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论天地

  倾心打造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国家品牌”“国家品牌”
  ——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感言
  贾磊磊
  在华夏大地喜迎丰收的金秋时节,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评选近日在北京落下帷幕,全部15个奖项,共有31部作品和11名个人分别获奖。
  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凡是参评影片必须是获得“影片公映许可证”、并在三年内已经进入影院放映的影片,从而在评选范围上改变了过去仅获得公映许可证即可入选的做法。
  基本评价
  应当说,获奖的十多部故事片代表着一个时期内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它们当中有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独辟蹊径、表现毛泽东早年在韶山建立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毛泽东在1925》;有表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塑造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书记形象的《荔枝红了》;有表现新中国广播事业创业、发展艰辛历程的《声震长空》;有在军事题材中内容新颖、将比武竞技与国际缉毒两条动作线索进行重合书写的《冲出亚马逊》;有以民营企业为原型、意在振兴民族电子信息产业、打破国外行业垄断的《背水一战》;有根据优秀法官尚秀云的事迹进行创造、突出强调道德感化与法理启悟下化解个人怨恨的《法官妈妈》;有表现医生高尚医德的《面对生命》;有以散文化的形式表现当代牧民生活与思想变化的《天上草原》;有反映高原汽车兵生活的《高原如梦》;有讴歌蒙古族民族英雄的《嘎达梅林》。
  评委会一致认为:本届华表奖的评选影片立意新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艺精良。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界具体落实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电影艺术创作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在走向市场化年代里的一次成功的历史性检阅。许多入围影片在制作技术水平上正逐渐与国际电影制作相接轨,与影院的数字化改造相配合,数字技术在电影和电视电影的前后期制作中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使用,使中国电影的观赏性得以不断提高。
  本届参评的主旋律影片,具有非常明显的“突破性”。《毛泽东在1925》不因循前人所表现过的内容,将叙事的视点定位在一个不同以往的历史时期内,集中表现了毛泽东早年的革命生涯;《声震长空》不局限于就历史讲历史的艺术创作方法,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创作中开创了一番新的天地;《冲出亚马逊》,不囿于某种特定的艺术题材的局限,使影片的观赏性大为提高;《嘎达梅林》不沿袭单一的电影艺术样式,以英雄史诗的“笔法”,描写了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传奇的一生;《走出西柏坡》不止于对正面人物的正面描写,片中表现了一位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我军将领,在和平环境中误入歧途的过程……
本届华表奖在军事、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领域显示出整体迈进的态势。在入围的29部故事影片中,军事、战争题材的影片有8部,占所有入围影片的36%,与其他题材的影片相比在数量上处于明显优势。《冲出亚马逊》、《高原如梦》、《血性山谷》这些影片在人物形象上着重描绘普通士兵、普通人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展现他们在非同寻常的特殊环境下的精神历程。影片的叙事视点从过去对军人的“职业化”表述,上升到对主人公人生境遇的酣畅书写,使军事、战争影片的创作超越了它自身的题材限定。军事、战争题材的影片在影像与声音的制作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对于逼真的空间环境和战争情景的营造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冲出亚马逊》赢得优秀电影技术奖就是例证。
  主要旨向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是历届华表奖所遵循的重要评选原则。获奖影片尽管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共同特点是在社会精神的层面上具有“奋发向上”、“砥砺意志”的积极意义,影片所塑造的主人公在肩负着历史责任和时代的使命的同时,随着影片的进程不断完善自我人格,进而使观众在思想精神方面得到共鸣。其次,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在道德伦理的层面上具有一种“劝导”、“抚慰”的心理职能,引导观众以坦荡的胸襟面对人生,提倡宽容、互谅互爱的人生观,体现出电影“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华表奖的权威性集中体现在评选影片所应达到的艺术水准与思想境界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本次参评的有些影片虽然题材不错,但是在剧作、导演、表演等相关范畴上没能达到国家级的艺术水准;有些影片尽管在电影艺术的表述方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获得了国际性的奖项,但离华表奖所一贯秉承的高于个人审美意识之上的思想境界仍有差距,因此只能割爱。
  本届华表奖的评选特别注重对电影的观赏性与市场化程度的认定。强调电影作品要具有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提倡把爱国主义的主题与经典化的电影语言形式相结合,把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与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法相结合,把英雄人物的典型性格与普通人的一般情感相结合。
  没有市场就等于没有电影,一部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影片它的社会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任何一部现在没有观众的影片,都意味着它将永远地失去观众。当今的电影艺术创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与所有的中国电影一样,获奖影片都要面对市场的考验,都要经受观众的评价,这是当前认定一部影片优劣的重要依据。
  创作问题
  评委对获奖影片和参评影片进行认真的艺术分析的同时,也总结了它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不足。比如有些影片在时代氛围的营造上存在着与所表现的当时历史背景不相吻合的问题,使人物的典型性格失去了典型环境的依托,从艺术感觉上间离了观众对影片表现内容的直接认同;有些涉及特定行业的影片在核心情节的设计上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有出入,影响到整部作品的艺术构思的实现;有些影片在表现人物群体的状态时,过于强调了对同一事件的共同感受,而忽视了人对同样一种情绪在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有些影片为了突出主人公在剧情中的重要性,不适当地夸大了他在处理某些具体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其成为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人物,减弱了艺术的可信程度;有些影片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创造明显失度,破坏了影片的总体艺术感觉……
中国古典历史题材的影片在本届评选中“淡出”,令人稍感遗憾,显示出电影创作在这一领域还有待加强。
  目前的电影宣传、评论工作明显落后于创作,特别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电影批评经常处于“缺席”与“失语”状态;有些媒体评论混迹于对海外影片的商业“炒作”之中。作为一种科学化、理论化、专业化的电影评论与批评,应当确立它在传播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寄语
  面对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面对中国电影不断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所有的评委都感到有一种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怀着一种振兴中国电影事业的壮志雄心。
  评选工作结束之时,评委们最为关切的仍然是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纵观世界,曾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仅次于伏特加酒的前苏联电影业如今已溃不成军;曾经以“言情”和“动作”为两大支柱的台湾省电影业在好莱坞的冲击下如今也一蹶不振;欧洲电影在全面市场化的处境中也面临严重的挑战。我们的电影尽管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进行电影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影界上上下下同心同德生产出了一批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得到统一的作品。这些年来,国产影片时常有突破进口大片票房的惊人业绩,中国的电影观众对本土电影依然怀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中国电影依然存在着一个有待开发和拓展的巨大心理市场和商业市场。华表奖作为推进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的积极力量,作为完成国家电影业在新的历史时代繁荣发展的历史动力,必将继续发挥出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甭沉迷“包装”
仲言
重视包装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开放之初,曾有两个特别鲜明的比照,一是我国不少商品由于粗糙的包装,在国际市场上只能卖个次品的价钱;二是出国访问的国人在国外收到的富丽堂皇花花绿绿包装的礼品,可能只是一只低廉的电子表甚至手帕。于是,人们开始领悟到包装的意味,好酒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发生了转变。物质生产领域是这样,精神产品亦如此。文艺界各种精心策划的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和市场炒作应运而生,大家在丰厚的经济收益中,真切地体验到了好的包装可能产生红花绿叶、曲径景幽的神奇功效。
  然而,任何事情总有其特定的限度,当刻意的“包装”替代了主体且日益成为某种虚假的装潢乃至粉饰的时候,“包装”就沦落为某些文化掮客纯粹的商业伎俩。于是乎,《红楼梦》被演绎成大观园里的脂粉轶闻,《水浒》变成了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风流故事;浅薄的三流作品被冠以划时代的里程碑;一场场思想空洞、审美贫乏的大型歌舞被装饰得花红柳绿、奢华无比;不上台面的“以身体写作”者被装扮成“美女作家”招摇过市;本来还算清纯质朴的歌星不惜远涉重洋请人“包装”,隐藏个一年半载重新出炉,让人看到的却是些不土不洋、不伦不类、嗲声嗲气、俗不可耐的形象;还有那些靠着姿色和绯闻不断制造轰动效应的女艺人,充满奶油气脂粉气扭捏作态的小生,以及毫无品位可言,以自谑和贫嘴扮“酷”的笑星们,功夫全在“诗”外;更有甚者,有的将庸俗作时尚、肤浅作高深,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一味沉迷于“包装”,把糜烂之处视若桃花,在华丽的外表下藏匿着许多低级下流的货色,传递给大众的均是些艺术的罂粟,审美的毒药。实际上,此类“包装”已构成对文艺鉴赏大众的虚假欺骗。
  正常的包装是一种有益的艺术传播和促销手段,它是以货真价实为基础的。在思想文化领域,一部优秀作品就是一个不朽的品牌,其标志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致的有机统一。“包装”作为制作精致的一个重要方面,说到底,就是有实力的艺术家和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优秀作品的不可或缺的锦上添花的过程。只有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吻合,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过硬的艺术质量永远是文艺精品的生命。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和过硬的质量,没有对中华民族审美传统和国人精神消费心理的准确把握,一味地贪恋“包装”,企图靠花拳绣腿将那些毫无思想文化功底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东西搪塞给大众,着意为败絮饰以金玉,其结果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你无论包装得多么花哨,打理得多么完美,虚幻的西洋镜总要戳穿,伪饰的大厦总会坍塌,五光十色的泡沫总要破碎。真正的信誉要靠品牌,靠作品说话,舍本逐末地沉醉于“包装”,是不可能创造出文化经典的神话来的。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佳作推荐

  于无声处听惊雷
——《誓言无声》的新追求
王源
  20集电视连续剧《誓言无声》播映后,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为荧屏呈现出一道新的亮色。全剧描绘和展现了一段20世纪60年代鲜为人知的隐秘故事,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进行着一场安全战士与间谍分子展开的殊死较量,在若无其事的外表下深藏着激烈的斗智斗谋和敌我双方的生死交战。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切入手法,塑造了国家安全战线上为国家、为事业、为人民的安全而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集体群像,是一首对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们的激情赞歌。
  《誓言无声》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在传统的题材故事中展示出了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反间谍”、“抓特务”题材的作品,人们并不陌生。但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和震撼力,就在于编导演们站在新的时代的制高点上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新的观照、审视,深入开掘出新世纪里我们的党和国家仍然需要和发扬光大的正义、忠诚、执著、奉献的精神。剧中与“512项目”密切相关的“北京事件”和“专家事件”,不管其案情如何推进、变化,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奉献、共产党员由特殊材料铸成的独有素质和高尚人格始终没有改变,这在当下也是应该继续发扬和坚持的。剧作虽然保持了侦破片扑朔迷离、推理严谨、引人入胜的特点,但这种曲折、复杂、多变,充满新奇、神秘色彩的故事却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编导演们深刻而立体地将特定历史时期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的激烈斗争,将国家安全战线上的英雄们的丰富精神世界和真实的情感经历,进行了诗化的展示。
  《誓言无声》随着剧情的展开,故事的惊险性、情节的冲击力量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全剧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力求使情节的冲击力和情感的震撼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人公反间谍专家许子风与妻子李景是战友,但却离了婚,原因是特殊的职业、严格的纪律与个人情感之间发生了冲突。他与爱女许婉云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表面上的父亲对女儿爱情追求的武断反对,其深层原因在于为了国家利益个人情感不得不让位的痛苦考虑。一条是反间谍斗争的情节线,一条是夫妻、父女之间的亲情线,两条线索并行而又相互交叉,许子风总是处在漩涡的中心位置。一个共产党员丰富的人性、人情,因工作需要不能张扬,不被他人甚至是至亲的人所理解,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直指人心深处的东西,应该是《誓言无声》中最为引人注目、震撼人心的地方。
  这部电视剧集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各异、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许子风以一个忠于职守的战士的忠诚,承载着人生价值的高尚。这种忠诚与承载既是一种人性的张扬,更是一种战士的大无畏的情操展示。李景是一个坚强之中又有柔弱的女性形象,这使得她多少具有一种悲剧色彩,但这并不妨碍她对党和国家、对工作、对丈夫和女儿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爱。骆战是一个反间谍战线上的新战士形象,他的逞强好胜,他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以及他的警惕甚至有时是多疑的性格,使人感到年轻人的特点在他身上体现得极其鲜明。蓝美琴则以她独有的经历和视角,对案情的分析和判断总是见解独到,切中要害,显得冷静而睿智;同时在亲近的人面前又时常显露出温柔可爱的小女儿态。这一个个丰满可信、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身负反间谍的特殊任务,在内地和香港两个环境迥异的工作平台上,演绎出了生动感人、扣人心弦的活剧。
  几个特务分子的形象,充分显现出他们的奸诈狡猾和性格的多侧面。尤其是陆一夫,他伪装得平易善良、不温不火,实质却是一个阴险毒辣的敌特分子;但是,他对许婉云的感情,却又是情难自禁的真情流露,这种处理表现出他性格的多重性和多侧面性。
  还有值得称道的是,这部电视剧的整体风格朴实无华,平实而又生活化。在20世纪60年代的特定环境中,无论是剧中人物的衣着、气质、神态,还是工作条件、社会环境都十分符合当时的特征和氛围。它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以及风尚习俗,这与时下某些电视作品不顾社会生活实际一味“豪华”、“滥情”的展示形成了鲜明对比。电视剧的创作和表演,真实生动、平实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会真正打动观众,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审美与艺术教育研讨会举行
日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行。荷兰、芬兰、日本、韩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家围绕着审美与艺术教育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与会者认为:美育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类面临着生存状态非美化倾向。以感性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为特征的艺术与审美教育,将更好地发掘并培养人们的心性,实现一种审美的生存,以达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理性与感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仪平策)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唱片总公司回首百年中国音乐
中国唱片总公司近日举办三十集电视文献专题片《中国音乐百年》拍摄研讨会。中国唱片总公司是中国最老的唱片公司,收藏着大量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资料。为更好地系统整理、开发这些丰富的音乐资源,弘扬民族音乐,中唱继一九九七年组织中国唱片九十周年和世界唱片一百二十周年系列活动、出版《中华歌坛二十世纪名人百集》珍藏版和戏曲、民间器乐系列音像出版物之后,准备拍摄一部既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又有观赏性的电视专题片《中国音乐百年》,以经典音乐的形式勾勒现代中国人民的情感史。与电视片同时还将推出一套书和一套音像制品。(木土)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批评无需忏悔》出版
严昭柱的《批评无需忏悔》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辑:哲学和美学理论研究、自然美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和批评,共收入作者从一九八○年至二○○年撰写的五十多篇文章。(文仪)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戏曲电视剧《村官》摄制完成
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山西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四集戏曲电视剧《村官》近日全部制作完成。
《村官》,力图以山西晋南地方幽默的对白和戏文,为观众打开一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厚重黄土高原风情的乡村画卷,为人们塑造一个“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当代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村官》尊重生活,尊重艺术,避免事无巨细的事件罗列,不去豪言壮语地喧哗;在情字上做文章,在真字上下功夫,力图在平凡中见出崇高。(艺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以平民视角写平民
——周大新印象
  林为进
  从《香魂塘畔的香油坊》到《第二十幕》,从《紫雾》、《银饰》、《走出盆地》到《21大厦》……周大新这个名字在文坛越来越响亮。
  农民的儿子周大新,生逢其时又勤勉努力,近年日子愈过愈好,事业也愈来愈顺遂。虽然他早已进入“官”的行列,但不做秀、不摆谱、不装酷的他,在人们的眼里,怎么看也还是一个平民。周大新,虽然走出了“盆地”却没能忘记“盆地”里的坎坷,虽然脱离了平民的外在身份却念念不忘平民的痛苦和烦恼。他大大的双眼没有被红尘中的喧嚣所蒙蔽,仍然能够透过“紫雾”看清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当下的欢乐与忧愁。
  不少人写小说是为了好玩,也有人将小说视为一种做秀的工具,而周大新写小说却纯粹是自觉自愿地承负起一种天然的使命。他要用自己手中的笔,描述出“密林”里丛生的荆棘,以及走出“盆地”的艰难跋涉。
  历来的圣人都劝导平民百姓老老实实谋生,本本分分做人。不过老实本分的种种美德,在严酷的人生世界往往变成“无能”、“平庸”、“麻木”一类的代名词,并得无休无止地承受、忍受数不清的欺凌与羞辱。善良非常可爱,但连接善良的却很可能是极大的委屈。这样,不论是“香魂女”郜二嫂,还是那个“步出密林”的猴子,都给我们颇有分量的拷问。
  周大新写小说不轻松,我们读他的小说也很难像边喝小酒边聊天那样只慕神仙不慕官。他总是那么关心人的命运,感慨真诚、正直的人生为什么偏偏分外艰难。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它不仅让我们记住自己仍然是活在滚滚红尘中的凡人,小说人物的烦恼,大多数是我们自己的烦恼,而且,也让我们想到“活着”本身就涵括极为丰富的内容,道德伦理、情感欲望、政治经济……一切的一切都必然地跟“活着”相连结。至此,还没有完全麻木的人,还没有真正悟透人生的人,似乎都难以无动于衷。而活在现实中的人,又有几许能够真正地悟透人生?反过来说,所谓真正悟透了人生的人,活着又还有什么意思呢?
  平民的身份就像套在孙悟空头上的那个玩意,它使你很难完全的摆脱许多羁绊。《21大厦》的保安始终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所排斥,肉身走出“盆地”的年轻女人,要想精神也走出“盆地”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她去跋涉和翻越,经历了20世纪百年磨难的老人,最终实现不了让“霸王绸”扬威世界的家族梦想,原因虽然很多,但关键却在于他们家族一代又一代都脱离不了平民身份的制约。即使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他们仍然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更没有能力影响历史的进程与流向。
  平民有很多制约,有很多磨难,有很多的坎坷、委屈和烦恼,但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周大新虽然尽量客观地描述平民内在的缺陷和弱点,却以更大的热情表现他们乐天知命、坚忍顽强和积极进取。
  在周大新的心目中,平民不仅仅是历史潮流的追随者,也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更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重要的捍卫群体。为此,他不仅在《第二十幕》由那个百岁老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韧与强悍,也通过《哼个小曲你听听》的五爷,表现了平民这个看似孱弱的群体,往往能够以相当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种种的挫折、坎坷和磨难,而《21大厦》那个保安,则以他的正直和善良,体现了平民坚持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的自律与追求。
  周大新之所以令人钦佩和尊重,不仅在于他一直持之以恒地以平民的心态、平民的视点、平民的角度去描述、表现和称颂平民这个社会的主体,描述和表现艰难中的美丽与善良,也在于他总是表现出尊重女性的高尚和纯净。他笔下的女性,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绝大多数都是那么美丽、善良和圣洁。可以说,周大新是一个懂得欣赏美丽的作家,也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作家。而一个真正懂得欣赏美丽,能够和平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血肉相连、情感相通的作家,他的创作潜能和爆发力,都不容低估。周大新的分量,就表现在这里。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登
  ——读张海迪的《绝顶》
  何西来
  张海迪把她的长篇新作取名《绝顶》,源于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截下前一句的后二字,现成地作了书名,其实是很妙的。绝顶在实指之外有着更宽泛的意义,即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以为,在《绝顶》里,张海迪正是从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登的意义上,借用了杜甫年轻时的诗歌意象。
  读了张海迪的《绝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表现了一种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它是一曲壮丽的生命悲歌;它是一个巨大的理想象征;它带来一派刚健清新的文风。昂扬进取的精神,无论对个人、对民族、对国家,还是对一个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种精神,个人、国家、民族、时代才会充满希望。
  在《绝顶》里,海迪笔下的人物,绝大多数都具有这种昂扬进取的品格。肖顿河一心要攀上梅里雪山的主峰,他爱梅里雪山,胜过了爱自己的家,神秘的雪山女神的诱惑力,在他的心里远远超过了她的美丽无比并全身心地爱着他的妻子陈晓薇。在事业和妻室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势下,晓薇离开了他,他虽然痛苦,但还是表示了对她的理解,自己则选择了事业。肖顿河是中日考察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的中方队长。日方队长是小川原兵卫,他也是一个工作狂。在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的攀登上,6300米的高度,只要他一接近,就会有极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次次败下阵去,但这并没有丝毫挫伤他的攀登意志。在阿尔卑斯山勃朗峰的攀登上他遇到了雪崩,被埋,几乎丧了命,后来又失去了真诚地爱着他的北海道姑娘恍子。但他像肖顿河一样,不能没有雪山,不能不研究雪山,考察雪山,攀登雪山。他的性格中表现出日本民族特有的坚毅和顽强。无论个人的身体和情感生活遇到了多么大的挫折,都没有沮丧他昂扬的进取精神。在张海迪虚构的艺术世界里,肖顿河与小川原兵卫是对照着写的。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国度,但攀登、考察卡瓦格博峰,揭开梅里雪山神秘的面纱,这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人类的事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而积极进取,永不颓丧,永远保持高昂的情怀,又使他们在精神上相互靠近,甚至合而为一。我很欣赏贯穿《绝顶》全书的这种精神,它在其他人物身上,特别是在丁首都,安群、安娜姐妹的身上都有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正在走向振兴、走向富强的民族身上最可宝贵的品格。
  我视《绝顶》为一曲壮丽的生命的悲歌。《绝顶》写到了伤残,写到了病痛,写到了生死。小川原兵卫在阿尔卑斯山西坡下的医院里,曾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伤痛;安群在一场车祸之后死了丈夫和孩子,自己也因伤残而长期住院,没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可能。她也战胜了痛不欲生的心态,重新握笔创作,把自己的生命化为歌吟,化为旋律,去鼓舞亲友和观众。在海迪的笔下,战胜伤残病痛,被写得很美;死,也被写得很壮丽,很平静,很美。她通过伤残和生死,思考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物都在面临着生命的极限时,追求着超越,超越就是美。
  杜甫《望岳》里的绝顶,被张海迪移用来在自己的作品中实指肖顿河他们所要攀登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同时又是泛指一种人生的境界,一种理想的追求。卡瓦格博峰固然是中日联合登山队要攀凌的绝顶,但丁首都要攻克的脑遗传病基因变异的课题,安群要把自己的生命外化为动人的乐章等,何尝不也是各自所要攀登的绝顶。张海迪为我们虚构的是一帧现实生活的画卷,但在更深的层次来看,这幅画卷又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梅里雪山是象征,整部作品也不妨作为寓意广泛的象征来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可以概括为向理想的绝顶,向更高的境界的攀登;有没有攀上绝顶,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不断向上攀登的精神,哪怕像肖顿河那样死在6300米处,但那种鼓荡在他心中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是不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