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
开发松山湖 建设新东莞
  一个美丽的名字——松山湖,正以不可抵挡的魅力,聚集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目光。
  2002年5月,在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评审会上,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一举夺得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桂冠。
  沉睡千年的松山湖蓦然醒来,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东莞中部的莽莽丛林中,将迅速崛起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新城!一座集科技、产业、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园林式新城!她将成为东莞市的经济、科技中心,同时成为东莞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的“龙头”和“发动机”。
  2002年12月18日,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新城新园新产业——松山湖建设发展成果发布会”隆重举行。市几套班子领导、市直各单位领导和中央、省属驻莞有关单位负责人、各镇区领导以及落户松山湖的项目代表、特邀企业嘉宾共500多人出席了发布会。
  作为发布会的一个内容,松山湖主干道路1号路的通车仪式也同时在通车现场举行,其盛况通过电视实况转播传送到主会场。发布会还展示了松山湖十多项重点建设工程动工、奠基典礼的盛况以及松山湖规划设计的蓝图、落户松山湖的项目介绍等。
  开发建设松山湖是东莞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根据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松山湖的独特优势,在未来东莞城市发展格局中,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将与莞城、同沙构成“三位一体”的主城区发展轴,形成面积近
  200平方公里的东莞城市核心区,为东莞城市和经济发展提供广
  阔的空间。松山湖是东莞未来的经济、科技中心。在未来东莞经济发展格局中,松山湖将成为东莞今后进一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本、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地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技术转移、更高水平地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松山湖将在继续做大做强IT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松山湖将以科研产业、教育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成为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的中心。
  中共东莞市委书记佟星在发布会上说:松山湖是新产业的旗帜。这里将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做大做强IT产业,瞄准光电、生物科技、环保等新兴产业,构筑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载体、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产业支援服务业的中心,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者。松山湖是投资企业的乐园。这里将努力为投资者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疏通融资渠道,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吸引和扶持国内外的科技精英前来创业,大力扶持各类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营造特色园区,成为投资的宝地和创业的乐园。松山湖是现代化的新城。这里将集科技与山水于一色,融科技、教育、产业、生态、文化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同沙、现有城区“三位一体”构成东莞未来的中心城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文化新城。
  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松山湖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现出良好的形象。
  在规划和城市设计方面,松山湖完成了园区的总体规划以及中心区、科教区、北部科技工业园等功能区域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完成了
  70公里长的园区主干道路网以及两座跨湖大
  桥、道路沿线的水、气、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设计,保证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全面施工,也为配套设施项目和其他投资项目的规划选址、工程设计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行政办公区、商务办公区、生产力大厦、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松山湖酒店、理工学院新校区等配套项目的全部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文化长廊、国际学校、“锦绣山河”商住小区等一批配套项目和投资项目设计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当中。
  松山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强调对生态环境保育性开发,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科技产业、生活和工作创造适宜的城市环境,努力打造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科技新城的形象。
  松山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在理论和方法上是新的探讨和创新,其成果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松山湖将成为新城市和新建筑文化的展示空间,将成为中国21世纪新城市发展的典范。
  在建设进度方面,园区主干道路及沿线基础设施于2002年4月份全面动工以来,经过建设者们的艰苦拼搏,昼夜连续施工,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园区11条总长70公里的主干道路的路基已基本完成,将在春节前后陆续通车,其中1号路现已完成路面铺设,已正式通车。两座跨湖大桥以及主干道路沿线的通信、电力、给排水、煤气等基础设施正在紧张的施工当中;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行政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生产力大厦、五星级会议度假酒店等一批配套设施和北部科技工业园已完成工程设计和场地准备工作,已正式动工;另外还有文化长廊、国际学校、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锦绣山河”商住小区等一批项目也已举行奠基仪式,即将动工兴建。
  在产业发展方面,松山湖以教育产业、科研产业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为先导,启动科教区和生产力促进基地的建设,聚集了中山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点击科技、多思半导体、华融数字多媒体等一批科研、科技服务和教育项目,也引进了一批服务业项目。此外,松山湖还在加快北部科技工业园及松山湖现代物流园的规划和基础建设的同时,集中做好高科技工业和现代物流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宣传工作,着力联系、跟踪一批档次高、潜力好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有400多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前来洽谈和表达了投资的意向。
  开发松山湖,建设新东莞,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2003年,松山湖建设发展将进入一个高潮,年底松山湖新城将初具规模。(附图片)
  压题照片:松山湖鸟瞰。


第12版(专页)
专栏:

  东莞市委市政府有关人员答记者问
松山湖:我们共同的理想和家园
  本报记者 刘霄
  出席人佟星:中共东莞市委书记黎桂康:东莞市市长张顺光:东莞市副市长、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王检养: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东莞松山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记者:东莞为什么要考虑在这个发展时期开发建设科技产业园?松山湖为什么要突出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
  佟星:东莞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哑铃结构”中间,形成了规模宏大、技术先进的生产加工能力,粗略估算,年总产出近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贸出口近20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加工制造基地。然而,“基地”不等于“名城”,其差距在于服务业,特别是产业支援服务业。
  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上看,还是从东莞的发展战略上看,都要求我们在服务业特别是产业支援服务业上取得大发展,从而与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共同形成东莞走向创新突破阶段的基础发展环境和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产业基础。
  从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看,从阶段理论分析,松山湖在东莞产业分工中的角色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即从东莞整体产业战略出发,致力于促进“哑铃结构”两头的成长。
  松山湖要作为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必须着重提高产业的整体附加值和扩大产业的规模效益,在产业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突破。
  无论从东莞向新的发展阶段突破的需要,还是提升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或是东莞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产业支援服务业始终是关键所在。
  服务业,特别是产业支援服务业的滞后,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日益凸现。所以,松山湖应该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己任,要成为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的中心,从而对东莞经济发展起到真正的龙头作用。
  松山湖大力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具有比较有利的条件和很强的操作性。一是市场需求大,二是发展条件好,三是环境优势明显。因此,从操作层面上,松山湖完全具备了从技术、市场到环境等种种发展基础条件,适合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
  记者:请问黎市长,松山湖从筹备到现在一年多来,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市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快松山湖的开发建设进程?
  黎桂康:开发建设松山湖是东莞打造国际制造业名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市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快松山湖的开发建设步伐。
  一是保证开发资金的到位。我们采取政府投入启动资金,引进外资、民资共同开发的办法,充分开拓松山湖建设资金的来源与渠道,保障松山湖各项开发工作所需资金的到位。目前,市政府已投入巨资,用于征地拆迁和行政区、商务区、文化区、大学、配套服务设施及外围道路等项目的建设。在政府资金的带动下,东莞社会资金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也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初步推算,到2003年下半年,投入到松山湖的资金将达到80亿元。
  二是建立高效、精简的行政及社会管理机制。市政府颁布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若干规定》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政府审批事项补充规定》,赋予松山湖市一级审批权限,改革审批制度,实行“松山湖的事松山湖办”、“一个章审批”、“一条龙服务”的政府承诺,切实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为松山湖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记者:请问张副市长,松山湖的招商引资工作现在到了什么阶段,成果如何?
  张顺光:总的来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整个工作刚刚起步,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但海内外许多投资者纷纷看好松山湖的发展前景,前来洽谈、有意向落户的企业达400多家,其中不乏世界
  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这
  些洽谈项目中,教育、科研相关的项目约占1/3,工业及其他项目约占2/3,大部分属电子、光电、生物技术、机械装备、环保等高科技和新兴产业。
  我们将采取“高门槛、低成本”的策略,根据投资项目的类别、技术含量、投资密度、对地方税收贡献等因素来确定合作条件,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
  记者:请问王董事长,松山湖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具体的工作计划及进度?
  王检养:松山湖的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通信、燃气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春节前后将形成基本框架,也就是说近70公里的道路及其他配套设施半年内将初步到位,去年底松山湖完全具备工作、生活条件。
  我们将按照总体规划,着力推进六大功能区的建设。一是行政商务区。包括提供政府、社会服务的行政办公小区和商务办公区,去年已全面动工,今年上半年至年底陆续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
  二是科技教育区。生产力大厦、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等设施2003年下半年交付使用;广东医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国际学校也已动工,总建筑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并在2003年9月正式入学。
  三是文化区。一组文化建筑包括音乐厅、歌剧院、影城、城市艺术博物馆以及配套的一些群众娱乐设施,总投资达6亿元人民币,设计方案已出来,正进行具体设计。
  四是旅游度假区。现已落实的两家大型酒店,一家按五星级标准设计的酒店及国际会议中心已动工,另一家也是按五星级标准设计,争取春节动工;两家大型会所也将按四星级以上标准建设,正在紧张设计中。
  五是商住区。年初动工,年底第一批高尚住宅将交付使用,包括锦绣山河、知识家园两块,总竣工面积将达50万平方米。
  六是工业及现代物流区。整个“三通一平”工作去年3月前完成,按目前情况,包括工业园和物流园正邀请国内外权威进行规划、设计。物流园将是东莞的制造业物流中心。整个工业及现代物流区将会形成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
  总的来讲,2003年,松山湖将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形象展现在诸位面前。


第12版(专页)
专栏:

  松山湖园区部分引进项目介绍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中山大学生物技术学院
中山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暨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在松山湖设立的一个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化于一体的生物科技基地,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基地。基地将发挥华南地区地处沿海的地理优势和生物制药业的行业优势,以及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资源特色,并结合中大在生物科学、医学、药学和临床医院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培养集学、研、产于一体的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并推动生物科技的产业化。
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
广东医学院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全国首批获有学士学位授予的院校之一,目前在校生七千三百多人,有四个系、十一个专业、四十三个教研室、八个研究所、十九个研究室、一家直属附属医院、四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六十二家教学实习医院、十三个硕士学位点覆盖二十七个专业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的建设计划分三期进行,首期建设项目将于二○○三年八月底完成。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新校区占地面积一千五百亩,总建筑面积约三十二万平方米、总投资十亿元人民币。新校区包括:教学区,科研学术交流区,生产后勤服务区,文体区及学生、教工生活区。新校区将于二○○三年九月迎接新生入学。
松山湖国际学校
松山湖国际学校校区占地面积三十多万平方米,总投资三点九亿元,校区包括:松山湖国际学校、复旦大学附属松山湖中学、复旦大学附属松山湖小学等三所名校。
松山湖国际学校是松山湖新城打造教育牌的重点项目之一,是东莞未来国际化高水平的教育基地,旨在打造广东一流的国际化学校。
中国赛宝松山湖科技中心
中国赛宝实验室,是信息产业部属下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技术研究与服务机构,是一个集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研究、环境技术研究、检测、评价、认证、计量、研发制造、网络服务和培训等多元化经营的著名科技集团。中国赛宝松山湖科技中心项目建设方向包括技术服务、研发制造和应用研究。
松山数字液压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松山数字液压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落户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公司拥有世界领先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液压核心技术,致力于工业数字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公司的技术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已经在冶金、航空航天、导弹、装甲部队、海军、国家冶金局、国家机械局等单位布点应用并获得一致好评,数字液压技术的运用已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工业数字科技产品也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
多思微处理器核心技术设计中心
天宏绎集成电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多思半导体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核心企业,是“中国信息安全芯片产品联合体”的发起与主办单位。天宏绎公司将与联合体十家实力机构和企业成员,在松山湖建立大规模的多思微处理器核心技术设计中心。
北部科技工业园
北部科技工业园地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北部,面积约十平方公里,规划为四部分:即A、B、C、D区,首期计划开发A区,面积约二点五平方公里,将于二○○三年初投入使用。北部科技工业园在产业选择上将与各镇区形成纵向分工,重点发展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档次产业,主要引进电子资讯产业、精密机械装备科技产业、食品科技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保产业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附图片)
左图上下依次为拟建中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行政办公小区、商务办公小区、学术交流中心、生产力大厦、松山湖酒店、园区三号路。
  本报记者 刘建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