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蓝田猿人头骨的特征及其在人类进化系统上的地位
吴汝康
蓝田猿人头骨化石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仅缺少后缘及后下角),右侧颞骨的大部分(仅缺乳突部),特别是岩部的锥体完整保存,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大部分并附连有第二、三臼齿和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一九六四年五月底在蓝田公王岭地点最先挖出的一个左上第二臼齿,从发现于同一地点以及其形态、尺寸、色泽和磨耗程度等完全与右上颌骨附连的第二臼齿相似,可以确定那个牙齿原是连于上述的左上颌骨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牙齿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猿人的。
和猿人头骨一起,还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发现猿人头骨的地层层位和古动物化石等资料,初步认为出产化石的地层时代是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期(参看贾兰坡和周明镇的报告)。
在这篇短文里,只准备对蓝田猿人头骨的主要特征,加以简单描述;对蓝田猿人在人类进化系统上的地位提出初步的意见。
从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外表,可以看出它在石化过程中,因受外来的压力而有轻度的变形,额部的中央部分明显高低不平,凹坑周围隆起的嵴有锐利的边缘,可能是在土壤中长期受溶蚀而形成的。颅顶和眶上圆枕部分,是否兼有病态,目前尚未确定。右眼眶比左眶稍向前突,左顶骨下缘稍向后外张开,由此可以判断在前右部和后左部受到压力的影响,但对头盖骨整个形态的影响不大。
上颌骨也有受压变形的痕迹,较明显的是前面因受压而变平,两侧的门齿和犬齿的齿槽几位于同一直线上,右第三臼齿也因受压移位,齿冠咬合面朝向上后方,但仍附连在齿槽突上。
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冠状缝已经愈合,上第二臼齿的磨耗已达二度,按照现代人的标准,年龄约为四十岁左右。但一般认为,原始人类头骨骨缝愈合的时间稍较现代人为早。由于原始人类的食物远比现代人为粗糙,牙齿的磨耗度也较现代同样年龄的人为大,因而估计这个猿人大约是三十多岁。
蓝田猿人的性别目前虽还难于作出肯定的判断,但从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的头骨和牙齿却有明显的两性差别,男人的头骨和牙齿较为粗壮,尺寸较大,女人的较为细致,尺寸较小。蓝田猿人的性别,从头骨和牙齿总的来看,可能是女性。
蓝田标本的头盖骨部分,与任何猿类相比,都远为宽阔,右侧颞骨岩部的位置很靠前,表示其枕大孔的位置已位于颅底下方,也与猿类明显不同,可以肯定其属于人的系统。蓝田头骨与南方古猿类的前人或近人又有明显的区别。蓝田标本的上颌骨前面与鼻腔底有明确的界限,有较发达的鼻前棘,鼻骨宽阔而平扁,左右鼻骨相交成角。眶上圆枕后方的缩窄区远不如南方古猿类之小,面部稍向前突,不如南方古猿类的稍向后凹或呈盘状,上颌齿槽弓呈均匀的弧形,臼齿的尺寸并不特大,都与南方古猿类不同。与智人或尼人相比,蓝田标本的头盖骨部分远为低平,额部远为倾斜,眶上圆枕粗壮,头骨壁极厚,明显比智人或尼人为原始。根据以上的比较,可以确定蓝田头骨是猿人类型。
目前已发现的猿人头骨,计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在阿尔及利亚发现的阿特拉猿人只保存有部分顶骨和下颌骨,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也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暂名舍利猿人,但迄今尚无正式报告,因而在此蓝田猿人只能与北京猿人及爪哇猿人的头骨相比较。
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都有粗壮的眶上圆枕。在特里尼尔层位发现的爪哇猿人Ⅰ号和Ⅱ号头骨(学名直立猿人),眶上圆枕部分大部保存,由侧面观察,可见其向上后与额骨的其余部分之间缓缓延续,而无凹陷。沿额骨正中线有稍隆起的矢状嵴。从上方观察,左右的眶上圆枕约连成一横条骨嵴,在鼻根上方并不低凹,眶上圆枕的外侧端也很少向后弯曲。眶上圆枕两端之后,有深的凹陷。
北京猿人的眶上圆枕向上与额骨鳞部相接处,有一宽沟相隔,沟上方的额鳞中部有一明显的隆突,与爪哇猿人明显不同。
蓝田猿人的眶上圆枕极为粗壮,左右两侧在眉间部互相连续,向上与额鳞相接部分不象北京猿人那样有明显的宽沟相隔,与爪哇猿人的情形较为相似。眶上圆枕的外侧端很直,不如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那样稍稍向后歪曲。眶上圆枕后方的缩窄区,不仅大于北京猿人,也大于爪哇猿人。表示蓝田猿人的眶上圆枕较为原始。
爪哇猿人有明显的额窦,北京猿人则没有额窦或额窦很小。从蓝田头骨的X线照片上,表明蓝田猿人与北京猿人相似,没有额窦。
蓝田猿人头盖骨部分,在正中矢状面上,额骨长于顶骨。这与已知的其他猿人头盖骨的各骨的长度比例是一致的,而在现代人中则顶骨长于额骨。蓝田猿人的额骨保存完整,可测量鼻根点,眉间上缘点和前囱点三点之间在正中矢状面的弧长和弦长。
由于蓝田猿人额骨的眉间部无论在弧和弦的绝对值上,都远大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表示其眉间部的粗壮;但眉间曲度指数却接近北京猿人的上限,表示其相对高度较小。在现代人中,由于眉间部的上下范围缩小,相对高度增大,因而指数可由90至100。蓝田猿人额骨脑部的弧度很小,等于北京猿人的下限,但又大于爪哇猿人,可能因受溶蚀而稍变小,脑部的弦长接近于北京猿人的平均数,但大于爪哇猿人。脑部曲度指数接近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的上限,表示蓝田猿人较为原始,其额部非常低平。
蓝田猿人头骨的另一特点是其骨壁极厚。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头骨的相当部分比较,蓝田猿人都位于各部厚度变异范围的上限,有些甚至超过最大的数值。
蓝田猿人颅骨壁极厚,是否是病理状态呢?现代人患Paget氏病,颅骨壁大量增厚,但主要是由于骨松质的增大,而蓝田猿人颅骨壁之厚乃是由于内外骨板的增厚,而不是松质的增厚。据魏敦瑞一九四三年的报告,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颅骨壁的厚度,也主要是由于内外板厚度的增大。因而可以判断蓝田猿人颅骨壁之厚不是由于病理原因,而是正常状态。
颅骨壁的厚度有相当大的个体变异,从北京猿人颅骨壁厚度的变化即可看出。正常的现代人也偶尔可有颅骨壁很厚的情形。但从人类进化过程来说,颅骨壁的厚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减小,魏敦瑞曾测量了猿人到现代人的各种颅骨九个部位的厚度,计算了平均厚度指数,所得指数的结果是:爪哇猿人10.0,北京猿人9 .7,尼安德特人7.2,现代人5 .2,也就是猿人的颅骨壁比现代人约厚一倍,尼人则介于两者之间。结合上述的其他特征,蓝田猿人头骨壁极厚,可以看作是其原始性之一。
从复原的蓝田猿人头骨测量,其长度为189毫米,宽度为149毫米,耳上颅高为87毫米。其长度大于爪哇直立猿人(头骨Ⅰ,183毫米,头骨Ⅱ,176.5毫米),但接近于北京猿人的下限(188至199毫米)。其宽度远大于爪哇直立猿人(头骨Ⅰ,135毫米,头骨Ⅱ,129毫米),而接近于北京猿人的上限(141至151毫米)。
从上面观察,爪哇猿人的头骨轮廓呈楔形,也就是其枕部较为宽阔而圆钝,北京猿人则呈椭圆形,也就是其枕部较窄而长。蓝田猿人的枕部宽阔而圆钝,与爪哇猿人相似,因而其顶面的轮廓也呈楔形。
蓝田猿人头骨的高度(87毫米)则不仅远小于北京猿人(93.5至105毫米),而且小于爪哇直立猿人(头骨Ⅰ,Ⅱ均为92毫米)。
在爪哇猿人的四个头骨中,头骨Ⅰ,Ⅱ,Ⅲ产自特里尼尔地层,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头骨Ⅳ名粗健猿人,产自吉蒂斯地层,较特里尼尔层位稍早,但其地质时代究属中更新世或早更新世晚期,目前尚无定论。为了与蓝田猿人头骨比较,我们根据头骨Ⅳ的复原模型,进行了长、宽、高的测量,所得数值为长(g—op)200毫米,宽(au—au)158毫米,耳上颅高91毫米。与蓝田猿人相比,不仅其长度和宽度远比蓝田猿人为大,其高度也大于蓝田猿人。因而蓝田猿人头骨的高度是所有猿人中最小的一个。这也表明蓝田猿人是较为原始的。
根据复原的蓝田猿人头骨,我们计算了它的颅内的长、宽和高。颅内长为146毫米,颅内宽为124毫米,颅内耳高为71毫米,依皮尔生(Pearson)公式:
脑量=296.40+0.000375×长度×宽度×高度
=296.40+0.000375×146×124×71
=778 .4cc
另外,蓝田猿人的顶骨大部保存,我们又根据复原的顶骨,测量了顶骨的容量,计得417.6cc(七次测量的平均数),然后依照猿人类型的顶骨容量与整个脑量的比例,测得蓝田猿人的脑量为775—783cc,所得结果与上述的数值极为接近。因此估计蓝田猿人的脑量大约为780cc。虽然蓝田猿人头盖骨因受压而稍有变形,但对脑量不会有很大影响。
根据现有的资料,南方古猿类的脑量为435—700cc,爪哇猿人为775—900cc,北京猿人为850—1300cc,现代人平均为1400cc。蓝田猿人的脑量小于北京猿人而接近于爪哇猿人脑量的下限。虽然脑量的大小不能作为分类的根据,但也表明蓝田猿人的原始性。
根据以上的比较,从眶上圆枕的形态和圆枕后的明显缩窄,额鳞的非常低平,头骨壁极厚,头骨高度很小,脑量很小等一系列特征,明显表示蓝田猿人的形态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为原始,而大致与最早的爪哇粗健猿人相近,两者的地层层位也大致相当。至于究竟那一种更早一些,目前还难于判断。爪哇猿人发现于亚洲的南部,而蓝田猿人发现于亚洲中部,两地相隔遥远,爪哇粗健猿人是男性,而蓝田猿人可能是女性;两者目前所发现的材料都还只有一个头骨的部分骨骼,两者的地区差别、两性差别和个体差别等目前还都不了解,因而不能单凭部分的形态特征而确定其生存时间的早晚。但可以肯定蓝田猿人是最早的一种猿人类型的人类。
在确定蓝田猿人头骨的分类名称以前,先说明一下这个猿人头骨与一九六三年在蓝田陈家窝子发现的猿人下颌骨的可能关系。陈家窝子猿人化石地点在蓝田县的灞河以北,而发现猿人头骨的公王岭化石地点则在灞河以南,两地相距二十多公里。
前已报道,蓝田陈家窝子猿人下颌骨的形态特征与周口店的北京(中国)猿人相比,总的来说是一致的,因而确定也属于中国猿人类型,但蓝田猿人下颌骨又有明显的特点,因此定名为蓝田(中国)猿人,并且指出,蓝田猿人与北京猿人的形态差别,究竟是由于地区的不同,还是由于时间先后的关系,还难于作出判断。一九六四年在蓝田公王岭发现的一个猿人头骨,缺少下颌骨,因而两者难于直接比较。但从上下颌骨和上下牙齿的形态来说,两者大体相当。从两个猿人地点的动物群来说,两者的时代可能是相近的(参看周明镇的报告)。然而从地层关系和对比上,陈家窝子可能比公王岭稍晚(参看贾兰坡的报告),但均属中更新世。根据现有的这些资料,我准备把公王岭的猿人也归入蓝田(中国)猿人一类,不另立新名。
至于近年来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早更新世(维拉方期)地层中发现的“东非人”和“能人”化石,地层时代比蓝田猿人为早,形态特征也比蓝田猿人为原始。他们的系统地位曾引起人类学界不少争论,目前一般都认为“东非人”应归入南方古猿属。“能人”的系统地位则尚在争论中。李基(一九六四年)等主张把“能人”作为人属中比直立人种更早的一个种,即能人种;而另一些人类学家则认为“能人”应作为南方古猿属中最进步的类型。就“能人”头骨的形态特征来看,一般认为它是介于南方古猿类型和猿人类型之间的中间形式。
蓝田猿人头骨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蓝田猿人比北京猿人为原始,地层层位也较早,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就世界范围来说,目前只有六个地区发现有猿人化石。北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发现的毛里坦(阿特拉)猿人和东非坦桑尼亚发现的舍利猿人的时代大致比北京猿人稍晚,爪哇直立猿人的层位大致与北京猿人相当,而蓝田猿人大致与吉蒂斯层位的爪哇粗健猿人相当,因而蓝田猿人代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一种猿人类型。蓝田猿人头骨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爪哇粗健猿人时代的确定,而且扩大了早期猿人的分布范围,增加了我们对早期人类的了解,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根据。蓝田猿人头骨的发现,更表明中国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进一步的工作将对人类起源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图表)
表一、猿人额骨n,sg,b点间的弦弧测量及指数的比较
表中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的数值引自魏敦瑞(weidenreich,1943),P.107、110。长度单位为毫米,下表同。
表二、猿人头盖骨各部厚度的比较
表中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的数值引自魏敦瑞(1943),P.162.


第5版()
专栏:

“蓝田猿人”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周明镇
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一起,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全部产于同一个“化石点”(一九六三年,七○六地点),保存在更新统红色粘土层(厚约三十米)近底部的含钙质结核层中。这个地点的化石是在一九六三年、一九六四年两个野外季度挖掘的。除了哺乳类外,没有找到其他门类动物的化石。化石保存得比较破碎,材料主要是零散的牙齿、颚骨和肢骨。
公王岭的哺乳类化石,经周明镇、胡长康、李玉清初步进行研究,计有哺乳动物二十五种,其中包括灵长类、啮齿类和象类各一种,食肉类十一种,奇蹄类四种,偶蹄类七种。除了个别的种(如马、鹿、牛)的材料较多外,其他各种大多只有一、二个零散的颚骨或牙齿。
根据公王岭动物群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与我国(特别是华北)有关的第四纪动物群的比较,关于公王岭蓝田猿人的地质时代和他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可以得到下面几点初步的认识。
一、公王岭哺乳动物群的组成成分。动物群组成成分上的第一个特色是:其中有许多种属,在第四纪后期及现代的分布,限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其中突出的有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爪兽、马来獏(中国亚种)、毛冠鹿、水鹿等。这些属或种,过去认为从更新世中期起,在我国北方已经绝灭。它们在公王岭动物群中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蓝田的地理位置较靠南,当时正位于秦岭北坡的亚热带森林和较北的森林草原,与草原相接的地带(见后),也可能是由于我们对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分布的知识不足。
公王岭动物群在组成上另一个特色是:一方面,动物群中只有个别成分是第三纪的残存种属(如剑齿虎)和第四纪早期的属种(如丽牛);另一方面是现生种所占百分率很低,(不到百分之二十)(一部分原因显然是由于缺少小动物化石引起的)。与华北更新世早期(以泥河湾为代表)的动物群比较,公王岭动物群中没有发现三趾马、大型的三门马、古爪兽、板齿犀、多角鹿、古野牛等典型的残存的或古老的种属。与更新世中期(以周口店第十三、第一地点为代表)的动物群比较,在公王岭没有找到大角鹿和大棕熊等,但是有更多的南方的哺乳类(见前)。
由上述性质看来,公王岭动物群代表一个过去在华北没有发现过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可以称为“公王岭动物群”或“蓝田猿人动物群”。
二、“公王岭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和对比。从哺乳动物群的组成看,公王岭的时代不会早于中更新世。动物群中缺少典型的早期(以泥河湾动物群为代表)的种属,如三趾马、板齿犀、多角鹿等。但是有一种古老的野牛(丽牛)。这种野牛的时代主要是早更新世,只有在少数个别的地方持续到中更新世的开始时期。与周口店北京猿人动物群(中更新世)比较,公王岭没有周口店最常见的扁角鹿和肿骨鹿。公王岭发现的二十五种哺乳动物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十八种)在周口店都有相同的或可对比的种,其中大部分是在泥河湾动物群中没有发现过的。而与泥河湾动物群比较,至多只有百分之五十(十二种)是共同的或可对比的种,而这些种在周口店动物群中仍然存在。因此,公王岭动物群的时代应介于泥河湾和周口店北京猿人动物群之间,而接近于周口店的时代。在地质年表中,蓝田猿人的时代应属于中更新世的早期(距今约五、六十万年),而周口店猿人动物群的时代则为中更新世晚期。与国内外几个有关的中更新世动物群或层位对比,公王岭动物群的层位,应晚于巨猿动物群(广西),而早于盐井沟(四川万县)动物群。与印度尼西亚的和爪哇猿人共生的动物群比较,应相当于吉蒂斯层,而较特里尼尔层稍早。依照欧洲阿尔卑斯冰期的顺序,公王岭动物群大致相当于恭兹——民德尔(或克罗麦)间冰期,即第一间冰期(在中国为鄱阳大姑间冰期)。至于和蓝田陈家窝子“蓝田猿人”动物群的关系,根据一九六三年发现的少数材料,曾认为可能和周口店中国猿人动物群的时代相当。根据一九六四年新发现的少数补充材料看来,陈家窝子蓝田猿人的时代,比过去认为的要早,与公王岭动物群的时代更为接近,甚至可能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两处发现有同一种的猿人,也表示出这种关系。不过,目前限于资料,还不能作比较确定的结论。
三、蓝田猿人的生活环境。公王岭哺乳动物群中,最占优势的是森林性的动物(超过半数),其次是草原动物(约四分之一),另外有少数种类(如鬣狗)则对环境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森林性的动物种类最多,但个体数极少,而且材料又极为零散,看来主要是由公王岭南坡树木覆盖地带冲下来堆积在一起的。草原动物的种类很少,但动物个体数目多,材料保存也较好,代表在化石地点附近生活的种类。
动物群中有许多在热带或亚热带生活的哺乳类。南方种在整个动物群中的比率,远超过华北第四纪中、后期(甚至早期)任何一个时期的动物群。这一情况表明,蓝田猿人生活时,蓝田地区的气候比现在当地的气候和北京猿人时期周口店的气候温暖。公王岭在当时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气候较温暖、湿润,产化石的“红色土”堆积是一种间冰期的沉积物。
公王岭蓝田猿人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新发现的一个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在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学和人类学上有重要的意义。前面列述的几点,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得出的初步结论。关于这个动物群的性质、分布、时代和其他有关动物群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今后作更多的研究来补充和解决。


第5版()
专栏:

蓝田猿人头骨发现经过及地层概况
贾兰坡
陕西蓝田地区的“新生代”地层保存得很完全。从大约六千万年前的始新世起一直到现在,各个时代的地层几乎都有了代表。过去,我国其他地方虽然分别建立了许多不同时代的标准地层剖面,但从未发现过如此完整的。特别重要的是在蓝田地区,不同的地层中都发现了丰富或较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对鉴定地层时代和研究脊椎动物的演化与分布有重大的意义。
自从一九六三年在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了“蓝田猿人”(或简称“蓝田人”)下颌骨和一些旧石器之后,更进一步证明这一地区在古人类和古文化的研究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一九六四年便组织力量进行了较全面的工作。目的是想逐步把这一地区的新生代地层搞清,给华北地区的同时期地层的调查和研究建立起一个样板,同时也想通过发掘获得更多的古人类和古文化以及古脊椎动物的材料。
一九六四年的工作,是在最近几年来许多人的工作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新生代地层方面的研究牵扯的学科很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有关的九个单位一起承担了这项工作,其中包括地层、冰川、地貌、新构造、沉积环境、古生物、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等学科。我所除了参加地层工作外,还承担了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旧石器的发掘与研究工作。
公王岭的化石地点是一九六三年夏天发现的。一九六四年我们又组织了一个小队在此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工作。
公王岭是一条土岗,前临灞河,后依秦岭,地处蓝田县九间房人民公社。
登上公王岭的山坡,可以看到厚约三十多米的砾石层。砾石之下,还露出了一层棕红色的砂质泥岩;砾石之上覆盖着厚达三十米的夹有几条褐色埋藏土的土状堆积物,我们称它为“红色土”。猿人头骨和大批的哺乳动物化石就发现在红色土下部的钙质结核及红色土层中。
这一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是成堆地埋藏在地层里的,只要遇到化石就是一堆。可是就在同一个层位里,有的地方则是干干净净,连骨头碎片都难以找到。它说明这里不是猿人居住过的地方,是经过水流搬动过的。但搬运的距离不远,因为所有骨面都几乎没有冲磨的痕迹。
五月二十二日首先发现了一颗猿人的牙齿,在这颗牙齿的下面还露出了很大一堆野兽骨胳化石。既然发现了猿人的牙齿,当然在这一堆化石里面还有可能埋藏着猿人身上的其他材料,特别是更有发现头骨的可能。
全部化石运到北京之后,紧接着进行了化石的修理工作。十月九日到十二日先后修理出来一颗完整的猿人牙齿和一个猿人头盖骨,随后又修理出一颗牙齿和一块上颌骨。全部的猿人材料——头盖骨、三颗牙齿和一块上颌骨虽然修理出来的日期有先后的不同,但它们是在一起发现的,是属于同一个个体之上的。这批珍贵材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发掘出来的,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研究,这不能不使我们回想起解放前参加周口店北京猿人发掘的惨痛情景。北京猿人的化石虽然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亲手发掘出来的,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拿出一些肮脏的发掘费用,不但剥夺了中国人的研究权,甚至我们亲手挖出来的东西再想看一眼都有很大困难,这怎能不使人气愤呢!
为了说明猿人头骨的地层,我在此先谈一下公王岭的剖面。
公王岭地层的底部是一套以棕红色砂质泥岩与砾岩互层为主的沉积。在公王村的左侧和公王岭背后的水子沟,可以见到这套沉积物的清楚剖面。砾岩中的砾石以片麻岩和花岗岩为主。砾径一般较大,风化程度很深。由于从棕红色砂质泥岩中,发现了三趾马、鹿类及犀类的化石,再结合野外对地层观察和对比,我们把它的时代定为上新世。厚度约二十米左右,未见底。
在这一层的沉积物之上,分布着厚三十三米的风化程度较浅的砾石层,与下部的砾岩之间有一个剥蚀面。这层砾石颜色呈灰白色,砾石成分虽然也是以花岗岩为主(占百分之五十),但石英岩则显著增多(占百分之二十八),片麻岩(占百分之十)和其他岩石(占百分之十二)则明显减少。砾石的磨圆度和分选性也较好,以扁圆体的居多,未胶结,并夹有粗砂和砂质土的透镜体条带。
关于这层砾石的成因和时代,目前各家的看法还不一致。有人认为砾石为洪积物,也有人认为是冰碛物,因为砾石有的平卧、有的竖立、有的斜倾,并且有些砾石具有凸凹面或有擦痕。至于时代,有人认为是早更新世,也有人认为是早更新世——中更新世,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中更新世的底砾石层。可是,上覆的红色土(含猿人化石层)的时代,根据现有的化石证据,应为中更新世早期。这层砾石的时代应该较早,以放在早更新世较为合适。从化石层的层位和整个哺乳动物群的性质来看,再往后移是有困难的。
上述的砾石层之上覆盖着厚达三十米的“红色土”。这层红色土的下部有两层比较清楚的埋藏土,猿人头骨和二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就发现在两层埋藏土之间,在砾石层之上约五米。
这个地区的红色土分布相当广泛,构成灞河第三、四级阶地,堆积在白鹿原与横岭(又名北岭)的上部。特别值得提到的是,这一地区的红色土中的埋藏土十分发育,最多的地方可达二、三十层或更多。就整个这一地区来说,愈靠底部,红色土的钙化程度愈深,形成了很厚的硬板层(如涝池河陈家村);硬板层之上靠下部的红色土,钙化程度较浅,结核通常较为疏散,埋藏土的颜色也较淡;靠上部的埋藏土颜色鲜明呈紫红色,钙质结核较密集,但厚度较薄。我们针对这一带的红色土新建立了一个组——“泄湖组”,其下部地层由公王岭的含猿人头骨层为代表,上部地层由陈家窝村含猿人下颌骨层为代表。不过其间的界线尚不明确,公王岭的红色土的上部是否还包括着陈家窝村红色土的下部地层,目前还找不到明确的标志。这个地点我们今年还在继续进行发掘工作。
公王岭含猿人头骨层的时代,有人认为它的时代更早一些,可以放在早更新世的末期。我们根据野外的观察认为,把它放在中更新世的早期较合适。
公王岭的上部红色土和陈家窝村的下部红色土对比起来,从地层上看,它的红色土地层中的埋藏土颜色较浅,钙化程度较差,结核多成薄层或分布零散,与整个这一地区结核硬板层之上的靠下部的埋藏土的性质相当。陈家窝村则有所不同,在厚二十六点八米的红色土地层中,埋藏土的颜色深而鲜艳,其中的钙质结核常富集成网状,这种性质也与整个这一地区的靠上部埋藏土的性质相同。在陈家窝村的剖面上可看到六层埋藏土,猿人的下颌骨即发现于最下层埋藏土之上,离晚始新——早渐新世的灰白色砂岩之上约八米。上数第五层是密集而倾斜的三条红褐色埋藏土,在附近其他地方的靠上部的红色土层也见到过,可作为划分红色土的标志之一。
从动物化石看,陈家窝村地点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目前知道的还不多,难以作出时代上的可靠判断。然而,在公王岭已发掘出来的哺乳动物和陈家窝村的相比则有所不同;公王岭有几种过去不见于秦岭以北而在长江以南洞穴中习见的动物。陈家窝距公王岭仅二十九公里,却未见这几种动物,中间并没有不能逾越的障碍,在分布上不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何况公王岭动物群在这一地区也并非孤例,在涝池河厚钙质硬板层之上的红色土中也发现了基本相同的属种,因此两者之间这种不同现象,看来是在时代上有所差别。
陈家窝村和公王岭两个动物群是否完全相同,还是有先后之别,目前虽然还不能十分肯定。但是从现有的资料看来,公王岭的时代应为中更新世的早期,肯定早于周口店北京猿人动物群。
对于最后确定公王岭的地层时代和分析当时的环境,目前所知的材料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还得做大量的工作。我认为有关的兄弟单位共同配合起来再打一次“歼灭战”对工作是有益的,必能取得更多的成果。对于红色土之下的砾石层的成因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要把红色土再进一步划分,确定它和陈家窝村红色土的关系,等等,只凭地质工作者的野外观察是不够的,还需要孢子花粉分析、岩石和矿物的机械和化学分析……等等来帮助解决。
此外,单注意这一、二个地点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其他的有关的地点进行调查和研究,才可能对这个地区的地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涝池河的地点应该给予注意。去年我们也有一个小队在此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的哺乳动物化石。这里的红色土很厚,可达一百多米,底部出露了很厚的结核硬板层,在结核硬板之上发现的化石很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涝池河第十三地点,其化石性质基本上可以和公王岭的哺乳动物群对比。在涝池河这个地方,在不同层位中发现了化石,对解决这一带红色土的详细划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发现人类化石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着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