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郝铁川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是,任何民主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一定社会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综合因素的产物。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由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决定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早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当今世界南北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表明,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只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也就是说,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发展民主政治,首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循序渐进的根本保证和动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人民民主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是划分为阶级、阶层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民主是党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进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离不开党的领导。同样,依法治国也要靠党的领导。党的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法律是党的政策的稳定化。党从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种要求中,提炼出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形成政策,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然后再通过执政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来确保法律的实施。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与目标。资本主义民主是少数富豪凭借金钱操纵的民主,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权的本质体现。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现最大多数人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方向决定了中国现行民主政治的性质与方向。同时,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人民当家作主作基础,党就会变质;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没有人民当家作主,法律就会变成少数人的专制工具。人民当家作主还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目标。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社会主义法制是对以权大于法为主要特征的前资本主义法制和以钱大于法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法制的超越,如果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依法治国就会变质。同时,依法治国还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所谓重要途径,是指党的领导主要通过依法执政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也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所谓重要手段,是指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既保护公民民主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同时还防止某些人滥用民主权利制造动乱。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以党代政、以党代法、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问题,最终导致变“改革”为“改向”,在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丧失了政权。“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文化大革命”,也曾给我国带来十年动乱。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逐步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历史经验表明:不坚持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只能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四分五裂;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依法治国,同样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的破坏。
  由此可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三者之中,党的领导居于核心地位。能否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三者能否有机统一的关键。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前提。不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将出现分裂、内乱、贫弱的局面,民主和法制就无从谈起;不改善党的领导,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不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就无法实现,甚至会失去领导地位。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坚持和发展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康健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既与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又与具体的国情、文化传统等密不可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尽管在形式上有某些相通之处和继承关系,但其具体内容、性质和特点却并不相同。即使是处于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国家的政治文明,也都因本民族生存发展环境、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同特点。这也决定了一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而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在世界政治文明的图谱中,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政治文明形态,既与前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不同,也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一种与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价值观相联系,并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相统一的新型政治文明。当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不同的国家,其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曾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他们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并且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积累,历经磨练而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些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可以保证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各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有利于发扬民主,活跃国家政治生活;又有利于增进人民团结,维护国家政局稳定;还有利于加强、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作用,从而实现统一领导与广泛民主、富有效率与充满活力的有机统一。把它们坚持好、完善好,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推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日益突出,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总体上适应国情的情况下,在体制和机制层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问题,进一步落实政协参政议政问题等。党的十六大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政协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为我们的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用另一种政治体制来取代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而是要通过改革使之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不懂得这一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和不断改进人大、政协的职能和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作用,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和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
  姜向红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注重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的关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对于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奉献精神,反映和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和其他需要帮助者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利益原则,指的是人的思想行为的产生、变化最终是由特定的利益动因所支配、所决定的,因此需要把人们的付出与报酬挂钩,使人们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利益。利益原则是进行社会财富分配以及奖惩的基本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也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正确对待和把握个人利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与他人、集体以至整个社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人行为及其后果,不仅对本人,而且对他人、集体以及整个社会都有影响。因此,就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奉献精神的实质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满足社会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提倡奉献精神,并非不尊重个人合法的利益,也不是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和无谓地牺牲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要求人们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有自己合理的利益要求是正常的,但绝不能把获取个人利益看成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党和人民的利益还重,更不能把人民赋予的、用于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当成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如果一事当前,首先考虑自己,甚至利欲熏心,唯利是图,迟早要走到邪路上去。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对待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价值导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思想道德基础。要使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发挥模范带头和榜样示范作用,在“权利与义务”、“先富与后富”、“奉献与索取”等利益关系面前,不仅要把群众摆在前面,还必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忘人民公仆的本色,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奉献精神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许耀桐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今年1月21日,本版曾在《专家议专题》专栏刊登4篇文章,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今天刊登的3篇文章,则集中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问题。——编者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一定的任务必须以一定的手段来完成,一定的目标必须以一定的途径来实现。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就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方向。
  政治发展的概念,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垄断着政治发展的话语权。他们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向着某种既定政治模式的过渡。而所谓既定政治模式,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因此政治发展也就是向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发展。美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说得很清楚: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由于西方政治现代化发生于17、18世纪,在历经了几个世纪后业已结束。那么,现代的政治发展,就是专指不发达国家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这种政治发展观,把政治发展限定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空之内,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作为唯一的指向,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片面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保证。必须指出,在我们党确立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命题中,虽然也包含“政治发展”的提法,但其内涵与西方学者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我们讲发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发展,即关于事物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渐进与突变、连续与中断、平稳与跳跃等诸多形态,而不是把它限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范围。实际上,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在进行着。在政治领域,政治发展同样在不停地发生着。不能把政治发展限定在某一阶段,似乎其他时期、其他阶段就不存在发展了。其二,政治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多样性和多模式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就是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才能发展。实践证明,一个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政治发展,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政治发展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指导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调整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得以实现。这样的政治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还强调,政治发展要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诚然,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可以也应该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选择的策略方针具有鲜明的特点。我国的改革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即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改革的逐步推进方式,保持了社会的平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渐进式的改革,不搞急功近利,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因而表现为有序性、稳妥性、持久性。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策略方针是循序渐进、制度创新、逐步深入。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我国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农民“海选”村委会干部,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做法,就充满了中国特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形式。


第9版(理论)
专栏:

  “三化”联动 协同发展
  ——对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易炼红
  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关系密切,其中,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业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功能,而城镇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扩张功能。
  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品贡献。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农产品的增长率,这种关系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尤为明显,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增长率才能相应提高。农业产业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产品供给。二是市场贡献。农村市场规模巨大,农业产业化使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明显加大;同时,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从而刺激工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三是要素贡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吸纳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领域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要素或农业资源向工业部门和城镇的转移。四是外汇贡献。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将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在我国,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作用的同时,也要通过推进工业化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集聚资金反哺农业,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载体和发展空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还要通过推进城镇化,利用城镇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商品集散三大效应,增强城镇发展的辐射和扩张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提升。
  由此可见,离开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性作用,试图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同样,离开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化的扩张功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是不可能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农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现阶段,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够收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效果。
  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密切关系还突出表现在它们的“结合部”。我国不少地区具有农业资源优势突出而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因此,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或相互重叠的。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主要表现为农业的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部”则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城镇化。例如,就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而言,我国不少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现阶段工业化的重点之一是农业的工业化,县、乡一级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的工业化,而且农业产业化在现阶段的突破口和重点环节也是农业的工业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在内涵和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农业工业化是整个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工业化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把握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这个“结合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关键。当前,各地推进“三化”的热情很高,然而在实践中,有的地方对“三化”的关系认识不清,尤其是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割裂开来,两者互不关联,各自为战,造成资源低效配置,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大部分农业优势相对突出的地区,尤其是县、乡一级,离开农业产业化搞工业化,或者离开工业化搞农业产业化,都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涉及在什么样的农业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问题。把握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结合部”,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思路就都会清晰起来。
  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根据新世纪初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着眼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立足于农业生产到市场消费的全过程,用产业化的运行机制,驱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农业产业化链条,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贸易准则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逐步实现生产与市场、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出版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论断。
  为深入研究和宣传这一论断,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景泉、李翔海、蔡文杰撰著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一书。该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论于我们党所经历的两大历史性转变和面对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紧紧抓住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几次历史性飞跃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较强可读性的政治理论读物。(安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