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鞍钢,向你敬礼!
柳青
刚到鞍山,觉得头顶上全是电线网,脚底下到处是铁轨,前后左右,无数的电杆包围了我。我感到进入了一个令人迷惘的复杂世界。在这里,铁路的一边,成行的、成群的高烟筒,连绵几十里,天空翻腾着神话般的五彩烟云;烟云不断地变浓、变淡、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只有老练的钢铁工人,才能明白这些变化的意思。在铁路的另一边,好,汽车把客人送到一幅彩色的画图中来了,各色的花朵、林荫、洋房,昨晚的阵雨把混凝土路面洗得多么干净啊!
我从皇甫村来朝拜祖国的钢都。第一天,我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傻子一般望着钢铁世界的一切。我不光是兴奋,说实话,我感到神秘——这样复杂的钢铁联合企业,鞍钢的同志们怎样摆弄得呢?但当有人领着我到过矿山,到过选矿厂,到过烧结厂,到过高炉和平炉旁,到过轧钢厂和钢管厂以后,我就再也不觉得我是鞍钢的客人了。祖国很大,但无论到那里,都使用共同的革命的语言。同志们彼此的精神是这样容易接近,好像到兄弟的家里一样,几句话就可以体会对方的心情。
工厂的宏伟建筑,机器的复杂和庞大,惊心动魄的巨响和工人同志们庄严的劳动,是首先震撼人的。在几百米长的房子里走过去,长期住在农村的来朝者,俯首从心里敬佩工人阶级的强大有力。当敲锣打鼓的报喜队从轧钢机旁走过来的时候,我又好像看着农村公社生产队的报喜队从我家门前走过去一样,那么熟悉啊!一个国家的脉搏真和一个人的脉搏一样,在机体各部分,跳动是一致的。工人和农民,跃进起来是一个神气!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潮正在改变鞍钢的面貌。到处听见人们谈论我不懂的许多技术问题。竞赛的巨浪激荡着人心。我被工效提高多少倍、劳力节约多少倍的惊人事例,弄得目瞪口呆了。发明创造,从少数“聪明人”的事情,现在变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了。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光辉的时代: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动脑筋,解决人数有限的科学家解决不了的问题了。众人是圣人!
向导进办公楼去找厂长办公室的人去了,我留在马路上。在旁边不远的一棵槐树底下,三个人正在进行热烈的辩论。我聚精会神听着。是两个人在说服一个人。那个人,看来相当固执。是的,他不相信伙伴们的一个革新计划。可惜,我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职务。他们争论的问题,我也听不明白。但我看出来了,其中有一个人很激动,说话非常地直撞:
“同志!走!我们做一做看,失败了另来嘛!”说着,三个人一齐走了。
好!对!应当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即使失败了,即使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也不要紧:每一次失败离成功愈近。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不断的实践中完成的。拿人类对热能的发现、普及和提高来说吧,经过火、蒸汽、电,现在到原子能的时代了。我们当然尊重我们的前人在他们的条件下发明火,这在没有火的时代,是很大的贡献。但我们绝不能为了尊重前人,就在我们的条件下还坚持用火做热能。我们必须革新,必须创造。在鞍钢参观了三天,这一点给我最深刻、最具体的启发。紧密联系群众吧!你将要创造奇迹!你既不要高傲自大,也不要烧香叩头。中国无产阶级掌握这个钢铁联合企业的方法,是我们的好榜样!
有人问:鞍钢给你印象最强烈的是什么?答:是每一个工厂门前先进生产者的照片,那些装在玻璃框里的、四寸的、六寸的、八寸的单人或集体照片。亲爱的老年、中年、青年、男人和女人的照片呀,在全鞍山市内贴起来几千?还是几万呢?这真是令人激动,他们是鞍钢精神的代表者。我每从一个工厂出来,都要花点时间一位一位敬慕地看他们诚实、勇敢、坚定、谦逊的面容。其中有些人是我在厂子里刚刚告别的。他们是那样的朴素、普通,和他们在一块,你只能感到亲切、鼓舞,绝不会感到居功骄傲、盛气凌人。成千成万来参观的同志们,让我们学习他们的为人,把他们的精神,带到我们工作的地方去吧!
鞍钢!向你敬礼!(附图片)
开炉 陈大羽


第8版()
专栏:

“找缝插针”
文一风
湖南新宁金峰公社的社员们为了作到“分秒必争,寸土不闲”增产更多的粮食,他们算了几笔账:全社各队的零星闲散土地,加起来有一万三千亩。如用一万亩种杂粮,亩产一百斤,就能多收一百万斤粮食,足够二千人吃一年。由于发挥了“找缝插针”的精神,“用零零星星的时间,种零零星星的土地”的结果,到4月下旬为止,湖南全省已经利用闲散土地种植各种作物四百多万亩,每人可以增加几十斤粮或几百斤菜。多么可观的收获呵!
人们常说做事情,挤时间要“见缝插针”。湖南的同志们在这大跃进的年代里把这精神发展了,他们不仅“见缝插针”,而且“找缝插针”了。从“见”到“找”,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它标志着人们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标志着人们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进一步提高。湖南全省用闲散土地种植了各种作物四百多万亩,由此可见,“插针”的“缝”,是相当大的,有缝而不插针,让它“闲散”着,实在可惜。但是,闲散土地又多、又散,又往往是偏僻的地方,不下功夫四处搜寻,“找”上一番,有些“缝”往往是不易“见”到的,因此关键的问题还在于这个“找”字。不但要“找缝插针”,而且要认真仔细地找,千方百计地找,才能真正作到“分秒必争,寸土不闲”。
这种“找缝插针”的精神,给了我们极深的启示。你细想想吧,在我们的任何工作中,又何尝无“缝”可“找”?千万别小看“零零星星”,如果把这些零零星星的“缝”都“找”出来,都“插”上“针”,不知道要多为人民创造多少财富。难道无人问津的“缝”还少吗?
其实,大海大洋也来源于一点一滴,千年万载也是由一分一秒积累起来的。“零零星星”的水,可以汇成浩浩荡荡的海洋,“零零星星”的地,可以种出千千万万担粮食,“零零星星”的时间,可以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
大家都来学习这种“找缝插针”的精神吧,把所有的“缝”都“找”出来,通通“插”上“针”,让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都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8版()
专栏:在我这岗位上

“都是为了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内蒙古清水河县城关镇小学工勤员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 侯三
我是贫农出身,七岁就开始劳动,二十岁上因劳累过度把一只眼睛累瞎了。解放后党和毛主席给我带来了光明和幸福。
我在1952年到清水河县城关镇小学担任工勤工作,现在已光荣的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在旧社会我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子,现在不但摘掉了文盲帽子,而且能读书看报,能写便条,会记账、打算盘。这一切本领,都是党和毛主席赐给的。
我热爱学校,热爱工作,每天放学后,我总要查看一下全校教室的门窗,所以几来年没出现过门窗没关好而引起打坏玻璃的现象。同时我在每天放学后总要到校院、操场上去走一趟,把运动工具、教学用具全收拾到库房里,所以在校院里根本看不见有流散的东西。校院的一片木柴、一个铁钉、一个粉笔头、一条麻绳我都把它拣回来。几年来我收集起来的粉笔头可供给全校教师使用两个多月;收拾的旧铁钉能满足学校平时修理桌凳使用。我曾利用旧木料作饮水房门两扇、厕所门两扇、洋镐柄六个、耧耙一个,砌起办公室隔墙一道,饮水房后墙一道。几年来我一个人用白泥粉刷办公室、教师宿舍数十次;全校二百三十多节火炉筒年年由我修理,给学校节省了开支。我经常注意修整即将倒塌的墙头,修补房皮瓦顶,整修疏通水道。学校的树全由我来剪枝,剪下来的枝条解决了每年全校生火用柴的问题。为了给国家节省用煤,本着“大冷多烧,小冷少烧,不冷不烧”的原则给各班分配煤炭,用筛料炭烧开水,每年为学校节约煤炭八千到一万斤,同时摸索出生火炉省木柴、起火快的一套方法,解决了同学们生火炉冒黑烟,不起火、又费柴的困难。
我认为工作仅仅苦干、实干是不够的,还必须加一个巧干。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各种工作,不能有计划地科学地利用时间,一个人就是长着八只手,白天黑夜干,干的活也总是有限的。就说我的工作吧,早晨起床后先打扫院落,收拾教室、办公室,给全校师生烧洗脸水,送开水;每天要准时打钟二十多次;夜里常年担任保卫工作;每天还要分发全校师生所订的一百多份报纸杂志;学校的报纸杂志还要按月份装订起来;还要按时上街给学校买粮食买菜。如果有的学生碰伤、摔伤,上药、包扎也是我的事儿;若有新来的事务员还要帮助他熟悉业务和学校情况;还要挤出点时间整修试验田,种菜等等。到了冬天,每天给师生发煤炭、发劈柴,给教室、办公室和一、二年级小同学生炉子,……这么多的工作,如果不很好的计划着一样一样去完成,本事再高明的人也作不完。所以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我在早晨打扫院子的时候,就一边扫,一边吹起床哨。从伙房给办公室送开水时就一边提水,一边收拾院内乱放着的东西。打钟时,就一边打钟,一边剥?芁(做笤帚用的野草)。给学校买粮食买菜时,就捎着把教师家属的私事办一下(买粮、买菜或其他日用品)。星期天就把全校十八块黑板都涂刷一次。寒暑假期间就要把开学用的一切东西都准备好,如:修理桌凳,整理物品,修补粉刷寝室、教室的墙壁,扎笤帚、刷黑板等等。保管工作平时就得注意把所保管的每一件东西,那怕是一块小木板,一只钉子,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当师生来领东西时,顺手就能拿到。有些可以预料到的突击性的工作,如:冬天下大雪后的清扫工作;雨季时校舍操场通水道的整修工作,清查可能漏水、倒塌的房、屋墙壁等等;都要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和预防工作。
学校里有的称我是勤杂员,有的说我是保管员、采购员、卫生员、保卫员等等。我想,不管是这个员还是那个员,都是为了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我认为作什么工作都是一样,从工作方法上应该苦干、实干、巧干,从思想上要全心全意的干。


第8版()
专栏:

支援麦收
郑州热电厂工人 傅占元
月儿清又亮,
照在麦地上,
麦棵黄澄澄,
微风卷细浪。
手握快镰刀,
镰刀闪银光,
麦梗沙沙响,
麦倒一行行。
比谁割的快,
比谁有力量,
一片人影动,
全是工人装……
公社姐妹们,
端茶到身旁:
“工人大哥呵,
淡水润润嗓”……
一碗白开水,
友谊怎么量?
胜过红玫酒,
强似甜蜜糖……
一口喝个尽,
碗底朝天上,
割到晨乌啼,
满脸红霞光……


第8版()
专栏:剧评

颂“北大荒人”
李超
来自北大荒的农垦部牡丹江农垦局话剧团,最近在人民首都的舞台上演出了《北大荒人》。这出戏反映了我们祖国人烟荒芜的边远地区北大荒,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官兵战胜了冰天雪地,沼泽泥塘,开发雁窝岛的英雄事迹。
戏虽然是描写人们开荒种地,如何克服了“大酱缸”的险阻,如何使拖拉机在低洼的沼泽里操作等等的事迹。但是,由于作者们长期生活在这火热的斗争中,所以他们能把北大荒的生活以生动鲜明的戏剧艺术形象带给观众。
在摄氏零下三十度的严冬,农场党委书记高建民带领着拖拉机手们来到了雁窝岛附近。作者们为了介绍这个宝岛,为了把一些剧中人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安排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住在河神庙里的老猎民黄志清的儿子在二十年前就同高建民共过生死患难,而且高建民以共产党员的名义救了黄志清怀抱的孙女,埋葬了他的战友——黄志清的儿子。这个情节不但使剧中人的情感鱼水相投,也更深刻地、发展地描写了高建民这个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同时历史地写出了日本军阀虽然凶恶但没能征服这个富饶的孤岛,而我们党培养出的战无不胜的战士们,却在这里向大自然展开了斗争,向荒野要来了粮食。
作者们写进岛和开荒,对自然界给予人们的困难作斗争的情节,是通过两种不同的对待客观事物、认识自然的思想方法的斗争来描写的。剧本牢牢地抓住这一线索对经验主义者、对阶级异己分子展开了斗争。写出了深刻的主题。正如在拖拉机开进雁窝岛的时刻,恰逢“酱缸”解冻、开化,把机车深陷在泥潭里。右倾的经验主义者纪副场长就主张撤退,用绞盘机把拖拉机拖回去,而高书记却按照党的指示、群众的要求,坚决克服困难鼓舞群众,设法把这开荒的机器拖进荒岛。在这拖向那里,如何领导群众的简单情节里,剧本却有声有色地描写出高书记的党性和领导工作的才能;他一方面有团结有斗争地注意了纪副场长好的丰富经验,一方面坚决地指挥着干部们潜水挂牵引的钢缘。由于他掌握了组长老车的英雄性格,以激将的方法,偏偏不分配他最艰难的工作,使他担当捡柴烧饭的活计,而老车果然一边憋满一肚子劲,一边又带领着和他一样愿意担当最艰苦工作的两位女同志——燕子和小刘去捡柴,表现了高度的组织性和可爱的英勇性格。所以当老车听到要他去扛一百八十斤重的绞盘机座的时候,便生龙活虎般地承担了这项光荣任务。这一情节的描写不但写出了群众斗志昂扬,干劲冲天,发挥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也对高书记和老车作了细致的刻划,表现了这群“北大荒人”的高贵品质。塑造这位书记的场合还不止于此,剧中在很多困难面前描绘了他的冷静、沉着,指挥若定;在群众的面前他是那么和蔼可亲、可敬,又那么富有力量,而在思想斗争的当儿他又表现得那么坚定,那么尖锐,那么有说服力和热情,使我们信服这位二十年的共产党员是个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得到千锤百炼的老干部。
在人物塑造上,剧中也突出地刻划了黄志清的孙女燕子。这个年轻的姑娘,她整天和老爷爷出没荒野丛林行围射猎,形成了那种粗犷爽朗而又天真勇敢的性格。我们不但通过她的贯串动作看到她从劳动中锻炼出来的思想觉悟,找到她成长发展的变化,我们也可以从她待人接物的行为中感到她那纯朴、真挚的劳动人民感情,特别是她和爷爷相依为命的关系写得入情入理。但是当这支垦荒的队伍将要远调青海的时候,老爷爷却坚决要求领导叫这个从未离开过身边的唯一亲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等高书记给燕子带上大红花的时候,老爷爷激动地说:“傻丫头,还不快去站队!”然后他擦着兴奋的热泪,感到孙女儿能为祖国建设出点力真是莫大的光荣与安慰。他们爷俩相视着满意的微笑,留给我们多么深刻的印象。
此外,如拖拉机手江志仁、尤通和大学实习生刘学军等人物都写得很生动,概括了年青一代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意志。
剧本不但塑造了各个类型的新英雄人物,也成功地描绘了被批判的右倾保守的经验主义者纪庆山。这位副场长被他办几年农场的经验堵塞了前进的道路,他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对新事物已经不再感兴趣,而自己坚信着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他是忠心耿耿地想把工作更有把握的作好,但有主观主义思想的人恰恰不能认识事物的真谛,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却是那么自信。正如剧中所描写的:由于这支开荒队伍在雁窝岛遇到了低洼泥泞地带,拖拉机不能再发挥它的威力,耕垦速度锐减,为了不误农时播种大豆,他就动员所有的人力用豆铲人工点种大豆,放弃了开凿排水沟,改革拖拉机适应性能的试验。他是那么“严肃认真”地和高书记展开了辩论。他耽心高书记注意挖渠投身试验不顾“实际”,误了农时,因此他认为宁肯少种一点也比种不上强。可是他不知道,全部劳动力拿豆铲忙几天也顶不上一台拖拉机一天的效率,所以当他每分配一个人拿豆铲去种豆的时候,就引起观众的哄笑,以至等他一拿起豆铲观众就忍不住发笑。这个效果说明了观众完全领会了剧中所刻划的人物思想,认识了这种思想是多么可笑,多么值得警惕。
至于那地主家庭出身的胡云鹏的形象也非常生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渗透着阶级本质的流露。但是也应该指出,我们要求剧中的人物既有阶级的共性,也要有各个人各个时期表现阶级性的个性,特性。剧中对这个人物的描写在这方面也还不够鲜明。以几个包车组的拖拉机手来说,有时也使我们不能从他们的语言、造型、服饰等方面分别出是张三或李四来。
我们觉得,这出戏的结构还可以更精密完整一些,使首尾能更多的呼应;使前边所布置的美丽故事,能够延续给观众更多的想像,使埋葬在白桦树下的燕子的父亲、高书记的战友的坟墓,如像在前场戏里一样的能推动戏剧动作发展,给燕子战士带来历史的鼓舞和教训。又如剧中对北大荒过去的描写和经过党领导下的英雄儿女们双手改造面貌后的描画,以及这幅宽广的原野的美丽远景还可以作更鲜明的对比。我们相信,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将会使“北大荒人”的英雄形象更光辉地树立在戏剧舞台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