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用革命文艺支援世界人民革命斗争
  ——话剧《赤道战鼓》是怎样创作和演出的
  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
话剧《赤道战鼓》能在短时期内创作排演出来,并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是在海军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以毛主席思想为指针,贯彻林彪副主席指示的“三结合”的创作方法的结果。整个创作排演过程,就是我们全体同志大学毛主席著作,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提高觉悟的过程。
毛主席教导我们:“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一九六三年八月八日,毛主席接见非洲朋友发表的支持美国黑人斗争的声明)党一再号召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要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积极参加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更好地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为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服务。遵照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几年来,除了积极创作演出反映国内阶级斗争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外,也在不同时期配合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反帝斗争,创作演出了一些时事活报剧、诗歌、快板等小节目。但是,用话剧这一战斗武器表现世界革命题材,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我们所以有这样的勇气,是由于当代世界革命潮流的冲激和毛泽东思想的鼓舞。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美比侵略者血洗斯坦利维尔的侵略暴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愤怒。我国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美比侵略者的暴行,声援刚果(利)人民正义的斗争。与此同时,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支持刚果(利)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声明》。主席的声明,不仅鼓舞了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斗争的信心,同时使我们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形势有了新的理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当代世界各种矛盾集中的地区,是直接打击帝国主义和世界革命风暴的主要地区,是世界革命斗争的主要焦点。认识到了非洲和刚果(利)的革命斗争现实的严肃性,以及它对于世界革命的重大意义,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就产生了:编写一个歌颂刚果(利)人民反对美比侵略英勇斗争的戏,来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声援非洲人民的正义斗争。我们认为,支援世界革命对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但是,我们对非洲生活不熟悉,搞国际题材的戏没经验,困难很多,问题不少。怎么办?海军政治部领导鼓励并指示我们:以毛主席思想挂帅,用毛主席思想作指导,“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尽快地把这样一个国际革命斗争题材的戏搞出来,跟上主席声明。领导的指示和殷切的期望,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创作勇气;主席声明里提出的:要有勇气、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前赴后继,激励着世界人民起来斗争,也指导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
毛主席声明不仅鼓舞了我们的革命干劲,而且解决了剧本的主题思想,这就是表现革命人民用武装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刚果是非洲心脏,是世界矛盾焦点之一。刚果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刚果人民与美帝国主义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卢蒙巴被杀的血的教训,证明了对帝国主义决不能抱幻想,议会道路是绝对走不通的。只有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才能引导刚果走向真正独立。以武装斗争为主题,不仅抓住了刚果和非洲反帝革命斗争的根本问题,而且揭示了当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共同道路。这样,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就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毛主席声明还帮助我们抓住了表现主题的中心事件。毛主席在声明中指出,美国利用联合国军在刚果作尽了坏事,杀害了刚果民族英雄卢蒙巴。这就启示我们要在剧本中突出揭示卢蒙巴事件的真相,以便把主要矛头指向美国。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与具体性是比较复杂的,如何把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结合起来,是有很多困难的。尽管困难重重,但不能知难而退,要反映刚果(利)人民的斗争,如果回避了卢蒙巴事件,就无从反映刚果(利)问题的实质——刚果人民和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全剧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因为,卢蒙巴之死是非洲人民的惨痛教训,他的血洗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人们看清了殖民主义者的本质。卢蒙巴事件的教训是刚果(利)革命的转折,是刚果(利)人民武装斗争的起点。卢蒙巴精神是“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热爱祖国、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精神”(《人民日报》为纪念卢蒙巴被害四周年的社论),它不仅激励着刚果(利)人民,而且激励着全非洲人民。因此,我们认为抓住卢蒙巴事件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解决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问题,我们遵循着毛主席的“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教导,把卢蒙巴的被害作为中心事件贯穿全剧,这样,既突出了主题思想与主要矛盾,又省略了历史真实的许多具体细节,使主题思想和情节都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熟悉生活,是不能完成这一创作任务的。但是我们没有到过非洲,因此对我们来说,首要的问题是熟悉生活问题。怎么办?唯一办法,就是按照毛主席指示,甘当小学生,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我们组织了广泛的调查,到处进行访问和收集资料。
我们先后访问了来自刚果(利)、刚果(布)、坦桑尼亚、苏丹、索马里、喀麦隆、乍得等非洲国家的朋友们。我们把故事梗概向他们介绍后,他们显得非常激动,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很大支持。他们把我们当做知心人,供给了许多可贵的材料。在访问中,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及对帝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也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有些朋友来自反帝前线,谈到革命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时,他们显得激昂慷慨;谈到帝国主义压迫刚果人民时,他们顿时声泪俱下。现在第二场美国兵强迫黑人修机场,用刺刀挑黑人伤口取乐,三天三夜不给水喝,象驱使动物一样虐待他们,以及黑人对美国兵的反抗,第六场追述过去贩卖黑人的苦难史,阴森森的城堡和黑暗的地狱,以及穆卡尼亚深沉而悲愤的回忆,都是根据他们的倾诉而编写的。第七场游击队在打出丛林前,姆旺卡激昂地高喊的:“辛巴!辛巴!”(象狮子一样的勇猛向敌人冲锋)“玛依,木雷雷”,(说明敌人子弹只不过是水,挡不住游击队英勇的战士)是他们的战斗口号。又如打下飞机,大家唱的歌就是刚果(利)游击队员打了胜仗唱的歌子,以及激情的舞,战斗的鼓(鼓点、鼓语、鼓的规律)等等,也是他们当场表演,一遍遍教给我们的。
非洲朋友们还不厌其烦,从古到今,从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到各阶级阶层的相互关系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给我们创作和导演这出戏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此外,我们又广泛访问了有关单位到过非洲的中国同志们,他们都详细谈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有的同志还为我们出谋划策,出主意想点子,给了许多宝贵的帮助与指导。同时,我们还到各有关部门广泛收集刚果和非洲的各种文字资料、电影图片等,这使我们进一步熟悉了刚果。刚果的今天,正是中国的昨天,共同的苦难和仇恨,把我们的心连结在一起。毛主席的声明和中央的各种指示、报刊上的有关文章,指导帮助我们去分析和鉴别所获得的生活素材。
我们通过这些渠道,初步解决了不熟悉生活的困难。
戏必须通过具体人物来体现,只有塑造出典型人物,特别是正面的典型人物,才能突出主题,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根据今天刚果人民和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生活真实,来进行人物安排;围绕中心事件,通过人物行动来展开戏剧冲突。毛主席关于阶级分析的论述,是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锐利武器,我们力求运用这个武器去观察和处理敌我双方的人物关系,并通过安排敌我双方人物的斗争,来体现出美帝国主义必败、刚果人民必胜的规律。
在表现人民力量方面,剧本着重描写了穆卡尼亚一家及其周围的人物,目的是想通过这个家庭关系及其周围关系反映阶级斗争。因为民族斗争归根到底是个阶级斗争问题。我们着重描写了老工人穆卡尼亚的长子米林迪和女婿墨路波领导下的爱国人民武装斗争。对这些人物酝酿的时间较长,用的功夫也较大。米林迪这个人物,是逐步塑造出来的。为把这个人物树立起来,剧本给他安排了一系列的戏。第一场他决定让墨路波打进敌人内部当司机;第二场决定斗争计划;第五场抓住卢蒙巴被害的教训去发动群众,留沃尔科作地下工作;第七场在丛林中指挥战斗。通过这样一些安排,领导人的形象和作用才显示出来。失业知识分子沃尔科从消沉悲愤到跟工农结合,走向革命,也是逐步加强的。此外,我们还塑造了罗扎莉和代表新生一代的小陪丽,来显示刚果妇女和新的一代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在他们斗争中,还有一个美国黑人——沃伦。我们所以要选取这个形象,目的是要揭穿美国利用黑人打黑人的毒辣手段,揭穿他们种族歧视政策的反动实质,暴露美国国内的反动政策与对外侵略政策之间的内部联系。正如毛主席所说:“美国黑人斗争的迅速发展是美国国内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日益尖锐化的表现”,“美国帝国主义对黑人的法西斯暴行,揭穿了美国的所谓民主和自由的本质,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国内的反动政策和在国外的侵略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九六三年八月八日,《呼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的声明》)
在塑造正面人物的过程中,非洲朋友们所提供的生活素材和具体感受,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勇敢纯朴、爱憎分明的思想气质,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使我们愈来愈具体深入地理解他们。他们还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帮助我们。演得象了,对了,他们立即肯定;不能真实表达他们的思想情绪的,他们当即坦率地指出来。例如老工人穆卡尼亚的扮演者,在第五场对敌斗争中愤怒地流了泪。非洲朋友就指出:“我们非洲人在敌人面前没有眼泪,只有斗争”。经过这样的指点和改正,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就提高了一些。
我们所以能在舞台上塑造出非洲革命人民的正面形象,是跟非洲朋友的热忱的帮助分不开的。然而他们却对我们这一点成绩作了热情的肯定。他们感到中国人民把黑人的正面形象树立在舞台上,是对他们的极大支持。一位非洲朋友说,西方殖民主义者从来是把我们塑造成不能独立思考、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卑微人物,你们却反了过来,这也是你们支持非洲革命的一个证明。
在表现反革命力量方面,通过美国将军范浑、上尉戈培汉和比利时总督吕宾斯等形象塑造,揭露了以美国为首的新老殖民主义及其走狗的反动本质,以及他们狼狈为奸的丑恶面貌。
敌我双方人物都有了,必将两军对战。如何战法?在米林迪、墨路波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时,以谁为主要对手?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要把正面人物写高,就必须有相应的对手。因此决定在主要场合(三场、六场),让正面人物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较量,借以烘托和突出正面形象,揭穿美国反革命两手的阴谋,使人民认清美帝是全世界人民的公敌。
把剧本搬上舞台,还需要有个再创造的过程。以人物来说,演员需要通过角色创造,把文学形象化为舞台形象,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和谐地统一起来。而要把人物演象、演活,就必须用主席思想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阶级觉悟,与时代共呼吸,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敏锐地洞察人物的心理,深刻理解人物的思想品格,演起来才能感情充沛,性格鲜明。姆旺卡的扮演者在谈体会时说:当我看到美帝在刚果血洗市镇、乡村和丛林,看到美国兵把黑人四肢反绑在地上拖来拖去,用大皮鞋在黑人兄弟头上身上乱踩乱踏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同情和愤怒的眼泪,当第三场我演到双手掐住了美国将军的脖子时,就想到这是全世界人民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便使出全力打出了这强烈仇恨的一拳。正面人物如此,塑造反面人物也同样如此,扮演比利时总督的演员同志说:我把他演成那个样子,是因为毛主席教育我们如何爱人民,如何恨敌人,才想方设法钻到他的灵魂深处去,无情地揭露和嘲笑他们,把他们丑恶本质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艺术创造的过程,实际上是每个同志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就是毛主席思想在每个人思想中深化的过程。
关于形式和内容问题。毛主席指示,要把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没有恰当的形式,内容是不能很好表达的。如何表现气势磅礴的非洲革命风暴,在这个问题上,导演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指导下,根据非洲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实际斗争,根据主题的需要和现实斗争的需要,把这个戏的基调定为旋律高昂、气势磅礴的战斗进行曲。为表达这样的革命基调,根据林彪副主席在形式上要大胆创造的指示,我们在艺术形式上,作了一些革新的尝试。
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刚果人民的实际斗争出发,我们择取了富有非洲民族特色的鼓与舞来表现戏的节奏和氛围,来表现和烘托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但这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赋予鼓与舞以活的思想内容。此外又把电影、朗诵、歌剧、舞剧等艺术手段加以综合利用,由此来展示主题和激起观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如戏的序幕,在观众面前出现的是运转的地球,燃烧的烈火、呼啸的丛林、雷鸣的战鼓……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斗争的非洲,展示了非洲人民革命如火如荼的气势。在一、五、七场和尾声中,通过热情、粗犷的非洲舞蹈,表现了非洲人民渴望独立的呼声,表现了非洲人民化悲愤为力量的高昂意志,表现了非洲人民波澜壮阔的斗争气势。
在创作方法上我们是贯彻林副主席指示的领导、专业和群众三结合的方针来进行的。在创作修改和演出中,中央、军委负责同志,海军党委和负责同志亲切关怀我们,给了我们许多重要的指示和具体的指导。例如现在戏中的冲特拉是原来没有的,根据领导的意见,适应剧情需要,我们增添了这个人物,借以揭露美帝及其走狗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面目。在边排边改过程中,各级领导上第一线直接抓;同时发扬了民主,贯彻了群众路线。政治部负责同志亲临排练场给予具体指导。领导干部、导演、作者和演员们,常常在排练场一块分析研究,从情节的安排、气氛的渲染直到每句台词的修改,人人动脑筋,个个出点子,最后由几个作者把大家意见集中起来,第二天再交给群众讨论。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了排练场上群众性的创造。舞台布景、服装设计、道具、音乐效果等各个方面,也都积极配合这种艺术创造。可以说,每个同志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为使演员创造好角色,我们还搞了“角色会演”,一个角色由几个演员来试演,然后挑选一个,同时又吸收其他人的优点。象米林迪、沃尔科、沃伦、范浑、吕宾斯、戈培汉等角色都是这样会演出来的。
这个戏已演出一百多场了。我们遵照毛主席的不断革命思想和刘主席所指示的“草鞋没样,边打边象”的勇于实践勇于创造的精神,不断修改。几个月来的演出过程就是不断吸收国内外广大观众意见修改的过程,也就是不断革命的过程。非洲朋友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这个戏是从他们提供的生活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从他们中间来,搬上了舞台,再回到他们中间去,不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加以分析、修改和提高。非洲朋友说:戏里化悲愤为力量的气氛渲染还不够;武装斗争也需要从正面加强。我们根据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又在原剧的基础上作了修改与补充。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过程,就是这个戏逐步提高的过程。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创造是无止境的。回顾一下《赤道战鼓》的创作,我们感到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武装斗争主要领导人米林迪的形象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许多重要情节只是用语言来表达,人物形象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在导演、表演或舞台工作上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薄弱环节。所有这些缺点都有待于继续改进,我们准备演多久就改多久。
《赤道战鼓》的创作和演出,是遵照毛主席思想教导的结果,是执行林彪副主席对文艺工作的指示的结果,是中央首长深切的关怀、军委首长和海军首长以及各级领导具体指导的结果,是来自各方支援和兄弟单位大力协作的结果。我们一定要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正确认识成绩的来源,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和指导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


第6版()
专栏:

  “写本岗位”是很好的开端
  邓牛顿
上海青年业余作者陈继光的创作体会里,有一条重要的经验,这就是坚持“写本岗位”。这条经验很切合业余创作者的实际,他道出了很多优秀青年业余作者的共同体验。
写本岗位,这就是我们的作者,立足于革命的岗位,首先写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公社,自己的部队,自己工作的部门……,把反映本岗位的新人新事,描绘本岗位的英雄模范人物,当成自己创作的首要任务。
为什么要坚持首先写本岗位呢?因为广大的业余作者,生活在工农兵各条战线上。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宏伟事业,在他们面前展示着龙腾虎跃、生气蓬勃的光辉图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在锻炼和造就着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他们就生活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就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在他们的周围,时时刻刻都会有新的事物发生,都会有新的人物涌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激励着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自己的周围,谛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感受到革命脉搏的跳动。同时,也就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开始,唱出一支生活的赞歌,谱出一篇英雄的乐章。
工农兵业余作者作为革命事业的直接参加者,他最熟悉自己的工作,熟悉周围的同志,深知革命实践的过程。在进入创作之前,就有可能从革命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提出现实斗争中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确立自己作品的主题。他了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结构作品的时候,就有可能根据实际斗争生活,来表现矛盾冲突,把英雄人物置于革命的典型环境之中,通过严格的政治思想的锻炼和实际斗争的考验,有力地来表现他们的成长。他懂得同志的喜怒哀乐,懂得他们的爱和憎,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时,就有可能深入人物精神世界,倾诉他们强烈的阶级感情,表现他们广阔的革命胸襟和壮丽的革命理想,使人物的英雄性格得到完美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坚持首先从本岗位的实际出发,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使我们的创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倾向性,能更直接地、有效地为基层服务,为生产服务,为政治服务。
再从我们的作者来看。他们生活在群众中间,既会劳动,又会创作。创作来自劳动,创作促进生产。作者是劳动者,读者也是劳动者。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生产上过不过得硬,有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好不好,群众首先就是检验者。作者参不参加劳动,积极不积极,作品为不为生产服务,合不合群众的口味,往往就是群众对一个业余作者进行政治鉴定的标准。在这一方面,本岗位的群众更有资格来执行这一鉴定的任务。我们的作者经不经得起检验,我们的文艺,能不能在群众中深深地扎根,这里就是一个严格的“质量检查站”。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我们的业余创作,只有坚持首先以写本岗位为主,才能保持自己最深厚、最可靠的生活源泉,才能不断地提高作品的战斗力,保持跟广大人民群众最紧密的联系,更好地推动作者自身的革命化。反之,对于自己周围的生活采取“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态度,舍近求远,东瞧西盼,那就势必要使自己的创作变得飘浮、浅薄,失掉思想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如果有人因为自己有一点创作的才能,就一心想着脱离生产劳动,脱离本岗位,对本岗位的工作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那么,他们就会使自己脱离时代、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走向创作的死胡同。因此,现在关键的关键是,我们的业余作者,都必须下定最大的决心,以自己的革命岗位为基点,建立一个牢固的生活基地,而后由此出发,再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只有有了扎扎实实的生活基点,扩大生活面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那么“写本岗位”会不会为本岗位的生活所局限呢?我们认为只要处理得当,是不会的。因为我们的岗位,是革命的一个基点,整个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它同我们国家、我们时代千千万万的革命基点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整个社会的现实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共产党员应该从眼前所处的环境,眼前所接触的人们,眼前所能进行的工作,来开始和开辟我们改造世界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工作。”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本岗位,胸怀全国和全世界,紧密关心现实斗争,从世界革命来看本岗位的工作,从本岗位的工作来看世界革命,就不会为本岗位的生活拘囿,而能获取丰富的革命题材。古语曰:根深而叶茂。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工农兵群众斗争生活的土壤上,迅速地开花结果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