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自然之窗

  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王志伟
  一种叫白头叶猴的灵长类动物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它们美丽、珍贵而奇异。近年来,科学家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颂歌。
  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石教授这样介绍白头叶猴:“它们是山间的美丽精灵,可是中国的‘国宝’啊!当今世界仅中国独有,中国仅广西有,广西也仅有约700只。”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动物学家研究表明: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同时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大熊猫。
  1953年被发现的白头叶猴性情温和,乖巧可爱,主要分布在由明江、左江和十万大山围成的狭小三角地带内。20世纪60年代,它们分布区的总面积还有500多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除了在崇左和扶绥两县的小片石山中以外,其它的地区已很难看到它们了。
  “在白头叶猴仅有的这块生存空间,生态环境脆弱,较为贫穷落后,历来‘靠山吃山’的当地农民曾毫不在乎地捕杀猴子、打鸟、捉蛇、上山打柴,以此作为生活的重要来源。”潘文石说。白头叶猴和人类共有一个生态家园,在石山和农田的过渡地带生长着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植物,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类的一些行为却破坏了这种宁静与平衡。
  和谐共处不是梦
  人类与白头叶猴可以和谐共处吗?答案是:可以。
  在崇左弄官的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潘文石教授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96年的时候,一个当地农民给我送来一只受伤的白头叶猴,我很感动,但是我对他说我不能给他金钱的回报。如果我给他钱,那就会造成一种误解,让人们认为白头叶猴可以换钱,我们所期待的是一种环保意识的真正改变,我们所盼望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潘文石说:“我们过去‘保护动物’的做法,常常是把人从保护区迁走,这样做对有上万人口居住的崇左弄官来讲,很难行得通。我常常想,人和野生动物不应该是敌对体,完全可以融洽相处。”
  近年来,崇左县政府帮助农民兴建了沼气池、饮水池;糖厂给农民发放甘蔗良种、化肥及良种补贴,并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目前,种植甘蔗给农民们带来的收入已足够他们的日常开支;在当地,大多数农户已经用沼气代替了薪柴。
  如今,白头叶猴可以肆无忌惮地跑到山脚觅食,不会再有人伤害它们。潘文石说:“我们对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白头叶猴进行了一项统计,猴子的数量由1998年3月的147只增加到了现在的250只。”
  世界的“宝贝”未来会更好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国际灵长类保护大会上,白头叶猴首次被列入世界上25种最濒危、最需要保护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同时被列入其中的还有金丝猴,白头叶猴的保护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白头叶猴,在崇左县白头叶猴比较集中的弄官地区,潘文石和他的研究生们已经在那里进行了近6年的研究,潘文石日前公布了他的初步研究成果。
  最近,潘文石主持的生态保护主题公园——崇左县生态公园正式开放,已经迎来第一批中外游客。广西林业局的官员介绍,每天进入生态公园的人数会受到严格控制,观看地点也在远离白头叶猴居住的地方。生态公园的开放必将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争做绿色卫士 创建绿色文明
曲格平
  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陈寿朋教授倡议,中国·内蒙古沙尘暴研究治理促进会与团中央、国家林业局共同发起并组织编写的《生态道德教育读本》一书,即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加强环境保护,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际行动。
  回首历史,可以看到,15世纪是“人”被重新发现的世纪,20世纪则是“自然”被重新发现的世纪。如果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人从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话,那么,环境保护运动,则是自然从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留给人类的最大的精神遗产,就是自然价值的重新确立以及人类给予自然应有的关怀和尊重。
  对一个国家而言,环境是全民族的共同财产,保护环境符合全民族的共同利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洁净的清水;我们每一个人也有权利享受林上的清风,欣赏山涧的明月。同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使大好河山永不褪色,世代相传。
  保护环境是一种义务,我们必须偿还我们的前人直至我们这一代人对环境所欠下的累累债务;保护环境也是一种回报,我们必须以我们的良知来报答自然所给予我们的养育之恩;保护环境又是一种责任,我们必须以我们的爱心来保证子孙后代都能共享大自然的惠泽和福祉。
  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然环境不是人类欲望的函数,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自然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我们不要忘记自然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泽,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人类来说都是生死攸关。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命运已紧密交织在一起,就如同心灵和躯体一样密不可分。今天,人类不能再以一个征服者的面目对自然发号施令,而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更需要人类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人类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以便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注:本文是作者为《生态道德教育读本》所作的序言。)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北京协和医院的“倒数第一”
阎 虹 段文利
众所周知,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医学上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而今,协和医院却创造了一个北京市“倒数第一”:实行“总量控制”3年来,该院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例由1999年—2000年的平均45.54%,降为2001年—2002年上半年的平均41.74%——这一比例在北京市同级医院中创下了最低纪录,在全国特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也属少见。
  药品费用所占比例较低是协和医院的老传统。该院将药品费用所占比例视为整个医疗工作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医院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正确的诊断是用药的前提,先进的设备和娴熟的技术和分级医疗、分级手术的管理制度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误诊率和手术感染率。
  协和医院以多种形式培训临床医生,要求严格执行处方规定用量、合理用药。住院医师工作在医疗第一线,他们用药是否合理,对整个用药水平影响极大。协和医院从住院医师训练起就强调用药要针对病情、要分级用药;而各级医师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也养成了规范用药的习惯。
  抗生素是医院常用、使用量大而使用金额最多的药品。而协和医院在1999年—2001年3年内,其平均使用抗生素的金额只占总金额的20%左右。医院设专门的委员会制定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3年来抗生素使用金额平均增长率控制在6.9%左右。
  充分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严把药品准入关。协和药事管理委员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严格执行新药(新剂型)进院的规定,在决定新药进入医院时,一贯采用学术讨论、公开投票的科学管理方式。
  协和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委员会在“质量第一、价格合理”的原则下,3次招标采购的中标候选品种中的GMP及知名品牌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招标机构,中标药品价格平均下降16%左右,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民”。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寻找双赢的环保之路
  ——访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郝克明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也是最早与中国开展环保合作的国际民间环保组织。前不久,在北京WWF驻中国办事处,记者对WWF驻华现任首席代表郝克明(Jim Harkness)先生进行了专访。
  卓有成效的合作
  WWF的会徽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而该组织与中国的合作,就始于大熊猫的保护。早在1981年,WWF就与中国开展大熊猫保护。1996年,WWF在华正式成立分支机构,至今已有物种保护、环境教育、湿地保护、森林恢复等8个大项目组,开展具体项目达30多个,与中国开展的环保合作可谓卓有成效。
  1993年,WWF与原国家林业部在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基础上制定的《大熊猫与栖息地保护计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并付诸实施,使大熊猫保护区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目前的33个,保护区面积翻了一番,所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
  在WWF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国家林业局在2002年国际湿地日的这一天将14块国家湿地作为献给地球的礼物,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的名录,成为国际重要湿地。这对中国湿地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环境教育领域,WWF与教育部合作制定的《全国环境教育指南》,更成为全国大、中、小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注重实效 力求双赢
  郝克明端着白底蓝花的陶瓷水杯,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与记者侃侃而谈。他说,WWF在中国的环保项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一贯倡导的“参与式保护模式”。
  郝克明举例说,1998年以来,在长江流域开展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生态重建中,WWF协助地方政府发起长江湿地保护计划。他们除了设身处地向当地农民讲解“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重要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坐下来与农民一起探讨“退田以后靠什么吃饭”。他们了解到,许多农民早就想搞网箱养鱼、养猪或生态旅游,但不是缺资金,就是没经验。针对这些实际困难,WWF与当地政府一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双退”工作进展顺利。“现在好了,政府的目标实现了,农民退田后的生计也解决了,大家都高兴。”郝克明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如今长江发洪水,那些从垸里退出来的农民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湿地也恢复得很快。
  “当然,重要的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而在于计划的可行性和取得的实际效果。”郝克明告诉记者,“我们从来不主张闷在办公室里看着地图做计划,而是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究竟要保护什么,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存在什么实际困难……然后,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郝克明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兴趣。而喜爱大自然的父母又影响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他先在美国纽约州的威斯康星大学主修生态学,在意识到环境保护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后,他又到康奈尔大学攻读社会学并获得硕士学位。他不仅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对中国的风土民情也十分熟悉。每当周围的同事和朋友这样称赞他时,郝先生总是谦虚地微笑着说:“我对中文的掌握和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一直在学习。”
  这种入乡随俗、虚心好学的态度,恐怕也是WWF在中国的工作卓有成效的原因之一吧。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口天地

  酒泉探索计划生育新路
  本报讯 古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酒泉,早在1986年就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是名副其实的计划生育老先进。去年,该地区又被确定为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
  在综合改革实施过程中,酒泉把满足群众需求贯穿于综合改革的始终。群众迫切需要在优生优育、母子健康、生殖健康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指导和服务,今年地、县、乡筹集2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服务所的建设、设备购置和扩展服务项目。针对近年来城乡不孕症呈上升趋势的状况,地区决定建立不孕症治疗中心,各乡镇建立不孕症夫妇档案,通过纵向合作,为不孕症患者提供方便、及时的治疗帮助。
  酒泉把维护群众计划生育合法权益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他们取消了一孩生育申报程序,将一孩生育证改为计划生育服务证,群众不再履行填表、逐级申报程序,由乡镇计生专业干部主动上门发给服务证。计生部门制定并实行了计划生育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清理并取消了不合理的收费和押金。
  他们把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作为综合改革的主要目的。酒泉把乡镇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上,努力形成县指导、乡服务、村自治、组配合、户参与的管理工作机制。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由育龄群众自己推选宣传员,以加强育龄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牛 元)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首家洁净药房落户302医院
  本报讯 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的国内首家洁净药房日前在解放军302医院投入使用。它的建成,不仅结束了我国没有洁净药房的历史,而且使药品的调配走上了集约化、规范化管理的新路,确保了肝病患者真正吃上放心药。
  302医院作为全军唯一的大型传染病专科医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避免药品在调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二次污染,该院比照国家药品生产阶段(GMP)的标准,着手对药品调配中心进行改造,建成了10万级的洁净药房。
  在硬件方面,他们引进全套网络系统和医用物流传输系统,对药品的分发进行系统管理,改变了过去用医生处方取药的传统方式。在软件方面,该院加强药房配药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要求药品调配人员对药品的摆、发、取进行3次核对。到目前为止,该院药房没有出现过一次药品配发错误。
  (黄显斌 唐明山)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30万元建公园 为了保护4棵树
  周兆木
  近日,笔者在浙江省富阳市环山乡诸佳坞村发现一件新鲜事:该村自己投资30万元兴建古树名木公园,为的是保护村里的4棵古树。要知道,这可是富阳市首个古树保护公园。
  诸佳坞村是个半山区农村,村中有4棵古树:直径80厘米的罗汉松据说是南宋时栽种,乾隆时就有记载,据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直径50多厘米的六角柏相传是清代宰相董诰从日本移栽过来,已有200多年历史,树种在全国少见;两株直径120厘米的雌雄银杏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胡观木介绍,诸佳坞村历史上曾出过一些名人,清代宰相董邦达就曾经在村里教过书。虽然这些历史名人没有给后代留下什么别的宝贵财富,但留存至今的这4棵古树就足以让村民们自豪。尽管他们对这4棵古树呵护有加,但是由于受到病虫害等的折磨,4棵古树的部分枝叶开始枯萎。
  近年来,村民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纷纷向村里提出保护建议。今年年初,诸佳坞村、支两委会顺应民意,提出了“建设生态村,恢复六兴园(即古树名木公园)”的思路。3月份,总投资30多万元的公园开始建设。村里请江苏园林专家设计了公园的图纸,清理了花园池塘,引来了山里活水。村民们给六角柏、罗汉松、银杏等挂上标牌,在树的周围修建护栏。诸佳坞村还制订了古树保护制度,并实行专人养护。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泗滨浮石见天日 古老砭术获新生
  砭术见于《黄帝内经》,位居我国古时并存的砭、针、灸、药四大医术之首。由此可以推断,砭术是金属针广泛应用之前最重要的医疗保健手段。但因砭术所用的器具——砭石资源稀缺,砭术很早就失传了。
  《尚书》中记载:“徐州厥贡泗滨浮磬”,“击石附石,百兽率舞。”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东滕县出土了一套春秋时期的泗滨编磬。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家们终于在鲁西南发现了稀有的泗滨浮石。音乐家范业伟先生在对它的进一步研究中,意外发现此石可以治病。经考证证实,该石就是我国古老砭术的工具——“砭石”。
  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等权威实验室对泗滨砭石进行了近3年的理化检测,认定泗滨砭石有一奇异的能量场,可以用来改善血液循环,有明显的调节高脂血症等作用。之后,有关专家用泗滨浮石反复研制多种形状的砭具,总结出“砭术十六法”,古老的砭术由此获得了新生。
  为了得到泗滨浮石治疗的量化数据,以针灸研究所经络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庄鼎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对北京泗滨砭石技术开发中心研制的泗滨砭石帽进行了科学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人体佩戴泗滨砭石帽可以显著加快甲襞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在戴帽的过程中,这种影响持续存在,人体无任何不适反应。
  日前,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召开科研成果汇报会,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针灸研究所所长邓良月指出,庄鼎教授富有成效的工作,是对泗滨砭石良好保健效果的肯定,是对砭术的肯定。针砭同源,泗滨砭石技术的发掘必将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心脑血管病人的一个福音。
  (秦 秋)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黔金丝猴又名白肩仰鼻猴、牛尾猴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特有的3种金丝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一种,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为有效保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科研人员在加强对其生存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繁殖工作。经过10年努力,已成功繁育8只幼猴。图为人工繁育的小黔金丝猴在吃“早餐”。
杨俊江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有鹤乡之称的辽宁省盘锦市,是东北地区知名的水稻产地,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河蟹养殖基地。“稻蟹共生”的生产模式,不仅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这位盘锦蟹农手持自家稻田里产的河蟹,笑逐颜开。 李 钢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河北省顺平县峨山村村民郝大根,1984年承包了村里的3500亩荒山。他与妻子苦干18年,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绿意葱茏的花果山。图为劳作后的一家人在果树下歇息。 杨世尧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