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

经天纬地铸辉煌
卢成瑜 李德林
  当一颗颗人造卫星从神州大地直冲九霄的时候,当远程运载试验火箭飞越太平洋的时候,当“神舟”号飞船凯旋归来的时候,人们可曾知道我军测绘兵为此付出的心血?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漫征程中,英雄的测绘官兵,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对祖国的一片挚爱,转战长城内外,奔走大江南北,耕耘在碧海长空、冰峰雪岭、荒原沙漠,用闪光的年华、艰辛的汗水,为国防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辉煌的乐章。
  不畏艰难困苦,挥写测天量地的诗行
  在荒无人烟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场,测绘官兵用汗水和生命印下了第一行足迹。
  1958年2月,中央军委命令测绘部队执行导弹、核武器试验场的勘测任务。总参测绘局抽调近千名测绘官兵、配备200多辆汽车,组成西北临时测量支队,由局测绘处副处长朱异羽任支队长,率队挺进大西北。
  作业地区绝大部分是戈壁和沙漠,如新疆的罗布泊地区,被称为“死亡之海”,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测绘官兵顶风沙忍干渴,战酷暑,斗严寒,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高质量测绘了试验场21万多平方公里地区的地形图,为科学地确定试验区和指挥区提供了可靠的设计依据,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中程导弹发射试验成功立下了功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创新中国军事测绘事业,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测绘基准,承担半数以上的全国性基础测绘任务,到今天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构建全球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框架,测绘官兵踏遍神州大地、犁浪万里海疆。50多年来,先后有1000多名官兵受伤致残,200多位烈士长眠于雪山、草地、江河、林海。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总参第一测绘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东海舰队海测船大队、兰州军区测绘大队和第二炮兵测绘大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在我军建设发展史上,记载着测绘官兵的英名;在振兴中华的丰碑上,镌刻着测绘官兵的业绩。
  运用尖端科技,开创航天测绘的先河
  在太空这个新的国际战略制高点上,中国军事测绘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70年代初,总参测绘局开展了航天遥感摄影测量的研究工作。总参测绘研究所王任享被调到“卫星摄影测量”课题组后,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研究改进了原有的方案,解决了两个关键技术难题。80年代初,成立了以王任享为组长的“卫星摄影测量”总体设计组,下设8个小组,先后参加该课题研究的科技人员达150余人。科技人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个人的创造性,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完成了卫星摄影测量工程。实践证明,中国的航天遥感摄影测量所获图像清晰,几何精度高,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992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开发研制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根据国情军情,由“863”计划发起人之一陈芳允院士提出,由我军测绘专家论证,实现了以数字高程图为基础进行有源定位的新手段,并从1995年开始顶层设计,研制地面接收系统,筹建地面站,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系统已于2001年底开通运行,测绘官兵日夜值守在卫星地面指挥控制中心,使之工作稳定,状态良好,它必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伴随着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我国航天遥感、卫星定位等现代测绘技术逐步接近和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军事斗争准备任务日益紧迫的形势,广大科技人员刻苦钻研,合力攻关,军事测绘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军事测绘领域先后有4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其中170多项获得国家和军队各类奖项,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适应打赢需要,筑就信息时代的长城
  每一次人造卫星和导弹发射、每一次重大演习,都离不开测绘官兵。
  1979年底,总参第一测绘大队陆传荣工程师参加了国防科工委召开的一次研究提高运载火箭瞄准准确度的会议。他根据精密工程测量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新的瞄准设想并被采纳。1980年2月春节刚过,陆传荣奉命前往火箭发射基地,现场指导新瞄准方案的落实,同时指导影响火箭精度的发射阵地精密重力测量工作,结果提高瞄准准确度达数十角秒。这意味着可以减少火箭落点数公里的偏差,同时也增大了远在太平洋目标区域“远望”号等监测舰船的安全系数。
  5月18日早晨,忙了一个通宵的陆传荣正准备与大家一同撤离发射现场,指挥部的一位同志拿来一份文件,请他在“瞄准把关负责人”一栏签字。此时此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测绘兵的责任和光荣,感受到党和人民的重托。别小看那一个个数据,正是它们诠释着测绘官兵的使命和价值。
  1996年3月8日至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在此之前,第二炮兵某测绘大队大队长周宗让、副大队长田树林带领官兵火速南下。部队一到指定地区,即接到前沿指挥所的命令:“迅速拿出导弹发射所需的数据。”时间紧迫,大队长周宗让、总工崔敬佩几乎是连轴转,几十名官兵每天平均睡眠不足4小时。经过整整5天5夜的连续奋战,他们为导弹机动发射的多个射击方案提供了上千个重要数据,为首长定下决心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和保证。
  随着一声声“点火”的命令,一枚枚导弹拔地而起,刺破苍穹,朝目标区扑去。导弹发射四战四捷,为英雄的测绘官兵写下了不朽的一笔。
  2002年5月8日,在某军区“保障战役军团机动室内演习”中,“军事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成了主角。指挥员利用该系统调动千军万马,了解机动路线的情况和保障的方案、措施,成效突出。“军事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是测绘学院战场环境与仿真工程系十几个二三十岁的年青教员开发研制的,他们制作了78幅大比例尺数字地图,采集了大量资料数据,建成了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实现了各类行动的标绘和推演,体现了信息时代指挥控制部队的手段、方式、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军事需求的牵引下,卫星导航定位、航天遥感测绘、军事测绘数字信息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地球重力场模型、数字地图、军事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战场环境等测绘技术和产品投入使用,军事测绘在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事训练的模拟化、指挥决策的科学化等方面作用越来越突出。
  测天量地揽明月,书经画纬创未来。在促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军测绘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必将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附图片)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推进军事测绘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李志光
  军事测绘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先行性工作,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因素,是信息化的基础。“知天知地”、“知彼知己”的原则决定了军事测绘在凭借信息优势达成战略意图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军事测绘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20年来坚定地向数字化方向转轨,基本实现了测绘技术及产品的数字化改造。今天测绘保障的地理空间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定位体系、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体系、电子地图体系、战场环境仿真体系。
  我国近期完成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测绘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它以全球地理坐标为基础,由地理空间数据库提供地面高程数据,是在传统的大地测量与现代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等结合的原理上建立起的覆盖我国及周边地区兼有通讯功能的区域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现代军事测绘的中心工作,是数字化时代生产一切测绘产品(地图、影像、坐标数据、重力数据等)的基础建设。它包容了几十年的数字化的测绘成果,也是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地理平台。而航空、航天遥感则提供了新建和更新数据库的技术与方法。
  可在屏幕上显示的电子地图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以可视化技术为支撑,能提供动态的、可改变内容和分辨率的生动图像。因此,它是传统纸质地图的补充和强化。
  战场环境主要是地形环境的仿真系统,是军事测绘在信息化时代提供的一种全新保障式样。它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撑下,构成一个让指挥、参谋人员可以身临其境的虚拟战场,并将虚拟化的技术兵器、人员、设施融入其中。在虚拟战场上实现作战、训练的模拟,大大提高了指挥、参谋人员战场认知的深度。虚拟战场也为各种武器的设计、检测,作战行动的验证提供了试验平台。虚拟战场与定位系统相结合,还可为驾驶模拟等提供支持。
  军事测绘已成为提高战场感知能力的基础。地理信息为数字化战场和信息化战争支起了基础框架。有了准确、及时、可靠的军事测绘保障,才能正确地感知战场,拥有空间信息优势,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作战力量,发挥作战效能。多维动态的战场空间数据可视化技术是取得决策优势的关键技术。它不但为指挥员提供全程的视觉监控,而且有助于在海量数据和多元环境中定下决心,将空间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测绘技术与产品是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的重要前提。它既能发现战场上的目标“是什么,在哪里”,又能提供导弹定位、定向、制导、寻的等关键技术支持。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军委江泽民主席“加速军事测绘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示,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提高现代战争的测绘保障能力为目标,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抓好重点,打好基础,建立和完善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航天遥感测绘系统和数字化测绘体系,造就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用测绘信息技术改造、优化机械火力平台,形成战场建设和战场监测的测绘体系。
  为此,我们将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军事测绘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进程中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院士风采

致力于地图学研究和发展
  高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外知名的地图学家,也是中国地图成果和作品的权威评论家。
  高俊院士在50多年的军事测绘教育与测绘科学研究工作中,致力于数字地图学的研究与发展,在地图学史、理论地图学、地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地图设计专家系统、地图空间认知及虚拟地形环境仿真等地图学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方面进行了先导性、系统性、创造性的研究,主持和完成多项重大科研工程。特别是他重视地图学前沿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引导地图学发展、促进传统技术向现代高科技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高俊院士在测绘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图学与GIS博士学位授权点,创建了作战环境分析与仿真实验室。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院士风采

空间大地网主要设计者
  魏子卿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参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人卫大地测量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博士生导师。
  魏子卿院士倡导建立并参与设计了全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提出全国GPS大地网的布测方案,是全国GPS大地网的主要设计者,主持完成了一级网的平差计算。他是我国“九五”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专家组成员、总参测绘局首席专家。他提出并组织实施了“新一代军用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课题,为我军启用新一代军用地心坐标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参与了“我国新一代导航卫星系统方案研究”项目论证。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院士风采

开辟卫星摄影测量新领域
  王任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参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者之一。王任享院士主持并亲自设计、攻关的“卫星摄影定位与测图”是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是发展我国远程武器的重点攻关项目。我国摄影定位卫星研制、发射、回收及摄影测量资料的处理成功,开辟了我国卫星摄影测量的新领域,是军事测绘保障的一项重大突破。该项目使我国卫星摄影测量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1999年,王任享院士担任某型号卫星工程总体项目副总设计师。他主持的“传输型三线阵CCD航天线摄影测量相机关键技术预研”项目,被作为“863”重点项目提出。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院士风采

推进军事地理信息工程建设
  王家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家。
  王家耀院士致力于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研究与发展,开创性地建立了地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理论与方法的新体系,建成了我军第一个地图数据库支持的自动编图系统,设计和生产了全军第一部综合性军事地理图集《军官地图集》,研制了我军第一个具有自主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组建了“3S”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了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和“3S”信息产业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院士风采

拓展摄影测量与遥感新天地
  钱曾波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钱曾波院士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开拓性的研究,为我国遥感测绘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他系统总结我军摄影测量教学与科研实践,编写出我军第一部具有自主理论体系的教材,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学习班和第一个航天摄影测量专业,主持研制出相片快速定位车,可显著提高部队野战测地的快速反应能力,开展了数字影像处理技术的研究,为数字化战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人才在线

培养高素质军事测绘人才
梁策 汪建华 侯振轩
  人才是军事测绘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推进军事测绘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军事测绘人才。
  院校教育是军事测绘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军事测绘教育是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产生、发展起来的。测绘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创建的测绘学校,1949年开始了大学本科教育。1951年10月,在朝鲜战场的彭德怀根据国际局势的发展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向中央军委建议,加强军事测绘建设,办好测绘学校,尽快培训高级测绘技术人员。1952年,中央军委决定,由军委测绘局掌握军事测绘教育训练机构。1953年,测绘学校改称测绘学院,归军委总参测绘局领导,并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开始步入正规办学的快车道。1956年,测绘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成为全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最早的院校之一。面对测绘科技迅猛发展的挑战,测绘学院始终把握世界测绘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作战需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开拓进取,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人造卫星大地测量、航天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数据库与应用、指挥自动化地形保障等与航天、信息化相关的专业,为推动卫星导航定位、航天遥感测绘和测绘数字化及其军事应用超前准备了人才。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测绘学院面向信息化战争,全面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开办了军事空间信息工程、卫星导航工程、航天测控工程、军事地理信息工程、战场环境仿真工程等新专业,建成了以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军队重点学科为核心,以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授权点和8个硕士授权点为标志的国内军内领先的测绘学科专业体系和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重点专业技术院校,为我军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测绘人才。
  其中高俊、魏子卿、王任享、王家耀、钱曾波等5位院士,都是测绘学院自己培养的。测绘学院经过50多年的努力,培养了以院士为核心,以包括2名“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奖获得者杨元喜、夏哲仁及近20名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的测绘专家队伍,人才培养工作走在了全军的前列,探索总结出了一条适应测绘科技发展、适应军事需求、适应军队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路子。
  继续教育是军事测绘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近年来,总参测绘局和各测绘部队举办了多期测绘部队领导干部培训班和技术骨干轮训班,开办了研究生进修班和工程硕士班。测绘部队还积极支持技术干部报考军校深造,选派优秀技术干部入地方院校攻读相关专业的学位,鼓励技术干部在职参加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以改善技术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
  岗位练兵是培养部队专业技术干部的重要途径之一。总参测绘局从测绘部队实际出发,组织按纲施训,抓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及教材的编写出版;抓多媒体教学中心建设,从1999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抓组训方式方法探索,2002年在沈阳军区举办了全军测绘部队新大纲集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测绘部队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广州军区某测绘大队被评为全军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先进单位,受到总政表彰。
  坚持开放与交流,是人才成长的“加速器”。总参测绘局历来重视对外交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派人员到苏联深造。测绘学院是我军首批对外开放院校之一,先后与多个国家建立了互派留学生的关系。近年来,学院先后选派50多名教员出国考察访问,每年都有20多名教员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参测绘研究所先后多人出国进修,多次邀请外国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讲学。积极广泛的交流带来了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资料和信息,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增强,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测绘学院和总参测绘研究所努力营造有成才之路、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环境,使大批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双双被评为“总参人才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第12版(军事专页)
专栏:今日沙盘

走进虚拟战场
贾奋励
  美军早在对伊拉克开战半年前就构建了巴格达城区虚拟战场,将所有的建筑物、街道、公共设施、树木等全部模拟出来。演练的士兵如身临其境,可以判定进攻方向、威胁强度、掩蔽位置,可以制定作战预案,进行战斗演练。
  虚拟战场环境就是以数字地图为基础,利用战场环境仿真技术构建的多维信息空间。战场环境仿真是军事测绘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数字地球和数字中国在数字化战场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虚拟战场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可进入”,即在电脑的显示器上“走进”虚拟战场,仿佛闯入了真正的战场,既可以看到山峦沟壑,也可以感受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这样的环境中,指挥员可以获得充足的战场信息,拥有决策优势,贯彻各种战术思想,体会运筹帷幄的惊心动魄;士兵可以熟悉战场环境,适应战场氛围,训练战斗技能和坚韧的意志。在阿富汗战争打响之前,美国陆军装备司令部出资10亿美元构建了逼真的阿富汗虚拟战场,模拟了从沙漠到丛林以及拥挤的街道等各种地形,并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设计塔利班“士兵”供参战人员模拟设计使用。它将参训人员带到像实战一样、弥漫着危险气氛的环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应付眼前的一切。当这些人员真正上战场时,他们已经成了熟悉战场环境的老兵。
  虚拟战场环境在武器试验中的作用更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高新武器的研制试验总伴随着高昂的经费。而在虚拟战场环境中测试武器装备的准确射程、打击范围、损毁程度等指标,不仅精确度高,也大大节省了经费。我军测绘部门早就开始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战场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历次重大军事演习及平时军事训练中得到应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现代战争中,信息的多寡就意味着战争的胜负。虚拟战场环境像一束强光穿透战场的迷雾,使战场变得透明。(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