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
专栏:

我是怎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
哈尔滨市第七百货商店售货员 魏淑琴
为做好革命工作而学习
我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解放后,念完小学,便考入了锦州贸易学校,因生病只念半年,就退学了。1954年到哈尔滨第七百货商店当售货员。
参加工作以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很想为党为人民多做些工作,但总做不好,有时还犯错误。比如,在1956年服装改革时,我想,顾客要穿一身漂亮的服装,没有一双好鞋配搭着怎能相称呢?自己是卖鞋的,应当想办法,于是,我就到皮鞋厂购进了四千双皮鞋。但因鞋的样式不适合顾客要求,两年时间才卖了几双,给国家积压资金六万多元。为这事我背后掉过眼泪,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鼓励我不要灰心,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大胆地工作;他告诉我要好好学习政治理论,要学习乔淑华同志(我们商店的先进工作者、党支部委员)的工作方法。向乔淑华学习工作方法我倒有兴趣,平时也很注意向他学习。可是学政治理论,我这么点文化能学懂吗?学了会用吗?心里有些犹豫。一天,我跟乔淑华说:怎样才能学到你的工作方法呢?他笑了笑说:“首先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我从前也跟你一样,心想做好工作,但作起来就不是想像的那样了。要不是党送我进党校学半年理论,我也不会有什么方法。”他给我讲了一些学习方法,鼓励我只要下决心就能学好,又送给我一本通俗哲学读本,约我同他一起学习。从这时起,我就开始学习理论。乍开始学习,积极性很高,买了好几本书,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的书都读完。但由于学的不得法,像看小说似的一溜而过,结果收效不大,再加上有许多名词术语弄不懂,就有点信心不足了。心想,我学不了“哲学”;乔淑华能学是因为他进过党校。不久右派分子乘党整风的时机,向党发起了进攻,我们商店也有人利用大字报散布右派谬论。自己看到这些很生气,明知他们是胡说八道,可是在辩论会上说不出个道理来。而乔淑华却用了许多毛主席的话跟那些人论战,驳得他们哑口无言。这才使我认识到理论不仅是改造思想、做好工作的武器,而且也是跟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武器。在整风运动后期,乔淑华、王洪华和我等四人便组织了一个哲学学习小组,开始了有计划地学习。
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
我们开始学习的是艾思奇著的“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花了半年多时间,学到了一些哲学入门的知识,也学到了书里引证的不少毛主席的话,但因不知道毛主席在原著上是怎样解释的,这就引起了我们直接读毛主席著作的念头。由于我从没读过毛主席的书,还不敢肯定自己能不能读懂。有一天晚上,我找了一本“实践论”,先读一遍试试,觉得比读“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中引证的话领会的全面些,也深了一些。尽管有些问题还弄不通,甚至有个别字还不认识,但总觉得比读别的书有兴趣,越琢磨就越觉得毛主席的话非常对。第二天,我就把读毛主席著作的想法说给乔淑华、王洪华了,他们听了很高兴,原来他们也有这种想法。这样,我们几个人便开始学习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了。
毛主席的著作是深入浅出、亲切易懂的,但要理解和掌握它的精神实质,非得踏踏实实、刻苦钻研、下苦功不可。我在刚开始读毛主席著作时,就没认清这一点。读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挑一些成语和有趣的话死记硬背。像“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等等,虽然记住了,但连大意都没弄懂。后来,我改变了这种读书方法,细读细钻,读一遍不行,就读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四遍;看一大段不行,就看一小段。并且一面读,一面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比较、分析、研究,这才对毛主席著作理解得深了一些。比如,当我读“实践论”时,读到“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的道理时,就联想到我们过去由于没有调查研究,凭“想当然”进货而造成积压的事,正说明了自己的思想没有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犯了主观主义的毛病。要做好售货员工作,就必须使主观认识正确的反映客观规律。
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学习毛主席著作,就是为了用毛泽东思想武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做好售货员的工作。例如我过去认为有的售货员和顾客吵嘴,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些顾客就是“难侍候”,故意跟售货员找麻烦。经过学习“矛盾论”根据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这才明白了顾客和售货员吵嘴的主要原因在售货员这方面,因为没有一个顾客故意来商店找售货员吵嘴,惹气生;而售货员和顾客吵嘴,主要是因为服务态度不够热情和工作不得法造成的。1958年下半年,我们商店掀起了学“天桥”的竞赛热潮,服务态度有了大转变,售货员和顾客吵架的现象也就没有了。我想:这下子算找到了解决售货员跟顾客之间矛盾的办法。可是不久,又有些顾客反映:现在到商店热乎到挺热乎,但没钱可别去,售货员那个热情劲,使你没法离开柜台。当时商店党支部领导我们找原因,我开始有点想不通:售货员的服务态度不热情、不主动,顾客反映像个“橛子”;热情、主动,又说“太热乎了”。到底怎么办好呢?真有点弄糊涂了。这时,我就向毛主席著作请教,找理论根据,研究自己想不通的问题。毛主席说,世界上没有无矛盾的事物,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经过反复的琢磨,才使我明确了服务态度转变后出现的矛盾,是随着旧的矛盾被克服,产生的新矛盾。新矛盾的产生说明我们售货员对顾客心理还缺乏全面认识,对矛盾缺乏具体分析。为了找到解决这个新矛盾的办法,根据毛主席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的教导,我在工作中就注意了研究这个问题。经过观察、分析和研究,我认识到这主要是对顾客心理缺乏研究,不能根据不同的顾客,具体分析,分别对待。其实,在顾客之中有阶层之分,男女之分,老少之分,还有爱好、性格之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各不相同。这就必须通过我们售货员的考察、分析,根据顾客的外貌、视线、语言来判断各种不同的顾客的特点。不管是来商店参观的、买东西的,还是先选而后再来买货的,我们都要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目的给予不同的接待。对到商店来参观的顾客,要把他所想要看的某种商品给他看,并根据他们所想要知道的那种商品的某一特点(价格性能等等)做重点的介绍,让顾客对商品有认识,使他们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这就避免了不分顾客来商店的目的,一股劲劝人家买货,弄得一些参观的顾客不好意思,对售货员有意见。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和分析,还使我体会到售货员的语言接待对顾客起很大的作用。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对于同一事物,人们的思想感情不同,说话时,语气感情也就不同,比如一位老大娘来买布,问:“同志,这布多少钱一尺?”“五角”!“啧啧!这个丧门神!”老大娘不满意的走了。这是因为那位售货员同志正在闹轻商思想,认为售货员工作低人一等,他根本没有好情感答对顾客,气冲冲的像要和人吵架。但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售货员,他们的每句话,都应当充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作到诚恳、亲切。当然,也有一些人由于缺乏语言艺术的锻炼,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好话说成坏话或说的不中听,像有的人接待顾客时说:“同志,你买这双鞋吗?”就惹得顾客说:“不买还不许看吗?”在照顾顾客试鞋号时说:“同志,你穿这鞋大小合适吗?”顾客就怀疑售货员找他的便宜,若说:“同志,你穿这鞋尺码合适吗?”顾客就没有反感了,通过这些实践,使我深切感到要当一个好售货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改进工作方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服务态度好)和客观实际(顾客需要、心理)统一起来。
经过对毛主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一个好的售货员,仅有一个好的服务态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烈地为政治、为生产、为消费者服务的观点。我们在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工人,为了买到一双合意的鞋,一件衣服,三番五次往商店跑。这样,对顾客不便利,也有碍生产。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不同的矛盾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我想如果能把货送到工地、工厂,不是能既便利了顾客,又节省人力、提高生产吗?党支部支持我的看法。从这以后,我们常常不避风雨,不畏严寒,把商品送到工厂、工地、车间,做到“随用随到,哪用哪到”,甚至“夜间送货”。改变了“守门待客”和“守门待货”、有啥卖啥的思想。许多工人表扬我们说:“新社会售货员风格高,我们一定学习你们那种宁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他人为难的精神。”
勤写常讲不断提高
经过一个阶段的反复学习,反复实践,自己感到有很大收获,但到底有些啥收获,一下子很难说出来。我想,学习文化,到一个阶段就要考试,检验成绩,作工作到一定阶段要总结吸取经验教训,那么学理论的收获用什么办法总结提高呢,经过小组集体讨论,大家决定采用写读书心得笔记的办法,总结理论学习的收获。自己心里很高兴,但又怕写不好,因为自己从没动笔写过文章,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又一想,写笔记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写总比不写强,写不好也没啥。当我拿出第一篇学习心得稿子到小组讨论时,大家都说我是“抄书先生”,我就又花了好几天时间,写了第二遍,经小组讨论,又说理论和实际分家了。回头又写,这次是这样写的:有一天接待一位四十多岁买凉鞋的女顾客,我根据具体对象要具体分析的方法,向她推荐浅灰色的凉鞋。我以为她能满意,可是她偏要买一双红色的凉鞋,我觉得奇怪。我没帮助她挑选,她不高兴的走了。后来才知道她是给女儿买鞋。我很后悔……这是经验主义。在讨论时,有的说挺好,有的又说是原则加例子。经过几次反复讨论,我心理有点不相信自己能写成文章。这时党支部书记在小组会上对大家说:“你们过去都没有写过东西,头两次写不好是难免的,不要灰心泄气。写心得笔记是检验学习成绩的好办法,大家不都说收获很大吗?有收获就能写成。”听了这番话,心里觉得开窍,当时想:虽然几次都未写成,但却逼着自己多读了不少书,想了不少问题。在写作上也有些提高。就这样又鼓起勇气,前后经过两个多月,写了十多次,这篇笔记才算被小组承认下来。后来,这篇笔记在“学理论”杂志编辑部的指导下,经过修改补充,以“售货员应有的风格”为题发表了。经过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和坚持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学习的信心和劲头越来越足了,收获也越来越大了。实践使自己认识到:写读书心得笔记,不仅是锻炼自己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而更重要是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用理论观点分析研究实际问题。每写一篇心得笔记,都要反复几次钻研理论文章,搜集、分析、研究许多实际问题。最后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写成笔记。两年来,我一直坚持了这个方法,共写了五十多篇读书笔记和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
由于大跃进形势的推动,使我们学习小组的同志们的思想更加开阔了。我们想工业、农业都在搞科学研究,难道商业工作、售货员工作就没有科学研究题目吗?可是研究什么呢?一时搞不清楚。有一天我们小组看“寻爱记”电影,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个电影歪曲了人民售货员的形象,有人主张就研究售货员工作,写个剧本和它唱对台戏。在党支部领导下,经过小组先后几次讨论,确定研究“售货员的共产主义风格”、“售货员的语言艺术”、“售货员的服务态度”等九个题目。我分担了“售货员的共产主义风格”、“售货员要有学问”、“售货员的语言艺术”三个问题。为了研究“售货员的语言艺术”我学习了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和“苏联售货员”“谈谈商品”等书,还利用串班、假日时间到各商店访问、观摩,偶有所得就记下来。经过这样不断学习和研究,用半年的时间,初步写完了我分担的题目,又经全组同志讨论、修改,终于写出来了。经过这次理论研究工作的实践,使我更加认清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用理论研究业务或者写文章,都是学好理论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帮助我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督促我多读了不少书,初步摸到了售货员的工作规律。现在,我们小组研究的九个题目都已经完成,并编成了“售货员的共产主义风格”一书,已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一年多来,我做了六十余次讲演。在这么多次的讲演中,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因为要想使别人听懂自己的讲演,就必须自己首先学好。每一次讲演都要督促自己多读些书,像“矛盾论”、“实践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些书,几乎在每次准备讲稿时,都要翻看几遍。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从确定讲题、组织材料,到写讲稿,都是联系实际反复钻研理论的学习过程。特别是由于每次听讲的对象不同,要使自己的讲演作到有的放矢,自己就得多了解情况,这对丰富自己的感性知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更好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是很有益处的。组织一篇讲稿要比写一篇心得笔记艰苦得多,所得收获也大得多。例如,我在准备“树立巩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讲稿时,除了反复阅读毛主席的著作以外,还看了红旗杂志和其它有关文章十余篇,花了四个晚上的时间,写出了讲稿。经学习小组讨论后,大家认为,讲稿中对两种世界观的概念讲的不透,特别是对资产阶级观点分析、批判得不够深。于是我就从多方面搜集了有关对待群众运动的资产阶级观点,又翻阅了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有关部分和“做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小册子。进一步使我认识了要不要革命的群众运动是我们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区别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从每次讲演中取得经验,受到教育,提高自己,在每次讲演后,我都认真听取听众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受到教益。向别人作理论讲演,既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督促和鞭策自己学习的良好方法。
两年来,在党的亲切教导与培养下,在同志们的热心帮助下,使我从毛主席的著作中吸取了智慧和力量,为党为人民作了我应该做的一点点工作。我向党保证:永远听毛主席的话,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当毛主席的好学生,做一个又红又专的人民售货员。


第12版()
专栏:吉林通讯

在党的指引下攀登科学高峰
——记吉林大学副校长唐敖庆
本报记者
夜深了,一间不大的工作室里还亮着电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会儿紧锁双眉在室内走来走去,一会儿拿起笔来不停地写着。他十年如一日,在这里度过了一个个平凡的夜晚,积极争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这位辛勤工作着的人,就是被人们尊敬地称为好党员,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的吉林大学副校长唐敖庆同志。
听党的话,努力改造思想
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唐敖庆怀抱着繁荣祖国科学事业的理想,到美国去留学。可是在美国留学的日子里,他到处受到凌辱和歧视,并不能安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9年的10月1日,我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声音响遍全世界的时候,正在美国留学的唐敖庆便决心回到祖国的怀抱,把自己的科学知识献给新生的祖国。
1950年,他踏上祖国的土地,即投入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他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揭露美国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控诉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歧视和压迫。在党的教育下,他通过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逐步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他回国不久,即开始有计划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平时,无论工作怎样忙,他也要坚持理论学习。像“改造我们的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等许多经典著作,他一读再读,他说:“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唐敖庆自1955年提出申请入党之后,即按照党员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对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认真地贯彻执行。他出色地完成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担负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吉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吉林科学分院副院长等多项重要工作。他从来不把这些工作当成负担,而是把它看成是党和人民给自己的光荣任务,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和工作能力上锻炼提高自己的好机会。1957年吉林大学的一小撮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借整风的机会向党猖狂进攻,企图篡夺党在学校的领导权时,唐敖庆眼明心亮,看清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阴谋诡计,即挺身而出,当仁不让,向右派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唐敖庆在党的培养教育和自己的努力下,1958年6月24日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他说:“十年来,是党和人民把我这个只有民族正义感的人,培养成具有无产阶级思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战士”。
破除迷信,攀登科学高峰
1956年,他参加了祖国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的制订工作。他看到规划是那样宏伟巨大,兴奋得夜晚不能入睡。多少年来,他希望为祖国科学事业的繁荣出一把力,可是在旧中国这希望像飘浮的泡沫一样,一闪就破灭了。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他的理想即将变成现实。想到过去,看到现在和未来,他说:“叫我怎能不兴奋呢?怎能不把全部精力贡献出来呢?”几年来,他带领着年轻教师、研究生和广大的青年学生,在研究室,实验室里,忘我地进行工作。他们在一起对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写出了三十八篇科学论文,其中不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们对高分子缩聚反应动力学和三向缩聚反应的凝胶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都被我国化工部认为是理论联系实际,科学研究为生产服务的最好范例之一。几个月前,以唐敖庆为首,由部分青年教师参加的研究集体,破除对“权威理论”的迷信,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高分子辐射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以后,他们发现所谓权威理论错误地把整体和个体对立起来,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他们运用毛泽东思想正确地解决了这项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得出了一整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的“高分子辐射交链理论”。现在在吉林大学里,又以唐敖庆为核心,形成两个新的研究集体,从事着规模更大的科学研究工作。
勤勤恳恳,搞好教学工作
十年来,唐敖庆从来没有间断过教学工作,年年坚持开课,甚至同时开两三门课。从1950年以来,他担任了那么繁重的社会工作和研究工作,本可以不再担任教学。可是他考虑到学校师资不足,自己担任部分课程,可以更好地保证全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于是他先后开了普通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十一门课程。唐敖庆的讲课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你一听到底,不觉疲倦;他从来不受书本条文的束缚,而是适当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他年年讲同样一门课,却年年有所提高。在教学中,他特别注意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科学原理,批判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使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如讲解强电解理论时,唐敖庆分析了阿累尼乌斯理论和德拜——休克尔理论的正确论点和不足方面之后,把两种理论的正确方面和自己研究的体会结合起来,再全面正确地给学生讲解这一理论。广大学生感到这样讲既能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又能领会辩证唯物主义的实际运用。唐敖庆还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方法,把教科书上某些复杂、费解的理论,讲得简明易懂。在胶体化学中,关于分子吸附理论的BET公式,按照教科书上阐述的方法,极为繁琐复杂,所占篇幅达八页之多,听起来玄妙莫测。强烈的教学责任使唐敖庆破除迷信,创造了一种极为简单的方法,仅用一页篇幅,就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过去许多研究生感到头痛的这个公式,现在连化学系一年级学生也能掌握了。
唐敖庆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并热情指导他们学习。当他知道那些学生不认真听课或作业潦草,以及在实验时不爱护仪器和浪费药品时,他就不客气地予以批评,并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都把唐敖庆这种热情的关怀和严格的要求看成是前进的动力。
几年来,唐敖庆在党的科学战线上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但是他从来只字不提;他经常提到的却是:“我做的很不够,还要努力!”


第12版()
专栏:

战士美术家
——记优秀创作集体海军朗卓红业余美术小组
本报记者 李健羽
打开最近一期的“中国画”,一幅缩制的长卷国画“渔家春天”,立刻扣住人的心弦。画面前,几个神色可亲的水兵正在海滩上帮助渔民修理渔船;远处青山如黛,白云缭绕着渔村,一片桃花的幽径中,走来了一群携壶提浆给海军战士送茶的渔家儿女。整个画面既富有渔村春天特有的浓郁气息,又显示了军民情同鱼水般的动人景象。作这幅画的人,就是我们所要说的朗卓红。
大跃进的两年来,朗卓红曾经在“美术”“东风”“中国画”“解放军画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幅以反映海军生活为内容的油画、国画、木刻、剪纸和宣传画。这些思想性鲜明、战斗性较强、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美术作品,在海军政治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海军美术作品展览会”以及“人民解放军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博得了不少观众的赞扬。原来朗卓红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美术工作者,而是三个青年海军战士——工作员冉茂魁、绘图员赵聿贤、会计员周永家组成的业余美术创作小组。朗卓红是这个集体的名字。
冉茂魁、赵聿贤、周永家都是1956年前后入伍的高小、初中学生。参军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们只是喜欢看画,有时也“照猫画虎”地在纸上画画,谁也没有想到将来在美术创作上会有什么发展。当他们以一个人民战士来到部队这个革命大家庭时,立刻被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海军生活吸引住了:巍峨的舰艇划破碧波万顷的大海,够多么雄壮!日日夜夜警惕地巡逻在祖国海洋上的青年水兵,够多么勇敢豪迈!而那官兵之间、同志之间有如兄弟般的亲密团结,又是多么激发人的感情呵!这些,他们一件件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心里动人的东西越来越多,一只喜欢画画的手就不自觉地画起来了。他们入伍不久就成了基层俱乐部美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黑板上、在墙报栏里、在俱乐部的墙上,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他们留下的多方面反映海军生活的画迹。这些作品,如果单纯从技巧上来看,确是有些简单、粗糙,但是那里面却渗透着对一个水兵海军生活的热爱,同时,它也形象地及时配合了部队的中心任务,因此受到了广大水兵的欢迎和部队领导上的重视。水兵们的鼓励,领导上的支持,加上他们自己具有强烈表现海军生活的欲望,创作的兴趣,也就愈来愈浓,干劲越来越大。到1957年,海军某部举办战士美术作品展览会,他们分别展出了自己的作品,也就是在这次展览会上,冉茂魁、赵聿贤、周永家互相认识了。他们一见面,话题自然地转到了如何深刻表现自己部队丰富多采的战斗生活。在交谈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身单力薄,能经常有几个同志在一起研究研究才好。就这样,三个人便形成了一个业余美术创作小组,共同提高绘画能力。这时候,他们觉得只是画些简单的宣传画,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大跃进年代里那么宽广、那么深邃、那么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在党的支持下,他们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突破国画、油画、木刻等多种比较高级的创作形式。可是怎样画油画、又怎样掌握木刻这门艺术呢?他们头一次作油画时,连用油调颜色的常识都不懂,用水一调画版上到处滚水珠;头一次搞一幅套色木刻,把所有的颜色都涂在一块刻好的木版上,一印闹了个“大花脸”。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摆在他们的面前,可是他们是毛泽东时代的战士,他们打破了对艺术的神秘感,他们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更何况现实生活又是这样的引人入胜、非画不可!
说起创作的题材,可真是丰富极了,难就难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上。有一次,他们躺在床上听着演习的海岸炮隆隆作响,怎么也睡不好觉,感到海岸炮兵日日夜夜进行紧张的战斗训练,守卫着祖国的海防,实在值得好好画一画,他们披衣起身跑到海边去看,回来后马上研究构图,费了很大的劲儿构成几幅草图,都是表现海岸炮兵在炮位上进行操作情景的。拿给首长一看,首长说:“人画的太小了,毛主席不是早就告诉我们,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吗!你们把大炮画得再仔细再逼真,不过就是个大炮而已。”他们觉得首长说得对,立刻着手修改,可是,人可实在难画呀。他们在创作这幅国画“战斗警报”时,画了许多战士奔跑的情景都不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你有心让他跑,他在纸上就是跑不起来。”怎办呢?他们想了一个“绝招”,吃过晚饭,三个人一同到山坡上去,一个人做跑的姿势,两个人在旁边一面观察一面画,一连搞了两个晚上,终于把这幅画的构图构成了。在创作“抢救渔民”这幅画以前,他们曾经六次随舰出海,仔细地观察海军生活,描绘舰上每个水兵的勇敢形象,注视辽阔的大海在风浪中每一瞬间的变化。通过实际生活的锻炼,他们不仅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也更加爱上了自己服务的海军部队,爱上了大海和水兵。
这三个两年来画了六十多幅画,在艺术上有了可喜成就的战士,整个创作活动几乎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他们十分明确:自己首先是一个海军战士,他们不仅安心本职工作,而且在工作、学习和劳动中处处争先。冉茂魁两次被评为本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周永家经常受到领导上的表扬,赵聿贤绘图质量一向很好。朗卓红小组的美术作品,是他们热爱部队、热爱工作的自然流露。这次,冉茂魁代表他们的集体出席了这次全国文教群英会,他们决心今后更好地用笔来反映人民军队光荣的斗争生活,更好地为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附图片)
抢救渔民(油画)        战士 朗卓红


第12版()
专栏:山西通讯

青春的光辉
——记山西省武乡县林业大学教师张辉
本报记者 冯东书
张辉,是个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但是她在山西省武乡县山沟里却办了一个新的大学。这个事迹在太行山区流传得很普遍。这所学校在群众中已经树立了很高的声誉。
南方姑娘来到了太行山
张辉今年二十五岁,出生在江苏的徐州,学习在安徽的芜湖。1958年9月,她从安徽农学院毕业以后,先是被分配到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她早就憧憬自己能成为一个科学家,对这样一个工作岗位自然是很满意的。但是刚干了两个星期,就碰上武乡县创办林业大学向省里要教师。领导上找她谈,希望她去。张辉从小没有离开过城市,而且又是初到北方来,现在突然要她到太行山的山沟沟里去工作,她思想波动起来了。说去吧!想到自己刚订好的科学研究规划和眼前这样理想的工作条件,实在有点不想去;说不去吧,自己是个共青团员,大学毕业时还带头写过服从组织分配的决心书,又怎么能说得出口呢!谈话这一天,她简直坐卧不宁。同志们见她这样,就送了本“共产党员应该有什么样的志愿”给她,她仔仔细细地把它读了一遍,心里渐渐愉快起来了。第二天,省林业局局长问她考虑好了没有,她干脆地回答:“去!”
10月15日,她来到了武乡县林业大学的所在地——连元村。她原来对这所大学并没有很高的奢望,心想大概总不至于比一所普通的小学差吧!但是到现场一看,这所大学竟是这个样子:学校没有一片瓦、一堵墙,学生都分别寄住在群众家里;所谓教室,原来是个牛圈,还没有修好;她的办公室也是借用的民房,里面就只有一张破桌子和两瓶墨水。总之这所大学除了五十名学生以外,几乎是一无所有。看到这种情况,再加上说话不懂,当地饭食吃不惯,出门就得爬山,她又动摇了,想回太原去。可是当她看见学生们几十双热烈期待着她的眼睛,想起党和国家对她的培养,又觉得应当留下来。正在这个时候,中共武乡县委第一书记希俭同志和书记处书记王振国同志来看她来了,问她有什么困难,鼓励她不要在困难面前低头,有党在支持她。王书记并对她说:“南方人到北方,尤其是到北方的山区,生活是艰苦些,但是为了革命事业,我们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吃些苦算得了什么呢!”他们并给她讲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南方女同志在太行山艰苦斗争的故事。党的关怀,党的信任,使张辉下定了决心,坚定地按照党给她指出的方向前进。
有决心就能克服困难
武乡县林业大学的校长是王振国书记兼的,他工作很忙,不能经常呆在学校里。学校里共有两名教师,学校工作主要由张辉负责。当时学校工作中的问题很多,其中最迫切的问题,是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又看到学校条件很差,情绪很不稳定。根据县委指示,张辉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她自己担任政治教员,在课堂上给学生反复讲解学习的目的性;在课外给学生讲有关森林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故事;又亲自带领学生到公社去参加造林运动,让学生了解公社对林业技术干部的迫切需要。经过她这样生动活泼的政治教育以后,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稳定下来了。
但是物质上的困难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轻,学校经费很少,上课没有课桌,阅读没有图书,生产没有工具,印讲义也没有油印机。怎么办?党给她指出的道路是勤工俭学自力更生,但是从哪里入手呢?最后她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原来张辉上学是半路上上的,解放前她当过童工,熬过肥皂,织过袜子,她想现在把老手艺再拾起来,给县百货公司加工,学校经费不就有了着落了吗!她兴奋得马上把这个想法写信告诉了她父亲,她父亲是徐州市一个工厂的劳动模范,他给她来了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并且附来了她要的用石灰熬土火碱和熬肥皂的配方,还把一台老织袜机修好寄了来。当她再一次摇起她熟悉的织袜机的时候,心里太激动了,多少往事涌上了她的心头,要不是共产党,一名童工怎么能成了一名大学生呢?她这样默默地想着,面前的许多过去看来是无法克服的困难,这时候好像变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微不足道了。这以后她克服困难的意志就更加坚定了。她把技术教给了学生,学校开始有收入了。为了扩大学校建校基金,她除了领导学生种好八十亩苗圃外,只要有机会,她就领着学生给国营林场和公社劳动生产,不辞劳苦地想一切办法给学校找寻生产门路。
刚有了点收入,买下了油印机,作了三十几张课桌,买了五百多本图书,解决了一下学生的伙食问题。这时,张辉又想修建一些房子,她去和另一位教师商量,那位教师说没有钱,算了吧。没有钱怎么能成为理由呢?这所学校不就是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办起来的么?她觉得非盖不可,学校总不能老这样破破烂烂下去。她去找县委,县委支持她的想法,并指示她到群众中去找寻一条既能解决问题,又节省的办法。于是盖房子要用什么料,用多少,怎么盖最省,她一点一点的和群众研究。最后她拟出了一个学校建设规划。计划送到县委,很快得到了批准,并立即拨了三千块钱给学校。新校舍的建设工程就开工了。公社听说建设学校,也派人派车来支援。张辉每天领着学生抬木料、运砖瓦、挖石头。刮风下雨别人不想干了,她带头干。结果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盖起了二十三间新校舍。从此彻底改变了武乡县林业大学的面貌。
大胆改革虚心学习
武乡县林业大学招收的都是高小毕业水平的学生,其中不少是公社里的生产队长。要把这样一批年轻人培养成有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材,要按张辉学的那一套来教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张辉按照党的指示,根据培养的目的和学生的水平,又在教学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她对历史、地理进行了适当的删节,对种子学、苗圃学、造林学、经营学采取了综合讲解的办法,同时增加了两门本地需要的果树学和蚕桑学。一般文化课则按初、高中的课程来上。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学校平常坚持半天上课,半天下苗圃劳动;到造林季节,就把学生撤到各公社去,一边帮助工作,一边进行实习。这样,计划经过四年,就能为全县培养出一批文化水平达到高中程度,专业知识达到大学专科水平的林业技术干部来。
张辉虽然上过几年大学,理论知识知道不少。可是过去实际干的时候并不多,现在学校里种了十八亩苗圃,还要经常到公社去搞造林运动,耕、锄、耙都得自己领着学生干,很多活她都不会干。怎么办呢?不怕不会,就怕不懂装懂,张辉的态度是老老实实。不会,就拜老农为师,学生中有种地种得好的,她也不耻下问地向他们学。开始干上一段时间,就腰酸腿痛,但是她决不中途回去。大家见她决心挺大,也都乐意教,所以赶牲口扶犁耕地这套技术,她很快就学会了。为了把土洋技术结合起来,她还把林业工人李先林和武乡县的林业土专家魏尧珍请来给学生讲课,自己和学生坐在一起听,仔细记,最后再把他们的具体经验提高到理论上,作为专业课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教学内容。
莫大的幸福
经过两年的苦战,武乡县林业大学已经巩固下来了。学生即将开始学高中的文化课,苗圃学、测量学、植物分类学等专业课已经学完了。学生虽然还没有毕业,却已经成了全县发展林业中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每到造林季节,他们就成了技术员,活跃在各个山头。不仅如此,近两年来,张辉还结合教学,领导学生造出了松叶油、烤胶、野生植物芳香油、锯末化学地板、农药等产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为国家增产了财富,为学校增加了办校基金。
对于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张辉并不满足。最近根据县委的指示她又开始为新的行动计划忙开了。为了充分发挥林业大学的潜力,她已经制定了一项通过这所大学来轮训全武乡县各公社、管理区林业干部的计划。并已经为全县各公社制定出了合理分布风景林、木材林和果树林的全面规划。这还不够,她和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又挂上了钩,重新制订了科学研究规划,她要和全校师生一起,把整个武乡县当成试验场,结合教学来开展研究工作。他们的主攻方向是要使林木也来一个高额丰产。经过二年来的实际工作,张辉越来越爱上了武乡山区,她立下了心愿:只要党需要,就在山区干它一辈子。为什么要爱山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能为党为山区人民的建设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是莫大的幸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