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根深叶茂
  梅原
离开下放劳动锻炼的农村,已有一年半了。那些基层干部,特别是我曾经跟随他工作过的那位乡支部书记的形象,是我至今没有忘怀的:
外面在下着倾盆大雨,道路是那样泥泞,他没等雨停就上各村检查生产去了。衣服已经湿透,寒冷使人微微打颤,但是他继续前进。……
每天,东方才发出曙光,他就不在屋子里,早已迎着晨曦下地去了。晚上,为了研究生产和工作,不到半夜决不上床。他休息得那样少,可是精力总是那样充沛,好像不知道什么叫做疲劳。热爱农村,听党的话,朴实勤劳,就是他的写照。这位乡支部书记,不过是我们千百万个农村基层干部中的一个。然而,通过他,使我们具体地看到了,我们的党,是怎样在广大群众中扎根开花的。这些基层干部,生活在群众中,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休戚与共,血肉相连。他们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他们,党把政策贯彻下去,又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
这里再举一例:湖北汉阳县高庙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周友仁同志。在一次特大洪水中,他组织抢救了三千人脱险,因为船小,自己宁可留下来,让群众先走。这时,洪水不断上涨,他和另外几个人爬在一棵快被淹没的大树顶上,过了两天两夜才获救。他下乡后,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看到有的干部单独煮饭吃时,他就说:“如果我们不能和群众同甘共苦,群众怎么能真正靠拢我们?不靠拢,又怎么能做好工作呢?”有一次他病得很厉害,群众送来东西给他吃,他不要,有人就发急地说:“周书记,你说说吧,要吃什么,只要你开口,要我的心都行啊!”可是他还是婉言谢绝群众送东西去。后来领导上也送来了面粉和水果,他感动地说:“我没有为党、为群众做什么,谢谢党和领导的关怀。”可是他还是叫别人把水果和面粉分给社员吃。下雪天,他恐怕有的地方路不好走,社员们缺油、缺盐、缺日用品,自己不顾肋膜炎的疼痛,带领三十多个干部挑了三十多副担子,把日用品送到各村去。群众亲热地称周友仁同志为“我们的贴心人”。
党是人民的太阳,它给人以生命和温暖。我们的党之所以受到亿万人民的热爱,就因为它有着无数像周友仁那样同群众“贴心”的干部,他们把党的温暖带给了广大群众,使太阳的光芒照到了每个角落和每个人的心灵里。他们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俯首甘为孺子牛,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他们是群众的贴心人,党的好干部,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
紧密地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使我们党有无穷力量的源泉。基层干部越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党的事业越是蓬勃发展。大树为什么能那样屹立不动、生气勃勃而不畏狂风和暴雨?因为它有无数壮实的树根深深地扎入了泥土,吸取着充足的养分。根越深叶越茂,这茁壮地生长着的大树,是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8版()
专栏:公社新人

  小牛司令
  田燕
我和双峰公社的小牛司令相识,是在今年年初县里召开的一次群英大会上。英雄们正待发言的时候,突然,县委张书记拉着一个小孩子走上讲台。一阵热烈的鼓掌,小孩子扭扭捏捏,从耳朵根一直红到脖子上,成了个赤面关公。县委书记把扩音器凑近他嘴边,小孩子又羞又怕,把头一扭,撇了过去不肯讲。县委书记又对他耳语了几句,他才低着头,连台下瞅也不敢瞅,声音颤抖地说了下去。说开了头,小孩子反而镇静了。他的童音提高了,抬起头来,闪着一对乌亮晶莹的目光,越说越开朗:“我是一个孤儿,共产党、毛主席救了我,比我的亲爷娘还亲。放牛是共产党要我放的,我成天盘算着怎么才能叫牛长膘,对得住共产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他走下了讲台,我赶紧迎了上去,和他握手交谈。从此我俩厮熟了,竟成了一对好朋友。
也就从那时起,我才了解到“小牛司令”的身世。
“小牛司令”本名王汉升,他出生不到两周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不是本地人,由北地逃荒而来,因此父母死后,无亲无故,孤苦伶仃,左邻右舍念其可怜,你十天他半月的供给饭食,虽然成了个皮包骨的“干精猴”,总算活了下来。他刚满四岁,共产党来了,分得了屋宇田土,正式归一家邻舍抚养。后来村里办起了农业社,他也参加了。吃饭穿衣,读书识字,一概归社里负担。随着年岁的增长,一天天懂事了,他知道毛主席是他的救命大恩人,在书本上,纸本上到处写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久而久之,就数这么几个字写得最好。1958年村里建立人民公社,那时他已十三岁,刚进完小读书。一听说成立公社,他书也不肯读了,天天缠着熊支书吵着要当公社社员,熊支书被吵得没法,只好分配他放牛。开头放一头,后来增加到两头、三头……,一直放到六头,由于他专心钻研,细心管理,把耕牛喂养得又肥又壮。而且把畜牲们也教得会听话,口哨一吹,牛儿自动跑来,任从摆布。从此他落了个“小牛司令”的光荣称号。
翻过一个山坡,对面山坳里树木丛生,影影绰绰显现出一个茅棚来。哈!我的朋友正住在那里面。为了早一刻见到他,我加快了脚步。
走到屋门前,几棵大樟树下六头肥壮的黄牛正在甜蜜地吃着几大堆青嫩的巴毛草。大概见我是生人,有一头大黄牛昂起头,睁圆着眼,唔——吗!唔——吗地直吼。“小牛司令”从里面奔了出来,只见他打着赤膊,满身烂泥巴,汗爬水流。一见我,扑了过来。“同志,你来啦!”把我让进他的卧房,他洗了手脸,倒杯冷茶递给我,问长问短,那股热乎劲,比见了亲人还亲喏。
我打量这间卧房倒挺雅致。书桌上摆着一堆书,有一本还摊开了。两个土盆里栽着几种不知名的花草,大概是牛药。新蚊帐白生生的,衬托着花被褥花被子,恰似个新娘房。靠墙的一头挂满了各种干枯的牛药;正面墙上,端端正正地裱贴着毛主席像,下面用红纸写着这么几句话:
“毛主席你是我的亲爷娘,
我永远听你老人家的话,把耕牛
喂得肥壮,多耕地,多产粮,早
日实现机械化!”
毛主席像下面是公社、县委等单位发的奖状。我笑着说:“小王,真不简单!”他却严肃地回答我:“田同志,这都是共产党给的。像我一个孤儿,共产党不来,早已被饿死了。”沉吟了一会,小王告诉我:“我有个小把戏,不知道那里不入法,请你指教一下。”我笑着说:“我还得向你请教哩!也好,我们来个互教互学。”小王蹦地跳起来“来,就在这里。”我俩一同跨进了牛栏屋。这间牛栏屋是小王亲自设计出来的,坐北朝南,前前后后有四个大亮窗,里面用小栏栅圈成了六个单身圈。圈门前都用木牌编有号码名称,什么牛魔王、母夜叉……满栏干燥洁净通明雪亮,难怪牛儿头头长得那么强壮罗,我连声啧啧称赞。
小王走近一个土灶跟前,指着说:“就是这个小把戏。”我仔细打量,是用土块垒的一个灶膛,靠近牛圈前伸出一个牛尾巴烟筒。我立刻明白了,连忙说:“好办法!好办法!”小王说:“你不要喜早了,还没成功哩!”顿了一下,又指着烟筒说:“我想在这上面安个活风筒,不论北风南风,都能吹得到,这样是否可以把烟熏到牛身上。”我略一沉思,双手一拍:“好窍门!有门道!”小王立刻动手做起来,不消半顿饭功夫,活风筒安装好了。抱来了一把荆条点燃放在火膛里,南风习习吹来,风筒里呼呼响,股股浓烟从烟筒里向牛圈内大口大口地喷射。“好了,好了!”“好了,好了!”我俩高兴得蹦跳起来。我说:“小王,它叫什么名字呢?”“这……有了,叫它活式风筒熏烟灶吧!”我问他:“你怎么会想到这上头来的呢?”“人畜一般同嘛,如果床上有蚊子,你就休想睡落觉。牛如果让蚊子咬,怎么能不掉膘哩!”小王说:
“历来的办法是用荆条熏烟,这办法好是好,有两宗缺点:第一,一大堆荆条敞放在地下燃烧,火力大,牛受不了。其次,烟太散漫,很少熏到牛身上去。田同志,为了这个问题,我就到处问师傅,找办法,一心想克服这么两个弱点,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这么个小把戏。”
由于我还有重要任务没有完成,我不能耽搁得太久,只好依恋不舍地又踏上了崎岖山道。当我登上山岭,回顾茅棚的时候,我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小牛司令”那开朗的童音:毛主席,您是我的亲爷娘,我永远听您老人家的话……。
“小牛司令,今天你正在脚踏实地”的实现着你的诺言!


第8版()
专栏:文化街头

  田畈上的文化亭
  刘丰
湖北蕲春县张榜人民公社保丰四队俱乐部在插秧中开展了三十四项为插秧服务的文化宣传活动。特别是俱乐部在田畈上搭起的“万能文化亭”最受社员欢迎。文化亭内有乐器、书报、竞赛擂台、漫画,有药品,有茶水,有小卖部……。社员们在插秧休息的时候都喜欢到文化亭娱乐、翻阅书报或休息。
在重庆南岸区的上新街有个“行人休息处”,那里面也有书报和茶水。谁在大街上走累了不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呢?它的确使行人恢复体力,并且给到这条街上来的人以很多方便。蕲春田畈上的文化亭内容包括更广,它已经不仅像过去大树荫下的茶摊仅仅起歇脚的作用了,而且对生产也起了推动作用。使休息的形式大大的多样化起来。休息是为了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是为了更好的投入新的战斗。会休息的人才是最会战斗的人,一直战斗永不休息,永不休整的部队,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那是不会打胜仗的,不仅不能打胜仗,而且还要被以逸待劳的敌人打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不但人劳动后必需休息,并且还要会休息,要休息得好。张榜公社保丰四队的领导和社员是会休息的,他们深深地懂得这道理。田畈上的文化亭,这可以算是会休息的好例子,劳动后吹弹一下,翻翻书报,闭目养神片刻,不仅可以调剂精神,增加知识,也可以恢复体力。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第8版()
专栏:

  麦收小唱
  收割机往年割麦累酸腰,如今麦田机器跑,金海上面行轮船,掀起前浪后浪消。开机器的张老汉,一边挥手一边笑:“割麦实现机械化,从今不再累断腰。”
  脱粒机脱粒机,个子高,脖子齐着杨树梢,吃进去的是麦秸,吐出来的是元宝。脱粒机,威力大,喷出麦糠遮米霞,珍珠麦粒闪金光,转眼出个大金塔。
河北安国 刘霞
  锅驼机锅驼机,叫得欢,叫得河水爬上坡,爬上坡,浇庄稼,浇得庄稼笑哈哈,浇得高粱胀红脸,浇得玉米露金牙,浇得棉花咧嘴笑,浇得稻子摇金发,嘻嘻嘻,哈哈哈,社里遍地好庄稼。
赵奇奇
  月明夜明月中天浮游,风卷麦浪声细,斧头叮当声响,大娘连忙爬起。老伴不在屋里,又去哪里扯皮?大娘推开窗看:窗外月明如洗。大爷就在院里,手里拿着斧锯,砍砍锯锯忙啥?改良收割机器。大娘满心欢喜,烧水煮个鸡子。“革新也不叫我,罚你吃个鸡子”!大爷吃下鸡子,大娘喜笑嘻嘻。月下两头白发,斧声锯声不息。
陈国屏


第8版()
专栏:

  百花山上建乐园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三、四年级同学集体创作
  东风吹红百花山,结出金果万年香,
  社员喜气上眉梢,人人争夸公社强。
  党委书记任成龙游击抗日是英雄今天牧场当场长老当益壮心越红
  共产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男男女女上夜校山区不再有文盲
  鞭儿挥动响四方,清晨羊群上山岗,
  满坡绿野点点白,跃进歌儿空中荡。
  山下泉水哗哗响,水边牧草青又香。
  社员爱牛勤刷洗,牛乳产量加倍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