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红鹰初展翅 空军中将 常乾坤
八一制片厂的新片《红鹰展翅》描写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创建的经过。它通过电影的表现方法,反映了过去这一段历史的真实情况。这所航空学校,是在解放战争初期诞生的。它为全国解放后人民空军的建设和发展,摸索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在培养航空技术干部上,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它的成长壮大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对军队建设的无限关怀,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胜利,也反映了人民解放军不屈不挠、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早在1938年,毛主席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书中就已经指出过:“在长期奋斗中,游击队和游击战争应不停止于原来的地位,而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渐地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党和毛主席早就预见到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和胜利,我军必然由“小米加步枪”,逐渐过渡到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因此,在那艰苦奋战的岁月里,党就抽调了一批久经革命锻炼的红军干部,不顾当时环境的艰险困难,到新疆去学习航空。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党又立即派了一批干部到东北解放区去筹建我们自己的航空学校,并争取和团结了一批旧航空人员参加了工作。影片所反映的正是这个学校按照党和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冲破了重重困难迅速成长的过程。
当时到东北去办航校的干部都是赤手空拳,横在他们面前的有几大难关:一是器材;二是教材;三是初中级教练机;四是燃料。此外还有一个相当复杂的思想、观点和作风问题的斗争。面对这些巨大的困难怎么办呢?航校究竟能不能办起来呢?我们的回答是坚决的,能办起来,一定要办起来。靠谁来办呢?是靠资产阶级专家、旧知识分子、旧航空人员来建设航空学校呢,还是依靠文化程度虽低,但却久经考验、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革命战士来建设航空学校呢?我们依靠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是一个带原则性的问题。一些旧航空人员同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是激烈的。它反映了建军道路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两种作风的斗争。影片《红鹰展翅》的主题正是围绕着这一斗争展开的。
依靠谁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建军的阶级路线问题,党在当时坚持了毛主席的以工农为骨干的建军的阶级路线,正如影片中所描绘的,党派了像黄平、刘凯、赵航这样一些久经革命锻炼的干部来充当航校骨干,同时又从陆军调来了一大批像影片中的马永奎、林小刚这样经受过战争考验的工农子弟来学习飞行。党认为人民空军一定要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质,牢固地掌握在党的手中,要忠心耿耿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因此,就必须以工农出身的、经过战争考验的、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战士来充当这第一所航空学校的骨干和学员。工农出身的同志,文化程度低,学习飞行固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的政治觉悟高,革命事业心强,实际经验丰富,肯钻研,肯勤学苦练,这就为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扫清了一切障碍;及至他们一旦真的掌握了航空技术,便是如虎添翼,能在空战中创造奇迹了。事实证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和我军历次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中,凡是打得好、战绩卓著的,绝大部分都是那些工农出身的、在陆军中经过战斗锻炼的干部和战士。没有这些同志作骨干,就不能建立起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人民空军。
但是,一些旧航空人员却认为:“航空科学的大门是朝着知识分子开的。”他们不相信工农子弟能够飞上天去。正像影片中的飞行教员蔡杰飞一样。他迷信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航空科学,完全照搬资产阶级脱离实际的一套,硬要学员死背公式,死啃书本,弄得大家头昏脑胀,学不下去。我们坚决地批判了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和训练方法,提出了“速成的、联系实际的、迅速把技术学到手”的教学方针,发动群众,大胆进行革新创造,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方法,把那些不能使用的旧飞机、发动机和航空器材搬到教室里,边讲、边看、边操作表演。这样,学员就很快地弄通了航空原理,掌握了航空技术,同时也懂得了“科学并不神秘”,和抽象的难懂的航空原理寓于实际之中的道理。影片中表现的直上高级教练机训练的大胆创造,当时在一些旧航空人员看来,也是难以想像的。他们认为:这是违反科学和世界各国三级训练制原则的,飞高级教练机起码要一、二百小时初、中级教练机的飞行基础,“直上高级教练机”,是世界航空史上所没有的。在我们看来,飞行训练诚然是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的,但是,资产阶级的航空理论和它所规定的一套教范、教程和教学方法,也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特别是在当时没有初、中级教练机只有高级教练机的情况下,摆在航校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是直接用高级教练机训练飞行;要么就是航校关门,停止训练。当然我们共产党人是不能被困难所压服的,我们坚决走了第一条路,冲破了一切困难和资产阶级的训练方法和陈规旧套,坚定不移地利用高级教练机直接训练飞行员。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是小心翼翼地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加强地面准备,延长带飞时间,开展教学民主,广泛发动群众想办法,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等等。终于使“直上”高级教练机的训练飞行获得成功。
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坚决贯彻毛主席所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群众路线的方法,我们就能在教学上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就能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多快好省地培养出飞行员来。
影片《红鹰展翅》比较突出地反映了上述情况和几种思想矛盾及其解决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红线。影片里所描写的这所航校所走过的道路,就是沿着毛泽东军事思想胜利前进的道路。1949年春天,当着党准备正式开始建设人民空军的时候,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曾经勉励这个航校的同志说:“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培养了一批种子。”今天,这批种子在党的栽培下,已经在人民空军建设的事业中,开花结果了。他们正在自己光荣的战斗岗位上,百倍努力地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学习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警惕地保卫着祖国的领空,随时准备战胜帝国主义侵略者。(附图片)
《红鹰展翅》镜头之一:韩玉山在初次飞行中发动机发生故障,但他勇敢机智地驾驶着飞机安全着陆。大家兴奋地把他抬起来。


第8版()
专栏:

诚心 钻心 恒心 上海同兴实业社工人 陶友之
7月5日,上海解放日报头条新闻上报道了“坚持四同八年整,成了群众知心人”的中共国棉一厂北纺车间总支书记王小宝同志的事迹,大家看了以后,深为感动,认为王小宝同志的事迹确值得学习,是当前干部改进作风、深入生产第一线中的一个很好榜样。
她为什么能取得这个成就,能解决认为难以解决的关键?这个秘方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就在于她对工人诚心、钻心、恒心。
诚心。正像工人们所说:王小宝同志的下车间,不是东荡西荡,而是做来做去,哪里有困难、她就到哪里,不把问题解决,决不离开。像去年第一季度,为了适应跃进形势,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了车速,可是断头却突然大增,空锭多了,皮辊花多了……当时,有些职工同志思想有些波动,认为我们究竟底子太差,不能和人家先进厂比。正在这时,王小宝同志决定自己到细纱间去挡车。当时班支部书记给她拣了二部断头最少、最好挡的车,可是王小宝同志不要,她自己早找好了二部断头最多,最“老爷”的车。为什么?王小宝同志是这样想的,下车间挡车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找好做的车,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她的诚心专意,和群众共商量、共讨论,经过几天的摸索,这两部“老爷”车终于给她驯服了。
身心一致,人到哪里,心到哪里。拿群众的话说:就是“诚心”。这是她的第一个特点。
钻心。她下车间以后,不是东摸西摸,东抓西抓,或是钻在事务堆里;而是抓住主要一点,加以研究、分析,找出毛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比如她在驯服二台“老爷”车的时候,就是这样,边操作边用心地分析断头为什么这样多,经过分析以后,觉得真正的断头也不过二百到三百根,按这样的情况,即使是手脚最慢的工人,头也能接清的,现在为什么来不及呢?她又发现主要是人为的断头多,而人为的断头,大多是由于来不及执行工作法而造成的。经过她这样边做边想边研究,改进了操作方法,到下半夜,断头果然就接清了,解决了车间中的关键问题。
王小宝同志不仅在生产上是这样的钻,在群众的生活上也是认真地钻的,北纺车间有一千三百多个工人,王小宝同志对其中90%以上的人,都能叫得出名字来,而且了解他们的思想、脾气和家庭情况,因此工人们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讲给她听,使群众和领导打成一片,大大鼓励了生产热情,同时由于有了群众做眼睛,就使她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恒心。她八年来一直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深入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始终同党和群众心心相印,呼吸与共,坚持到底,才使她摸熟了车间中的一机一钉,掌握并了解了人们的一举一动,因此取得了这个光辉成绩,要不是这样持之以恒,获得这个成绩是困难的。
由此看来,我们要想解决生产关键问题,获得大面积丰收,真正改变干部作风,做到深入生产第一线,我看必须很好学习王小宝同志的这种精神,努力培植这三颗心,缺一不可。


第8版()
专栏:

“八一馆”抒情 石麟
草 鞋
铺在面前的千百条道路,
都是这草鞋走出来的;
从井冈山走到庐山八中全会,
啊,中国,你跋涉了多少雪山、草地?!
草鞋,教我们把苦难的岁月牢记;
草鞋,教我们把严酷的战斗追忆?
草鞋,激励我们俭朴而又顽强地生活,
踏上共产主义大道的二万五千里……
石印机
当年,它旋转在赣南根据地,
黎明之前,红色文告飞上各地的墙壁。
如今,在曾护卫它的丛山峻岭里,
一座拦河大坝已巍然矗立……
水轮机按照它的意志飞旋不息,
张张红色的文告化成股股强大的电力……
石印机啊,今天骄傲地向全世界宣布:
请看,中国正向工业化迈开了宽阔的步履……
*拦河大坝指上犹江水力发电站,在赣南。
石头雷
恐怖的年代,“茅草过火,石头过刀”,
石头雷满腔愤怒守卫着峡谷、山道,
只要屠刀胆敢碰一碰,它便突然爆炸,
把多少白匪的尸骸抛进了山坳……
按照当年的理想,铺筑共产主义幸福大道,
竖起一座座里程碑,在阳光下闪耀。
每座里程碑都是石头雷化成的,
威严不可侵犯,正告觊觎的眼睛:
当心,这里不许动刀!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生活在祖国多么幸福
新影厂纪录片《回到祖国怀抱》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的影片。它明晰而深刻地纪录了印度尼西亚反华排华事件发生后华侨的真实处境,对第一批归国华侨所过的美好生活,作了真实的而概括的描绘。目前正当印度尼西亚有势力集团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反华排华活动,加紧迫害甚至屠杀我同胞的时候,再度放映这部影片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再次地给予了我们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新中国的成立使海外华侨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华侨长期以来被人凌辱和欺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华侨不再是“孤儿”了,他们有了真正强大的祖国。强大的祖国是华侨最有力的靠山。看吧,在印度尼西亚发生反华排华事件后,祖国政府和人民是如何深彻地关怀华侨的生活和处境,甚至派遣船只到国外迎接被迫害和自愿归国的华侨。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创举!试想,在什么时候,有哪一个政府这样关怀过我们华侨的命运,为华侨设想得这样周到?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不难设想,如果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上述一切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祖国真正的强大了,海外“孤儿”有了娘,影片充分有力地显示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青年,观看这部影片后,心坎里特别感到温暖和一种无可言喻的愉快和幸福之感,深深地感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也更加坚强了我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在祖国的一日千里的跃进中,发挥我全部力量的信心和决心,立志要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红色青年。
北京华侨学生 陈德临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湫河早霞 中共山西临县县委第一书记 王德滋
早晨,我漫步在湫河沿岸眺望,两岸一排排整齐的杨柳树倒映在平静的水里。河水顺着穿插的大小渠道,流进了整齐的块块小畦、送进了干渴的庄苗口中,滋养着沿岸数万亩田禾,使它们茁壮生长。左右两边起伏的群山,重叠着无数台阶直升云端,一层层金黄色的麦浪在摇头摆尾,呈现着一幅丰收的景象。
这些迷人的景象,没有到过山区的人们,是怎么也想不到的。我看得出神了,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起来:
“湫水啊!湫水,从你诞生的那天起,没有一年不泛滥,你常常把劳动人民辛苦一年的劳动果实一冲而光,怎能不让人心疼呢?难怪直到大跃进以前,临县三十一万人民对你没有一点好感……。”
我清楚地记得1951年8月的一天,湫河泛滥,河水涌进城东门,高达半城墙,沿岸庄稼全部冲走,房倒屋塌,人喊马嘶,遭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大水灾。在党的关怀下,国家给我们从山南海北调来大批粮食、物资,临县人民吃到了全国八个省、市农民兄弟送来的粮食。想起这些,我们三十一万人民怎能不对党万分感激呢?
翻开《临县旧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6月16日,湫河泛滥,两岸无边,冲坏河堤,高达城墙数尺,进入城市二道街,房倒屋塌,人推走,秋后粮食欠收,发生饥荒,拔草根,吃野菜,填充肚皮,斗米银二两,黑豆一两三,饿死千余人。这么大的灾害,可是当时的黑暗社会有谁管呢?人们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湫水,湫水,用水干河滩,有水推庄稼,天旱雨涝没收成,两岸人民遭祸根,海深的苦处对谁说,百姓的眼泪流成河”。
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勤劳的临县人民决心征服这条害河。1958年中共临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彻底根治湫河,在阳坡修建水库”的号召。这一号召像春雷似的激动着人心,全县人民拍手欢跳,整装备器,准备征战。4月1日水库在阳坡正式开始修建,一千余民工安营扎寨,铺兵摆阵。8月间人民公社诞生后,发挥了它的巨大威力,民工增加到一万一千余人,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斩断这条蛟龙。
在水库工地上成千上万的英雄们,以冲天的革命干劲,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削平了周围六个山头,筑起了一条巨坝,把黑查山和洞山连起来,镇住了湫河蛟龙,建成了临县人民的第一个宝库。
阳坡水库的建成,是临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汗珠与智慧的结晶。这座水库把上游流下的水经过输水道规规矩矩流到下游,从今年6月1日起,水库满足了沿岸三万余亩麻皮、蔬菜的浇灌用水。沿着湫河顺水而下,到处可以看到大小渠道青水常流,锅驼机、柴油机在昼夜不停,把这常流水提到数十丈高的山顶浇灌田苗。长达一百二十华里的盘山大渠即将完工,那时沿岸近十万亩良田,全部接受水库浇灌。拦洪坝边的发电站早已开始兴建,养鱼事业在临县第一次载入史卷,整个山区面貌将要出现一片崭新的景象。
常青的湫水缓缓南流,两岸人民一片欢腾,嘹亮的歌声冲破了寂静的山谷。湫河两岸永远震响着临县人民歌唱毛主席、歌唱共产党的幸福之歌。


第8版()
专栏:

灭虫(剪纸)


第8版()
专栏:

天山月初升〔中国画〕  李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