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
分析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9月6日、9月20日、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京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地区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温家宝指出,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认真总结进入新阶段以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经验,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部分省区市分管农业的负责同志,部分市县委书记,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专家出席了座谈会。大家集思广益,就今后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马忠臣、杜青林、马凯、王春正、段应碧等。


第4版(要闻)
专栏:

  姜春云在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座谈会上强调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本报西安9月24日电 记者傅旭报道:由全国人大农委、全国人大环资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的“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座谈会”在陕西省延安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应邀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受到了全国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成为激励和动员各级各地各行业加强生态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在“批示”精神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批准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作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决定。5年来,不仅陕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陕北地区绿色植被明显扩大,全国的生态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内陆河生态恢复和重点地区封育保护,包括在塔里木河、黑河流域和扎龙湿地实施生态调水工程,有效遏制了沙化、荒漠化的扩展。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林草植被重建和恢复的步伐明显加快。
  姜春云说,今天重温江总书记“批示”精神,回顾5年来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实践,备感亲切。“批示”对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做法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深刻分析了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沙化荒漠化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文化落后的根源,明释了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演化成荒漠之地的千古疑惑。既提出了治理沙化、荒漠化的宏伟目标——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又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循和坚持的方针、原则和路子,创造性地揭示了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繁荣文化的辩证关系,是一次认识论上的飞跃。我们学习贯彻江总书记重要批示,一定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增强防治水土流失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再造秀美山川的决心和信心。
  姜春云指出,从实现建设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显著成绩,还只是良好的开端。2001年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沙化土地面积还在继续扩大。我们务必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按照江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总结治理沙化、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探索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再造秀美山川的步伐。首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真正把生态建设作为沙化、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尽快改变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求发展的落后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正确处理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认真制定和实施防沙治沙规划,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体制和机制,调动广大农牧民和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治理的重点、模式和方法。坚持依法治理,把生态建设纳入法制轨道。
  姜春云强调,加强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秀美山川,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面向未来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伟大事业。回顾过去,我们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今天,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根治恶化的生态环境,则是又一次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革命,其重大深远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姜春云还出席了在这里举行的陕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启动仪式,并考察了延安市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进展情况。
  今天启动的陕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包括延安、榆林两市,土地面积8.0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6.44万平方公里,年均入黄泥沙达7亿吨。这个地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地形地貌在西北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在此建设示范区既是防治黄河洪水泥沙灾害的重要举措,又能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高德占、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陕西省代省长贾治邦及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陕西省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第4版(要闻)
专栏:

  唐家璇与埃及外长通电话
就当前中东局势和伊拉克问题交换了看法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9月23日,中国外长唐家璇应约与埃及外长马希尔通电话,双方就当前中东局势和伊拉克问题交换了看法。
  唐家璇阐述了中国对以巴局势的立场,表示中国政府对近来以巴局势再度紧张十分关切和担忧,呼吁以色列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声,尽快解除对阿拉法特总统官邸的围困。
  关于伊拉克问题,唐家璇指出,伊拉克问题应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中国希望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尽快返伊工作,安理会应根据核查结果,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结论并考虑下一步行动。
  马希尔感谢并赞赏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上述立场。


第4版(要闻)
专栏:

  李铁映率中共代表团离京赴蒙古、韩国访问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应蒙古人民革命党和韩国政府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今天上午离开北京,开始对蒙古和韩国进行友好访问。
  陪同出访的有: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等。


第4版(要闻)
专栏:

  贾庆林会见越南客人
  据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李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今天在这里会见了由越共中央委员、河内市委常务副书记、河内市人民议会主席冯有富率领的河内市人民议会代表团一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公布实施《基本法》第23条咨询文件
  董建华说,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家的共同责任
  本报香港9月24日电 记者刘光金报道: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今天上午通过决定,就《基本法》第23条有关危害国家安全七种罪行进行立法咨询,咨询期为3个月。
  行政长官董建华在行政会议结束后发表了谈话。董建华说,实施《基本法》第23条的立法咨询文件是特区政府长期研究、广泛收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后的成果,是在现有的法律和普通法的基础上立法,这些建议是完全符合《基本法》、人权法,和适用于香港的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
  董建华说,香港《基本法》第23条要求特区政府为国家安全自行立法。我们是有这个责任立法的。事实上,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家的共同责任。需要特别指出,我们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落实的基石。
  香港特区政府今天公布了实施《基本法》第23条的咨询文件。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在下午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基本法》第23条的目的是保障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和国家安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道义上及法律上的责任实施该条款。
  叶刘淑仪说,每个国家都有法律保障这些基本的国家利益,而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肯定有责任自行立法保障国家安全。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区政府就实施《基本法》第23条“自行立法”,这就是说内地有关国家安全的法例不会伸延至香港。香港特区政府可根据《基本法》的需要、对国家安全要求的评估及其他司法管辖区类似的法例,来制订立法建议。将来制定法例的模式,最终将由香港特区立法会决定。
  叶刘淑仪指出,《基本法》第23条列出的罪行属于针对国家罪行,鉴于这些罪行对国家的基本安全可造成的威胁,属于极度严重罪行。正因如此,虽然这些罪行很少发生,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法例将这些罪行刑事化。
  对于就《基本法》第23条立法可能对现行权利和自由带来负面影响的关注,叶刘淑仪指出,很多国家,包括最自由的民主政体,都有法例阻吓、惩罚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而这些法例并没有被指违反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叶刘淑仪说,在制定建议以实施《基本法》第23条时,政府决定尽量利用现行条例,并确保其所有建议能符合适用于香港的国际人权公约。现时香港人享有的权利、自由及生活方式将不致因实施这些建议而受影响。
  叶刘淑仪随后详细阐释了特区政府提出的立法建议,并回答了记者的有关提问。


第4版(要闻)
专栏:日新月异看神州

  吉林省长春市在抓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长春市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图为改造后的长春亚泰大街。
  本报记者 刘 龙摄


第4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六大 喜看新成就

  陈至立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系列报告会上指出
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本报北京9月24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中央宣传部、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今天上午在京举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第六场报告会。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关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她说,经过长期努力,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01年招生558万人,是1988年的2.5倍。少数民族在校生已达到1949万人,比1988年增长40%。
  陈至立说,13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64万人,是1988年的2倍。成人教育进一步满足了各种教育需求。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培养了4500多万毕业生。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快。陈至立说,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98年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是1988年的5倍。1999年到2001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翻了一番。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4%,高考录取率由1998年的36%提高到58%。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共培养了近1200万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
  陈至立说,近年来,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211工程”在“九五”期间完成了对79所高校和两个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科研网和高校文献保障系统)的验收,实际完成建设资金108亿元,带动了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经费从199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发表的论文占全国的60%。高校在科技创新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至立介绍,13年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学校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1993年以来,对500多所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在317所高校开展了校际间合作;先后将708所高校合并组建为302所多学科或综合性的高校。通过改革,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高等教育向人口较多的地市级城市延伸,布局更加合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就业制度等改革不断推进,进一步完善了以“奖、贷、补、助、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近几年来,还通过财政拨款、国家奖学金以及“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有效地资助了家庭困难的高校学生。与此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陈至立指出,1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心下,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到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436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是进行此项指标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陈至立指出,过去13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针;党中央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增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实际出发,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顺利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陈至立强调,教育战线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五三一”重要讲话和《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今天的报告会由中宣部副部长胡振民主持。在京党政军机关和中央金融、企业系统司局级干部7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