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亚运会前奏曲

  历史将记下他们的功绩
 ——第11届亚运会筹备工作巡礼
本报记者 吴骅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亚洲体育界的盛会。
第十一届亚运会又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盛会,它将全面展示和检验主办国的经济、文化、工业、科技等综合国力。
谁是亚洲体坛霸主的金牌大战尚未开始,争创世界水平的各项筹备工作早已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中国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建筑工人、市民……在筹备工作中默默地奉献着,在这场提前举行的没有金牌的无声角逐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各个领域夺得锦标,为亚运会辉煌的交响乐增添新的乐章。
  值得骄傲的第20个
在体育界中,名次的排列是从小到大的。“20”这个数字并不多见。然而,在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这个数字却饱含了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骄傲,令整个中国感到自豪。
1988年,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兴奋剂检测中心全世界为22个,1989年1月复试合格的只有15个,而这些兴奋剂检测中心大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国际奥委会要求承办洲以上大型体育比赛的东道主必须有合格的兴奋剂检测中心,1986年汉城亚运会时,尽管汉城兴奋剂检测中心已拥有众多精密仪器设备和相当数量的高中级技术人员,只因未通过国际奥委会资格考试,只得重金聘请西德专家主持兴奋剂检测工作,耗资可观。
“第十一届亚运会要有我们自己的兴奋剂检测中心!”从中国正式接受承办亚运会时起,科研人员也同时立下了这个决心,开始了向这个高科技领域的进军。
1986年10月,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一批科研人员正式投入了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的筹备工作。50年代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中国著名色谱专家周同惠教授亲自挂帅,50年代留苏博士杨天乐研究员担任了中心主任,他们带领着平均年龄30多岁的骨干队伍,在北京宣武区药物所院内的一排木板房里开始了这场攻坚战。
在有关方面支持下,中心购置了惠普公司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等成套先进设备。一批批专家被请进来传经,一批批科技人员被送出去培训。中心的科研人员以惊人的速度掌握了仪器的使用和操作。为获取大量有关违禁药物的第一手资料及节省实验费用,中心科技人员在自己身上几乎试用了五大类99种全部违禁药物,搜集和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为此,许多人饱尝违禁药物带来的强烈生理反应,有些人险些送命。
勤奋并不能代替科学。检测尿样中违禁药物的精确度为十亿分之一,其难度相当于查出在一个50米×25米的标准游泳池中放入一食匙糖的含量,需要高精尖的技术和严格的程序。中国科技工作者正是以严谨的态度和勤奋的作风,在亚运会筹备工作的进程表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89年,中心顺利通过国际奥委会的两次预考和两次水平考试。3月份的预考,曾令被称为“兴奋剂杀手”的西德兴奋剂检测中心主任多尼克教授震惊。这位利用复活节四天假期带着10份尿样来中国的兴奋剂检测专家,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便带着无一差错的实验报告回国。
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克劳斯尼泽博士来华主持国际奥委会对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的正式考试。他得到的是同样一份无一差错的实验报告,10份尿样的检测时间为24小时。
1989年12月1日,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审查通过了考试报告,世界第20个兴奋剂检测中心诞生了。
1989年12月8日,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梅罗德亲王正式签发了证书,并将证书转交给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高度评价了短短三年时间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
1990年1月11日,北京亚运会兴奋剂检测中心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证书。
颁发证书仪式上,没有升国旗,没有奏国歌,但谁都知道这份证书的份量。它绝不亚于任何一枚金牌。
中国科技人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默默地接受着荣誉。
  “百分之七十”的轰动
当亚运会组委会场地器材部副部长、两鬓如霜的孙叶青女士郑重宣布“第十一届亚运会所需比赛器材设备共163类已全部准备就绪,其中114类是中国生产制造的,占全部器材设备的70%”时,曾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轰动。
70%带给外国人的是惊讶和敬佩,带给中国人的是骄傲和自豪。
内行人都清楚,最大限度地使用国产器材,不仅仅是减少进口器材,节约外汇的问题,对各项比赛的专用器材,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规格,必须经过严格的鉴定和试用,得到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批准和认可后,方能在正式比赛中使用。因此,第十一届亚运会比赛的器材问题,不是你想不想用国产器材,而是让不让你使用国产器材的问题。
这就是“70%”之所以引起震动的原因,也是组委会引以自豪的理由。
人们不会忘记60年代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初露锋芒的“红双喜”乒乓球。自1961年被国际乒联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后,它已在各种世界性比赛中出尽风头。上海乒乓球厂最新研制的PF4型超级特制球,被亚运会指定为专用球。三大球也有着辉煌的过去,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的名牌产品——“金杯”牌足篮排球,早在1979年就被国际足联、国际篮联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
亚运会体操比赛所用的11种器械是清一色的国货,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生产的平衡木、鞍马、吊环、高低杠等器械早已在世界性比赛中亮过相,受到李宁、童非、吴佳妮、马艳红等中国一代体操名将的喜爱,以及外国选手的好评。1986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正式认可该厂的高级体操器械为国际重大比赛的专用器械。该厂的另一杰作是举重器械,国际举联鉴定为“A”级产品,并被指定为1989年至1992年期间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国际举联承认的任何洲际和多边国际比赛的专用器械。
此外,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单臂折叠式电动液压篮球架、铝合金球类训练车、立柱式排球架、移动式藤球柱、排球、跳水等特殊裁判凳等也将用于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海体育器材三厂还将提供具有特殊要求的双人有舵、双人无舵、八人单桨、单人双桨等多种赛艇;单人皮艇、双人划艇、四人皮艇等五种皮划艇和芬兰人级单人、飞行荷兰人级双人、470级双人等五种帆船和帆板。
中国能够培养出威振世界体坛的运动员,也同样能够生产出达到世界水平的体育器材。难怪组委会公报中自豪而肯定地说:“北京亚运会提供的高质量器材,是能够使运动员创造最佳成绩的,也是符合国际奥委会章程及国际各体育联合会和亚洲各体育联合会的规定的。”
  15年的夙愿
一位权威人士透露:15年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明确表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一流水平的国际转播中心,并亲自批准了电视中心和电视发射塔工程项目。
15年过去了,中国电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远远不能适应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今天,借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东风,周总理的这一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由中央电视发射塔、国际转播中心大厦和中央电视台彩电中心组成的第十一届亚运会电视转播中枢,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称为“金三角”。亚运会期间,它将以最快的速度把亚运会的盛况全面、形象、生动地转送到亚洲及世界各地。亚运会后,在重大国事活动及经济、文化、体育活动中仍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将为各国家和地区电视记者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位于西三环路边的中央电视发射塔建成后高达380米,堪称“国内第一塔”,遍布北京市郊的33个体育场馆都可以顺利地将微波信号转送到这里,然后再通过光缆将信号转至彩电中心中央控制室。各国电视记者将在国际转播中心接收和处理由彩电中心传来的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金三角”中的国际转播中心,这个13层高的综合大厦不仅可以向外国记者提供机房、设备和转播室、采编室等,还可以提住宿、饮食、交通等生活方便。这一自成系统的小世界减少了各国电视记者往返奔波于各个赛场,也避免了场地内记者太多,不利管理的问题。目前,国际转播中心尚未竣工,300余套客房和5000平方米的工作间已被预订一空。
中央电视台台长黄惠群曾用“压力大,难度大”来形容亚运会的电视转播工作。“金三角”工程进展的同时,电视转播的“软件”工程也在同步进行,购置转播设备、器材,了解亚洲和欧美各电视台的需求,调试各场馆、中央电视台、卫星地面站等线路,组织千余人的编采人员队伍等等,压力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金三角”的崛起,中国电视工作者已经进入了赛前状态。
9月22日,当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帷幕拉开的时候,不同种族、信仰、肤色的运动员们将成为亚运会的主角。而在此之前,亚运会交响乐中的主角是那些日夜奋战的建筑工人,是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是在寒风中排练团体操的孩子们,是为创一流服务而紧张培训的服务员、厨师、司机们,是为集资四处游说的公关先生和小姐,是周密筹划的组委会官员们,是疲于奔命采访的记者们……。他们永远不会成为亚运会领奖台上的金牌得主,但他们功不可没,历史将不会忘记这一切。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亚运会前奏曲

  北京欢迎你们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第十一届亚运会广播电视委员会主任 王枫
1990年金秋时节,亚洲体育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盛会——第十一届亚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通过电视,观看规模空前的亚运会盛况,不光是亚洲,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做为东道主,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服务,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献上精彩纷呈的节目,实在是一件幸事。中国广播电视工作者为有这样一个与长期支持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各国广播电视机构进行充分合作的机会感到高兴。
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之多超过历届亚运会。应各个国家和地区电视机构的要求,组委会广播电视委员会经过充分的研究,克服了重重困难,决定对17个项目的19个场馆的比赛进行实况转播,并提供其它项目的全部录相资料,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选用。这将大大超过汉城亚运会的电视转播规模。
亚运会期间,为满足各国家和地区电视机构的需求,让电视观众及时收看到北京亚运会的盛况,经与邮电部门协商,现已决定把现有4条卫星转播通道增加到8条卫星转播通道或者10条通道,确保电视节目顺利传出。就卫星转播通道言,是汉城亚运会4条卫星转播通道的2倍。
首次做为东道主,接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同行,尽管中国电视工作者在技术、设备、服务等方面均缺乏经验。但是,请各国和地区的同行们放心,我们力争做到提供一流的服务,使电视转播工作万无一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组委会在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已投资建成了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央电视发射塔和国际电视转播中心。在国际电视转播中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工作者不仅可以完成亚运会的全部电视转播任务,而且会得到优质的生活服务。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国际电视转播中心无论是汉城亚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都是没有的。圆满完成第十一届亚运会的电视转播任务,是中国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愿望,也是亚洲及其它地区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共同愿望。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之所以下决心搞好这项工作,实现以上三个方面较大的突破,完全是为了亚洲以及世界各地电视观众。
对于年轻的中国电视工作者来说,第十一届亚运会也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促使我们在电视节目的制作、器材设备、传送技术和总体协调能力等方面更加精益求精。尽管我们在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我们完全有信心按照原订计划分别完成分块调试和总体调试的任务,确保在亚运会期间圆满完成向国内外几十亿电视观众的转播任务。我们还将借亚运会的机会,培养技术骨干,锻炼队伍,积累经验,今后与世界更多的广播电视界同行进行更广泛的合作。
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只有200余天就要开幕了,无数电视观众期待着精彩的亚运会节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视界同行们,北京欢迎你们,中国广播电视工作者欢迎你们。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亚运会前奏曲

  浩瀚复杂的亚运会电视转播
  康平
说起亚运会的电视转播,首先要了解主办国与非主办国的区别所在。是否东道主,在所出设备和人员的差别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以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为例,中央电视台共播出一百八十一小时的电视节目,共派出二十人的编采及技术人员,未出动一辆转播车。而东道主则投入四千余人从事转播、录相和技术工作,共出动四十二辆转播车,总共向各国家和地区电视台提供二千多小时的电视节目。各国电视台完成综合运动会的报道任务,主要是通过东道主提供的节目,选择与己有关的内容,配上本国语言的声音信号,通过卫星线路传回本国播出。节目的背后,凝聚着东道主电视机构浩繁而艰辛的劳动。
中央电视台历来是国际体育采访的客人,此次“反客为主”无论是工作难度,还是工作量上都是极其可观的,担子也异常沉重。
第十一届亚运会有三十三个比赛场馆,分散在北京城郊的四面八方,首先要解决的是现场的转播设备。目前已确定的是十七个项目的十九个场馆进行实况转播,包括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排球等。其余十个项目采用实况录相的方法,向编辑者提供比赛素材。也就是说,对国内外的电视观众来说,坐在家里都可以看到亚运会全部比赛项目的情况。
其次需要解决的是传送问题。由于近几年来北京市市政建设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林立,给微波信号转送带来了困难。为保证微波信号的传送质量,组委会已批准修建了号称“国内第一塔”的中央电视发射塔,高度为三百八十米。这样,各场馆的微波信号就能顺利地传送到中央电视台,经过编辑处理,或向国内播出,或提供给在国际转播中心的各国电视记者选用。
实施这一计划,预计至少要二十三辆转播车、数百台摄相机和录相机,近百套评论员席设备,数十套微波设备。投入编导摄和技术人员最保守的估计也要突破一千五百人……。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省市电视台发挥大协作精神,有人出人,有设备出设备,积极支援中央电视台完成亚运会电视转播任务。目前已确定有十六家省市电视台来京参加亚运会转播工作。国外一些电视台也伸出友谊之手,提供部分转播设备,以确保亚运会电视转播的顺利进行。
在技术细节上,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人员也力求按国际惯例,给电视观众一流的图像画面。亚运会期间,由于电视画面与电脑系统联网,观众可以在画面上看到中英两种文字的人名、国名、成绩、名次等。在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项目的转播中,观众还可以通过水下摄影机看到运动员的水下动作。此外在体操、摔跤等项目上还将首次使用固定微型摄像机,俯拍运动员的动作。在自行车、马拉松、赛艇等项目及开闭幕式上,还将出动直升机航拍,电视观众可通过咫尺银屏饱览亚运会的盛况。
目前,亚运会电视转播工作的“硬件”工程已初具规模,设备、人员、线路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但是,与组委会面临的同样问题——“软件”工程也是亚运会电视转播的重大课题。对国内,要让全国人民了解亚运会开闭幕的热烈场面,看到中国运动员奋勇拚搏的精神风貌,领略亚洲各国体坛精英的上乘表现,使电视节目有重点、有全面,丰富多采。对国外,要尽量满足各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台的特殊要求,让各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看到自己运动员在亚运会上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同时,近三十个项目要交叉反映在电视画面上,不能只有田赛没有径赛,抓了单杠放了平衡木,拍了足球,错过了篮球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对整个亚运会的赛程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比赛项目的进展情况,线路的情况,制定出有严密计划的有步骤的播放和转播实施方案,还要做好突发性事件出现,打乱原计划的第二手准备。
今天,亚运会电视转播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首次承担这一繁重、艰巨而又光荣任务的中国电视工作者们将在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接受考验,他们期待着第十一届亚运会圣火的在北京点燃,期待着他们的“上帝”——电视观众对他们工作的评判。(附图片)
  位于北京西三环路的中央电视发射塔。
徐凯旋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竞技体育中的“毒品”——兴奋剂简介
  惠集
什么是兴奋剂?
兴奋剂是指化学、合成或天然兴奋物质,运动员服用后非自然地增强比赛前及比赛期间的生理、心理状况。
服用兴奋剂起于何时?
自有体育竞赛以来,运动员就利用训练、饮食及服用兴奋剂、镇痛剂等方式来提高成绩。19世纪以来,许多拳击、自行车、长跑运动员服用可卡因、的士宁和咖啡因等药物来提高成绩。一些人服用药物过量,暴死赛场。
兴奋剂检测起于何时?
1955年环法自行车赛上,第一次进行了兴奋剂检测。1968年冬季奥运会上开始进行正式的兴奋剂检测,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兴奋剂检测被国际奥委会正式纳入大会规程。而后,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兴奋剂检测被广泛采用。
为什么服用兴奋剂是违禁的?
大多数运动员和体育团体都认为服用兴奋剂损害了体育竞赛增强体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违反人道主义宗旨的。
违禁药物有多少种?危害是什么?
违禁药物共五大类99种,其合成及衍生物达几千种。
刺激素:这类药物通过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增强精力和体力,使心率和血压迅速升高,易造成脱水、脑溢血和心脏病发作。麻醉品及镇静剂:这类药物能产生心理亢奋,降低疼痛感,使运动员产生超越体能的幻觉。可造成运动员意识不到生理和心理伤病继续比赛,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同时常服此药易成瘾。类固醇:这类药物通过口服或注射,会增强肌肉的增长,破坏运动员体内自然激素的平衡。长期服用会使男性肾功能异常,早秃等,女性则会出现肌肉过度增长,多毛及声音变异等。β阻断剂:这类药物具有降低血压和心率,具有镇定作用,利于在射击、射箭等项目中提高成绩。利尿剂:这类药物能稀释尿液,掩盖尿液内禁用药物的痕迹,并可以在有体重限制的项目中临时减轻体重。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北京交通客车制造厂精心制作的大型灯具——亚运会吉祥物大熊猫“盼盼”,将作为首都6万交通职工的礼物,安放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主会场首都工人体育场门前,迎接来自亚洲各国和地区的运动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张建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