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国花、国树和国鸟非评不可?
杨仕智
  有消息说,有关单位将启动国花、国树和国鸟的评选工作,以结束我国没有国花、国树、国鸟的历史。其理由是“目前世界上至少有60个国家确立了本国的国花,120个国家确定了国树,40个国家选定了国鸟。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动植物资源大国,但至今却没有自己的国花、国树、国鸟”云云。
  “外国人有的我们一定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是一些人的思维定势。这一思维定势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它能激励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进而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也告诉我们,外国人有的如果不符合我国国情,我们就未必非有不可。就像如今城里的孩子业余时间玩电脑,农村娃放了学还要割猪草是一个道理,有些事情是没有可比性的。
  我不知道这国花、国树和国鸟是怎么个评法。是由村居、乡镇等基层单位再到县、市、省,逐级评出后再汇集到北京,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呢,还是由林学会、花卉协会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少数专家们找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高级宾馆住上个十天半月,先弄出个“征求意见”来,再“按程序报全国人大通过”?但不管怎么个评法,要评得客观公平,让国人满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想呀,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且经纬跨度和南北气候温差大,没有哪一种花、树、鸟能比较均匀地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如“欢喜漫天雪”的梅花却主要生在江南,而在塞北就很少见到它的“芳容”,再如曾经当选呼声最高的“国花”牡丹也只有在山东菏泽和河南洛阳等中原地区最适宜生长,很少听说有人到喜马拉雅山脚下欣赏牡丹;大兴安岭的红松在炎热的海南大概不多见,而南方的椰子树如果移栽到黑龙江畔在冬天如不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也未必能成活;国鸟的评选大概更难,凤凰可能最有资格被评为国鸟,但它只是传说,没人见过,所以不大现实,麻雀数量最多,离人类最近,但叽叽喳喳地并不讨人喜欢,且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与国人有过过结,孔雀、布谷、斑鸠,还是燕子、雄鹰、和平鸽?恐怕票数都很难集中。总之,越是地大物博,越是历史悠久,可能要评国花、国树、国鸟之事就越难,因为各地、各民族的认可度不同。
  再说,如今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旅游经济,等国花、国树、国鸟的评比结果出来了,谁不知道这是一笔无形的旅游资源?到那时,全国不知要冒出多少个“国花乡”、“国树县”、“国鸟市”呢!弄不好互相还为此打起官司来,这可不是你林学会、花协、动协所能处理得了的。还有,即使有了国花、国树、国鸟,那么要不要有国竹、国虫、国兽?评不评国鱼、国藻、国石?诸如此类的候选物可是数不胜数,且都能说出点含义什么的来。俗话说,“宁落一群,不落一族”,即使动植物们没意见,盛产地的领导们也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你国家不评,各省、市、县、乡都纷纷评起乡花、县树、市鸟来,岂不滑稽乱套?因为这里面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官员的政绩、知名度等有着至关紧要的联系,不可不考虑进去的。
  据报道说,我国曾有过评国花的呼声,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不了了之。20世纪80年代也曾举办过国树评选活动,但受当时的条件所限,评选国树的事情也被搁置下来。我想,不论是“种种原因”,还是“条件所限”,当时未能评出国花、国树,自有其中的道理,有些所谓“条件”我看现在也未必就成熟了。
  其实,目前全世界评国花、国鸟的国家也只有几十个,才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1/4左右,有国树的国家多一些,也只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一半多点儿,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大可不必在这些事情上去“跟风”。倒是有好多比评国花、国树和国鸟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比如,如何解决“年年栽树不见树”、“植树造林变成植树造零”的问题,教育公民树立爱护花草、保护树木的公德意识,以及采取措施让那些海吃猛喝的“食客”们口下留情,不吃国家珍稀动物,实施好目前正在开展的“春雷行动”等,都比搞什么评无多大实际意义的国花、国树、国鸟要重要得多!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抗非典电视电影《义不容辞》
 将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
  全国第一部讲述抗击非典战线上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的感人故事的影视作品《义不容辞》,将于6月17日19时45分在央视电影频道(CCTV—6)首播。
  以电视电影这种新的影视艺术样式拍成的《义不容辞》,通过在医院里写实拍摄的纪实手法营造出真实、紧张的氛围,采用抒情的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个非常时期的爱情故事,影片在音乐和画面的彩色、黑白对比处理上均有独到之处。剧本创作阶段正值非典在北京暴发的高峰期,编剧张三、吴静在强烈的使命感驱动下,仅用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剧本创作。非典时期北京的医院几乎都成了“禁区”,剧组克服重重困难,为每位工作人员买了保险,并且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防护措施,终于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院里,经过将近两周的实景拍摄,拍成了《义不容辞》这部将在中国影视史上留下一笔的首部抗非典作品。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为了尽快将这部旨在表现医护人员高尚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品搬上屏幕,从进入制作机房那一刻起,剧组几乎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在片中扮演恋人的青年演员何琳和刘牧在生活中是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那份相识多年得来的融洽与默契使二人在片中的表现自然贴切。已85岁高龄的老演员黄素影在《义不容辞》中扮演奶奶,她对影片的拍摄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向社会征集优秀剧本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文化部和财政部“十五”期间联合实施的旨在推动全国舞台艺术创作的一项重点文化项目。为促进新剧目的创作,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办公室近期将向全社会征集优秀戏剧剧本。
  所征剧本题材不限,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讴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颂扬美好的生活,鞭挞丑恶,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同时语言优美生动,情节丰富感人,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应征剧本于今年9月底以前寄至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由“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选定的剧本,由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办公室按照《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与作者签订使用合同,并向作者一次性支付8万至15万元作品版权费。尔后,剧本将以竞标或推荐的方式提供给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艺术院团排演。
  (陈立群)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遗产”的悲哀
巩爱民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旅游景点也该休假》的文章说,如此长期让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超负荷地运转,恐怕几百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原始的文化遗迹了。近日,又读到《人民日报》上一则《敦煌莫高窟旅游旺季参观要预约》的报道说,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游客参观预约制。出台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减轻旅游高峰期,游客过分集中给莫高窟壁画、塑像等文物保护带来的影响,读过两则报道,不禁为之叫好。
  人类上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许多值得珍惜和保护的历史遗产,这些遗产是历朝历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自身文明进步的时代缩影,甚至是人类薪火传承的历史链条。可是,现在这些文物景点、历史遗迹,有的已经凤毛麟角、独一无二,有的已经风烛残年,风雨飘摇,亟需保护和修缮。
  眼下,看一看我们周围的许多历史文化遗产的景况,不由得令人心酸。许多文物古迹没有被发现还好,一旦被发现,就立即进行挖掘、开发,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塑像刻碑,甚至修建现代化的停车场、游乐场、宾馆,开辟黄金旅游线路,名为复古整修,实是大造现代旅游景点;名为保护文物古迹,实为从古迹中开发“铜币”。在那些开发成型的古迹景点里,不光是各类现代人造景点比比皆是,人为的捧场表演更是随处可见,至于商家、摊点前的叫卖声更是此起彼伏,有的甚至热了算卦的、烧香的、拜佛的、装神弄鬼骗人的,游人看到的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节目,俗不可耐的表演,加上处处过关斩将的不菲的门票更是令人感到扑鼻而来的是滚滚铜钱的气息,好端端的一处古色古香的历史遗迹被糟蹋成了一个“四不像”的“劳什子”。就连那地球的顶端南极,也未能幸免被开发的危机,据报道,近些年来,由于去南极探险旅游的人日渐增多,致使气温升高,南极冰川也在逐渐消融……
  我们再来看那些开发利用价值不大的,用今天的时髦话说是“来钱太慢”的古迹遗存、文物景点命运如何?但见有的荒草萋萋、垃圾遍地;有的斑斑驳驳,苟延残喘;有的长年累月孤芳自赏,无人问津,被大人小孩把玩得无棱无角,被牛羊踩踏得面目皆非,更有甚者被人盗去了胳膊锯掉了腿,站在那里面向四野而泣……
  毋庸讳言,人们不远千里来参观这些远古的遗迹,先人的杰作,就是为了看那份历史的真实,听那远逝的日月的鸣颤,品那沧桑中凝固的永恒的神韵,以便察古而知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如果我们对这些文物景点、历史遗迹一味地如此开发,硬要让古老的文明与金钱媾和,让现代化的车轮、现代文明的皮鞋一遍又一遍地碾压、踩踏那些古老的纤尘不染的山寨,那些风雨飘摇的木楼,那些刚刚出土的恐龙足印化石,那还能有什么文化遗产可以保存下来?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曾经说:有些世界遗产“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逼着乔装打扮出去赚钱”。难道我们就这样给古老的文明贴上时髦的商品标签,推它出去展出、接客、赚钱吗?
  也许有的人对此不以为然,会说,不管是文物古迹也好,历史遗存也好,这些都要“古为今用”嘛,况且旧的消失了,人们还会用现代化的手段再去建造新的,其复原的程度可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甚至许多地方都可以超过前人的创造。是的,人类文明是在不断演化进步的,今人创造的完全可以超过古人,这一点不容置疑,可是,今人能还原那些原汁原味的历史吗?能还原古人的“真迹”吗?能还原千百年前的那种意境吗?
  长此以往,我真不知道我们的子孙后代若干年后还到哪里去看一处真正的、原始的景观?到哪里去感受那种“野渡无人舟自横”、“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和神韵。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抗击非典英雄之歌


——谨以此诗献给抗击非典的同胞们
  生长了五千年
已把大地抓牢
  你生长精神
  也生长脊梁
  沐血雨历风霜
  每次灾难袭来
  就像听到进军的号角
  整个民族进行一次空前的凝聚
  留下的是
  血浓于水的感人故事
  磨难
  一次又一次汹汹而来
  一次又一次悻悻而去
  愈挫愈勇
  愈挫愈奋
  是你输送给子孙的品格
  灾难只能让精神更丰富
  灾难只能使脊梁更挺直
  这一切
  来自你无比的坚韧
  这一切
  来自你无悔的支撑
  因你在生命不息
  因你在事业长存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培养观众 主动出击
消夏京剧晚会开锣
  随着非典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广场文化的仲夏夜之旅悄然弥漫京城。北京市文化局、北京京剧院与丰台区政府联合启动的周末消夏京剧晚会近日在莲花池公园开场。6月15日下午5时开锣的“打炮戏”,上演了由知名流派艺术家赵葆秀、王蓉蓉、杜镇杰、陈俊杰主演的新排练的抗非典题材小京剧《非常会见》和由青年新秀张立媛、王金钟主演的同题材京剧歌舞短剧《似火青春》,表达了对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可歌可泣英雄业绩的崇敬。另外,人们耳熟能详并充满激情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中的名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家住安源》、《军民鱼水情》、《智斗》等,也成为晚会的“主打曲”。
  据了解,整个夏季,京剧晚会将每周末如期举行一次,北京京剧院正在精心筹划排兵布阵,力争拿出最具观赏性的剧目和最有号召力的演员,打赢一场“非常时期”的国粹艺术主动出击战。让老戏迷击节赞赏,也期望通过无遮挡的广场平台,拴住不期而至的脚步与目光,为今后的剧场演出争取新的观众群,这是北京京剧院的战略眼光之所在。在夏日广场举行专业京剧演出,游园者不需另购入场券,在北京还不多见,此举为广大戏迷带来了福音,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刘福民)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山东发现东周时期墓葬群
温闽
  经过近两个月的挖掘整理,位于山东省新泰市境内的周朝墓葬群日前已清理完毕。专家们分析,这些墓葬跨越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延常介绍说,此次考古共出土墓葬66座,文物1600余件(组)。在这些文物中,最能代表墓主人地位的是商周时期的代表器物——铜鼎,尤其是36号墓出土的铜鼎至今光泽如新,所铸“回”形纹精致流畅,让人惊叹。其它文物还包括三架战国时期的古战车、大量的兼有南北特色的兵器等。
  夫妻并穴合葬墓是这批墓葬的一大特色,只是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以棺椁的厚度、长度和体积大小来区别,内中的陶器、铜器等陪葬品则大多成双出现,考古专家认为,这具有明显的东夷特点。
  专家分析,新泰市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齐国、鲁国、莒国等的交界处,因而成为兵家争相掠夺的要地,其中,南北兵器的混杂最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些兵器上刻有铭文,但具体的含义还有待破解。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京群众文化活动逐步恢复正常
  北京朝阳区文化馆女子鼓乐队近日又开始排练。随着非典疫情的逐步平稳,停练一个多月的鼓乐队成员又开始活跃起来。(赵晶摄)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舞台上的师者
崔伟
  在当今的京剧青年演员中,杜鹏可算身份和艺术特点很独特的一位。他不但是在全国戏迷中有影响和实力的老生演员,而且还是目前中国最高戏曲学府——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的系主任。在表演与教学这两个领域中,杜鹏显现出耀眼的实力与风采。
  舞台上的杜鹏给人以清新洒脱的演出风格。他艺兼京剧老生的“余(叔岩)、杨(宝森)”两派,多年来广学博采,不仅演唱形成了儒雅、沉郁的鲜明特点,而且在表演上也越发以细腻清爽引人。他在许多老戏中,尽管扮演的是沿袭了一二百年的角色,但经他演来总在显现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如他演出《文昭关》中的伍员,不仅将传统的大段唱腔处理得抑扬饱满,细腻动听,而且在人物唱念的一颦一怨中,恰到好处地传达出剧中人家愁国恨、抑郁难平的激愤。
  杜鹏的另一个优长是能身兼文武,他先后向王金璐、王世续、谭元寿老师学习文武老生戏,并陆续搬上舞台,很为观众欢迎。杜鹏更向往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在学习和吸收京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让广大戏迷爱看的新形象。在就读首届青年优秀演员研究生班时,他参演了大型京剧《妈阁紫烟》,其饰演的沈英便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实践。为了演好这一人物,他苦苦研究人物,琢磨如何发挥京剧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手段,让人物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赏戏需求。因此,他塑造的沈英不但内心性格细腻丰富,表演手段和演唱技巧则更为不凡。剧中,他的扮相英俊挺拔,既充满古典美,又洋溢着人物和他本人特有的青春倜傥气质。因此,这出戏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并且荣获中国戏剧节表演一等奖。
  其实,一个人在艺术上的追求往往是与其人生的环境、位置分不开的,杜鹏在艺术上的独特定位也很大程度上缘于他那演员与教师合二为一的社会身份。杜鹏一直未离开舞台与讲台这两方令他都深深神迷的领地。舞台给了他切身实践、感受的机会,而讲坛的教书育人又令他对戏曲进行更深的思考;这两者的交融,使杜鹏对京剧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境界。目前,杜鹏在学院领导和同道们的支持下,正努力对更好地培养21世纪的戏曲人才进行着尝试。他和同仁们大胆地提出当今的戏曲育人“要体现教育科学的特性、遵从戏曲本体的规律、重视舞台实践的作用、强调情感人性化的管理”的教学理念,并在不长的时间内潜心进行实践。在去岁年末北京严冬的时节,他们首先推出的名为“盛世风华”的中国戏曲学院教学演出季的八台精彩火爆的演出,就是他们教学理念的丰硕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