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林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我国去年造林绿化逾亿亩
  本报北京1月2日讯 记者彭俊报道:2002年,全国造林绿化突破1亿亩大关,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林速度最快、造林质量最好、措施最有力、工作最扎实、成果最丰硕的一年。
  2002年我国造林绿化工作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造林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12亿亩,是2001年全年总任务的1.6倍,在我国造林绿化史上年度实际完成首次突破亿亩大关。二是造林质量显著提高。国家林业局大力强化了造林质量管理,营造林质量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全国造林平均核实率达到95%以上,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三是生态公益林比重大幅增加。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完成619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963万亩,宜林荒山地造林3235万亩,绝大多数为生态林。四是造林投入成倍增长。2002年国家对林业的投资达到347亿元,比2001年增加167亿元,增幅超过90%。五是社会造林蓬勃发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5.4亿人次,植树23亿株。非公有制林业迅速兴起,呈现出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新局面。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200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六大工程全面启动并顺利实施,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带动了各地造林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还提出了大力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抓好六大工程,推进五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生态建设“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已在一些地方初现端倪。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胡锦涛
  这次,我和中央书记处的几位同志一起到西柏坡来,主要目的是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党和国家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要实现宏伟目标,把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需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这样的时刻,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一系列论述,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从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同志抵达西柏坡和1948年4月周恩来、任弼时同志、5月毛泽东同志抵达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这一段时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1949年3月5日到13日,我们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当时,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即将完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摆在了党的面前。随着中国革命局势的胜利发展,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防止出现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是我们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及时地、郑重地向全党提出这个问题,使全党同志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向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敲了警钟,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这里,我想完整地念一下这段论述。
  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非常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思想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失败。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们党对坚持艰苦奋斗的问题一直是高度重视的,总是反复地、经常地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加以强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领导干部要坚持艰苦奋斗。他说:“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他强调:“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他还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艰苦奋斗。1991年9月,江泽民同志专程来到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5年,江泽民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1997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艰苦奋斗的本色。实现党的崇高理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奋斗,广大党员和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进。”2001年11月,他到河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要求全党同志坚持“两个务必”,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坚持‘两个务必’的教育,使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坚持艰苦奋斗的论述,语重心长、寓意深刻,我们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
  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多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且,必须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长得很,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奋斗,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惜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我们党坚持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用生命培育的奋斗精神,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大量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这里,我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四点希望。
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要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深刻分析了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必须长时期艰苦奋斗的要求。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和我们党肩负的庄严使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稍有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也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贪图享乐,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也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同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同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要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有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作风,经过艰苦奋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讲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下真功夫、苦功夫是不行的。所有领导干部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发扬百折不挠的斗志,坚定不移地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要坚持实现远大目标和切实做好当前工作的统一,坚持发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科学务实态度的统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讲实效,办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切实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持艰苦奋斗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使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只有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在思想上作风上真正贴近群众,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总之,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精神,坚决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为党和人民建立新的业绩。
  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毛泽东同志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所肩负的任务是繁重的,党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需要全党同志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同志,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注:这是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第1版(要闻)
专栏:

  顺民心 暖民心 舒民心
北京大兴区“民心工程”深得民心
本报北京1月2日讯 记者阎晓明报道:2002年9月,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镇东回城村42岁的农民靳书文做完心脏手术出院后,按照规定到村合作医疗部门报销了医药费用34560元,高高兴兴投入了工作,小日子依旧过得红红火火。靳书文的笑容来自大兴区实行的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这也是大兴区实施的6项“民心工程”中“暖民心工程”的内容。
  2001年4月,大兴撤县建区后,区委、区政府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抓住机遇切实解决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区里归纳出这样几类问题:交通不便,有些村因拖欠电费经常停电,边远村庄的群众看病难,不少农村环境脏乱……从问题入手,大兴区举全区之力,集各方良策,实施了6项“民心工程”:村村通柏油路,保证群众出行畅通的“顺民心工程”;加快农村低压电网改造,让村村亮起来的“亮民心工程”;加快危旧房改造,让居民安居乐业的“安民心工程”;完善城镇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暖民心工程”;改善城乡环境的“舒民心工程”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稳民心工程”。
  如今,“民心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区、镇两级财政投资1亿多元,完成道路建设131条,总长357公里,使290个村20多万人走上了通畅的柏油大道;完成了涉及300多个村和1.65万户城镇居民的低压电网改造;建成了14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平均5个自然村设立一个卫生站,解决了群众就医难问题,同时在3个不同类型的镇开展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
  不久前,记者在大兴区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件事,黄村镇侯村村民侯启会想种植绿芦笋,苦于找不到种子与技术。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了镇“农民需求工作室”,专职工作人员黄德霞热情地接待了他。一周后,他如愿以偿得到了绿芦笋的种子和种植技术。目前,大兴区14个镇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农民需求工作室”,设立了农民需求信箱452个和镇、村农民需求热线273条,配备专职工作人员55名。依据群众需要,随时请专家、教授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大兴区委、区政府领导用“民心工程”得民心的事实鞭策自己。他们深深认识到,只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与满足群众的需求、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就一定能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决定,今年要把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现代教育、科技、文化设施建设和群众就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等作为“民心工程”的主要内容,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落到实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月一日,乌鲁木齐红雁鹭岛田园滑雪场迎来大批欢度元旦佳节的各地游客。从元旦开始,来自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二十四个团体共六百多人,陆续来新疆观光旅游,领略北国冰雪天地的奇妙乐趣。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经济形势好 新年传佳音

  上海财政收入增近三成
  本报上海1月2日电 上海财税部门新年传捷报:2002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719.5亿元,同比增长29.9%,超额完成预算收入。上海税务部门征税1447.7亿元,圆满实现国家税务总局下达的计划。上海财政收入增幅连续第十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2002年上海财政收入完成较好,综合反映出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税收中流转税收入902.3亿元,同比增长24%,显示上海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企业所得税收入181.7亿元,增幅16.6%;个人所得税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41%;非公经济提供税收350多亿元,同比增长五成以上;金融保险、中介服务、通信、广告、会展、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产生的税收超过280亿元,同比增长四成左右,说明上海的城市功能开发进入新阶段。(林志平 韩国飚)


第1版(要闻)
专栏:经济形势好 新年传佳音

  河南GDP突破六千亿元
本报郑州1月2日电 记者李杰、王明浩报道:河南省统计局和省社会科学院日前联合向新闻界宣布:2002年河南省GDP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以上。
  去年,河南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0.7%和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粮食总产量达4175万吨,比上年增产1.3%。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超过6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


第1版(要闻)
专栏:经济形势好 新年传佳音

  江苏GDP超万亿元
本报南京1月2日电 记者龚永泉从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2002年江苏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10636.3亿元,成为全国继广东后第二个GDP超万亿元的省份。
  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00亿元,同比增长15.6%。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外资出现近10年最为强劲的增势。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出口380亿美元,增长31.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产品的主导产品。


第1版(要闻)
专栏:经济形势好 新年传佳音

  沈阳财政收入过百亿
  本报沈阳1月2日电 记者郑有义报道:2002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全面增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
  2002年沈阳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1400亿元,比上年提高13.1%,为1994年以来最高。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9.9%。工业立市成绩斐然。预计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投资引资破纪录。据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增速是1994年以来最高的。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2%,增速是1995年以来最高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神舟”四号飞船
完成高精度轨道维持
  据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记者奚启新)北京时间1月2日20时40分,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统一指挥调度下,“神舟”四号飞船启动船载小推力发动机,成功进行了高精度轨道维持,为飞船顺利返回创造了有利条件。
  按照预定飞行控制程序,“神舟”四号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进行三次轨道维持,目的是补偿飞船变轨偏差和大气阻力衰减,使飞船能够准确返回主着陆场。截至北京时间1月2日20时,“神舟”四号飞船已在预定轨道上安全运行了61圈。在大气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响下,飞船飞行轨迹已逐渐下降,慢慢偏离了设计轨道,为确保正常飞行,必须对飞船实施轨道维持。
  20时40分,当“神舟”四号飞船飞行至南大西洋上空时,正在此处待命的“远望”三号航天测量船准确捕获目标。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根据轨道控制计算结果,及时发出遥控指令。记者通过指控大厅屏幕上的实时三维动画看到,飞船尾部装载的小推力姿轨控发动机成功启动,喷出桔黄色的火焰,约5秒钟后,火焰熄灭,飞船又进入了平稳的飞行状态。随后,“远望”三号船向北京航天指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这次控制取得圆满成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