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

  入大麓而不迷
  ——郭怡孮花鸟画创新的意义
  钱晓鸣
  郭怡孮的花鸟画创作,真正让人感受到一个“大”字,画幅大、形象大、气势大、内涵大。映衬如此热烈昂扬画面的是大自然的壮美和时代生活的繁荣,体现出深厚民族文化积淀所勃发的大气象。
  中国花鸟画怎样走向现代?怎样成为当代文化的载体?这是郭怡孮长期以来所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郭怡孮的创作与他的理论、他在中央美院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他有一种使命感。他努力创造属于他自己、更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程式。所谓“程式”,即是艺术家探索并掌握了的用相对稳定的艺术方法表现自然、自我的规律。它包括独特的艺术结构、笔墨语言和情感、价值取向,又是一个不断地学习建立、发展破立的过程。
  郭怡孮认为,“新程式”就是要从古往今来的经典程式中、在大自然的丰富形态中寻找和发现新的生存空间,见人之未见,发现新的天地。而这种创新的核心要使中国花鸟画具有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既包括内容,也包括技法、形式。在技法方面,他提出“技法重组”、“重彩写意”,主张“不择手段”,广为吸收,多元发展。这也正是近代花鸟画创新的出发点。从上世纪初起,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画面向大众,面向生活,进行全面改革,人物山水画变化较快,而花鸟画现代意识的觉醒和表现,则有更大的难度。针对这一难题,郭怡孮在创作上予以突破——以主题直觉形象性回应社会性,以主体环境壮美感来体现时代感。
  在主题性花鸟画创作中,他继承了齐白石的《和平颂》、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李苦禅的《夏荷图》、郭味蕖的《惊雷》等优秀创作传统,兼顾思想的深刻和主题的完整,使艺术形象独立、鲜明。他创作的《日照香江——为1997年香港回归而作》,是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列席全国人大会议时的创作冲动。他“画紫荆花,用矿物质颜料和金属颜料,表现辉煌庄严和秀丽,采用截断法构图,舍去老干粗枝,使花叶如瀑,迎日探水,增强了画面的欢快和力度”。
  以主体环境壮美来表现现代意识则是郭怡孮的突破,且融主体与环境为一体。他曾经登临一个太平洋的小岛,“见岛上野生芦花一望无际,阳光灿烂,海风吹来,片片芦花如万帆涌动,与海共舞。我落笔之际,胸中浪涌波翻,腕底自生风浪,大笔横扫一气布成阵势”,创作了《与海共舞》这件名作。《赤道骄阳——我的内罗毕宣言》是画家造访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总部后的有感而发,是画家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发出的呐喊。画面上大片的刺桐树,火红如烈焰,像一面高扬的旗帜,呼唤人们尊重自然、顺从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当郭怡孮把花朵放大、色彩加艳、加大其视觉量和表现状时,一些人开始并不习惯。他幽默地说,电影史上刚出现特写镜头时不也把人吓一跳吗?而看到他那种鲜活、瑰丽的大花时,一位参加过抗日的老画家兴奋地说,对,对,就是这样,当年我用鬼子的钢盔在太行山上营地门前种出来的百合花就有这么大,这么好看。
  在这一系列的创新背后,是郭怡孮“大花鸟意识”的觉醒。他认为画家通过富有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体验,这种创作方法是“大花鸟意识”。它具有客体的生命自律、主观的精神感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的社会深度,其本质是一种人文关怀。何海霞先生看了郭怡孮画展后对他说道:“我向你祝贺,你拥抱社会,拥抱自然,拥抱生活,这是你的心态。”
  郭怡孮把这一价值取向,更推向于“一种整体精神和气质美,那蓬勃的山野之气和生生不息的精神”,一种浩浩荡荡的平民意识。他把这一发展趋势概括为“从野草也是我的花园到大麓画风”。《淮南子》曰:“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这种天人合一、浩然大气的境界,正是郭怡孮要传达的现代意识。(附图片)
  ▲婆娑起舞(中国画) 郭怡孮
▲烂红如火雪中开(中国画) 郭怡孮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

  艺苑情缘
  ——萧晖荣其人其事
  黄苗子
  我常常想:如果没有艺术,世界将因枯涩而失去生机;如果没有艺术鉴赏家,那么就像鱼没有水、人没有空气一样,艺术亦将会死亡。但艺术和艺术鉴赏家总是情缘互动,相依为命。
  香港开埠以来,一向只是个商业城市,文化艺术都比较落后,曾有“文化沙漠”之称。抗日战争前后,文化人南迁,香港曾经一度繁荣。近20年来,中国的开放政策不但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还加速了其文化艺术的兴盛。现代通讯、交通的发达则使香港在东西文化艺术交流方面,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
  近几年来,香港的画廊事业和艺术品拍卖经营的盛况说明了这点。
  萧晖荣先生所创办的香港艺苑,正是在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诞生的。
  萧晖荣先生本人从小就爱好艺术。局面迍邅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在国内就结识了许多画家。我们到皇后大道中的香港艺苑参观,便可以发现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其中许多作者,都是由萧先生对艺术的热爱结下交情的。
  1990年,香港艺苑曾经出版《艺林集粹》,是香港艺苑庚午年展的纪念画集。萧先生多年艺坛活动,藏画数千,新近出版的《艺林集粹》(二)除了一部分乾嘉以来的清代作品之外,现代和当代画家更是群英荟萃、佳作如林。其中包括老一辈的名家,也包括创作认真、才气纵横、具有艺术潜力的中青年作者。
  艺术家和艺术鉴赏家有时并不同时相遇。凡高死后100年,他的作品才大红特红。在现代中国,石鲁、黄秋园、陈子庄等,也是在死后十年以上才受到人们爱赏的。萧晖荣先生感慨地说: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他目睹中国画坛被摧残,一直相信黑画家会红起来,华夏艺术一定能发扬光大。那时候,他就立下心愿以此作为终身事业。他又说:“暂时无名的画家,许多是一时没有遇到伯乐。我的另一心愿,就是把千里马牵到伯乐面前。”为此,萧先生不避艰苦,坚毅地全心全意地完成自己的夙愿。如30年代活跃于上海画坛的十万山人孙星阁先生,来港后深居简出,鲜为人知;息影苏州二三十年,不为世人所知的沈子丞先生等等,都是萧先生发现,把他们的作品介绍到港台和海外的画坛。香港艺苑的创办,是为了这些目的;《艺林集粹》的出版,也是为了这些目的。
  萧晖荣先生自己也是画家,多年和艺术界前辈知好的交游,使他更是一位内行的鉴赏家。由于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使得香港艺苑的事业如日东升,为回归后的香港文化交流事业添增光彩,这也是大家企望的。(附图片)(上图为萧晖荣中国画作品《梅花赋》。)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

  天遗瑰宝 巧夺神工
  ——写在“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展”进京之际
  王建敏
  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唐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像、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馈赠香客。宋朝,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说明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金石家钱君匋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继承发展了古代玉玺、铜印的钮饰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寿山石雕技法也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皴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康熙年间,杨玉璇、周彬雕刻艺术冠绝当时。同治、光绪年间的潘王茂、林谦培二人,在继承杨璇和周彬遗法的基础上各自发挥,使寿山石雕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西门”和“东门”两个流派。西门派艺人主要集中在福州西门外凰尾村一带,以刻制各种印章为主,刀法圆浑淳厚,追求传神韵味。东门派在福州东门后屿村,雕刻人员众多,内容广泛,除了制作印章外,能充分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刀法健劲,善取俏色,作品精巧玲珑,雅俗共赏。
  新中国成立后,寿山石雕开始复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两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其他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形成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9月10日至10月9日,由炎黄艺术中心、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翰山雅集主办,北京迪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展”在北京举行。福州石雕艺术工艺厂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重点企业,其主要产品寿山石雕曾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评比中获得多尊金银杯,其精品被国家博物馆和海内外收藏家珍爱,并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外国首脑和贵宾。
  这次“福建寿山石雕艺术展”汇集了东门派及西门派已故大师以及现代寿山石雕实力派艺术家庄圣海、俞世英、林永源、周娟玲、王一帆、郭子伯、庄严、周龙云等人的力作,堪称寿山石雕艺术的一次精彩大展。(附图片)
左下图为庄圣海作品《天道勤助》;右下图为王一帆作品《灵心劲节》。)
  苏东坡游赤壁(寿山石雕,左为原件,右为其拓片。) 郭子伯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北京画院举办首届高创班作品展
  北京画院首届中国画高级创作班作品展日前在中央美院展览馆举行,共展出32名学员的68件毕业创作作品。高级创作班以导师工作室为中心,采用传统师徒传授与学术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帮助这些已有一定艺术成绩的学员确立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发展方向。(琥之举)(附图片)
长云横空(中国画) 李忠盛
惊蛰时节天又雪(中国画) 赵志方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提高雕塑工艺新举措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环境美化和社会经济进步的标志。近20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我国的城市雕塑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是在逐渐升温的雕塑热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粗制滥造的作品时有出现。
  城市雕塑是综合性的艺术创作,雕塑工人的制作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为了规范雕塑加工制作行业,提高制作工人的业务水平,日前,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就雕塑工人的职业定义及加强职业教育、技能鉴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开始着手制定有关的职业标准。此举将对提高我国城市雕塑艺术水平,促进其蓬勃发展,推动城市雕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产生有益的影响。(童雯)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

  三寸当千仞 数尺体百里
——读王梦湖的山水画有感
墨天阁
面对王梦湖的作品,凝神静观,好似早已远离城市的喧闹,进入了美好的大自然……这里森林茂密,幽谷春萌;这里河畔飞翠,渔舟唱晚;这里寒林晴雪,春雨初霁……这里述说着春夏秋冬,这里有长歌短叹。
  “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这是古人对用水用墨关系的精论。的确,墨与水的妙用在整个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提的“墨分五色”,说的就是墨通过水在宣纸上所产生的变化。我们观王梦湖的江南山水风景作品,总是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一派水旺气生的景象,这就是用水得法。画家用水需要胆略和气魄,意在笔先,而大胆用水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这绝非一日之功,需经常摸索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观王梦湖作画,常见他以大水破枯笔或以淡色破浓墨,用枯干浓墨擦湿润淡色,从而出现水墨交融、色墨辉映的境界。
  观王梦湖作画,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画得“快”,丈二匹山水最多不过七八个小时,且完整统一,不会让人有半点应酬之感。山势的来龙去脉,山峰的叠磊层次,老屋房舍的结构布局同样表现细微。王梦湖的“快”贵在“熟”,“熟”得应用自如,巧夺天工;“快”得大刀阔斧,痛快淋漓。
  当今中国画坛“做”画之风盛行,但王梦湖不肯改悔,始终坚持“写”为生命,赋予作品传统的精神和风范。他创作时笔到意到,笔随心动,落笔处就是空间,就是节奏。大笔纵横,点线灵动,且以中锋为主,侧锋烘托,逆锋渲染,轻重缓急、干湿浓淡、大小虚实都妙用于此,随意而不随便。“树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就是王梦湖的作品带给人们的感觉和享受。(附图片)
▲眺望郎德(中国画)王梦湖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第二届中国框业暨装饰艺术品博览会举行
  第二届中国框业暨装饰艺术品博览会近日在北京举行。装饰艺术品与装饰材料依旧是这个博览会的主角,特别开辟的“津巴布韦石雕特展”与“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风情特展”使这个以装饰艺术材料为特点的博览会有了更深的内涵。(艺也光)


第6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中国当代艺术2001》出版
  由丁正耕编著的《中国当代艺术2001》日前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它从“架上平面”、“水墨”、“版画”、“雕塑”与“观念艺术”五个方面,收录了300余位画家的600余件探索性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向。(秦风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