉灶的烟囱是直竖的,现在改建成横的不就可以吗!”泥水工人得到了启发,发觉砖管没有出口,热空气不能流动,才从炉口跑出来。最后,他们终于改建好了。冬天,孩子们有热水用,而且能够暖暖和和地睡觉。
有一天,大队送来了一条奶牛,说是给托儿所挤奶用的。能够给孩子们增加营养,该多么好!可是,又把保育员们弄得为难极了。挤奶时,有的拉牛绳,不准牛转头;有的逗牛吃草,分散它的注意力,有的按住蹄子,不让它踢。弄了半天,才挤了几两牛奶。这怎么行,还需要学习。负责畜牧的保育员夏玫瑰去公社畜牧场学习后,才掌握了挤奶的技术。她每天清早四时就起床挤牛奶了,让孩子们都喝到鲜牛奶。
经过几年来的艰苦努力,勤学苦钻,锦江托儿所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从两间破屋、三块钱开办费做起,到现在已经办得一天比一天完善,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保健制度,并且有按照儿童需要烹调食物的儿童食堂。托儿所还有自己的小农场、畜牧场和鱼塘。这样,孩子们便能够经常吃到新鲜蔬菜、豆类、鸡蛋和肉类。托儿所对清洁卫生的要求很严格,三天大扫除一次,小吊床的草席天天换洗,碗筷朝朝消毒一遍,孩子每天都洗澡换衣服。大的孩子还养成饭前便后到土制自来水管边洗手,不吃脏东西的习惯。所有的小孩都按照生活日程表的安排,定时饮食、睡眠和游戏。建所五年以来,入所的孩子,瘦弱的也变成强壮了。
托儿所把孩子的教养工作都包了下来,减轻了父母们不少负担。党支部书记的话给实现了:托儿所用事实说服了群众,获得了群众很高的信任。夏小林的父亲对托儿所更是赞不绝口的说:“小林养得活全是托儿所的功劳!”在初开办时,全所只有十二个小孩,现在已增加到八十多个,全村90%的孩子都入了所,还开设了幼儿园。
群众肯定了托儿所的成绩,并给托儿所和带动六位保育员、发挥艰苦奋斗精神的夏惠娟以很高的荣誉。托儿所曾多次被评为模范单位。十七岁就当托儿所所长的夏惠娟曾十多次被评为模范,获得了“红专姑娘”的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这次全国文教群英会。


第11版()
专栏:江苏通讯

演员同农民兄弟心连心
介绍吴江县友好锡剧团
本报记者
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单位江苏省吴江县友好锡剧团,八年如一日,深入农村,向工农学习,为工农演出,在农村扎下了根子,成为广大农民喜爱的剧团。1956年到1959年,这个剧团为全县演出近三千场,观众达一百多万人次,其中在农村演出的场数占75%以上。
1952年,这个过去被人们叫惯了的“叫化子剧团”分配到吴江县。县委负责同志亲切地接待他们,并告诉他们:“吴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文艺应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也是你们最美好的前途。”党的话使他们明确了方向,产生了力量。剧团第一次在农村巡回演出时,铜锣社群众连夜赶制一面“友谊的心”的锦旗送给他们;苑坪社的群众主动为剧团安排场地,饮食,住地,还敲锣打鼓迎送他们,亲热地称呼他们是“我们的文工团”。这些热情的接待,使团长姚梅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旧社会,她带着一个小戏班在常熟县乡下演出。有个伪区长要她到鸦片馆唱小调,她拒绝了。不久她被扣上“捣乱治安”的帽子,禁止演出。演员们难以生活,被迫散班拆伙。今昔对比,使演员们深感做为人民演员的光荣和责任重大。八年以来,他们愉快紧张地为农民演出。有时为了赶上演出时间,演员们自带道具、布景,背了被褥、衣服,一口气走几十里。冬天,他们总是选择面向西北风的地方搭台,使观众能背风看戏。有一次,他们演出“刘胡兰”,突然冷风袭来,扮演刘胡兰的姚梅凤看到观众舍不得离开,又想想刘胡兰的伟大精神,便坚持演出到底。
这个剧团刚下乡时,有些演员思想不通。人在农村,心在城市,甚至借口“农民不懂戏”、“农忙,农民没有空看戏”,反对下乡。剧团在党的领导下,反复学习了党的文艺方针,开展了“要不要为工农服务”和“如何为工农服务”等问题的辩论,他们通过回忆算账、搬展览、谈变化、讲对比、指方向等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使部分演员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思想。他们说:“我们从‘戏化子’变成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再不听党的话,真是对不起党和人民。”“过去演戏是为活命,今天演戏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坚决不演对人民有害的戏。”就这样,剧团顶住了歪风,树立了正气。八年中没有演过一出坏戏。由于他们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因而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哪里需要就立即到哪里去。去年春节,他们在县城里做营业演出,这时苑坪公社来信,殷切地希望他们去演出。他们情愿减少收入,去为农民演戏。他们说:“我们和农民兄弟心连心的友谊是无法用金钱来换取的。”
“创新演新百花开,朵朵鲜花为生产”是这个剧团政治挂帅以后,长期坚持的演出方针。他们基本上做到了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就编什么,演什么。1958年大跃进,他们短期创作了“跃进为谁”、“喜事”、“钢铁之花”、“人民公社好”等十几个剧目。这些反映现实的戏,给了农民很大鼓舞,他们说:“过去看公子小姐,迷迷糊糊;现在看英雄好汉,干劲十足。”黎里公社在兴修水利时,提出“高高兴兴看锡剧,轰轰烈烈搞生产”的行动口号。原来要三天完成的任务,两天就完成了。(附图片)
山西省平遥县综合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峰(中)和代表王玉树(左)、孔真交谈工作。      新华社记者 徐庆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