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实现21世纪中日友好
  中日21世纪委员会首席委员 杨振亚
  今年迎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30周年。
  回顾30年来走过的历程,道路并不平坦,风波不断,但从总体上看,友好合作始终占主流,两国关系在排除干扰中取得重要进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概括说,问题时有,成果巨大。
  两国领导人保持互访,政治对话渠道畅通,带动了各个方面交流的开展,双方人员往来去年达到约300万人次,特别是今年5月约5000中国公民访日和9月有万余日本友人访华,预示双方人员交往会有新的更大发展。经贸合作日趋密切,去年达877.5亿美元,今年可能逼近1000亿美元,形成了平等互利、取长补短、互为依存、共同繁荣的关系。两国政治关系,促进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两国雄厚的经贸合作,既构成两国关系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对两国政治关系产生良好影响。30年来的友好成果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
  当前值得重视的是,如何进一步增进理解和信任。由于不断出现问题,再加上民族感情等多方面复杂因素,双方疑虑和对立情绪增多,影响到互相信任。相互信任未能同友好合作的发展正比例同步增长,而缺乏互相信任的友好合作毕竟不够牢靠,难以持久。中日互相理解和信任,破坏容易,建设艰难,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可以说是中日友好事业的一项长期基本建设工程。
  为此,重要的是,正确及时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中的有关问题。迄今困扰两国关系最大的是历史问题。在二战结束将近半个多世纪的今天,进入21世纪仍然提及这一沉重的话题,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既然出现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作为受害者的中方和亚洲邻国就不能不做出必要反应。我们无意抓住历史问题不放。我们希望日方能根据两国领导人达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识,正确对待历史,尊重历史事实,区分加害者和被加害者的基本界限,不要否定和美化侵略历史,不要轻易伤害被害国人民的感情。
  台湾问题是重要和敏感的问题。当前在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国际社会亟需向其传递正确信息的情况下,日方更需根据中日联合声明和有关协议,慎重对待和处理涉台问题。
  至于突发性事件,像不久前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有人强行闯入问题,只要双方着眼大局,尊重事实,通过耐心的友好协商,就不难得到妥善解决。新闻媒体渲染炒作,发表助长不健康民族情绪的言论,无助于问题解决,只会损害两国关系。期待新闻媒体能客观、公正、冷静,为培育两国人民友好感情,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迎接挑战,中日两国需要大力加强区域合作,为东亚地区的发展、繁荣和稳定,发挥更大作用。东亚地区过去经济曾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同其他地区相比,区域合作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盟的主动倡导,区域合作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东盟加中日韩的“10+3”框架内,中日区域合作有了良好开端。中日是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各有优势,两国加强合作必将产生巨大推动力,为东亚的经济振兴、加快一体化进程、维护和平做出各自的积极贡献。在区域合作问题上,中日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大方向一致,两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形成的三个历史性文件: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确立了两国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世纪之交,两国领导人又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双方只要切实遵循既定的原则和方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实现21世纪和睦相处,进而实现两国的世代友好。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九月二十二日,“中日友好万人友谊林”纪念碑揭幕暨植树活动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这次活动亲笔题写了“中日友好万人友谊林”。江主席的题词镌刻在造型为和平鸽的白色大理石上。这座象征着和平与友谊的纪念碑,将永远耸立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新华社记者 于小平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世纪之约——中日妇女牵手北京”活动于9月8日在中华女子学院开幕,两国妇女代表在一起亲切交谈。图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右二),日本前首相三木武夫夫人三木睦子(右一),前外相园田直夫人园田天光光(左一),社民党党首、前众议院议长土井多贺子(右三)。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2002年9月13日日本外务省发行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邮票。该纪念邮票一套两枚,其中《紫藤花》(左)作者为中国画家邓林,《源远流长》作者为中国画家王传峰。新华社记者 冯武勇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情系中国 着眼未来
  ——记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何培忠
  9月19日晚,电话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已从西安回来了,明天我们见面吧。来时,希望能给我带盆月季花。”约笔者见面的,是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这是他今年第二次访华,特意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而来。一下飞机,他就去大学做“青年在未来中日关系中的作用”学术报告,然后带着数十名崇拜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去西安、天水等地,现场向这些中国迷讲述盛唐文化和三国故事。
  我和千石先生相识已有17年了。1985年,应日本学术振兴会之邀,我赴日考察青少年研究情况,我们初次相见。他是日本著名的学者,不仅被誉为日本青少年研究领域“第一人”,在世界青年社会学研究领域也有极高的威望。
  千石先生对中国的热爱,到了“迷”的程度。我曾在他家做客,看见他的藏书里竟有一半是有关中国的,在他宽大的床上,也堆满了有关中国的书籍。他说,多年来,他习惯外出时携带唐诗宋词。
  在这次学术考察期间,只要有时间,千石先生便同我谈论中国的事情,我深深体会到了他对中国的热爱。198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同时,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实际交往活动日益增加。记得在从富士山返回东京的路上,我向千石先生谈起中国青年人求知的渴望,他默然良久,然后对我说,他要尽力帮助中国青年。
  一年后,千石先生的研究所开始接收中国留学生,每期二人。研究所的经费主要来自民间,为了得到更多资助,千石先生每年都得四处游说。日本东京的消费水平是世界最高的,为了节省花费,整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仅有3名,增加2名留学生的费用,研究所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千石先生从未提及此事。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现已遍布中国和日本各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中的骨干。直到现在,每到新年临近,他都会把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请到家里,一起包饺子。给中国友人发贺年片,他常引用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表达怀念之情。
  1997年,为促进中日青年之间更广泛的交往,他委托中国有关部门,以“向社会献爱心”为题,在开设日语课程的中国高中学校里举行作文比赛,并由日方提供比赛经费。他表示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获奖。为了鼓励学习成绩优秀、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他每年都来华参加优秀作文的颁奖活动,并从优胜者中挑选五六名学生访日,参加日本高中生的“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作文比赛”以及各种联欢活动。在选拔时,千石先生依然坚持优先考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入选。
  开展这项活动时,千石先生已年逾古稀,在他的精神感召下,许多日本友人参与其中。该活动在中国学生中影响很大,他们不仅踊跃参加作文比赛,还不忘将自己制作的或家乡的土特产带到日本。访日学生回国后,纷纷写信给千石先生,表达今后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的决心。这项活动占去了他很大精力,但是看着中国学生灿烂的笑容,看着中日两国高中生热烈交谈的场面,千石先生感到极大的欣慰。今年两国高中生的联欢,被列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民间活动项目,这是对他多年辛苦工作的肯定。
  千石先生索要月季花,我是深知其意的。他衷心企盼着三十而立的中日关系年年似锦,月月开花。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中日关系新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编的《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大型画册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画册是一本浓缩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历程的史册,精选了12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组织撰写的《友谊铸春秋——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日本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述了1945年至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日本人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感人事迹,是对中日关系历史篇章的重要补充。
  ●《永远的邻居——人民日报对日报道文选》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人物报道为主线,是从1972年到今年的30年间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的文章中选编的。文章作者既有普通记者,也有巴金、冰心等中国文坛大家和井上靖、平山郁夫等日本文化名人。
  ●《中国驻日记者的视觉手记》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该书的中日新闻事业促进会是由1964年以来中国媒体派驻日本的150多名记者组成。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他们把自己珍藏的部分照片披露于世,并配以短文结集成书。  (于山)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 冯昭奎
  与日俱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经济往来已有50年的历史。自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的30年间,在两国政府推动下,中日经济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包括产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相互直接投资、金融合作、环保合作、日对华政府开发援助、经济知识交流与政策协调等在内的多领域关系和包括从中央到各级地方及开发区,从官方、半官半民到民间的多层次关系。
  在贸易方面,中日贸易额从1972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877.5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80多倍。1993年至200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直接投资方面,截至2001年日本向中国投资企业达22370家,累计协议金额约441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约327亿美元,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日本企业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在华日资企业产品大量返销日本,又促进了中国价廉质优的纺织品与服装、机电类工业品的对日出口。这种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正在更高层次上展现。
  截至今年7月底,日本政府累计向我国承诺提供28292亿日元贷款,安排建设186个项目,我国实际使用日本政府贷款约19000亿日元,约90个项目建成投产。日元贷款一方面促进了两国贸易和有助于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对扩大两国经贸合作起到了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扩大国内市场而对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做出了间接贡献。发展经贸合作是给双方带来好处的“双赢”事业,日本对华ODA(政府开发援助)同样起了重要的作用。
  互补互利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充分证实了两国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和“互需性”(互有需求)。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首先成为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良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日本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以及轿车等耐用消费品的对华出口正在明显增长。
  从两国经济关系发展的效果看,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扩大两国先进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两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之,立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中国人,积极肯定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和进一步发展两国经济关系的重要意义。
  从宏观经济看,在日本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对华出口动向正在成为左右日本景气的重要因素。总之,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已给中日双方都带来了巨大好处,中日经济关系已经成为整个中日关系中最活跃的部分,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这个事实本身成为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最有力驳斥。
  放眼未来
  现在,信息产业界的人喜欢讲solution(解决方案),如何使中日经济关系在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两国经济各自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值得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发展两国间的金融、货币合作以促进日本雄厚的民间资金与中国大发展的机会的结合(这被称之为“中日经济互补性的最突出方面”),缓解汇率波动对两国经贸关系的负面影响并预防潜在的金融危机;在加强两国大企业之间的合作的同时重视加强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两国民间企业能充分取长补短的实业模式;设计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与民间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的巧妙组合等等,有可能成为促使中日经济关系发挥双赢效果的思路。同时,也要将中日经济关系放到东亚地区来考虑,通过发展两国合作来推进东亚地区合作,不仅力争双赢,而且力争多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日两国都是“改革中国家”,今后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系于两国改革的进展:改革的滞后可能对两国经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诱因;改革的进展则可能导致两国经贸与两国改革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从而对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在东京体味三十周年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
  中日邦交正常化走到了“而立之年”。30年的风雨历程有太多的体验,使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中日关系的现在和未来。
  邦交30年的岁月只是历史的一瞬,是无数的“现在”铸成的历史。基于对历史的继承和对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期待,两国官方和民间都在这个重要年份举办各种活动。以2002“中国年”、“日本年”实行委员会为代表,政府和民间的纪念活动一年之内达200项,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尚无先例。随着邦交正常化纪念日的临近,日本各地及媒体的报道气氛日浓。万余日本国民和百名国会议员聚会北京,与中国人民共同出席和平友好大会。正如桥本前首相所说,这么多的政治家同访一个国家,这在日本对外关系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日本国民对发展日中友好的热情,显示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广度与深度。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经历了民间开路,以民促官,官民并举,水到渠成的历程。抚今追昔,人们更加怀念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不能忘记数十年如一日为两国的友好而奔走的友好团体和热心人士。
  早在新中国诞生的当月就成立的日中友好协会,为两国的友好鼓动呐喊超过半个世纪,今年组织了多次纪念活动。记者8月份在友协本部看到,村冈久平理事长等事务局成员正冒着酷暑,为率领日本太极拳和乒乓球青少年代表团访华做准备。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为日中贸易牵线搭桥数十载,理事长中田庆雄的办公室里,悬挂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领导人与日本友人会见、交往的照片,这是“国贸促”在中日经济交流中留下的巨大足迹。
  日中协会是日本的一个专事日中政治关系的,由政治家和外交、学术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在中国人民的朋友、已故冈崎嘉平太等先生的倡导下,为了表示对过去侵华战争的忏悔和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实践,该协会从1986年至今每年都组织日本人士前往南京植树,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牺牲者,做“绿色的赎罪”之行,他们相信“绿色是全生命之元,世界和平之力”。现任理事长白西绅一郎拿给记者看他们刚出版的第十六部《绿色的赎罪》访华文集,上面记录着日本人士的良知。
  那些并不知名的普通日本人,也尽自己所能,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与理解默默奉献。对于日本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反华噪音,前天一位叫铃木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别看日本国民嘴上不说,他们心里对过去的侵略战争是清楚的,他们对与中国友好是真诚的,切不要相信某些人的乱语胡言。”见到这些当年的小伙子而今白发满头的友好人士,听着那些普通日本人的真心话语,禁不住眼角阵阵发热,他们代表着日本人民的良知,是使日中关系健康发展的脊梁。
  回眸邦交正常化30年,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和日本的社会也今非昔比。记者时隔10多年再赴日本常驻,深感日本社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中日关系也从“热烈干杯”到求真务实,从客气拘束到坦率直言,在相互间的交流、碰撞、融合中,进入了比较冷静地看待对方的时期,两国关系在“三十而立”之年正在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曾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友好人士有许多退居幕后或辞别人世,中日友好事业的传承面临新的课题。尽管有一代代的人事更替,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曲折,但始终不变的,是两国人民对友好的坚定信念。
  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和日本比邻而居,源远流长的交流,近现代史上正反两个方面深刻的经验教训,使中日两个民族的关系非同寻常,“中日友好”有着特殊的含义。日本朋友说,21世纪是理解与交流的世纪,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极为重要,睦邻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惠及亚洲及世界,应该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的未来,宜相亲相倚,莫相轻相疏。
  邓小平曾经指出,“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中日友好不能变也不会变。”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人们在重新体味老人家这句话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