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

  永远的“白衣天使”
新疆库尔勒市人民医院院长 岳文林
那天是志愿者返程的日子。一位维吾尔族妇女身背一袋馕,赶了几百里路,来到库尔勒市人民医院。她曾患有鼻窦炎,一直得不到彻底医治。卫生扶贫志愿者来后,治愈了她的病。她要亲自送送给她手术的医生,送送还她健康的亲人。
  2000年团中央、卫生部实施扶贫接力计划支医项目以来,来自北京各大医院的10名卫生志愿者先后来到库尔勒。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设备、高超的医疗技术,他们留下了科学的理念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库尔勒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洪旭为该科室收治了第一例患者;同仁医院耳鼻喉科硕士研究生崔顺九救治了一名颈部外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外伤缝合术,成为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例……青年卫生志愿者为医院开辟了无数的“第一次”,极大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这些大城市来的年轻人克服了水土不服、工作条件差、语言不通等困难,踏实工作,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能、工作作风方面,都为我们的医护人员做出了表率。积水潭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梁学亚,到库尔勒后不久得了急性阑尾炎,手术后不到7天就开始工作。同仁医院眼科董喆一个月接待患者300余人次,为2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
  更重要的是,志愿者们为地方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梁学亚帮医院贷款购进了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还带出了一批能熟练操作器械的医护人员;友谊医院的肖国文指导当地医生结合CT、核磁等影像技术,对病情进行分析诊断……志愿者会离开库尔勒,但他们的恩情,将永远留在边疆人民心中。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

  放飞生命
  陈娟
  打开“燕归来文学网站”,一篇篇启迪心灵的作品呈现眼前。人们很难想象,这个点击率非常高的网站的创办人,是一个因患类风湿而瘫痪的残疾人——洛阳铁路分局洛阳北站青年女职工乔燕。
  身残志坚的乔燕,用乐观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与命运抗争的人们。2002年,她被郑州铁路局、洛阳铁路分局团委授予“自强自立好青年”称号,并被共青团河南省委评为“十大青年新闻人物”。
  1993年秋天,乔燕因患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逐渐出现全身关节硬化、十指弯曲变形、双腿不能行走等严重病症。迅速恶化的病情,使她的关节活动越来越僵硬,连生活都无法自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绝望的乔燕开始封闭自己。
  1994年冬天,乔燕在一家医院住院治疗时,经常听到另一个病房里传出阵阵欢快的歌声、口哨声。那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病得也不轻,但他依然直面病魔,快乐、自强。
  乔燕震惊了。她突然意识到,要想改变命运,先要战胜自我。她开始重塑自己,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她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身心,每天站起来,尽力多走几步。自从心境好起来后,原来因血脉不畅造成的灰白指甲露出了血色,多年的胃病也不治而愈……
走出心理阴影,渴望丰富自己、完善自我的乔燕开始把目光投向书本。两年中,她作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为了帮助更多和她有同样遭遇的人,她又用一年的时间参加了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函授,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办了“1609918青春热线”,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阴影。
  从2000年开始,乔燕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互联网上。她被聘为中国青年报主办的中青在线“文学热点”论坛版主,并于今年5月开办了“燕归来文学网站”和“先天健康”两个个人网站。乔燕用她那双十指严重变形的手,敲出了一篇篇启迪心灵的作品,在网上开导着一个个迷惘的青年,用自己的经历鼓舞他们战胜逆境,战胜自我。
  在奉献中放飞生命的乔燕,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甜美与充实。正如她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我感到在追求与奉献中获得的价值才是真的价值,与别人的快乐联系在一起的快乐才是真的快乐。”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

  “民心工程”暖人心
  居吉荣
  中秋节将至,北京城建四公司的领导们像往年一样,召开专门会议,部署职工的过节事宜。在这里,人们感受到一种亲情般和谐的氛围。这得益于公司从1997年开始开展的民心工程,她就像一个强大的助推器,推动着企业这艘大船劈波斩浪,不断向前……
  干群关系“零距离”
  一段时间,一些职工与干部有了明显的距离,干群关系也趋于紧张。公司党委提出,干群关系应该是“零距离”,要坚决推掉“隔离带”。企业要在市场上成为赢家,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依靠全员的力量,如果职工队伍人心不稳,三心二意,曲调不一,形不成合力,那将一事无成,企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进千家门,知千家情,办千家事,暖千家心”为内容的民心工程就这样开始了。公司领导承诺:有事必办、有病必探、有难必帮。
  公司搅拌站电工张多群的妻子前不久突发脑溢血。站领导得知后,一面及时组织人送其妻去医院抢救,一面安排专人做小张的思想稳定工作,并安排专门力量照顾他远在河北三河的两个子女。小张妻子的病情好转后,站领导又调整了小张的工作,尽可能减少晚间作业时间,多给他留出空隙照顾自己的妻子。
  三项目部职工王顺德有两个女儿,家庭经济状况一直较差。前不久,他被诊断为白血病,真可谓雪上加霜。项目部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悄然中,集体为他募集资金,短短几天,就筹集资金数千元。当王顺德手捧这饱含着一片真情的爱心捐助款时,不禁流下了热泪。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的两个女儿中专毕业,就业难又成了王顺德一块心病,他再也不好意思向领导开口了。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单位的领导早就开始酝酿此事,经过多方努力,最后公司特例做出了内部就业的安排,了却了王顺德的一件心事。
  北京城建四公司作为军转工企业,多数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在北京举目无亲,一些特殊的矛盾困扰着他们,尤其以住房难、入学难最为突出。公司领导认为,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为职工尽力办实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公司已先后解决了近600户职工两地分居问题;新建楼房14万平方米,解决了2423户住房问题,并建成五道口、河北三河、建清园、石板房、立水桥等五大职工生活基地;联系解决了950多名职工子女入学问题。
  留人先留心
  俗话说:留人先留心。近年来,北京城建四公司先后分配了7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为了稳定他们的思想,公司竭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具吸引力的是四公司的特殊倾斜政策。公司规定只要实习期满,月薪最低标准2000元起步,也可以实行“谈判制”,对于工作出色、贡献大的年轻人放手使用,委以重任,仅去年就有3名大学生走上了公司级领导岗位,并有一名同志被输送到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这是四公司“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结果。
  在人们的头脑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想法:人走茶凉。然而四公司又如何呢?每年春节前夕,公司总要把离退休老同志请回来,虽然清茶一杯,但也是其乐融融。公司投资数万元为他们建造了阅览室、棋牌室,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学,此举受到北京市老干局的好评。据了解,四公司每年还要拨款20多万元慰问离退休及伤病残职工,今年夏季,北京出现了少有的高温闷热天气,公司又及时拿出几十万元改善职工的生活,把企业对职工的一片爱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民心工程是座“连心桥”,它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建筑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城建系统先进基层党委等荣誉称号。公司党政主要领导均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80多项优质精品工程刻下了城建四公司这个光荣的名字。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行业新风

  大动脉上文明之师
——记郑州机务段京武快车队
李建民 李惠杰
  2002年8月7日,郑州铁路局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典型推介会在郑州机务段召开,郑州铁路局局长赵吉斌将闪闪发光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匾牌授予郑州机务段京武快车队。这支京广铁路线上的“文明之师”,成为2001年度郑州铁路局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诞生于1998年9月2日的郑州机务段京武快车,是在铁道部实施调图提速、拓展运输市场的战略决策下成立的全路第一支快速机车队,担当北京西—武昌间20对特快旅客列车及“中原之星”电动车组的牵引任务。车队成立3年来,首创了长交路、全循环、大轮乘乘务方式;率先在全路实施了“乘、检、修”三位一体轮乘管理新形式;广泛实行了月评比、季考核、半年一淘汰的“竞争上岗、排队去尾”的内部用工机制及“对等符级”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乘务员的工作热情。
  1999年1月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以来,郑州机务段京武快车队更以建立精干、高效的青工队伍为目标,充分发挥广大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安全运输主战场。车队团支部坚持组织开展青年标兵岗创建、新世纪读书活动、青年志愿者奉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活跃了车队、凝聚了青工、确保了安全。青年文明号成为弘扬时代新风、传播社会文明、培育青年人才的阵地。
  弹指一挥间,快车队已飞驰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3年来,车队先后荣获全路的最高荣誉——“火车头奖杯”,郑州铁路局、分局“青年文明号”,“中原铁道十大青年标兵集体”和“省先进团支部”等荣誉称号,以“第一快车队、永远当第一”的团队精神,向世人证明了京武快车队不愧为京广大动脉上的“文明之师、精锐之师”。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

  高原腾起新希望
  中共青海省大通县委副书记 段发达
  1999年9月以来,3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先后组成4支支教团、9名来自北京的医疗专家组成两支志愿服务团,来到大通县参加扶贫接力。他们带来了高原上的新希望。
  支教志愿者把教学工作作为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的难得机遇,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在他们手中变得富有激情、富有吸引力。为此,他们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学校师资紧缺,有些志愿者周课时多达30节;有些志愿者自费为学生购买英文VCD和磁带;有的放弃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他们把工作看作帮助别人、无私奉献的最佳方式。
  支医志愿者看到当地群众经济不富裕,许多患者只揣着二三百元就来住院治疗,有些患者因为没钱延误了治疗,他们便提出“以最少的钱治好患者的病才是最好的医生”的口号,提高服务质量,减少患者花费。一时间慕名来大通县医院就诊的患者蜂拥而至。支医志愿者们也常到偏远乡村义诊,或夜间出诊,做到随叫随到,随来随看,他们的宿舍几乎成了“第二诊室”。
  志愿者们举办的各种讲座、报告会、示范课,对全县陈旧的教学模式和医疗制度产生了很大触动,全新的工作理念如缕缕清风吹拂着大通教育卫生事业的角角落落。一位在大通东峡民族中学工作的志愿者独出心裁,把英语课文的对话改写成学生们熟悉的农村日常生活场景,一年下来,他用掉了10个备课本。在支教志愿者的提议和主持下,受援学校纷纷成立了舞蹈、英语、绘画等兴趣小组。在许多学生的眼中,上学变成了一种享受,校园里充满着过去不曾有过的活力。
  时间也许会冲淡记忆,但我们绝不会忘记,扶贫接力计划大通项目的志愿者们以他们的理想、人格、情操,为大通人民带来了一种永恒的信念——那是对发展教育、发展卫生事业的思索,更是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赶时代、寻求发展的信心。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

  爱,在大山深处绵延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扫描
  本报记者 胡果
全新尝试:扶贫+接力
双重收获:奉献+磨练
育人机制:成才+激励
  安徽,一位名叫秦建萍的农村妇女,抱着不满周岁的儿子何贤志走了几十公里山路,为了看一眼娘儿俩的救命恩人——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马少华医生。“贤志、贤志,就是要永远记住志愿者的恩德!”
  樊廷芳,贵阳一所私立小学的教师,2000年7月辞去工作,带着身孕,赴紫云县山区扶贫支教。在山区的日子里,她没请过一天假,缺过一次课。寒假女儿出生了,取名紫悦,在当地方言中,与“志愿”谐音……
饱含奉献与爱心的志愿精神,在神圣的生命绵延中传递。一南一北,巧合中共同铭刻下一个词: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
  山西静乐,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第一个试点。
地处吕梁山区的静乐干旱少雨,直到1996年仍是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最贫困的30个县之一。1996年8月,22名青年志愿者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来到静乐,住窑洞、睡土炕,自己挑水洗衣、生火做饭,勇敢举起了扶贫接力的第一棒。
  动员组织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到贫困地区从事半年至两年的志愿服务,是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个创举。
  公开招聘、志愿报名、定期轮换,充分体现青年的自主意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密切针对贫困地区实际需求。这种全新的尝试一诞生,就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青春与爱心的对接,扶贫与接力的组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长效机制,深化了志愿服务的内涵,也丰富着扶贫开发的形式。
  宁夏西吉,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到了三合中学后,当年就带出了7名大学生,结束了该校高考多年“剃光头”的历史;安徽金寨,4名青年卫生志愿者在停电的乡村深夜,借助四道手电光束,成功地将一名难产的男婴从母腹中取出;贵州铜仁,青岛志愿者孟繁林博士利用当地独特的地下水资源,让鲑鱼、鲟鱼等名贵海鱼在大山安了家,为苗家侗寨找到了脱贫新路……
大别山区、右江河谷、黄土高原、戈壁深处,哪里最贫困,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扶贫接力的方向。从最初的一个试点到如今约230个贫困县,6年来,扶贫接力计划的受援地遍布中西部17个省区;从22名开拓者到1.3万名接力者,一批批有志青年蘸着汗水与热血,写下了一首永在延续的长诗。
  这支青春之歌一开头,就比想象中的要深沉许多。
一间土坯房、一盏昏暗的油灯、一张黄土垒成的书桌——初到宁夏西吉,头回家访,东北师大的康振辉就愣住了。红军长征三过西吉,战争年代,西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新世纪来临,城里的孩子嚷嚷着“减负”,这里的学童回到家首先要下地干活,能多抠一点儿时间温书,是他们每天最大的愿望。
  安徽金寨,一个农村妇女来到天堂寨卫生院,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张东升检查后发现她患有严重的妇科病,马上开了几十元的药。病人笑笑说:“我下个月再来拿。”有病吃药,怎么要等到下个月?细问才知,这几十元药费她实在拿不出,想等稻子登场,卖了稻再来取药。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位成员在总结中写道:“每一天,我们都会为所见所闻震撼。通过支教,我们理解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理解了我国现阶段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也理解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考验时时处处存在。没有电话,没有电影,甚至没有电灯。土豆就白菜,一吃一冬天。一盆水,洗完脸洗衣服,洗完衣服擦桌子,擦完桌子再浇地。和生活上的磨练相比,最大的改变还在内心——
复旦大学的丁怡在西吉新营乡教初一英语。刚开始,有的学生连C与G都分不清,为纠正一个音标的读法,常常要花上大半天。深夜静思,丁怡一遍遍问自己,这样的工作是否有意义?然而一个学期下来,当听着这些当初张不开口的孩子大大方方地用英语对话时,丁怡突然明白了许多。“你也许无法相信,一个小小的音标校正了我的人生坐标。”
  一年扶贫,终身受益。教育对象从客体变成主体,教育过程从单向变成双向,参与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给贫困地区带来了变化,自身也在这创造与变化中,收获着珍贵的人生感悟。
  一批批志愿者返回,一批批接力者又将出发。每次临行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都要和青年们座谈、热情勉励,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成为复旦教育、培养青年骨干的有效载体。安徽省许多医院也纷纷建立起“志愿者名库”。正如一位老医务工作者所言,同情心和人道主义是最高的医德。青年大夫们在扶贫接力中体验到的东西,将使他们受益一辈子,更是医院和社会的巨大财富。大山深处的殷殷爱心,还将在绵延中燃得更亮、照得更远。
  压题照片:参加扶贫支农的青年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耐心地向农民传授果树种植知识。(附图片)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热门话题

  实践“三个代表” 推进志愿扶贫
钟志文
  近年来,共青团中央联合有关部门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动员各行各业的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每期半年至两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服务。近六年的实践说明,这项工作是各级团组织和广大青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努力做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推动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志愿+接力”的方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动员青年进而带动公众参与扶贫事业。大力推进这项工作,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贫困地区对人才的渴求,也有助于广大青年沿着“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正确道路健康成长,使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知国情、明责任、受锻炼、长才干。
  努力做先进文化的热情弘扬和传播者。扶贫接力计划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美好理想的追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青年的实际行动,为贫困地区群众带去新知识、新技能,也带去大城市的新文明,引起当地群众观念的变化。第一次刷牙、第一次使用卫生纸……青年志愿者们像文明使者,为贫困地区群众带来的许许多多个“第一次”,将逐步引领他们走向更加文明的新生活。
  努力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维护和实现者。扶贫接力计划从贫困地区群众最需要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服务入手,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使扶贫工作扶在实处、扶在长远。深入实施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而且有助于贫困地区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维护和实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殷切希望广大团员青年“在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具有自身特点的各项活动中,努力为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努力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各级团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要牢记江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扶贫接力计划,使志愿扶贫的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

  校往高处走
  宁夏西吉县王民中学校长 王俊民
  西吉位于西海固地区,王民是西吉的一个偏远乡镇,王民中学是所乡级初级中学。两排土房子,10来个老师,3个教学班,100多名学生,学生厌学、老师厌教。这是几年前的情景。现在,王民中学的目标是建成西吉、全区乃至全国的一流学校。总结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就是一句话:没有支教志愿者,就没有王民中学的今天!
  志愿者们把全副身心都放在了教学上,每天总有一大堆学生聚在他们屋里不肯散去。第一批志愿者走的时候,留下了学校的第一部电脑,留下了两所大学共同捐助的小图书馆,留下了他们为学生联系的爱心资助人的一串长长的名单……第二批志愿者出谋划策,为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硬件条件有所改善,内部管理也走上正轨。第三批志愿者被教育局任命为学校副校长,直接参与管理工作。
  如果说,第一批志愿者带来的是“点”的变化,第二批则是“面”的触动,第三批就是“立体”的革命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中国网通公司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将全国第一个“网络宽带教室”放在王民中学!这个项目的落成和扶贫支教志愿者们几年来带给学校管理和观念上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和志愿者们的努力联络更有着直接联系,单一个机房管理条例,他们就修改了十几次。现在,机房已经开始正常使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开设了电脑基础课、音美欣赏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电子信箱,我们这个小地方也开始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了!
  王民中学浸透了几批志愿者的心血。黄土高原上贫穷的小山村,黄河水灌溉不到,但我相信,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新世纪的王民中学能越走越高。


第7版(社会经纬)
专栏:

左图:简陋的乡村教室里,参加扶贫支教的青年志愿者正在给学生讲评作业。(本版照片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