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联芳”是怎样长大的
  郭英
  “哈,我们要变成市民了。一人还要给补好几万呢!”当初,听说小山村将要被拓展为城区的一部分时,不少村民欢呼雀跃。
  “联芳”是个只有3平方公里2000多人的小村,位于重庆市渝中、沙坪坝等4个城区交汇处,重庆市行政区划调整后,联芳并入重庆新型经济园区。
  在村民们高兴的同时,联芳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学忠心里在想:仅国家给补的钱,村民们舒舒服服过日子不成问题。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呢?
  与其依赖国家,不如自己去创业。张学忠把大家手里的钱集中起来,成立了显丰集团。
  联芳地无半亩平,路无半里直。作为联芳地区经济实体的代表,显丰集团严格按照市里对园区建设的规划,炸平了人头山,用约200万立方米的土石填平了两条大沟,修成了24米宽1.3公里长笔直的通往市区繁华地段的显丰大道,并在道旁拓展出近200亩可用于开发的平地,使园区迈出了“转化一产,优化二产,发展三产”的历史性跨越。
  此后,显丰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自有资金,对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重点开发公路沿线,营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迅速带动起联芳园房地产、餐饮娱乐、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联芳已形成了以建筑建材、装饰、家具和商贸为主的大型专业市场,大道两侧店铺林立、人气旺盛,酒店、商店、造型典雅的楼群、鳞次栉比的建筑,成了重庆市内一道新的亮丽风景和经济增长点。联芳三产的比重迅速上升到占园区经济总量95%以上,三产实实在在地成为联芳的主导产业,成为联芳的主要经济来源。
  “只有发展,才有出路”。在联芳由村到园的转折时期,显丰集团的董事长张学忠反复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和理念。如今,园区吸引了外地来的2万多人,上海大众等一些大客户也落户园区。原来产值不到百万元的小村发展成如今总收入过8亿元、净资产近4000万元的繁荣小区,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郑金良放流四十万尾河豚
  本报讯 近两年,江苏省江阴市申港镇农民郑金良养殖河豚致了富,但他不忘保护长江野生鱼类资源。6月20日,他向长江一次性放回40万尾人工繁育的河豚幼苗。
  郑金良从小生长在长江边,眼看着长江野生鱼类资源日益减少,萌发了放流河豚鱼苗的想法,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这位农民表示,以后5年内他将逐年增加放流数量,直到长江重现野生河豚为止。
  (包宇 张再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综合开发大有可为
  廖晓军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挑战也非常严峻。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我国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受到限制,大宗农产品进口压力很大。这将加剧我国农产品的供求矛盾,直接影响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挑战,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一、农业综合开发对应对挑战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10多年来,通过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动我国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又加大了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同样大有可为,并将发挥更大作用。
  有效地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目前政府直接用于发展农业的一笔较大的投入,并且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将逐步增加。它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因此,农业综合开发符合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可以有效地起到保护和支持农业的作用。
  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民特别是主产区农民的增收面临新的挑战。农业综合开发在重点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加强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有效地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加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价格上的空间;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可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组织化程度。
  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以提高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效率。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借鉴世界银行和其他方面项目管理的经验,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能够把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有效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二、农业综合开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主要措施
  针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农业综合开发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本任务,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基本农田,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平原地区大部分耕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丘陵山区人均达到半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要突出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探索发展旱作农业的路子。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适当扩大扶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加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屏障。
  (二)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农业主要靠农业主产区支撑,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冲击最大的也是农业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依据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料、糖料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产、国家定购量、耕地面积等因素,确定全国农业主产区的范围。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综合开发,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棉、优质饲料作物和良种生产基地,发展农区畜牧业。同时,支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各地农业综合开发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选准优势产业,集中资金,重点投入。按照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今后每年至少要将多种经营项目财政资金的30%用于扶持龙头企业。要把能够带动农民增收作为扶持龙头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带动农民增收,无论何种类型、何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地予以扶持。
  (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投入力度,力争在“十五”期间将财政资金中科技投入所占比重,由现在的5%逐步提高到10%。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尤其要推行系列产品的国际标准化生产,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扶持具有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
  (五)调整完善投入政策,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财政资金增长幅度高于“九五”水平。适当降低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比例,并落实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县两级,特别是国家扶贫重点县。根据投入公益性的财政资金实行无偿使用、投入非公益性的财政资金实行有偿使用的原则,适当降低中央财政资金有偿投入比例。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开拓创新,不断完善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选好建好每一个项目,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改进完善资金因素分配法,简化和规范项目审批手续,探索建立形式多样、自我积累、滚动开发的机制,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本文作者为财政部副部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辉县:砂管管出循环经济
王健
不久前,由中国砂石协会主办的砂资源管理现场观摩会在河南省辉县市举行。
  这次会上,砂资源管理行业的专家学者认为,辉县市砂资源管理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辉县的砂资源为太行山花岗岩经河流冲刷积淀所形成,地表、间隙及地下的可开采砂储量达11亿吨。其质地优良,作为建材一大门类,一直是豫北地区建筑市场的“抢手货”,也是砂区农民的生存资源和地方政府的财源。
  早在1974年,辉县就成立了砂管处,但由于砂资源分布于14个乡镇46个行政村,点多、面广、线长,加上政出多门,市、乡、村管理责任不清等种种因素制约,砂业管理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不单宝贵的资源优势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且采砂者还因争地盘等事由不断出现矛盾。
  针对以上问题,辉县市1997年成立了砂业综合管理机构,并要求公安、土地、矿产、水利、林业等部门给予配合,2000年正式设立砂管局。该市政府还出台了《辉县市砂资源开采经营管理办法》。为调动乡、村两级依法管砂的积极性,规定砂管局收取的砂业管理费,除上交财政及负担管理费用外,有40%返还给乡镇,用于砂区建设。
  与此同时,砂管局在各验票管理点架设摄像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将分布在全市砂区的40多台电脑连接,建成了辉县市砂管局域网,实现了数据、信息快速传递。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引进,使辉县市形成了能够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多方面快速反应的砂资源管理体系。
  辉县探索的这条“政府统管、依法行政、综合治理”的砂资源管理之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砂管局局长杨秦生介绍,目前,采砂每年为市、乡、村、农民增收1.2亿元,砂区的46个村庄都成了小康村,砂区农民人均收入达
  2300元。近4年来,辉县市共栽防风林15.6万株,退砂还田3300余亩,改良土壤6000余亩,修渠7.5万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近万亩,筑防风防洪河堤12公里,硬化路面150公里。采砂业还带动运输业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郧县生态农业造福山民
  本报讯 位居鄂西北的山区贫困县——郧县着眼市场,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在山头植松杉,在山腰和低坡地发展经济林,既增加了植被,改善了生态,又培植了财源。一片树林就是一个银行,消失多年的野兽、珍禽又出没在山林里。2001年,该县农民年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451元增至1588元。(蔡昌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