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综合)
专栏: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改革力度最大、进展最快的时期,是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的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历了新旧体制的重大变革,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至2001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其中城镇新增6900万人,农村新增1400万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多数年份都保持在3%左右。在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面临世界经济起伏变化的复杂情况下,我国成功地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1年的27.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60%下降到50%。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73.7%下降到2001年的67.2%,减少6.5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
  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主要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扩大就业规模,开辟就业门路;二是对下岗职工自谋职业的,给予优惠和扶持;三是加强就业服务;四是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五是组织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1998年至2002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有1700多万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再就业,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继续全面贯彻执行。
  二、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初步形成。随着就业制度改革、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户籍制度等项改革的整体推进,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环境明显改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机制初步形成。
  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社会职业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职业群体开始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迅速兴起,就业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2.6万个,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8万个。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等内容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三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在全国100个试点城市中,职业介绍机构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可以及时快捷地向社会发布职业供求信息,并从去年起开始发布全国大中城市劳动力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对于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基本确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迅速发展,为技术工人铺设了一条从初级技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才通道。全国累计有3500万人次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最近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将对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进城务工农民的管理服务制度逐步健全
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初步形成,流动就业管理服务制度逐步规范,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3亿人,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8000万人以上。从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到打开城门、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从自发的无序流动,到通过信息引导和劳务协作,组织引导民工有序流动;从农民工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到对农民工进城就业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这一过程,顺应了时代要求,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2002年9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会议在深入分析当前就业和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了再就业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党的十六大之前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四、两个确保不断巩固,三条社会保障线制度逐步完善
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断得到巩固。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国累计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都能按时领到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1998年到2002年6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人数从2700多万人增加到3200多万人,每年平均增加150万人,基本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并补发历史拖欠215亿元。为落实两个确保,1998年至2001年,中央财政对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两个确保资金给予了专项补助,总额达1300亿元。实践证明,两个确保是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举措,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衷心拥护,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
  三条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01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4亿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由1998年底的58万人增加到2001年底的312万人,四年累计提供失业保险待遇270多亿元,并向再就业服务中心调剂150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条保障线的建立,有效地保障了下岗失业人员和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
  五、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00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达到1.4亿人,是1990年参保人员的2倍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从“企业保险”向社会统筹的过渡,并确立了三方负担机制。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行了社会化发放,不仅保证按时足额发放,也方便了离退休人员就近、便捷地领取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建立了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使广大离退休人员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到2002年8月底,覆盖人数达到8200万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行,从制度上有效保障了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不同医疗需求,解决了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长期存在的拖欠职工医疗费的问题,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医疗费用初步得到控制。工伤、生育保险改革稳步推进。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为在全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六、职工工资增长较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2001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0870元,是1990年的5倍多。1990年至2001年,职工工资年均增长率为15.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8.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经过提高三条保障线标准,加强三条保障线衔接,调整养老金待遇水平并重点向养老金水平低的人员倾斜,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状况逐步改善。在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对收入分配制度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出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上的过分悬殊。提出要正确处理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江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90年代中期先后两次缩短法定工作时间,从原先的每周工作48小时调整到每周工作44小时,再调整到每周工作40小时;法定节假日由7天增加到10天,每年形成三个黄金周。职工每年的累计休息时间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114天。
  《劳动法》及相关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初步形成,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加强,对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面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要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开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摘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