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新生儿缺陷率为何居高不下
  陈家兴
  近来有关连体婴儿的消息偶见报端,当人们在为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成功而高兴时,我却在想,当初这连体婴儿怎么会出世?现在医学发达了,对孕妇定期检查,及时进行“早期干预”——终止妊娠,就可以大大降低出生缺陷率,为何每年还有那么多先天性残疾的新生儿?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100万新生儿生理有缺陷!相对每年2000万左右的新生儿,比例还是很高的。
  大量缺陷儿的出生,不仅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也给社会特别是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正因为如此,国家提倡优生优育,在大多数地方都建立了孕妇定期检查制度,去年又启动了“国家出生缺陷预防工程”。应该说,这些举措的确阻止了大量缺陷儿的出生。然而,现实并不容乐观。
  缺陷儿何以能出世?当然首先是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山区农村医疗条件不好,很多孕妇根本没经过任何形式的检查就生孩子,可谓“优劣由命,富贵在天”。然而,即使在医疗条件和水平较高的城市,出生缺陷问题仍然存在。这里面虽然有技术水平还有限等原因,但也有不少人为的因素。君不见一些大医院里孕妇检查的实况?每到临检日,孕妇们总是早早地等在那里,一般排队花去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然而,医生检查的时间估计不到3分钟。如此快的速度,医生的检查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缺陷儿“蒙混过关”,孕妇只能自认倒霉。
  要想使孕检不走过场,除了医生的认真负责外,大医院还应对孕妇人数进行有效控制,不能有孕就接。同时,为了制约一些医生不负责任的行为,还应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如此,才能把出生缺陷的人为因素减至最低。除此而外,“国家出生缺陷预防工程”也应迅速、全面、有效地在全国予以推行,有关技术应尽快推广应用,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等支持。
  尽量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事,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医生“走穴”应予立规
一个普通的专科医生,如果能花一两天的时间可以拿到医院本职工作一个月才能拿到的报酬,那么这样的事谁不愿意做呢?一位长期在部队医院工作的专科医生,就是因为在类风湿病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便全国各地走穴。据说她现在每次外出走穴三四天时间收入就达上万元……”日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朋友向我详述了医生“走穴”之严重,并建议有关部门对医生走穴制定相关规定,严格管理。
  事实上,医生走穴问题由来已久。对这种现象,医院、医生、患者以及管理部门各有自己的看法。
  曾经因为外来“走穴”医生失误,而酿成重大医疗事故的哈尔滨市某医院认为:走穴医生应该对其“出场费”负责,不能既通过“走穴”赚红包又不愿承担事故责任。在“走穴”问题上权利和义务应该平等。
  有的医生说,医学是经验科学,医生经历多医术则高,正所谓越老越值钱。有经验的医生不让他们多出诊,不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是资源浪费。所属医院应该积极给一些专家开辟畅通的途径,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另外,大城市里专业技术很强的医院,如果在职医生不允许走穴的话,也可以让刚刚离退休的医生去支持技术力量不是很强的中小城市医院,这样,既可以与对方医院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也为就近的患者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花销。这其实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医院理应支持。
  可也有的医生说,有的人并不是专业技术过硬,只是有“走穴”的路子,这样对多数的医生来说就不公平。医院里的工作量都差不多,你去“走穴”,留下的工作就得由其他人来承担。
  一位曾就诊于“走穴”医生的患者认为:专家如果走到中小城市或下基层,确实给我们就近就医提供了方便。但问及万一出了医疗事故怎么办时,对方的回答:那还是请本地医生看病,否则“走穴”医生拍屁股一走了之,到头来还是损害了自己。
  对于医生“走穴”现象如何管理,卫生管理部门认为,私自外出行医、高价收费的现象由来已久,但由于其自由性、隐蔽性都很强,院方很难取证,因而如果不出大问题,也奈何不得。所以“走穴”已成为各大医院领导深感头疼的一大难题。这种做法扰乱了正常的医疗市场秩序,影响了医院的经济收入。同时,一些医生放松了对教学科研的要求,给本单位年轻医务人员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如何看待医务人员“走穴”,有关人士认为,请大医院的医生来,其本意是提高本院的医疗水平,也是对患者负责的体现。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要注意。最突出的是医院重视了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医疗质量;还有一些机构为增加收入,积极请名医和有一技之长的医生出诊,但又不负责“走穴”医生该缴的所得税,致使偷漏税现象严重。
  专家指出,对医生走穴问题,简单地禁止不对,放任自流也不对,应该尽快出台有关管理规定,使其规范和完善起来。(常志鹏)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制药厂多替老人想想
  人一旦进入老年,与药打交道的机会便多了起来。老年人因吃药而遇到的难题也不少。有位老人因体质较弱,医生嘱咐每次只能服5毫克的消心痛,而消心痛每粒药片的最小量是10毫克。这样老人就只得自己动手切分药片,直径4毫米的圆形药片,切起来很费事,往往把药切得不平均,甚至切碎,造成药品的浪费,而且手工切药也很不卫生,影响药品的效用。
  为此,建议制药企业在制作药品标签说明时应配备必要的、清楚的用药图示说明。一些老年人经常用的药品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生产药品的老年装。不能单独生产的也应设计一种方便、卫生、标准的切分器皿,随药赠送或低价出售给老年患者。
  青岛市老龄委 宗成伟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中医药成功治疗脑萎缩
本报讯 脑萎缩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组织体积缩小的一种精神衰退性疾病,通常表现的症状为性格行为障碍、记忆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智力减退甚或痴呆,尤其以全身衰老症状最为突出。山西省河津市脑神经病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杨克勤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把脑萎缩分成五个症候类型,以其研制的“中医系列药方”治疗脑萎缩,取得较好疗效,被山西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严文)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华北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成功
本报讯 河北省张家口市二五一医院日前免费为一对连体女婴进行分离手术,目前分离后的婴儿已脱离危险。检查发现,两婴儿共用一个肝脏,连接部分没有明显间线,有两套胆管和血管系统,心脏共用一个心包。医院组织心胸外科、普通外科、烧伤整形科、麻醉科和儿科专家为出生仅六十二天的赵连甲和赵连乙实施分离手术,经过八个多小时的努力,连体婴儿成功分离。(杨世尧)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专家呼吁规范乙肝治疗
本报讯 乙肝专家崔振宇、白玉良、洪继平、车文玺教授日前在肝必康专家组跟踪治疗乙肝情况介绍会上指出,目前国内市场治疗乙肝药物五花八门,广告宣传常有误导,什么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治疗乙肝“立竿见影”,不一而足。一些设施简陋、条件差的医疗机构也打出“肝病专科医院”的旗号,使不少乙肝患者蒙受经济损失,耽误了治疗最佳时机。专家们呼吁规范药物市场和乙肝治疗机构。(刘侃)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无偿献血 大家参与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职员刘雯(右)和同事张红杰日前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一辆采血车上无偿献血。当天,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38辆采血车,价值1000多万元。该公司北京分公司600多名志愿者也于当日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摄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生活与健康

  秋日健身选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古人登高的一个目的是避祸消灾,但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秋日登高对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秋日登高具有显著的心理保健作用。此时天高云淡,风轻气爽,丹桂飘香,红叶似火。宜人的气候,多彩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登高,作为一种体育锻炼,其保健作用是能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
  按照气候规律,我国秋季天气多半受高气压控制,虽然气压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但因为山脚气压基数较高,所以登山时气压的降低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包括那些对低气压敏感的病症)。相反,随着高度在一定范围内的上升,大气中的氢离子和被称作“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含量越来越多,加之气压降低,能促进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高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秋季气温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热,但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加之秋季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本身就较大,山体温度受小气候影响也难以预料。所以秋日登高,温度变化最为频繁,这对人体健康本身是有益处的: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中医上的“秋冻”也包含了这层意思)。当然,对年老体弱者,不可一味强调这种保健效果,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空气温度的目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发生不测。(霍寿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