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诗和生命的交会
  ——《随心而咏》读后
  杨子敏
  读着张国军的诗集《随心而咏》,脑子里不时有一个面影浮现出来,那是一个为人方正,富于追求,且又潇洒、超脱的面影,是从诗的字里行间浮现出来的、我想象中的作者的面影。
  诗集《随心而咏》里有一首题为《四月七日》的七律,是作者在1976年清明节“四人帮”对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人民群众实行残酷镇压的当时写就的,历经二十三年之后,在1999年才得以公开发表。作者特意为此诗写了一个附注,内云:“这是一首旧作,1976年4月7日写于北京海淀。数经藏匿,有幸留存”,寥寥数语,使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过来人,都不能不蓦然追忆起共和国历史上那个沉重而又悲壮的日子——“丙辰清明”。在那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特殊历史环境里,有胆量跻身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海,有胆量记录下“四人帮”镇压群众的残暴罪行,有胆量把这样的诗作辗转隐匿、保藏下来,所有过来人都不难想象作者当时所冒的风险,并进而感知作者的为人和品格。
  在这首诗的前面,另有一首题为《新话疑》的六言诗,诗曰:“耳闻莺歌燕舞,今日未曾目睹。八方学友归来,都说不然不如。”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76年2月24日。西方有句谚语,意思是:上帝要让他灭亡,就先让他发狂。借用这句话来形容1976年“四人帮”覆灭之前的狂悖暴戾,是再恰当不过的,他们也许已经觉察到政治上正日渐陷入众叛亲离的深渊,经济上也日益走进捉襟见肘、崩溃瘫痪的绝境,日暮途穷的“四人帮”,手里只剩下暴力和欺骗两样武器了。如果说前面提到的那首《四月七日》是对“四人帮”武力镇压人民群众的抨击,那么,这首《新话疑》则是以调侃的方式,对“四人帮”极力叫卖的所谓“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所作的辛辣的揭露和嘲讽。在“四人帮”横行无忌的1976年,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篇,这不能不说是作者胆识的明证。
  上面谈到的揭露和嘲讽“四人帮”的诗篇,可说是大义凛然的“檄文”。类似的诗作,在诗集《随心而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不能不说是颇为难得的。
  诗集中,还编入了和上述诗篇迥然异趣的别一种风格的诗作,它们是抒发性情、寄情山水的抒情乐章,大都收进本书第四辑《山水之间》和第五辑《洛邑杂咏》中。两辑诗作展示给读者的,则是作者“潇洒”和“超脱”,或则蕴寓哲理,如《登长城》末联:“玉汝欲成贵恒久,甘于寂寞做长城”,既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特殊感受,也抒发了作者的精神追求。在《殷墟》一诗中说:“都城千载址有遗,君主万岁影无迹”。假如我们也像陈子昂那样登上历史的“幽州台”,极目以往,瞩望未来,难道不会领悟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看似平常的十个字里所蕴涵的严峻含义吗?世界是开阔的,历史是开阔的,诗人的感悟和想象自然应该也是开阔的。开阔,才可能接近透彻,胸襟才可能臻于豁达,精神才可能趋于洒脱,诗和生命才可能熔融交会。
  我想,人的生活环境有两个,一个在“人——人之际”,一个在“天——人之际”,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和“自然”吧。离开这两者,人将不成其为人。没有这两者的熔融交会和升华,恐怕也就没有了诗和诗人。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读者议书

  不敢相信的工具书
  我带了本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的《世界之旅·马来西亚》去马来西亚。书中写着:“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早七点五小时,比北京时间晚零点五小时。旅客从中国境内上飞机后,勿忘将手表回拨三十分钟。”吉隆坡和北京在一个时区,怎会有时差?
  飞机到吉隆坡前,我还是照书所说,将手表回拨了三十分钟。谁知一下飞机,发现机场的时钟都跟北京一样。问问当地的朋友,说在这儿好多年了,吉隆坡时间从来都同北京时间一样。
  这样的旅游工具书真让人不敢相信!
  北京校尉胡同 李国强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编辑荐书

《中国史学入门》
顾颉刚著
何启君整理
北京出版社出版
历史学家顾颉刚分专题讲述古史、史书和史学,有纲有目、条理分明,且通俗易懂。(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序跋选

  一本有开创性的新著
  路甬祥
  李伯聪致力于工程哲学的研究达二十年之久,终于形成了系统性的专著《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我为在哲学园地里绽开了一朵新花而格外高兴。
  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由许多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哲学研究的对象、重点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古代哲学中,本体论成了重心;在近代哲学中,认识论变成了重心;而现代哲学——指十九世纪中叶后的哲学——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部分主要发展成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理论,而大体上并行发展的另一部分是标志着哲学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石的认识论,只有实践才能使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改变自然界的活动就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创造性的人工过程或工程过程。因此,《工程哲学引论》一书是现代哲学体系中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关于改变世界的哲学。
  在认识和改变自然中,科学、技术、工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本书提出了“三元论”的观点。在现代哲学中,虽已形成了各派林立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然而尚鲜见以《工程哲学引论》命名的专著,因而本书的问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希望在中国哲学中能出现更多的工程哲学类的著作,这样,就能使三门相邻相关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互相呼应、紧密联系起来。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论题,表明了“我”是认识的主体,而本书标新的论题是“我造物故我在”,则对应地强调了工程过程中“我”是造物的主体,而且只有有了人类成为造物的主体,才形成了人化自然界或人工自然界,才创造出了既有天然自然属性又具有人工属性的“半自在之物”。可以说,人类不仅生存在天然自然中,而且更直接地生活在人化自然界中。
  英国籍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开始转向研究本体论,其中他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引起了哲学界和科学界的热烈争论。他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倏忽进化的过程,所发生的现象可分为三个世界: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是精神产物世界,即客观知识世界。而且,这三个世界相互联系,并存在着相互作用。本书以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论进行评论为契机论述了“四个世界”的理论,相形之下,后者不但有了继承,而且有了发展。
  本书还提出和分析了五十多个与工程哲学相关的范畴,如计划、决策、目的、运筹、制度、操作、程序、管理、职责、标准、意志、四个世界、价值合理性、天地人合一等,正是这些构成了工程哲学的范畴系统,从而成了理论网络的重要结点。
  在完整的现代哲学体系中,应该包括着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工程论等组成部分。本书强调,科学哲学应从战略上转向工程哲学为重心,以指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希望在中华大地上,努力创造出更多的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新哲学,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开创中华文明新的辉煌时期。
  (本书已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新版《各国概况》权威、实用
  《各国概况》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品牌工具书,深为读者喜爱。世界知识出版社新版的《各国概况》已于近日出版。该套丛书汇聚了世界知识出版社十余年来的资料积累,每册内容包括人文自然地理、政治、经济等基本内容。此外,还收录了旅游、交通、文化习俗、中国驻外使领馆通讯地址等实用内容。书中融知识性、实用性、权威性、完整性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次出版,对原有内容作了全面的补充和修订。全套丛书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四卷,独立成册,体例统一。该套图书配有光盘,收录了各国国旗、国徽、地图、国歌等音像信息,图文并茂,界面友好,查阅便捷。(景峰)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才华横溢的“海上才子”
  ——介绍《海上才子——邵洵美传》
  崔美明
  几十年来,有一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和他的作品似乎被人们忽略了、遗忘了,他就是被誉为“海上才子”和“文坛孟尝君”的邵洵美。邵洵美是百年前闻名沪上的“斜桥邵家”长孙;他与著名诗人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他与胡适、梁实秋、徐悲鸿、闻一多、郁达夫、沈从文等交往密切;他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享有盛名的诗人、翻译家、出版家、集邮家。林淇新著《海上才子——邵洵美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生动流畅的笔调描述了邵洵美的生平,向读者展现了一位才华横溢、仗义疏财、爱国敬业、至情至性的知识分子形象。
  邵洵美生长于官宦之家,祖父邵友濂曾任上海道台,妻子盛佩玉是盛宣怀的孙女,本人曾留学英、法。他一生独立创办的刊物前后达十余种。邵洵美的诗歌集《天堂与五月》、《花一般的罪恶》、《诗二十五首》,译诗《一朵朵玫瑰》奠定了他的诗人地位,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邵洵美性情慷慨豪放,交游广阔,当年上海的“洵美沙龙”里,几乎汇集了中国文坛群星中的“半朝文武”,凡文友有所需求,他毫不犹豫地一掷千金,所以得了个“文坛孟尝君”的美誉。当年胡适购买珍贵的《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抄本花了五百大洋,就是邵洵美慷慨借予的。1933年美国大文豪萧伯纳来上海,邵洵美代表世界笔会中国分会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林语堂一起接待他。1935年美国女作家埃米莉·哈恩来到上海,与邵洵美一见钟情,演绎了一段中美作家的旷世情缘,邵洵美还为她取了个中国名字:“项美丽”。
  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泰戈尔的《两姐妹》、《家庭与世界》等,他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的时间内,邵洵美的名字和作品从文字史和出版物上消失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港台的报刊陆续有许多研究和介绍邵洵美的文章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林淇经多年的收集资料和潜心写作,完成了这部全面、翔实地反映邵洵美一生的著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国翻译史、中国现代出版史和邵洵美研究都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展示文学发展的轨迹
——评《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兰宇冬
郑训佐著《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将叙论的范围固定在由秦到南北朝共八百多年间,而这一段正是中国文学大转折时期,书的作者就抓住了此段文学的过渡性,首先细致地梳理出对于先秦文学的继承,如在分析汉朝文学时,作者把握了楚辞对汉赋的美学风格上的影响,还揭示了汉乐府与《诗经》在文学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在分析《古诗十九首》时,通过比较分析出诗中体现的死亡审美观对先秦诸子的突破……这种从文学样式到文学精神溯源的探寻,使作者能在一本书的平面空间内展示文学发展时空迁移的轨迹。此外,作者还挖掘出此段文学对盛唐文学从形式到内质的开拓奠基之功:叙述了诗歌格律、意蕴怎样在每个作家的天才创造与美学潮流中逐步形成与深化;玄学怎样由哲学思辩转化为美学风格;比较南北文风的不同,从而揭示出唐朝文学将在南北融合的基础上生成诗意王国的必然前景。这样,在短短八百多年断代文学史中,作者立于文学内部“史”的贯通,在“当下”状态中揭示出被遮蔽的“过去”和“未来”。
  对于作家、作品的分析,本书也颇为精到,特别是关于陶渊明,作者特别辟出一章来介绍,从陶渊明的身世到思想、作品,把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对陶诗的分析,颇多创见,如对《归园田居》之二,以前的研究者只是注意到此诗由内容所反映的陶渊明田园隐逸思想,以及意蕴上的澹泊自然,而该书却层层推理,将一个外表悠然随意、内在却细致紧密的陶诗世界豁然呈现于我们面前。再如分析陶赋《闲情赋》,把隐藏于陶诗冲淡恬然背后的细腻、华美的情感底蕴揭示了出来。作者说道:“因为当炫人眼目的霞彩从文字上消失后,可能通过诗人灵心慧性的感悟,转变成一种深层的丰富韵致,潜伏在文辞表象的背后,成为朴素文风的坚强后盾,并支撑起一片令人流连不已的艺术天地,如微尘中见大千般的简约,看似毫不经意而实际上耐人寻味的层次安排。”这实际上把苏轼对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评价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又通过分析陶诗中“意境玲珑”这一新生的美学特质,揭示诗歌由汉之古拙到陶诗意象的变化,又指出魏晋玄学的先决条件,使陶诗在其自足的美学境界之外又呈现一种历史的开放形态。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曾经想过,对往昔的文学发展轨迹的观照,应是对沉睡的历史精魂的复活,因此在观照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化作历史的一部分,感同身受地以生命体味生命,以心灵呼唤心灵。”作者正是在对受以前研究者过分苛责的一些作家的分析中,表现出将心比心的理解和宽容。如对司马相如御用文人身份背后不愿按世俗方式生活的个性揭示,对东方朔诙谐人生掩盖下的沉重心灵及庾信亡国之臣背景后面的沉痛之思的挖掘,都可看出作者理性观照外的不可多得的对作家心灵与情感的关照与同情,这使得每一位阅读者,都能在该书澹华隽丽的语言中,深味诗意的文学世界里历史的理性与人生感性的多样与平衡。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编辑荐书

  《老人老事》 贾植芳著
大象出版社出版
贾植芳先生是老人,书中写的也多是过去的事,但字里行间跳动着贾先生一颗关注人类命运的年轻的心。(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编辑荐书

《藏地牛皮书》 一直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所谓“藏地”是指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族聚居的地区,这是一本到“藏地”旅游的手册,最适合那些背着背包自助游的人们。该书设计别致、图片精美。(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本书收录了与《毛泽东文集》研究、编辑和出版有关的专家撰写的介绍、探索和回顾文章,展示了《毛泽东文集》的编辑出版过程和学习与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文集》从1993年12月陆续出版,1999年全部出齐。全书共八卷,其中第六、七、八卷是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是迄今为止首次大量地公开发表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常见错读错写错用字词词典》 许正元主编
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翻开报纸、杂志,观看电影、演出,开会听报告或浏览标语广告……错读、错用、错写字词的现象非常普遍,极大地危害了汉字的规范健康使用。编写出版有关纠正错读、错写、错用字词的词典,是改变这种状况较有效的途径之一。词典共收词一千七百条,在每一个词条内都分别举出一个正例和一个误例,正例多引自古今经典著作及名家作品,误例则引自国内百余家报纸、刊物、书籍以及电台、电视台错用、错写、错读的字和词。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欧洲中世纪生活》 【德】汉斯—维尔纳·格茨著 王亚平译
这是一部从“日常生活”角度描述欧洲中世纪早中期历史的作品,在问世后的十余年时间内,再版六次,受到读者欢迎。与传统历史著作着重描述政治事件、经济背景的“大政治史”、经济史不同,本书关注的中心是“日常生活世界”:生活状况(食物、服装、劳动、居住环境),生活时段(出生、教育、婚姻生活、死亡),同时也提出一些与社会史有关的、完全不同于文化史的问题。它要着重描绘和探讨的是生在环境中心、受到环境制约的人。因此,家庭、修道院、领地、骑士和贵族生活、城市和市民生活成了本书的主要叙述内容。(以上两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长篇纪实力作
《近看许世友》出版
  熔文学性、史料性、欣赏性、思想性于一炉的长篇纪实力作《近看许世友》,最近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采取现实叠印历史的笔法,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我党我军著名战将许世友1967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至
  1985年去世前的主要经历,其中包括在动乱岁月同林彪、“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致力于保证军队与社会大局稳定、国计民生正常运行,及在离职后家居耕读、保持老红军本色等富于传奇色彩的事迹,旁及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内容以写事件与人物为主,间有时代背景的精要概述、基于深刻思考的“点睛之笔”与印证性很强的随文插照,给读者以浓厚的阅读的兴味与有益的思想启迪。
  作者李文卿上将当年曾在许世友司令员身边任专职秘书近七年之久,耳濡目染、心感身受,对许世友与党和军队同步前进而又独具特色的人生道路有着相对直接的了解与相当深切的见识。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凭借近距离观察体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加之访问了众多故旧、查阅了大量史料,饱蘸真情实感,着力凸现许世友忠勇双全、胆识兼备的名将风骨及性格特点,同时,对某些书中和社会上有关许世友的一些误传、讹传作了勘正。经过四年笔耕、四番增删,方才付梓成书。有行家阅后评曰:“亲历、亲闻、亲见;实事、实情、实录。取材有根有据,表述不张不扬。可以说,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许世友将军。”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你好,新上海的早晨》体现城市精神
  上海文艺出版社近日推出一部访谈集《你好,新上海的早晨》。这部访谈集以改革开放以来,为上海的繁荣发展作出过贡献的风云人物为访谈对象,既反映发生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的深刻变化,更反映这些变化带给人们的启示。
  上海,已经成了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城市。一座城市,自然有一座城市的精神,而什么才是真正的上海精神,相信这本访谈集会给您提供一个答案。(徐如麟)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书里书外

  读书莫跟风
  卫文省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知识是唯一使我们不被时代所淘汰的“护身法宝”,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断出现一些跟风读书的怪现象,让我们眼花缭乱之余不得不“佩服”跟风者的“高明”。
  比如,市场上刚刚出现了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有志之士马上组织了读书活动,并根据自己行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写出了“能够给人以启示”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有那么一些人,平时并不读书,这时候,却也要附庸风雅,买上一本放在书架上,还在工作和生活中言必称“奶酪”,熟练得让人以为原书的作者可能是他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才写出了这本“传世名作”。其实,这些人口中所言之“奶酪”非彼“奶酪”也!再深究之下,根本是子虚乌有,风马牛不相及,令你哭笑不得。
  跟风读书不能使你学到真东西和你所需要的东西;还会浪费你的宝贵时间,耽误你干具体工作和读一些真正对你有所帮助的书籍;还有可能打乱你的生活和学习的规律,使你无所适从……中国人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别人嚼过的东西没味儿”,而跟风读书者只是张了张嘴巴,还没有运用他的咀嚼功能。我想要避免跟风读书的尴尬,可以另辟蹊径,自己去发现和阅读一些好书,并真正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或者是别人都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从反面的角度来对其内容进行思考,或者是读一些与该畅销书籍相关或相左的书籍,可能会收获更大;当然,有能力的话,你还可以根据一些畅销书籍的观点,自己来个著书立说,阐明自己的观点。
  对于那些跟风读书者,除了能够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之外,大概还能够博得方家贻笑。在灯火阑珊处,在夜深人静时,我们再思索这跟风读书的“妙处”,与“叶公好龙”又有何区别?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娃崽背带上的爱
  ——评《广西民族风俗艺术》
  刘芝凤(侗族)
  竹楼下,木篱旁,侗家妈妈,怀抱娃崽晒太阳。太阳是女神萨天巴,她是侗人的老祖娘。
  太阳的子孙浴日光,平安吉祥无灾殃。
  天上最大的是雷王,海里最大的是龙王。
  朝廷最大的是帝王,人间最大的是爹娘。
  母亲的温暖是太阳,照得万代更兴旺。
  当我翻开还散发着墨香的箱匣式仿古线装套装画册《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娃崽背带》(吕胜中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木篱下侗家奶孩子的母亲,图画的左角上点缀的这首儿歌,是儿时常听外婆吟唱的侗家儿歌。那种母亲的爱,一下子把我带到遥远的童年。且不说这套上下四部的画册是如何的经典、艺术,单是里面那古诗、民谣和配图的韵味,就够人陶醉好一阵子的了。
  这套精美的画册,,通过实物摄影图片和优美的古诗民谣,把广西境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等十二个民族的“妈妈背带”和“民族彩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它仿佛就是刺绣在卷壳上的各民族史诗般的五彩图案,令广大读者、特别是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者赞美不绝、爱不释手。这套书既有专业性,又有艺术性、民俗性;既可收藏,又可作资料,实是一套难得的好书。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公文范例
  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新千年实用公文即用即套丛书”,第一辑有《常见公文》、《法律公文》、《英语常见公文》等五种。以往的公文、应用文工具书讲得多,例子少;这套丛书一反老套,以例子为主,要写什么公文,在书中找个例子照着写就行了。现在的公文多达成千上万种,对一般人来说,没有学的必要,即用即套足矣。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南疆故事》研讨会举行
  《西北军事文学》编辑部与新疆军区创作室在北京举行了长篇纪实文学《南疆故事》的研讨会。王有才的《南疆故事》以感人的事实,描写当年为了新疆的繁荣和稳定,为了祖国边疆的建设,扎根新疆的老兵们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史。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最近新版陈从周先生《书带集》。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本书是他的第一本随笔集。1984年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时,由叶圣陶先生题写书名、俞平伯先生作序,与书中古香的文字结合在一起,人称三绝。书中文字多是有关建筑、园林的精妙见解。俞平伯先生写道:“君深知园林之美,更能辨其得失。兹集多载杂文,名以‘书带’者,盖取义于书带草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