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到生产小队落户
中共湖北浠水巴河公社委员会书记 胡汉民
从今年春天起,我们把公社机关从集镇搬到了农村,在生产小队落户,和社员生活在一起,更加密切了和群众的联系。公社机关住在普通的民房里,左右邻舍都是住的社员,和社员没有什么两样。公社的前面是一条公路,社员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经常到公社办公的地方来歇歇脚,喝喝水,聊聊天,谈谈笑笑,亲如家人,毫无隔阂。公路外边就是生产队的田畈,公社干部一有空,就扛把锄头下田,和社员一起生产。后面是生产小队的食堂,公社干部劳动后就和社员在一个食堂吃饭。社员们赞扬公社干部的这种作法说:“干部和社员,吃饭同食堂,开会同商量,生产一样忙。”公社干部也感到机关搬到生产小队,好处很多,说:“出大门看到了生产,出后门看到了生活,休息时和社员谈了心,比住在集镇上的机关里方便得多。”
公社机关群众化,好处的确很多。干部真正做到以一个普通劳动者和社员生活在一起,在思想感情上得到了更好的锻炼,有效地克服了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今年4月间,公社从电话里了解的情况,全公社的早稻底肥基本办足,于是召开了现场会,动员早稻大插秧。第二天,我们和社员一起盘田,有个贫农社员对我们说:“有些田肥料不足,这样插下去,就怕插的秧多,收的谷不多。”听了社员的意见,我们立即和生产队的干部去检查,发现有个生产队八百亩早稻田,有一百二十多亩远田没有下肥或下得不足。这时,县委也打来电话指示我们要突击几天肥料,把肥料下足再插秧。根据县委的指示和下面检查的情况,我们及时改变了计划,全公社开展了一个大打青肥运动,干部带头下湖,带领一百多社员,大战七天,打青肥三千多万斤。今年全公社五万多亩早稻大丰收,社员们一谈起来,就回忆到上年打青肥的事,说:“今年的早稻丰收,那几天打的青肥得了大力。”这一件事情,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不深入群众,不深入生产现场,很多问题就不容易及时了解,也就不能很快地解决。大跃进的高速度,情况的发展瞬息万变,要求公社的指挥机关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战斗性。公社机关如不深入生产现场,就不能及时地掌握到运动的“底”,抓不住新问题,就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领导生产是这样,领导生活更是这样。只有像参加生产那样,参加公共食堂,吃食堂,才能办好食堂。公社机关搬到小队的第一天,我们就到小队食堂去帮助炊事员弄饭,立即发现了烧柴不够的问题,有时等着柴烧,影响了开饭的时间,耽误了生产。于是公社干部和生产队干部,亲自动手,带领社员挖树根,砍柴禾,并一面督促商业部门运煤。这样具体一抓,烧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件事又深深地教育了我们:生活集体化以后,只抓生产不抓生活不行了,而且要求抓得十分细致具体,一点粗枝大叶不得。干部参加食堂,办食堂,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全公社八个管理区都没有单独起伙,一律和生产小队共食堂。干部还定期地亲自到厨房当炊事员,食堂办得更好了。干部通过亲自办食堂,逐步学会了全面的领导好以食堂为中心的群众生活,把生活当做抓好生产的头一条,抓好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生产。
公社机关搬到小队落户,一部分部门的干部也随着深入了生产第一线。有些人原来顾虑“一头栽到农业上,影响了部门工作”。住了一段时期以后,这种顾虑也逐步打消了。部门工作的同志从无数的事实中体会到:不深入到生产队去抓本部门的工作,部门工作是抓不好的。深入生产队,其结果不是影响了各个部门工作的开展,而是促进了各部门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更好地完成了部门的工作任务。
过去我们虽也是在农村,但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忙于上上下下。虽也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但下去就“三同”,回来就不“同”了。布置个什么工作,往往把干部扯回机关开会,说得多一些,实际典型少一些,空泛的会议也就多了长了。现在,机关在小队,身在农村,无所谓“下乡”的问题。必要开的会,不是在田畈里开,就是在食堂里开。开会必有现场,让事实典型说话,所起的作用更大了。会议少了,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生产,深入实际,加强学习,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提高得更快了。
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工作的胜利,都有赖于我们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到什么地方去解决具体问题呢?应当深入到生产小队去!生产小队是人民公社生产、生活最直接、最具体、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小队工作的好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新形势要求我们的工作要做得更加细致、具体,就是要深入到生产小队去,帮助小队干部把生产、生活搞好。搞好小队工作,并不是无关大体、轻而易举的。经过学习以后,我们克服了临时落户的思想,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全公社获得夏季和早稻两季大丰收,二季稻的面积又比去年扩大了一倍。生产季季丰收,社员情绪高涨,干部作风更加深入扎实和具体。干部社员一条心、一股劲,农村里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8版()
专栏:

古老优美的缅甸音乐舞蹈艺术
贾作光文 李克瑜速写
正当中缅两国人民热烈祝贺两国政府一致努力所签订的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和边界问题协定的时候,中国人民又以同样的心情热烈地欢迎缅甸联邦文化友好艺术团来我国的访问演出,使我们感到更大的欢欣。
缅甸联邦人民的艺术对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常熟悉而且拥有盛誉的。缅甸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用生动的诗句赞美过缅甸艺术家们的精采表演。特别是近年来,中、缅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更是有了新的发展。1955年缅甸联邦音乐和舞蹈艺术家在我国的访问演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一次的演出更使我们对缅甸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艺术团的演出以传统音乐《序曲》开始,这个曲子常常是在隆重的场合演出的。它通过套鼓、套锣、唢呐、海笛、大小双头鼓等缅甸民族乐器的合奏,表现了庄严、隆重、充满着力量的感情;奇妙的音响组合构成了独特的旋律,忽而像雷鸣电掣,忽而又如清溪缓流,演员们纯熟的技巧使人非常惊异,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合唱队全体演唱的《中缅友谊之歌》,热情地歌颂了中缅两国悠久的亲密关系,并相信今后两国之间的友谊将会不断地加强。
缅甸的民族舞蹈丰富多采,《单人舞》(古典舞)表演者是曼德勒美术学校舞蹈艺术指导助理——杜钦盛。从她的表演中,可以看出缅甸古典舞独有的特色:动作坚而柔,轻而快;手臂、腿部、身段、眼睛、颈部配合得非常紧密,特别是和音乐的配合很讲究板眼和“亮象”。舞蹈的节奏鲜明,表演细腻,在手势、眼神、身段……各方面的讲究,和我国京戏中对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是一样的。
在《达诺》舞剧片断中的男子舞蹈是别具一格的。魔王的扮演者是缅甸优秀艺术家之一、已故缅甸著名舞蹈家吴波盛之子葛内盛,他的表演几乎全部贯注在手势哑剧表情里,我们用不着翻译,便能接受他所表演的内容。他的舞蹈动作刚毅洗练,有着丰富的表现力,这也是缅甸舞蹈一个很大的特点。在这个节目里,扮演仙人的吴钦盛的技艺是很高的;他的迅速的旋转和跳跃,表现了仙人的机智果敢和幽默的性格;他的独舞是振奋人心的。令人特别感到亲切的是具有乡土风味的《农作舞》,这个舞蹈表现了缅甸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精神面貌。虽然整个舞蹈是通过生产动作来表现的,但是那种纯朴的情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使我们好像置身在仰光,或者是曼德勒、毛淡棉的农村中一样。
艺术团的首次演出是以缅甸联邦《民族团结舞》作为结束的。在这个舞蹈里表现了缅甸联邦缅甸族、克伦族、掸族、汶族、钦族、克钦族等亲密无间的团结,反映了缅甸联邦人民对于和平幸福的要求。
感谢缅甸联邦艺术家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美的表演。我们相信,艺术团在我国的演出,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成功。愿中缅两国人民传统的友谊像长江和伊洛瓦底江一样永流不息。(附图片)
单人舞
敬神舞


第8版()
专栏:

风和日暖花重开
藏族 扎西顿珠
我原是一个演藏戏的农奴,今年六十岁了。在万恶的封建农奴社会里,度过了五十九年,受尽了种种折磨和苦难,直到去年3月才获得了新生。我能够出席全国第三次文代大会,特别是见到了我国各族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更感到无比的幸福。现在我谈谈自己参加这次大会的一些感受。
藏戏是我国许多优秀剧种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的独特风格。但是,在三大领主的反动统治下,藏戏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遭受着无情的摧残。我们藏戏艺人的命运和百万农奴一样,受尽剥削与压迫,不但失去了政治权利,而且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贵族老爷抬一抬手,说一句话,就能支配我们的活与死,因此更谈不上什么文化艺术活动的自由权利了。农奴和奴隶,在经济上也一无所有,只是无限度地为三大领主支乌拉差役。劳动比牛马重,苦难比牛马多,这便是农奴的写照。
演唱藏戏的农奴,他们的艺术,只能专供农奴主消遣、玩乐。(在过去专为三大领主支差的藏戏团就有十二个)他们不管你是年老或是有病,唱不出也得唱,跳不动也得跳,唱走了调就更不行,稍有触犯,马上就会遭到老爷们的痛骂和毒打,这种奴隶般的演员生活,除非死掉才能结束。我们这些艺人,平时除了为贵族老爷演戏外,每年秋季还得出差服役,为噶厦政府、大寺庙、大贵族演出。艺人们老老少少一群人,袋里没有糌巴,腰中没有分文,沿途讨饭糊口,讨不到吃的时候,便饿着肚子赶路。支完差演完戏又得马上往回走,走晚一步,老爷的狗腿子就会把我们当“逃亡犯”捉起来关进监牢里。按照农奴主的法律,农奴每年都必需向领主交纳人头税,可是,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哪里有钱交人头税呢?这只好靠乞讨或是出卖短工赚几个钱,把税款交齐,不然又将犯下该死的罪过。
反动的原西藏地方政府,对藏戏一贯采取扼杀的政策。凡对人民有益的剧目,它就禁止演出。大家知道,藏戏《文成公主》是西藏人民喜爱的传统剧目之一,它生动而有力地歌颂了藏汉民族之间亲密的关系;《囊萨姑娘》是歌颂西藏江孜地区的一个女农奴反抗农奴主的压迫,最后杀死农奴主的斗争故事。囊萨姑娘成了农奴的榜样,成了群众喜爱的英雄人物,而农奴主作贼心虚,担心总有一天人民会看破他们的面目,起来斗争,于是便下令捉拿唱这个戏的艺人和农奴。愚蠢得可笑的反动农奴主,他们可以将人关进监牢,戴上镣铐,但是人们的思想是永远锁不住,也禁不了的。“非法”的《囊萨姑娘》流传得更广了,她一直在鼓舞着农奴们的斗争。
农奴主把藏戏禁锢在贵族老爷的宫庭里,使剧本内容、表演技巧墨守陈规,不许艺人有一点改动,更不准创作新的剧本,这便使藏戏和人民群众失去了联系,就像鲜花失去了土壤,无法生存下去。灿烂的艺术花朵枯萎了。在农奴主的摧残下,原有的十二个藏戏团,几乎全部被埋葬,到西藏和平解放时,只剩下了我们这个“觉木龙”藏戏团,但是它在当时也已经是奄奄一息了。藏戏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农奴制度的黑暗、野蛮和残酷,充分地暴露了农奴主阶级的反动本质。
1959年西藏平叛胜利后,开始了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大领主和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站起来了!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获得了大翻身!与此同时,藏戏的艺术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无限关怀。我们这些受苦受难的艺人,在生活上也迅速得到了安排。西藏藏戏团成立后,很快便发展了一批新生力量。我担任了剧团团长,不久我还当上了政协委员,我们简直兴奋得说不出话来,只有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在民主改革运动中,我们控诉了三大领主的血腥罪行,学习了党的各项政策,大大提高了阶级觉悟,以冲天的革命干劲投入了工作。我们在工作中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边积极改革传统剧目,一边编排新的剧目。在汉族同志的帮助下,很快就编排出现代剧《解放军的恩情》,并改编上演了《文成公主》《囊萨姑娘》等传统剧目。演员们乘着自己的大汽车到农村,到部队,在各地进行了慰问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我们感到无比激动、无比兴奋,因为现在我们是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这些事实说明:只有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西藏的文艺才能得到大发展,大繁荣。


第8版()
专栏:

送戏上门
   曾景初


第8版()
专栏:

老洪才
余福生
老洪才,六十九,
干起活来劲抖抖;
自从村里办起了大食堂,
男女老少喜眉头,
食堂缺少个事务长,
洪才爷自动报名他来揪;
他总共认不上百把字,
三天就会了小九九;
这真是:八十岁老翁学成了吹鼓手。
机灵的王大才编的顺口溜,眨眼工夫就在社员中间传开了。事情是这样的:开头,食堂搞好了,炊事员也物色好了,锅碗瓢盏也都准备好了。但是,偌大的两个食堂,总得有个事务长才行呀。真是“万事俱备,只缺东风”。大队支书王大保想来想去,只有老洪才比较合适,但又怕他算盘、笔下弄不来。没办法,王支书决定叫老洪才先上马再说,反正食堂总得有个头。
“洪才爷,食堂办起来了。”王支书不说,老洪才也知道了。他的耳朵可尖哩。
“好啊,这下子我老头子甭操心了。”老洪才摸摸胡子乐滋滋地说。
“洪才爷,食堂少个事务长哩。”
“找呗!”
“大跃进呀,各方面都需要人,劳力这么紧,年青人找不出来。”王支书一面说着,一面用眼盯着老洪才。
“大保,你看我行不?”老洪才停了半晌说。
“好极了,就是……”
“就是什么?怕我不会写不会算是不?呔,我刚六十九岁,还小哩!不能学吗?……这担子我是挑定了。”
老洪才的直率、肯干、不怕困难,是村里人人皆知的。
第二天,老洪才一上任,小黑板上就公布了菜单:“红烧大白菜,白烧萝卜汤,每人听挑一份。”
当事务长,天天都得计划米计划菜的,都是用脑子算哪能行呢?于是老洪才下决心向算盘进军。他就像着了迷一样,死命缠住大队会计不放,从“小九九”学起,照他的说法是:起码也得学会“狮子滚绣球”。夜里,不仅他自己睡不着觉,连会计也陪着熬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不过三天工夫,老洪才就能用算盘扒啦第二天的菜账了。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以旧换新
徐照文
“同志,我要买只电灯泡。”
“您有使坏了的灯泡吗?要拿使坏了的,才能换买新的!”售货员回答。
这是我在电料商店里买电灯泡时候的一段对话。我认为这种以旧换新的做法,它的意义和好处很大,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事情。灯泡的以旧换新,首先是有利于国家。它将节省一大批贵重的工业原料(像:玻璃、钨、锌、铜、电木等),从而把原材料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益处无穷尽。在大闹技术革命的运动中,有不少灯泡厂,把收回的坏灯泡加工一下就又重放光明。其次,以旧换新的做法,还可以养成大家不浪费一点废物的新风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如果大家都能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为重,按一些地方规定的那样以旧换新,那么就会使社会主义社会早日到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