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闯出新的路子来
  广东省潮安县江东农业中学教师 黄成贤
  本栏关于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制度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十五期。在这十五期中,讨论了多快好省地普及教育、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劳动化、革命化等问题。通过这次讨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能够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教育事业较快地普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
  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是贯彻执行无产阶级教育方针的重大步骤。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既能当工人做工,当农民种地,又能做科学技术等等工作,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教育制度,不仅可以普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在将来还能逐步普及大学教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保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只能普及小学教育或普通中学教育,决不可能也决不愿意普及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只有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培养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新型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才能够逐步普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更进一步逐步普及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许多教育工作者表示,为了把教育战线上的革命推进一步,实现“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一定要进行自觉革命,努力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
  许多教育行政工作者和教师认为,要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新型学校,必须端正办学思想,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听取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意见;并且实行半工半教半农半教,改变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的“三脱离”现状,进一步实现劳动化、革命化。
  这个讨论已经告一段落。我们今后准备陆续发表一批办好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小学、农业中学、工农业中等技术学校以及高等院校的文章和通讯,为各地试办这种新型教育事业提供参考,希望有助于教育革命深入一步。编者
我是广东省江东农业中学的农业课教师,几年来在实践过程中我走了不少弯路,在毛泽东思想正确指引下,才开始摆脱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束缚,打破教学上的旧框框,使教学与生产斗争的实际联系起来。下面谈一谈我从一九六一年起,从事教学工作后所走过的一段路程。
老路是走不通的
农业中学的农业课,现在还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又没有一套现成的教材,给教师增添了许多困难。对于象我这样的新任课教师,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斗争的实际经验都极为贫乏,困难更多。开始时,我总认为知识讲得多,理论讲得透,讲得深,就算是“好课”。因此,我随便搬用中等农业技术学校的教材,四处搜罗补充教材,把什么东西都塞进教案里,单纯在课堂上从理论到理论,照本本中写的去讲。可是,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我还认为:讲课不能吸引学生,是课堂“艺术”上的问题,于是就按照一些外国“教育”学本本上的要求,提高课堂
“艺术”,想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来,课堂“艺术”改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情绪却依然如故。经过一段艰苦的摸索,我才弄清楚是我教学脱离实际。我所以片面地追求所谓课堂“艺术”,说到底不过是在资产阶级教学的老路子上翻翻滚滚,这怎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从访问贫下中农中得到启示
怎样才能根据无产阶级教育的原则改进教学呢?我想:农业中学的任务是为农村培养新型的劳动者,可是自己却不知道新型劳动者到底要掌握哪些农业生产知识,这怎能当好农业中学教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遵照学校党支部的指示,到生产队去调查毕业生回队以后的情况,倾听贫下中农的意见。在这次调查中,不少干部和贫下中农反映:农业中学毕业生回队后在思想上和劳动上表现都不错,就是不能帮助生产队解决技术问题。我想:我在教学上不能说不卖力气,也没有少讲课本上的知识,为什么学生学不上,用不上呢?原来教学内容没有从当地生产需要出发,只是凭本本教本本,教来教去还是本本上说的。
必须闯出一条新的路来
经过访问贫下中农以后,我思想上开始意识到,农业课教学必须闯出一条适应半农半读这种新型学校需要的路子,而重要的一着是革新教材。从一九六二年开始,我们在学校党支部的具体指导下,逐步实践,逐步积累,逐步总结,编选出了一套新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和教材内容上进行了革新。革新的准则:一是根据农业中学的培养目标;二是从当地生产实际需要出发;三是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出发;四是突出实用性知识,同时照顾必要的基础理论。依照这几个准则,我们突出《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选种育种》、《家畜传染病》、《动物学》、《植物学》等六门课程(统称为农业课)。在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我们也按照上述几个准则办事,在《作物栽培》、《选种育种》这两门课程中,突出江东公社的五种主要农作物
(水稻、甘蔗、黄麻、花生、番薯);在《植物保护》和《家畜传染病》这两门课程中,也突出本地区、本公社常见的、危害较严重的种类编选教材。现在,我们初步编选出了一套具有乡土色彩的农业课教材,克服了教材内容脱离当地生产实际的倾向。
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联系实际
有了基本上适应当地生产实际的教材,还需要通过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教材和当地生产实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离开实践,教材与学生之间没有“搭好桥”,再好的教材,也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起初,我们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意义,看到虽然因为有了好教材,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了,但是学习上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思想上便觉得很苦恼。有一次,稻田里普遍发生稻飞虱,可是,平时植保学学得好、考试经常得优等分的高三班生,却分辨不出来,见到水稻的部分叶片枯黄,还以为是缺肥的缘故。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说:“你如果问我水稻有多少种病虫害,各种病虫害的危害性怎样,应该如何防治,我可以一一回答出来。可是到了田间,我却好象什么都不懂呀!”
这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学生平时学懂了的知识,到了实际中就不懂也用不上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毛主席著作。我翻开《实践论》仔细地读,得到很大启发。毛主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说得很对!正因为我和学生都没有很好和病虫害接触过,只有讲义上的知识,没有实践知识,当然不可能教好学好。学习了《实践论》,我深深感到教学方法上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非改变不可,否则就不可能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符合农村三大革命运动需要的学生。
放下架子向群众学习
我是怎样逐步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的呢?最主要的是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走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具体说来,就是实行半农半教,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学中教,在教中学。
首先,坚持生产劳动锻炼;炼思想,炼体力,炼农业劳动的基本功,靠艰苦的劳动锻炼挣上生产实践的“发言权”。说来十分惭愧。过去在家里,我连手帕也很少自己动手去洗。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到念大学二年级时才接触到水稻,对农业操作技术更是一窍不通。到农业中学任教以后,农事操作我没有一件比得上本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经常在劳动中出“洋相”。要填补这个大“窟窿”,就得坚持劳动,坚持锻炼。当我第一次挑上浇桶浇菜的时候,不要说浇地,就是走都走不动。当时我想,初一学生能挑能浇;我呢,倒是成了“对立面”,这怎能行呢?为了掌握浇桶这一种工具,星期天人家休息了,我就独个儿挑着浇桶练习。取水的“路阶”又滑又难走,刚迈了两步就跌了一跤,连人带桶滚到池里去。但是,我不气馁,回寝室换上衣服,拿上锄头,把又滑又陡的“路阶”修好,继续挑起浇桶练习。谁想到,第一次浇水没有浇到菜上,却浇到自己身上。经过一次、二次、三次地练习下去,几周以后,我终于驯服了浇桶这个工具。由于坚持锻炼,不仅培养了劳动习惯,学到了农事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对劳动的感情。现在,我已经能挑上一百斤的担子连续劳动,学会栽培江东公社的五种主要农作物的基本操作技能,书本上讲的农业栽培技术一般我也能做到。思想感情也起了一定的变化,过去嗅到大粪就掩鼻,现在大粪泼到身上也不感到什么。过去我敬佩的是能说会道的人,现在,我最爱戴的是勤劳朴素、劳动出色的劳动人民。经过几年锻炼,我初步闯过劳动关,在生产实践上初步取得“发言权”。
其次,是深入群众,拜老农为师,虚心向老农学习。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我走访了附近几个公社的老农,搜集他们的经验,向他们请教书本上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我还记得,在讲《耕牛及牛病》一课的时候,书本上讲的防治牛病方法多数是“洋法”,不很切合农村的实际要求;而我自己却连一些普通的实际知识如牛的年龄的鉴别都不懂。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冒着酷热的天气,三次访问了一个本地的土兽医,最后请一位土兽医到学校讲课,讲出一堂好课,学生听得很有兴趣。这些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群众中有很多宝贵经验,拜老农为师,是让学生获得活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更重要的体会是,知识分子如果不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就会一事无成。毛主席的教导确实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从此,我经常带着问题求教于老农。为了解决选种学上的一些问题,我到东风公社拜访选种“土”专家陈林千伯伯,请他传授经验;为了总结农民一些观测气象变化的谚语,我到凤塘公社拜访了气象老农;为了获得江东公社五种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经验,我走访了公社内近十位老农;为了解决家畜病害防治上的一些问题,我访问了汕头检疫站的技工,请他们传授知识。这些“土”专家和老农民,给我许多书本上见不到的活知识,帮助我解决了不少课堂上、生产上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帮助我编写出一套《植物保护》的教材,有效地克服了我在教学上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弱点。
第三,是深入田间,做田间调查,搜集各种害虫,制作一批植物害虫标本(已制作七十多种),做为教学的直观教具,同时通过制作标本的过程获得实践知识。
由于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农业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应进行了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校里基本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学习风气。许多学生学习情绪普遍提高,学生学到的知识学了能用,一部分在学学生还把在校内学到的知识带回生产队里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我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今后,我要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敢于斗争,敢于实践,巩固成绩,克服缺点,为创立半农半读这种新型的革命的教育事业而贡献力量。


第5版()
专栏:

  把死知识教成活知识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油山分校教师王世富,在森林植物学的教学上,敢于打破不符合半农半读实际需要的旧框框,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把死知识教成了活知识。过去讲一百二十个课时,学生才认得几十种树木;现在,讲六十个课时,学生就认得二百来种树木,并懂得它们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主要用途。
王世富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的毕业生,四年前分配到油山分校当教师。
那时,这里的师生们提起森林植物学这门课都摇头,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枯燥。后来,教这门课的教师另有任务,谁来接教?学校领导考虑到贫农家庭出身的王世富,经过共产主义大学半工半读的教育锻炼,对新型的教育事业有浓厚的阶级感情,旧的教学框子少,又是学林的,就把任务分配给他。他很愉快地承担了下来。
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着这门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从哪里下手来改革教学呢?王世富先去访问学生,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讲那么多树木特征,一黑板一黑板叫抄笔记,上山看到树木还是对面不相识。”他又去请教老教师。有的教师想改,也是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认为这门课一向就是这种老样子,不好改;有的还说,学校缺乏实物标本,很难教好。
王世富听了这些反映,翻阅着从学生那里拿来的森林植物学的笔记,不由地联想起自己过去的学习,想到死记硬背这些概念条文的苦闷情景,又想到后来在劳动实践中获得许多林业活知识的欢乐心情。顿时,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说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导,就在脑子里反复活动起来,启示他去找寻一条新的路子。他想:过去森林植物学所以教不好,关键就是理论脱离实际,要改革它,首先就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活学活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观点,把教学从课堂讲条文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王世富建议除了一些必要的植物生理知识和实验,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配合进行教学以外,应当把森林植物学搬到野外现场上去。学校党组织支持他这种大胆革新精神,教育和鼓励他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定地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教研组长陈任官也主动同他合作,共同研究改革办法。
为了取得经验,让学生有个适应过程,头两次试教,还只是事前上山采回讲课需要的新鲜植物标本发给学生,课虽然仍在教室里上,但由于学生能对照标本观察,都反映课教得活,印象深刻。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山上进行现场教学。首先让学生对照标本认识树木,然后结合书本知识分组讨论观察结果,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最后,他才作理论性概括的讲解,讲清楚学生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回答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众口叫好:“过去上课带个耳朵,这次上课耳听目看,手脑并用,学到了真本领。”
森林植物学是门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和林业生产服务的。怎样服务得好,又如何结合生产进行现场教学,这又是一个新的教学课题。开初有的教师认为专业课容易结合生产进行现场教学,森林植物学却不容易结合。王世富不同意这种保守的看法。他通过生产劳动和教学实践,大胆改革教材内容,使之符合林业生产季节的特点。并且围绕林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中着重突出了有关江西省主要造林树种(用材林、经济林)和水土保持的草本、木本等植物的重点。他选择现场教学的现场广阔得很。结合采种,讲有关树种的种子知识;结合造林,讲树木对土壤的适应性以及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生理知识;抚育幼林时,讲植物的群体关系和光合作用;进行苗木培育,就结合讲各种树木的生长习性。这样既使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又通过教学指导生产。过去讲一百二十个课时,学生才认得几十种树木,现在讲六十个课时,学生就认得二百来种树木,并懂得它们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主要用途。
随着现场教学的开展,王世富日益感到自己的实践知识不够用了,旧的教材不适应了。他决心做一番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来解决这个新的矛盾。
近三年中,他充分利用半农半教的有利条件,以坚强的革命毅力和对革命教育事业的忠诚,不避艰险,不辞辛劳,跑遍了油山山区。不仅自己调查,还动员学生协助调查。一些深山密林人迹罕到的地方,他都去到了。青山里是这里尚未采伐的深山区,里面藏有毒蛇、老虎,开初大家劝他不要去,以免发生危险。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干革命,就要敢冒风险。”这里有些地方密林蔽日,有些地方灌木丛生,没有道路,他就劈荆开路前进,有时直身过不去,就爬着钻过去。就这样,他先后五次深入青山里调查,获得了几百种树木标本资料。他边调查边鉴别,当地有林业生产经验的农民,他大部分都访问到了,他还访问了一些草药郎中,有些资料自己鉴别不出来,就送赣州专区林垦处请林业工程师帮助鉴别。有时白天参加生产劳动,从事教学兼做调查工作,晚上,师生们已经休息了,他还在整理资料,编写教材。
经过王世富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实践、总结、提高,以他为主,在师生的共同协助下,还编出了符合当前半农半读需要的《森林植物学》教材。现在,这本新教材经过共产主义大学总校的补充、修改,已推荐给全省各分校参考使用。与此同时,他还和全校师生从山上移植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建立了学校的树木园,为现场教学提供了良好辅助园地。
陈秉彦 崔源启


第5版()
专栏:

  立志当耕读小学教师
枣强县大吕木耕读小学是一九六四年三月成立的,由转业军人共产党员、贫农出身的任立明任教师。一年多,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时时刻刻为贫下中农着想,千方百计动员他们的子女入学,因此,被贫下中农称为“贴心教师”。最近又被选为全县耕读小学的优秀教师。
这是件革命大事
一九六四年大队改选时,群众提议让任立明当大队长。他婉言谢绝,自报奋勇当耕读小学教师。
这件事一时没有被人们理解。有的说:“挺聪明的人,打错了算盘,教孩子象老母鸡带小鸡一样麻烦!”
也有的说:“当教师挣工分不多,没个图头!”
可是任立明不那么想。一九六一年,他由部队转业回家,看到村里的高小毕业生增多了,心里很高兴。可是也了解到还有许多贫下中农的子女没有入学。
任立明想,旧文盲没扫干净,贫下中农又出了新文盲。这些孩子没有文化,长大了怎么能接革命的班呢?那时,他当生产队的指导员,常挤时间教贫下中农的孩子念书。
一九六四年,党号召成立耕读小学,正对任立明的心思。他积极要求到耕读小学当教师。可巧,这时大队改选,群众提议让他当大队长。任立明想,两样工作都需要,干什么好呢?他想来想去,总觉得当大队长的人还有几个,可是,办耕读小学是件新事情,困难多,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勇于承担这项任务。于是他就非常坚决地向党支部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党支部认为,培养贫下中农子女学文化,是件革命大事,就同意了。
自己动手勤俭办学
公立小学给耕读小学腾了三间房做教室。快到开学的日子了,任立明走进去一看,里面空空荡荡,连教学用的桌椅板凳都没有,这怎么开课?
有人说:“谁家的孩子上学谁摊钱!”任立明摇了摇头说:“不行,耕读小学就是为贫下中农减轻负担办的!”有人说:“这是大伙的福利事,大队该出些钱。”任立明还是不同意。他认为要勤俭办学,不能动不动就伸手向队上要钱。他带领新入学的孩子,提着篮子背着筐,在满村里拣来碎砖头,垒起桌腿,借来几块木板,搭上当桌面,就开始上课了。
学生一天天多起来,这些桌子不够用,公立小学支援了五张旧桌子;学生带来了旧凳子。这些都需要修理。但自己不会做木匠活,那时又正是春耕大忙,生产队正突击播种,任立明不愿向队上要劳力。这时,他想起了一九五八年在部队开山时,领导上分配自己当铁匠,可是,自己根本不会打铁,领导上就教育大家,自力更生,发扬南泥湾精神。后来,经过一年苦练,学会了技术,还立了三等功。想到这里,任立明坚定了“一切要自己动手,什么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信心。又学起木匠活。就这样,没花多少钱,修理了五张桌子,二十一条凳子。贫下中农都夸他把部队上的好作风带回家来了!
又添了一个抱孩子班
去年夏季,一天早饭后,教室里的孩子快到齐了,忽然进来一个学生报告说:“立和他娘不叫立和上学了,立和还在家哭哩!”任立明想,立和是个贫农的儿子,他家几辈都没识字的人。耕读小学成立以来,立和虽然有时缺课,但是进步也不慢,他爹娘也很满意,为什么好好地不让他上学了呢?很可能是有困难,要设法帮助他解决。想到这里,他布置好学生自习,马上向立和家走去。
刚进大门,就听到立和娘喊立和:“你去上学,没人看孩子,我不能出工,就要耽误生产。”立和家四个小孩数立和大,家里只有立和爹娘两个劳力,的确有困难。任立明对立和娘说,让立和抱着孩子上学吧。
立和娘知道任立明为了照顾贫下中农的子女,把五十八个学生编成了全日班、半日班、早退班,已经够麻烦的了,实在不好意思再叫立和抱着孩子上学,给老师添麻烦。任立明说没关系。说完,任立明抱着孩子领着立和朝学校走去。
其实,有这种困难的不止立和一人。因此,任立明就把八个学生编成了一个抱孩子班,尽管自己多麻烦一些,却保证了所有孩子都能学习。
不能让他掉队
从学习成绩上看,多数学生进步很快,只有老贫农的儿子任兰申,老跟不上班。别人说这孩子天生脑子笨,不是念书的材料。可是任立明却不这样想,他总觉得自己的工夫还没用到。
经过调查访问,知道任兰申的家务劳动过重,回到家就得砍草、喂猪、抱孩子。任立明通过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尽可能减轻兰申的家务负担。另一方面,利用晚上、中午、星期天抽空给兰申补课,每星期六就帮助兰申复习一次本周的功课。经过半年努力,兰申进步很快。有一次考试语文,全班学生平均八十四分,兰申得了八十五分。
任立明在部队上是五好战士。转业后曾被评为五好干部。他在当教师的时候,有空就参加集体劳动。他当教师的十个月里,共做了六十五个工。
河北省枣强县人民委员会 芦俭亮


第5版()
专栏:

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采取各种措施使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劳动。这是担任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老工人(左二),正在向无线电专业的学生讲解皮带盘操作原理。 新华社记者 王子瑾摄


第5版()
专栏:

半工半读的山东大鱼岛渔业中学教师张锡仁(左)把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结合参考书,制作了教学模型,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海带生长的科学道理。
新华社记者 花皑摄


第5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从一九六三年起,兴办了二十一所牧读小学。这是扎鲁特旗巴雅尔图胡硕公社沙拉生产队的牧读小学教师在给学生们讲课。
新华社记者 宝音朝克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