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工厂棋布 烟囱林立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福建侨乡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
本报讯 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福建侨区工农业生产正在经历着一个空前的飞速发展时期,侨乡已经改变了历史上缺粮的面貌。现在侨乡粮食生产自给有余,花生、甘蔗、黄麻等多种经济作物也都连获丰收,比解放前成倍或数倍地增长;水果产品也年年增加,畜牧业同样得到迅速发展,到处可以看到五谷丰登、果树苍郁、六畜兴旺的局面。在工业生产战线上,“小土群”、“小洋群”工业遍地开花。侨乡人民在结束了手无寸铁的历史后,已经自己能制造电机、机床等各种工业产品。过去的侨乡消费集镇,现在都已变为生产的市镇。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人民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为了把侨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广大归侨、侨眷和当地人民一起,正鼓足冲天的革命干劲,为争取1960年工农业生产持续大跃进而努力。
福建侨乡分布在全省四十多个县、市内,共有归侨、侨眷二百多万人。解放前的福建侨乡,在历代反动政权的残酷统治和压榨下,农村破产,城市萧条,兵荒马乱,疫疠流行,盗匪猖獗。千百年来,每年都有许多劳动人民被迫背乡离井,抛妻别子,飘流到海外去谋生。解放后,侨乡人民由于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改革后,大批归侨、侨眷热烈响应党的号召,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为了彻底改变侨乡农村生产落后面貌,党和政府领导侨乡人民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公社化后,依靠集体力量,农田基本建设规模更大,由于侨乡人民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毅力,依靠人民公社巨大优越性,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精耕细作,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取得了粮食的连续丰收。1959年晋江专区沿海侨乡,虽然遭受数次强台风、洪水和海潮等灾害的侵袭,但粮食总产量仍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产23.9%,全专区的粮食已经作到了自给有余。这个专区主要侨乡晋江县,在国民党反动政权统治时期,每年有一半粮食要靠洋米进口。解放后由于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运动,全县80%以上的农田已基本上消除了水旱灾害的威胁,因此,粮食产量年年上升。去年全县粮食产量已达五亿零五百万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增长37.8%,实现了千斤县。今年福建侨乡春季作物大、小麦、油菜又获得了丰收。目前农业生产已进入大忙阶段,侨乡各地人民公社正在力争夏季作物获得更大的丰收。
侨乡原来没有什么工业,只有几家破破烂烂的小电厂、印刷厂和碾米厂,现在侨乡从平原到内地、从沿海到山区,到处工厂棋布,烟囱林立,截至1959年底统计,仅晋江专区就有各种工厂一千三百三十多座,其中有以洪州钢铁厂、涵江钢铁厂为中心的现代化“小洋群”冶金工业和安(溪)、永(春)、德(化)、大(田)的四大钢铁基地,有以糖、盐、食品为主体的庞大的轻工业网,其它如机械工业、森林化学工业、电力水利工业、化学肥料工业也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同时由于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社办工业更是满天星斗,遍布全区各侨乡。1959年晋江专区社办工业仅制造改良和推广各种新式农具就有五百八十九万多件,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去年这个专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58年增长42%,初步改变了侨区工业的落后面貌。现在全区人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掀起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今年第一季度全专区工业产值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58.2%获得了开门红、满堂红。侨乡永春县在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发展水利电力工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全县已拥有小型水电站三十七处,水力站四百八十六处,利用这些水力站、水电站使全县农副产品加工迅速实现了动力机械化,在支援农业的发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厦门市共有工厂二百多个,厦门人民已经可以穿到自己生产的细布了。
随着人民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劳动战线争模范,勤俭节约最光荣”已成为侨乡新的社会风气。广大归侨、侨眷积极参加人民公社各项劳动,并努力学习生产技术。不少人现已成为生产劳动战线上的英雄人物,去年莆田县就有一百五十九个归侨荣获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
(郑炳山、蔡清河)(附图片)
仙游县小麦大丰收         
  张文英摄
永春县归国华侨正在紧张采摘春茶  本报记者 侯民杰摄


第7版()
专栏:

大批归侨担任各种领导工作
为加速发展侨乡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本报讯 福建省大批归国华侨、侨眷在国家政权机关、工业、交通、财贸部门,文教卫生事业单位和城市农村人民公社担任了领导工作。据统计,现在福建省人民委员会担任委员的有十七人,担任县、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的有四十三人,还有十二人分别担任了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市和晋江、南安、同安、福清、闽清、长乐、永定、龙岩八个县的正、副市长、县长;至于在工业交通财贸部门、文教卫生事业单位和公社担任正副厂长、经理、社长、大队长的为数更多。仅福清县的渔溪人民公社就有一百三十一个大队、中队的正、副队长是归侨和侨眷。在省和各市、县、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还有为数更多的归侨、侨眷。
大跃进以来,这些在国家政权机关、生产建设岗位担任领导工作的归侨、侨眷,都大大发挥了革命干劲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地发展华侨家乡的工、农业生产和各种经济事业、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在福清县担任副县长的高至荣,是1953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的,他回国的第二年被选为福清县归国华侨联谊会主席,1956年以来,连续两次被选为副县长,任职以后,工作一贯认真负责。他经常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广大归侨、侨眷中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受到了侨乡人民的赞扬。在其他各市、县担任正副市长、县长的归国侨胞,也都和高至荣一样积极热情地工作。
在广大农村公社、城市公社和工厂交通文教等生产建设岗位上,担负领导工作的归侨、侨眷,也都充分发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各方面作出了贡献。在农业生产战线上,他们积极领导社员们参加千斤稻、万斤薯的丰产运动,大搞农田水利开发山区。仙游县赖店公社“黄继光”青年突击队队长陈玉苍,带领青年们向土地要高产,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创造出水稻亩产四千一百六十三斤的高产纪录;南安县聂林公社西洋大队综合农场场长黄金榜,带领了四十个社员开发山区,只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便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山区变成了林果满山,猪牛成群的好地方。在工业交通运输战线上,他们帮助了工人们参加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竞赛,为完成和提前完成福建省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在闽侯县上街机械综合厂担任副厂长的林恭翔,在技术革新中先后创造了热风炉代洋风炉,以废铝代替矽铁创造了水稻播种机,还有划行器、切薯器、龙门车床、八尺洋车床等,连续得到党委的表扬。在文教卫生战线上,他们发扬了热心兴办家乡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云霄县海峰华侨中学校长陈天变,勤俭办学,在学生中开展了学习和劳动相结合,取得了学习和劳动双丰收,成为全县农业中学的一面红旗。他们的这些模范行为,都对广大归侨、侨眷起了促进作用,带动了广大归侨、侨眷进一步发扬了劳动积极性。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广大归侨、侨眷的精神面貌都起了很大的变化。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已成为侨乡的新风尚。


第7版()
专栏:

“幸福泉”
本报记者 郭说传
华侨家乡——福清县的水库流不尽的水,日日夜夜地沿着蛛网似的渠道奔流,哺育着福清辽阔的田地。这股清泉使旱地变成沃土,低产区变成高产区,海滩变成良田;使昔日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展现出一片稻海无边、麦浪翻滚、绿树成荫、电线纵横的富饶美丽的景象。人们都把这来自东张水库的水叫作“幸福泉”。
“幸福泉”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诞生的,这是党和政府为了根本改变福清县连年遭受旱、涝灾害威胁,在1957年底开始兴建的大型水库,总蓄水量达一亿八千多公方。这个水利工程和在这以前已经兴建的三万多处中、小型水利工程结合起来,在福清全县范围内组成了一个农田水利灌溉网。
去年夏季正是早稻开始孕穗,花生正在扬花,大豆普遍生荚的时候,一连三十多天没有下雨。在这决定夏季收获的关键时刻,东张水库的水来了,润湿着庄稼。当快到收割时,偏偏一连下了四十多天雨,降雨量占了全县正常年全年降雨量的一半,水库的大坝把来自龙江上游群山之间爆发的山洪拦住了。像这样的一旱一涝,要是在解放前,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据历史资料记载:1946年的一次暴雨,洪水淹没了全县十九万亩番薯和水稻,房屋、猪畜、船只的损失更无法计数,而1948年的一次旱灾中,仅平化一个乡就有九十八人饿死,一百四十一人沦为乞丐。可是去年福清县十四万多亩早稻普遍丰收,连向来土壤贫瘠、产量很低的广大沿海地区,都成了战胜旱涝的丰产区。平均亩产量达四百二十斤。
去年夏季丰收后,秋季又来了大丰收,九万五千多亩晚稻,平均亩产达五百三十斤,比早稻的平均亩产量还多了一百多斤。晚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超过早稻也是福清县有史以来第一次。
今年春季大、小麦的丰收更是一个大奇迹。去年冬季,广大社员在夏秋两季大丰收的鼓舞下,争取更大丰收的信心百倍,一举把冬种面积扩大了十万多亩,虽然从冬季前直到春收止,福清县一滴雨水也没有,然而二十多万亩大小麦却获得了大丰收。不仅在土壤粘结的平原黄土地带,就是在沙多地燥的丘陵以及细沙冲积的地带,均获得丰收。海滨单位面积产量都比去年提高了很多。当春收一结束,秀丽的龙江两岸,宽阔的福厦公路上,纵横交错在田间的大道上,便出现了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的送粮车辆,争先恐后地完成国家统购任务。
一个连着一个丰收,使福清县从缺粮县变成了余粮县,过去每年需要国家供应二千万斤粮食,现在一年可以调出粮食二千万斤,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
巨大的变化撩起了福清县归国华侨、侨眷不少辛酸回忆:在那解放前漫长的“无雨盼雨,雨来苦淹”的日子里,多少人抛妻鬻子背乡离井漂流到海外去谋生,全县近五十万人口中归侨侨眷就占了六分之一。当年有位农民为了农田灌溉日夜祈雨求水,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兴枝改名为“兴水”,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雨水和收成,终于忍痛把家里的东西变卖了,将兴水送到南洋去谋生,并嘱咐他在海外要省吃俭用,积累些钱回来修水利;而留在家乡的人为了水,不是昏倒在水车边,就是彼此在争水的械斗中丧命。城关公社中田、金印两村的人在械斗中流了血、死了人,结下了世代冤仇……。如今,一切都变了,人们再用不着为水呼天、改名、械斗了。而是永远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幸福泉”给福清人民带来了粮食、鲜鱼、电力……从坝头到主干渠沿线已经建成的水电站发电了,水库里放养的淡水鱼最大的每条已有五斤多重,水库坝头两旁和渠道两岸栽种的龙眼、枇杷、香蕉等果树和各种风景林已绿树成荫了……东张水库也将成为一个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的游览胜地。


第7版()
专栏:

归侨日记
愉快的一天
(4月23日)
今天,我和妻子到茶园里除草施肥,福文儿身强力壮,他听说场里正在修建准备安置新归侨的房屋,高兴得跑去挖地基、运土。
上午七点半钟到茶园时,老场员李金钻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他是来帮助我们学生产技术的。他说:今天施化学肥料,应当施在两株茶树之间,施时要先在地下挖一个窟窿,把适当的化肥放在窟窿里,再把泥土盖上。他实地作给我们看。我们按照他教的方法作。在他的耐心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学会了。
下午劳动到三点钟,场里的领导同志就对我们说:今天是星期六,晚上要举行新归侨的文娱汇演大会,大家提早回家准备看汇演。傍晚,我们刚吃过晚饭,到永春华侨中学念书的梅珠女儿也回家来了。定妹女儿今天特别高兴,她被邀请赴北京参加“五一”节观礼。大家都给她道喜祝贺。晚上一家人欢欢喜喜到俱乐部参加文艺晚会,福文儿还在会上跳幸福舞,五岁的福群也参加了“人民公社好”的大合唱。全家人欢乐到深夜方回来休息。这一天的愉快生活,使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往事又浮现在脑海中。想起在国外一家人的流浪生活,整天愁衣愁食,工作生活没有保障,现在什么都不用愁了。我深深感到生活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多么幸福和温暖!祖国真是华侨强有力的靠山。
永春华侨茶果场印度尼西亚归侨场员 萧焕章
“恩情钱”
(4月21日)
四月二十一日,是我最兴奋也是难忘的一天。晚上,祖国发给我们新归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工资。当我手上拿着钱,内心一直在激动着,感激得快要掉下眼泪来。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国之前,我在印度尼西亚帮人作小生意谋生,去年底被禁止营业,使我一家无路可走。当时,有人对我说:“你孩子这样多,回去生活一定会发生困难。”我知道,像我这样的家庭要是在解放前回国,就一定会饿死的,因为我就是在二十二年前迫于生活出国的。可是现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全家十口人回到祖国的怀抱,马上就得到党和政府的妥善安置。我们在永春华侨茶果场建立了新的家庭,大人有了工作,小孩有书读,四个子女免费进入场里的华侨小学念书,两个升入永春华侨中学念书;会打棒球的女儿被送到县里锻炼打棒球。我们回国后,政府怕我们受冷,还发给我一家人十件棉衣和四床棉被,使我一家人生活过得很幸福,很温暖。当我们夫妻亲身尝到祖国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曾不只一次感动得流下热泪。今天政府又发了工资给我们。我心里真是兴奋极了。我认为这些钱不是工资而是一笔“恩情钱”。手拿这些“恩情钱”向祖国表示:我一定要更加积极地参加劳动,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大恩情。
永春华侨茶果场印度尼西亚新归侨场员 杨本镜
在技术革新浪潮中
(3月25日)
工厂里那个旧料间,堆的尽是一些破铜烂铁,但是它却成了“百宝库”,人们尽往里面钻,这个拣呀,那个找啊!就像掏金子一样地翻寻着。有一个工人,在里边拣了拣,拿了一些汽车废料,锤锤打打地试制成功一台刨锯机。这架机器比手工提高工效好几倍,真是出人意料之外。这几天,老工人们一面大修机件,一面钻研改进修配工具,他们那股钻劲真叫人佩服。我们的师傅黄成良,整修一个已经大坏的马达,只需要四个小时就行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祖国人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表现的敢想敢干的风格。在老工人们的带动鼓舞下,我也动脑筋想办法投入技术革新运动。一个月来,修好二十多个断电器和五、六个汽车发电机。听说修一个发电机可为国家节约资金几百元,我真高兴,总算我对祖国建设贡献了一点力量。
漳州汽车保修工人、印度尼西亚新归侨 罗贞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