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屈原之姊女媭及其他家属
陈子展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在旧历五月五日自沉汨[mì]罗江死了以后,人民作十二疑冢来安全埋葬他,立庙来奉祀他。每年逢着他的忌日,正是端午节,人民竞渡吊他,做粽子祭他,民间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即此可见他生前不脱离人民,死后人民也不忘记他,至今民间还有龙船竞渡、包吃粽子的习俗。但是他在当时社会上层的政治环境里是孤立的,处在孤臣孽子的境地。当权的贵族政治集团和得宠的南后郑袖,都毁谤他,打击他。楚怀王、楚顷襄王,都是昏君,都疑忌他。至于他的家庭环境怎样,就没人知道详细了。
屈原在其代表杰作《离骚》,起头就说到他的皇考伯庸,中间又说及他的贤姊女媭[xū]。所谓皇考,王逸《楚辞章句》,以为是屈原去世的父亲。刘向在他仿作的《楚辞九叹》里,以为所谓皇考伯庸是屈原的远祖。今人大都相信王逸一说,很少有人提起刘向一说的。所谓女媭,从贾逵王逸到袁山松郦道元,都以为是屈原姊,其间郑玄独以为是屈原妹(《诗正义》引周易注)。后来的学者汪瑗(《楚辞集解》离骚蒙引)张云璈(《选学胶言》)梁章钜(《文选旁证》)朱骏声(《离骚补注》)以为女媭是贱女媵[yìng]妾之类,或以为是借此比喻屈原的政敌,即《离骚》里的所谓“党人”。现代学者或以为女媭是屈原的女伴(如郭沫若先生《屈原赋今译》),或以为女媭是屈原所认识的神巫(如刘永济先生《屈赋通笺》)。我们相信哪一说的好呢?
我是相信女媭为屈原姊一说的。楚,汉,时代相隔不远。贾逵王逸都懂楚语,“楚人谓姊为媭”,他们说的当有根据。许慎就把他的师说,即贾逵一说,载入他撰的《说文解字》。从楚国方言来说,女媭当是屈原姊。理由一。归乡或秭归,这一地名由来很古。袁山松说:“父老传言,屈原既流放,忽然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又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lì]余也。”秭归留有一些关于屈原和女媭的古迹,如去城六七里靠大江的屈原沱,或称屈沱。又如三闾[lǘ]乡有屈原宅,和屈原耕种过的玉禾田,或称屈田。乐平里也有屈原宅,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捣衣石,那里立有女媭庙。以上均见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袁山松郦道元都精通古地理,所说当有根据。杜甫诗,“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秭归屈原宅古迹是从来有名的。从屈原出生地秭归命名来说,女媭当是屈原姊。理由二。《离骚》里说,“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詈一作骂。如果是妹,未必敢用詈骂来教训其兄。如说媭,嬬,古字相通,嬬训卑弱,下妻,女媭就是贱女妾媵之类,则她们未必敢骂,屈原也未必重视而写入作品。如果真是屈原用此卑贱妇女比喻政敌,即《离骚》中之所谓“党人”,则拟人必于其伦,未必借用她们的口吻詈骂夫主,家长。而且屈原政敌莫不“兴心嫉妒”,“竞进贪婪”,未必骂后有此消极退避,不失正派的语言。如果女媭是女巫,在当时社会里,所谓巫觋[xí],所谓巫医,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也未必敢骂敢教训做过达官的王室贵族,尽管屈原已是和王室疏远了的没落的贵族。也不能因为汉有女巫叫李女须,就把《离骚》里的女媭也认为是李女须一流。如说媭,须,胥,谞,古字相通,媭训有才智的意思,女媭是才女,是屈原的女伴,虽属创见,又比较可通,但是没有其他的佐证。因此种种,我以为只有说女媭是屈原姊,无论从人情上或从字义上来说,都说得通,了无窒碍。《说文》说:“姊,女兄也。”“妹,女弟也。”《白虎通义》说:“谓之姊妹,何?姊者咨也,妹者末也。”《释名》说:“姊,积也。犹日始出,积时多而明也。妹,昧也。犹日始入,历时少,尚昧也。”按兄字从口从儿,会意。口,指号令,口是号令所从出。兄长是可以号令其年幼弟辈的。姊是女兄,姊训积,训咨,都是声近义通。积,是说有阅历,即有经验的意思。咨,是说可咨询的意思。姊是较弟妹有经验,可备弟妹咨询的。惟其女媭是姊,所以可用詈骂的口吻来教训其弟屈原,虽是不入耳之言,屈原还可领教,商讨,写入自己的作品。而且她婵媛地牵着他,骂了又骂,只是深切关心他,希望他改掉像伯鮌[gǔn]那样“婞[xìng]直”的戆脾气,好自明哲保身,真是处世的经验之谈。这是从人情上从字义上都说得通的,无须这样那样绕弯子来说,所以我释楚辞就用女媭为屈原姊一说了。理由三。
除了皇考伯庸,其姊女媭以外,屈原还有没有其他的家属呢?这不见于正史记载,也不见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楚辞研究屈原传记的著作中提起。现在,我只就个人所知的关于屈原的传说记录中找出一些材料。《襄阳风俗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了,他的老婆每投食品到水中去祭他。屈原通梦告诉老婆说,你祭我的食品都被蛟龙抢去了。龙是什么也不怕,只怕五色丝和竹子。所以他的老婆就用竹筒做粽子,再用五色丝线缠着。今俗每逢端午这一天,都吃带着五色丝的粽子,说是避免蛟龙的害呀。”(《太平寰宇记》一四五引)这是说,在旧楚国北部湖北襄阳一代地方传说中,屈原是有妻的。如今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就是起源于屈原的寡妻把粽子投到江中去祭他。这和《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艺文类聚四引)等书说的稍有不同了。又相传“益阳县西南有凤凰庙,祀屈原,此地为屈原作天问处。”(《大清一统志》三五六)或说:“凤凰庙在益阳县南六十里弄溪之滨,庙祀原与夫人洎[jì]其子,俗呼为凤凰神。”又有“绣英墓在治西花园洞,县志云,相传为屈原之女。”(《古今图书集成》)据此可知在旧楚国南部湖南地区民间传说中,屈原是有妻室儿女的。
至今湖南湘阴汨罗地方,民间还传说着屈原女儿女媭的故事。汨罗江边有一个土墩叫做望爷墩,说是女媭在其父屈原投江以后,她独自呆在这个高墩上,悲痛地遥望其爷能够被救归来。汨罗山屈原墓西有楚塘,说是女媭葬父时取土挖成的池子。她是孝女,所以汨罗山又称为烈女岭。这一传说可靠性就更小了。不管是怎样的传说吧,就从这些传说里反映了屈原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人民对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永远纪念。屈原永远活在自己的崇高的人格上和伟大的诗篇里,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活在人民对他的传说和纪念里。
(一九六二年端午节前半月作)


第6版()
专栏:

古代文化名人纪念馆
和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国家。广大人民对于在文化上有过辛勤创造和杰出贡献的人,曾创造了各种纪念形式,如立碑、修庙、盖祠、建衣冠冢等等,加以纪念。这些传统的纪念形式,可以说是今天新型人物纪念馆的雏始。
解放前,我国没有建立过古代文化名人纪念馆。反动统治者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原有的纪念遗址,也极尽亵[xiè]渎[dú]破坏之能事,成都的“杜甫草堂”就因为国民党长期驻兵,曾弄得建筑颓废,花木雕零,一片荒凉。眉山的“三苏祠”的遭遇也差不多。
解放后,古代文化名人纪念馆得到了迅速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光辉的名字是屈原。1956年在武昌的东湖之滨建立了屈原纪念馆。武昌古称鄂渚,是屈原被放逐之后,几次跋涉流亡所经过的地方。屈原怀着巨大的悲愤,曾行吟泽畔,辗转于江汉洞庭之间,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诗章。美丽的东湖岸上,屹立着伟大诗人的雕像和新建的行吟阁,阁的对面是纪念性陈列室,陈列着《楚辞》的各种版本和历代研究屈原生平和著作的书文。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杜甫纪念馆在“杜甫草堂”的原址上,经过修缮、收集文物资料和布置陈列,已焕然一新。“杜甫草堂”在成都市郊风景幽美的浣花溪侧,现仍保留着明、清两代修建的一组纪念建筑物:诗史堂、工部祠、草堂寺等。现在这个馆已收集到各种版本的杜诗及参考书一万多册,包括元、明、清各朝刻本、抄本,以及朝鲜、日本的刻本和朝鲜抄本,俄、德、捷、法、英各种外文杜诗译本。还陈列有历代杜甫石刻像、画像,齐白石所作杜甫诗意画等。
“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盛事,在八大家中,已有“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等人建有纪念馆。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县,“三苏”故居纱谷行即在眉山城内,明代改建为“三苏祠”,1959年辟为纪念馆,馆门外矗立着两株参天古柏,相传为苏洵手植。现在该馆收藏有各种有关“三苏”的书籍资料一万四千多册。欧阳修纪念馆在安徽滁县。欧阳修被贬后,曾做过滁州太守,自号醉翁,建亭于瑯玡山,并以为名。他所写的《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纪念馆就建在醉翁亭旁。
此外,大画家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在绍兴)和朱耷(八大山人)的故居“青云谱”(在南昌郊外)也都在前几年建为纪念馆了。已经建立的古代文化名人纪念馆还有四川新都的明代大学问家杨升庵(慎)纪念馆,山东淄博的明末清初小说家蒲松龄纪念馆,安徽全椒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纪念馆,湖北蕲春的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纪念馆,安徽休宁的清代大学问家戴东原(震)纪念馆等。准备建立的还有陕西韩城的司马迁纪念馆,广东梅县的黄遵宪纪念馆。至于济南的辛弃疾纪念堂、李清照纪念堂,绍兴的陆游陈列室等,也带有纪念馆的性质。
古代文化名人的遗址和纪念地,是我国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着我国古代文化的光辉灿烂的成就,也是研究历史、文化史的重要实证之一。解放前长期湮没无闻,只有在解放后才重新射出光辉。但也正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值得纪念的文化名人很多,在今后建馆中,如何统一权衡,有重点、有选择、有步骤地建立,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附图片)
武昌屈原纪念馆旁的行吟阁全景


第6版()
专栏:游记

海瑞故乡漫步
雪柯 荔丹
“海外风光别一家,
四时杨柳四时花,
寒来暑往无人会,
只看桃符记岁华”。
这是明人方向描写海南岛风光的一首诗。四百多年来,民间传颂的海瑞,就出生在这个美好的地方。不久前,我们在岛上访问了他的故乡。
海瑞生于琼山县城西朱桔里,海瑞故里碑和苏轼(曾流放到岛上)、丘浚(当地人,明代名臣和文化名人)、海瑞三公祠,却在它北面毗邻的旧府城北胜街。这里有两块石碑,一块上刻“明海忠介公故里”七个大字,清乾隆年间立;另一块刻着“明太傅特进左柱国武英殿大学士丘文庄、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兼吏部尚书海忠介公故里”字样,民国初年立。这里还有一座清时修建的三公祠石牌坊,坊上刻苏文忠、丘文庄、海忠介三人名氏。进牌坊行不远,即到三公祠旧址。据地方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乡里即为海瑞在旧府城内建祠。清康熙年间,因这里园林佳胜,即把它与苏轼、丘浚祠移建一起,称为三公祠。抗日战争期间,三公祠遭致毁坏,现在它的旧址长满了木瓜、香蕉等果木和作物。街上居民告诉我们,海瑞爱国爱民、刚毅耿直,乡里妇孺皆知。他的祠遭毁后,大家还雕像纪念他。
由北胜街南去就是朱桔里,东西街和北胜街呈“丁”字形。为了防台风,这里的房子都是砖瓦和石头盖的。据说海瑞住的也是这样的房子。六十五岁的许忠仍知道海瑞的掌故很多,他带我们参观了村子西头海瑞故居的遗迹,讲了许多有关海瑞的传说和故事。海瑞一生活了七十多岁(1515—1587),有五十多个年头都是在这儿度过。他四岁不幸死了父亲。他母亲谢氏是个精明强干的妇女,靠着祖遗的一些田地和做女红,勉强维持生活。谢氏对海瑞的学习非常注意。海瑞也很用心钻研,并且养成了好学习惯。出了学堂还和志同道合的人研究学问。许忠仍指着附近一个村庄旧址说:“那是墨客村,被日寇毁了。那里有个‘乐耕亭’,海瑞和他的好友、丘浚的曾孙丘郊,曾在那里读书钻研。”他的讲述,使我们想到了海瑞在三十二岁时为乐耕亭写的记和赠丘郊的诗。他在乐耕亭记中写道:“游惰之民,君子之所不齿也,世咸以为异端游手目之,而不知儒生贵族特甚。”而诗作:“源头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良会莫教轻住别,每随流水惜芳年”。这更洋溢着他对故乡的热爱和上进的信心。在乡里成长起来的这种思想感情,对海瑞一生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有关海瑞的文物,现在都陈列在琼山县城北面附近的一个祠堂里。我们在这里看到有海瑞的画像、石刻像、著作、海氏族谱、记载海瑞事迹的地方志,以及海瑞手书《与吕调阳书》、《管子·牧民篇》、行字等石碑共六幅。
据熟悉海瑞情况的吴学鳌先生谈:海瑞在民间影响很大,他在世时很多人描他的像,死后,各地又辗转仿托,流传很广,种类很多。收集在这里的三幅像,以画的一幅最好,能表现海瑞的为人。这是仿《吴郡名贤图》画的。我们看那幅像着大红袍,慈祥中显出风骨嶙峋、耿介拔俗,的确能表现他的性格和风度。
在海瑞著作中,吴先生介绍了他批评嘉靖皇帝、轰动全国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说海瑞为实现“天下治,万事理”的政治理想,作了不懈的斗争。而上疏这一行动,更充分表现了他爱国爱民的热忱,和他坚持真理的凛然正气。海瑞在上疏前即为自己备办了棺木。海瑞上的这个疏,击中时弊,狠狠地冲击着当时腐化堕落的政治。
搜集在这里的海瑞手迹件数不多,但楷、行、草书皆备。从这些书法中,可以看出海瑞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例如《与吕调阳书》,内容是讽刺宰相张居正和大学士吕调阳科举舞弊。明嘉庆四年莫绍德刊刻此碑时,于碑后题词称赞他“简言謇直,不激不随,与颜鲁公‘争座位’书同一忠义……法亦遒健绚烂,亦配千古……。”清名士袁枚见到鹫峰寺壁上海瑞所书赠竹园隐者诗,在《随园诗话》补遗卷中,亦称赞其笔力苍秀。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海瑞字:书法奇矫。郭沫若同志在《访海瑞墓》诗中也写道:“昨日我上海公祠,楷书行书感卓越。”我们看了海瑞的手迹以后,感到这是他好学不倦毕生努力的结晶。
海瑞墓座落在海口西南十多里的滨涯村。墓门向南,前面是一片碧绿的洼田,后面遥见白茫茫的海面,周围绿树丛中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热带鸟儿在歌唱,风景优美。墓场经人民政府于1959年重修过。我们一到墓门就看到长长的石牌坊上,横刻着“粤东正气”四个斗大红字。从墓门到墓前是一条宽阔的石铺墓道,墓地周围还砌了红色透花砖墙。
我们由墓道前进,看到墓道两旁种植有椰子等树木。还排列有石狮、石马、石牛和翁仲,都是三百多年前的雕刻。墓是用花岗石砌的,高三米,周十米。墓下层为六角形,上面是圆锥形。墓碑与墓同高。碑文为海瑞同乡许子伟撰。墓两旁有祭文等碑刻数块,大部为清光绪年间重刻。在这些碑文中,最引我们注目的,是万历年间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用汲等的祭文碑刻。我们从一些有关海瑞的历史记载中,了解海瑞一生清廉,生活简朴,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他节约的佳话。他生平无储蓄,死时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丧事就是由王用汲等发动大家捐助办理的。读到王等的祭文中对海瑞清廉、节俭的赞词,使我们更加深了对海瑞的印象。


第6版()
专栏:卫生知识

听诊器
维康
听诊器在现代医学中被用来检查心肺已经是常见的事,可是这种简单的检查器具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还只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的。其实,单纯用耳朵听诊是老早就有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学专著“难经”中已有“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的记载。在祖国医学的“四诊”中有“闻诊”,而“闻诊”之中又包含了听诊的方法。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学著作中,曾述及有关胸膜炎的胸廓听诊法,据说所听到的声音有些像“皮”带咿扎声。
十九世纪初,法国医生兰尼克(La?nnec,R.T.H.)受到希波克拉底氏的启发,采用耳朵直接贴靠在病人胸廓的方法检查心肺疾患,觉得颇有帮助。一八一六年,兰尼克被请去为一位年青的女病人诊病,当时他怀疑这病人是患心脏病。在检查心脏时,因病人过于肥胖,用叩诊法未能得到有助于诊断的征候,而病人的性别和年龄又不允许他用耳朵直接贴在胸部听诊。他忽然想起儿童们用别针划刺木头的一端而在另一端听取声音的游戏,于是他将笔记本卷成圆筒状,把圆筒的一端放在病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接在自己耳朵上,结果使他大为惊奇,因为他所听到的心音竟比以往用耳朵直接听诊更为清晰。因此他推想到这不仅是检查心脏的一种好方法,而且也是检查胸腔内可以产生音响的各种情况如呼吸、罗音等的好方法。于是他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只木质听诊器。这只听诊器呈直管状,空心,长三十厘米,口径五毫米,因其形状颇像笛子,当时被称为“医者之笛”。
以后,兰尼克氏和同事们又制造了好几种类型听诊器,经过三年临床实践和比较,一八一九年他发表了专著,介绍听诊器在诊断心肺疾病上的价值。虽然这在医学诊断技术上是一大进步,但却一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听诊器才在医学界得到广泛采用。
一百多年来,听诊器的式样经过了多次改进,从单式改为双式,由硬式变为软式,制造的材料有木质、金属、橡皮、赛璐珞、塑料等,但其基本原理却仍是相同的。在听诊器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一时期有人根据固体较空气更易传导声音的理由,提倡以实心的听诊器代替空心的听诊器,结果是实心的声音不能发生共鸣作用,反比空心的弱得多,因此迄今仍一直采用空心的听诊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