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险胜也是胜
  ——德国大选结果评析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9月22日举行的德国联邦议院第十五届选举的结果于23日凌晨揭晓。社会民主党获得251席,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两个姊妹党(简称联盟党)获得248席,绿党获得55席,自由民主党获得47席,民主社会主义党获得两个直选议席,但该党得票率低于进入议会的5%的界限,因此无权组成议会党团。这样,德国第十五届联邦议院就形成两大党和两小党的四党格局。目前执政的社民党和绿党早就表示继续结盟的意向,它们在新一届议会中合计拥有306个议席,超过议席总数603个的一半。因此,施罗德和菲舍尔这两驾马车将继续联合执政。
  尽管各民意测验机构和各方政治观察家都预言两大党的得票率将非常接近,但谁也没料到,选举结果竟如此富有戏剧性:社民党和联盟党这对政治冤家的得票率完全相同,都是38.5%。而恰恰是这个戏剧性的数字说明了不少问题。这个数字对社民党而言,意味着其声望的下降,它丢失了2.4个百分点的选票和47个议席;对联盟党则意味着它正在东山再起,因为它增加了3.4个百分点的选票和3个议席。社民党虽然赢了,但赢得很险。有的报纸以《联盟党获胜,社民党出任总理》这样幽默的语言做头条标题,道出了真正的输家和赢家以及输家却侥幸留任的微妙关系。
  社民党虽胜犹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4年前上台时许下的降低失业率的诺言没能兑现,在经济政策方面未迈出革命性步伐。在它上台的头两年,由于国际环境有利,德国经济增长率曾分别达到1.8%和3%,就业也因而增加了50万人。但对事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如国家管制过多、企业对职工福利负担过重、单位工资成本过高等都未从根本上触及,仅做些修修补补,错过了经济增长时期改革的大好时机,以致在去年世界经济下降、“9·11”事件发生后,失业率重新上升。而且又恰恰在竞选之时,失业人数达到400多万,回升到施罗德上台之初的水平。这对社民党的连任十分不利。因此,联盟党猛攻社民党的就业政策。而联盟党之所以推举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贝尔为总理候选人,正是利用巴伐利亚的经济发展较好,力图在选民中树立施托伊贝尔是经济行家的形象。从今年年初到8月,在民意测验中联盟党一路领先。
  施罗德在最后关头避免了失败得益于三件事。其一是8月上旬发生的大水灾。施罗德不仅亲临现场视察,而且迅速采取财政措施,安定了人心,显示出他在紧急状态下的理政能力;其二是在美国打算发动对伊战争之初,施罗德就斩钉截铁地表示了坚决反对的态度,顺乎民心;其三是与施托伊贝尔的两次电视辩论,施罗德的个人魅力显然胜后者一筹。所有这些,使得一直动摇于两者之间的选民在最后关头选择了施罗德的社民党。民意测验专家们认为,尽管选民对施罗德有所失望,但同时又认为,一个他们所熟悉的施罗德毕竟比未知数施托伊贝尔更让人放心。此外,还应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政治传统保守的巴伐利亚州的政治家从未在联邦一级竞选成功。当年的巴伐利亚州州长弗兰茨·约瑟夫·施特劳斯虽在世界上都有些名气,但当联邦总理的夙愿却始终没有实现。
  其实,这次大选真正的胜利者是绿党,其选票一举增证法加近两个百分点,议席增了8个。绿党领袖、现任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说,绿党已成为德国第三大党。绿党的上升不能单从菲舍尔的个人能力和魅力来解释,尽管他始终是深孚众望的政治家。自4年前绿党首次入阁以来,存在多年的党内“现实派”和“理想派”之争渐趋平息,以菲舍尔为代表的“现实派”占了统治地位,实现了党内团结。今年的德国水灾提高了多年来大声疾呼保护环境的绿党的声望,其主张更加深入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绿党坚持与社民党结盟的决心挽回了社民党的颓势。因此,此间舆论认为,绿党在下一届联合政府中的分量肯定会增加。
  施罗德总理23日表示,多数就是多数。险胜也好,大胜也好,毕竟是胜。但是,警钟已向主要执政党社民党敲响。新一届联合政府面临着艰巨的、并且必须见成效的改革,特别是在经济与就业问题上要有所作为。
  (本报柏林电)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倒萨”证据抛出之后
  本报驻英国记者 史宗星
  24日上午8时,英国政府按预定计划公布了“倒萨”证据,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安全的“罪证”报告。报告共55页,图文并茂,是布莱尔首相一段时间以来亲自操心费神的结晶。报告指控说,伊拉克从未放弃制造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计划,储藏了20枚射程为650公里的萨达姆式导弹,可携带生化武器弹头;伊拉克正在实施一项制造核武器的计划,且试图从非洲获取铀原料;另外,它还在研制一种新型导弹,整个中东地区、希腊和土耳其都在其射程内……
  布莱尔为报告写了序言。他说,伊拉克一直隐瞒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真相,而且从以往联合国对其进行武器核查中汲取了教训。因此,即使恢复对伊的武器核查,萨达姆肯定会设法尽量掩盖事实真相。布莱尔是在暗示,尽管伊表示了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对其武器重新核查,仍不可能消除萨达姆造成的威胁。
  报告公布的头天晚上,布莱尔在唐宁街10号开了两个小时的“特别内阁会议”。会上,所有内阁成员都阅读了报告。布莱尔把萨达姆的“罪行”数落了一遍,并找了几位对他的伊拉克政策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大臣进行了“一对一”的谈话。散会时,一直强烈反对对伊动武的大臣肖特女士说,会开得很好,内阁达成了一致。
  内阁会议后,布莱尔对这份报告的“说服力”似乎更充满自信。他通过发言人说,该报告“将拆穿伊拉克所说的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表明来自萨达姆的威胁“是现实而严重的”,以往联合国实行的遏制政策已不奏效。发言人说,布莱尔希望联合国在处理伊拉克威胁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但也强调英国对伊无视联合国决议的行为不会置之不理。
  报告赢得部分人的欢迎和支持,有人称,报告提供的证据具有“权威性”。保守党领袖邓肯·史密斯公开表示支持。他说,报告表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英构成了“潜在威胁”,“当所有其他努力失败后,战争应是最终选择……”但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领袖查尔斯·肯尼迪却警告说,在没有联合国授权和国际社会支持的情况下,贸然对伊采取军事行动“将在国际事务中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他认为,目前所有的努力应集中于让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的问题上。他奉劝布莱尔要维护英国的道德威信,维护英国议会和联合国的权威。
  在辩论会上,有数十名工党议员坚决反对对伊动武。工党女议员黛安·阿博特把报告称为“受了潮的爆竹”。她说,报告“不过是把已经公开的信息重新加工组合而已”,“看来更像一场公关表演”。另一位工党议员乔治·加洛韦则把报告称为“虚构的故事”。在独立电视台当天举行的访谈会上,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报告提出的证据“不足以构成对伊开战的理由”。
  这份报告获得了大西洋彼岸布什总统的好评,他称,这是英国政府支持美国立场的表现。但报告激起了伊拉克人的极大愤怒,伊外长萨布里说,布莱尔提出的证据全是“谎言”。俄罗斯外长也认为,英国抛出这一报告是为了“轰动一时的宣传”,伊有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有国际专家研究后才能下结论。
  此间舆论评论说,报告虽在议会赢得了“谨慎支持”,原来意见分歧的内阁至少表面上表现出“一致”,但报告“并没能完全说服公众”。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多达70%的受访者反对英国在无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动武。25日的《独立报》指出,萨达姆有能力生产某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毫无疑问的,但值得思考的是,他目前究竟有没有动机使用这些武器攻击西方国家或这些国家的盟友。BBC的报道则说,一些反战团体和组织本周末将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在即将召开的工党秋季大会上,布莱尔也会遭到党内反战情绪的强烈冲击。
  (本报伦敦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朱镕基会见丹麦企业界人士
  本报哥本哈根9月25日电 记者张勇、刘仲华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今天在哥本哈根会见了丹麦工业联合会企业家代表。
  朱镕基说: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丹经贸合作有了很大发展,丹麦企业在很多领域已成为中方的合作伙伴。目前,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我们欢迎丹麦工商界朋友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扩大对华贸易和投资。只要双方真诚合作,中丹经贸合作将不断向前发展。
  丹麦工业联合会主席克里斯钦森称赞中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度评价丹中两国企业界建立起来的密切合作关系,强调丹麦企业界对中国市场期望很大,希望丹中互利经贸合作不断扩大。
  会见时,朱镕基还就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能源和环保政策以及中欧、中丹经贸合作关系等问题回答了丹麦企业家的提问。
  同日,朱镕基还亲切会见了丹麦马士基集团董事会主席穆勒。
  当晚,朱镕基会见了中国驻丹麦使馆工作人员、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第3版(国际)
专栏:

  布什将派特使访朝
  新华社华盛顿9月25日电 美国白宫发言人弗莱舍25日宣布,美国总统布什计划在近期派遣一名特使访问朝鲜,以恢复中断近两年的美朝有关安全问题的对话。
  弗莱舍说,布什已经打电话给韩国总统金大中,通报了他的这一决定。他说:“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与北方的对话取得真正进展取决于全面解决有关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其中包括北方拥有和追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弹道导弹问题。”
  据布什政府一位要求不披露姓名的官员说,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很可能担当特使重任。
  美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当天说,美国务院负责朝鲜事务的官员和朝鲜驻联合国代表23日和24日曾就此事在纽约进行了两天的会谈。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国与印尼举办首次能源论坛
  两国签署液化天然气供销协议
  据新华社登巴萨(印度尼西亚)9月25日电(记者翟景升)首次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能源论坛25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印尼总统梅加瓦蒂分别发来贺电和贺信,对两国能源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双方还签署了关于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当天,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首次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能源论坛开幕式上所作的主旨发言中认为,在过去的10多年里,经过双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与印尼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曾培炎说,2001年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印度尼西亚,两国政府在设立能源论坛,促进双边能源合作方面达成了共识。今年3月,梅加瓦蒂总统访华,双方正式签署了《关于成立能源论坛的谅解备忘录》。这一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政府主管部门将在能源领域展开全面的对话与交流,必将推动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曾培炎认为,展望未来,两国在能源的合作潜力巨大。首先,不断加强的两国友好关系特别是双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为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二,两国在能源技术、管理和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加强合作有迫切的要求;第三,两国巨大的能源市场,为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呈现适度发展的趋势。而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之一,能源市场潜力很大。活跃的市场,必将为双方能源企业合作提供更多的商机。
  据新华社雅加达9月26日电(记者翟景升)中国和印尼26日在这里签署了一项由印尼巴布亚地区唐谷项目向中国福建省每年提供26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长期合作协议。
  中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以及印尼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部长普尔诺莫出席了签字仪式。
  曾培炎在签字仪式上发表讲话说,这一协议的签署以及刚刚结束的中国—印尼能源论坛首次会议表明,两国在加强能源与其它领域的互利合作方面大有可为。
  唐谷项目将于2003年启动,并于2007年开始实施,协议期为25年。这个项目是印尼对外出口的第三个液化天然气系统设施。


第3版(国际)
专栏:

  迟浩田与菲国防部长会谈
  据新华社马尼拉9月26日电(记者杨忠毅)正在此间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26日与菲律宾国防部长安赫洛·雷耶斯举行正式会谈。双方一致同意要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会谈中,雷耶斯说,菲律宾致力于发展菲中两国健康、稳定的关系,重视在南海地区保持和平与稳定,愿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菲军方将同中方共同努力,开拓两军合作的新领域。他重申,菲政府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
  迟浩田说,近年来,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了经常接触和频繁互访,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特别是两国领导人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菲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同菲律宾的友好关系,始终着眼两国关系的大局,坚持维护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他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愿与菲方一道,为全面发展中菲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而继续努力。他还对菲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表示赞赏和感谢。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王春贵和代表团成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梁光烈上将等参加了会谈。
  迟浩田一行是应雷耶斯的邀请于25日晚抵菲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的。


第3版(国际)
专栏:

  莫总统会见何厚铧
  据新华社马普托9月25日电(记者刘彤)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25日在这里会见了来访的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对澳门努力发展两地传统关系表示赞赏,并表示愿积极支持双方开展经济合作。
  希萨诺总统在会见时强调,莫桑比克重视澳门与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何厚铧说,澳门希望利用与葡语国家之间的历史渊源,进一步拓展双方在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合作,使中莫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更上一层楼。会见结束后,何厚铧与莫桑比克外交与合作部长西芒签署了双边会谈纪要。此外,双方还签署了澳门IHG国际重要集团与莫两家企业在医药方面进行合作的协议。
  何厚铧是应莫桑比克政府的邀请率特区政府代表团于22日抵达这里对莫桑比克进行为期4天访问的。


第3版(国际)
专栏:

  因恶性交通事故
  六名中国工人在约旦遇难
  据新华社安曼9月25日电(记者蒋少清)约旦警方25日宣布,约旦伊尔比德省当天上午发生一起恶性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14人受伤,伤亡人员均为在约旦打工的中国工人。
  事故发生在伊尔比德省哈桑工业区。一辆接送南益制衣厂20多名中国工人上班的中巴在行驶途中强行超车,结果与对面驶来的一辆大货车相撞,中巴翻下路基,6人当场死亡,另有14人受伤,其中11人是轻伤。
  据新华社安曼9月26日电(记者蒋少清)中国驻约旦大使陈永龙26日前往医院看望25日在约旦伊尔比德省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受伤的中国工人。陈永龙希望他们安心养伤,并祝他们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据医生介绍,目前14名伤员中仅有1名伤势较重。医生已给他做了脑颅手术,手术后情况稳定。其余伤员均无生命危险,很快就能痊愈。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军围剿车臣非法武装
  据新华社莫斯科9月26日电(记者谢荣)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26日凌晨对潜伏在邻近车臣的印古什共和国山区加拉斯基镇附近的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进行了围剿。到目前为止,联邦军队已打死车臣非法武装分子58人,抓获俘虏5人。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英轰炸伊巴士拉机场
  新华社巴格达9月26日电(记者王波)据伊拉克国家卫星电视台26日报道,美国和英国的战斗机当天凌晨轰炸了位于伊南部的巴士拉国际机场,炸毁了机场的雷达系统。
  报道说,美英战斗机是在零时45分开始轰炸的。机场的雷达系统和指挥控制大楼遭到了破坏,但目前尚无人员伤亡的消息。电视台称,美英轰炸巴士拉机场是“违反国际民航规则的恐怖主义行动”。
  据官方的伊拉克通讯社报道,美英战斗机25日还轰炸了伊南部的两个省,并炸毁了那里的民用和服务设施。1名伊拉克平民在轰炸中受伤。报道说,伊拉克防空部队和地面部队对来犯的美英战斗机进行了猛烈反击,迫使其逃离伊领空。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英以保护北部地区的库尔德人和南部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为由,在这两个地区分别设立了“禁飞区”,几乎每天派飞机巡逻,并时常以美英战机遭伊防空部队攻击为由,轰炸伊拉克的军事和非军事目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