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文学的轰动与沉寂
——访学者敏泽
徐怀谦/文 罗雪村/图
  敏泽,原名侯敏泽,1927年生,河南渑池人,1948年毕业于北平铁道学院管理系。先后任职北平军管会,《文艺报》古典文学及理论组长,《文学评论》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论文集《形象·意象·情感》、《主体性·创新·艺术规律》、《文化·审美·艺术》,专著《李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两卷本)、《文学价值论》、《中国美学思想史》(三卷本)。曾获中国图书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第一届鲁迅文学理论奖等。近日,记者就文学的功用和价值等问题采访了他。
  问:关于文学的功用,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积极的看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另一种是消极的看法,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或者认为文学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您怎么看文学的功用和价值?
  答:汉朝以前,重视经学,文学并不受重视,认为诗、赋都是雕虫小技,和游戏、“博弈”之类差不多,登不了大雅之堂。儒家强调首要的是道德规范的实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种背景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它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比如,齐梁时期的文学重视形式,流行宫体诗,所以到唐初,一大批政治家认为文学是关乎国家盛衰的大事。一直到近代,强调小说救国,都可以看到这个影响。每当民族危亡关头,人们就会看到时代会很重视文学救世、救国的作用,这有合理的因素,像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黄河大合唱》,它的威力等于几个军。但如果把文学的这种作用强调得过分,而且不顾及历史条件的不同的话,也是很容易产生流弊的,文学史上这类教训也很多。
  文学无用论在中国也有传统。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宋代理学认为文学是“玩物丧志”,西方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这种观点总的说不符合历史实践。如果讲有合理因素的话,就是他们在客观上对于沉溺于声色,可能使人迷失自然本性,具有一种警示的作用。
  至于文学的娱乐功能,“文革”以前我们不承认这一点,只承认政治价值,这同样不符合文学艺术的实践。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宗教的、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的等等方面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重视文学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美和道德完善,净化人的灵魂,这才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至于娱乐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等,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提倡。
  问:几年前,您就指出了文化艺术商品化带来的危害,您说:“一任市场经济法则对文化的驱遣,这在根本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这里应做一个细致的划分,哪些能拿到市场上,做成文化产业,哪些需要政策扶持?请您谈一下您的想法。
  答:可以做成文化产业,拿到市场上去的有通俗文学、影视、音像、流行音乐、可以批量生产的民间工艺等。文学艺术生产包含着商品属性是一回事,而把它完全当作商品是另一回事。文学艺术有商品价值,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思想、精神方面的创造。它的使用价值也是精神的,这和物质生产不同。
  即使是能推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健康,不能是低级的、庸俗的或者是市侩的。连一位美国总统也说过,好莱坞电影不能只宣扬性和暴力,也要提升道德。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更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东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揭露了西方资产阶级打着文化产业化的旗号,对人们进行垄断统治。当然在西方的一些政府中,像瑞典,就反对文化艺术商品化。在德国,图书馆、博物馆、剧团等都由市财政补贴。歌德学院院长霍夫曼就说,文化修养是培养市民良好道德和高尚情操的重要因素,其社会效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日本的歌舞伎,也是由国家补贴。
  对高雅的东西应该扶持,不应该把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完全推向市场。
  问:您在《文学价值论》中谈到一个现象,陶渊明的作品被广泛承认,是宋以后的事;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在当时也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当时洛阳纸贵的作品,十几年、几十年后变得销声匿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作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当时轰动日后仍有生命力?
  答:中外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当时不被承认的还有很多。西方大画家马奈、塞尚,他们的画现在几千万美元一幅,当时却不被重视。大音乐家贝多芬抱怨当时的社会不可能给作品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所以说,市场价值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
  一些作品当时引起轰动,因素很多,有朋党的作用,如梁代的江淹、刘俊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但当时邺下风尚,完全是由朋党的好恶所决定的,一些三流作者名气远比他们大;另一方面,是风尚使然。像钟嵘的《诗品》,把曹操的诗列为下品,陶渊明的诗为中品。因为当时的世风重词藻华美,而陶诗“质木无文”,曹诗“古直”,所以发生了价值错位。
  但是,时过境迁,就会如黄庭坚所说的“文章鉴藻随时去”,最时髦又常常最宜过时。拿当代来讲,刚刚粉碎“四人帮”时,出现一部话剧《于无声处》,我支持它,但我说它很快就会“于无声处”,因为太粗糙,不是艺术品。“风物长宜放眼量”,既适应时代需要又能长期流行的作品也有,像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上是否达到很高的水平。
  问:我服膺您的“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性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这样一种观点。但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作家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开始“审丑”,怎么恶心怎么写,或者搞一些媚俗的床上戏、描写满足窥视欲的隐私等,居然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因为价值多元化,人们不再需要审美了,还是市场经济的诱惑太大了?
  答: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没有错,但他强调不能没有鉴别。他说:我们吃牛羊肉是为了“滋补”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牛羊”。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审丑化”的出现,根本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影响的结果。它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考虑伦理道德建设。在这方面,有关领导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媒体也不要追风。
  问:现在的文学创作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少主流文学过于讲求政治标准而使人敬而远之,倒是一些非主流文学因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赢得更多的观众。您对主流文学的创作现状作何评价?您认为产生伟大作品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未充分吸收“文革”以前的经验教训,不懂艺术规律,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和艺术作为政治社会历史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审美创造的基础之上。审美创造是艺术多种价值中的母元素,是根本性的元素。艺术的政治功用、历史功用要像盐在水中,无痕有味。鲁迅先生说文学是“无用之用”,西方贺拉斯说是“甜美而有用”。如果变成政治说教,作为一种硬加的外加的东西,就不易被人接受。
  适度重视艺术的社会功用是对的。但有一些主流文学只重视政治标准不重视艺术标准,这是一个极端。反对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另一个极端,也应注意。
  关于主流文学的创作现状,我认为有成就,但相对平庸的作品较多。好的作品应让人拍案惊奇,味之无穷,李渔说置之案头,不看则已,一看欲罢不能。文学作品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讲它的价值。让人硬着头皮看,不是愉悦,而是让你产生抵制情绪,这样的作品,还谈什么价值?
  产生伟大作品的条件有两个:一、从主观方面讲,新时期作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视野开阔,有借鉴西方各种文学流派的机会。二、客观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深刻是空前的,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的冲击是划时代的,这些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必要条件。主客观的有利条件都已具备,但我认为,要产生伟大作品,还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一、丰富的生活知识。生活是第一位的,王夫之说“目之所见,身之所历,是铁门限。”二、渊博的文化素养。三、深刻的洞察力和悟性。但现在文学界有一股浮躁的风气,这是要不得的。
  当然艺术不能以数量决定优劣。几百部、几千部平庸的作品不如一部博大精深的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有价值。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媒体不理解你。历史是无情的,庸俗化、市侩化的东西很快会被淘汰,有思想内涵、有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最终会被创造出来,并且流传后世。(附图片)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我画《水浒》
黄永玉
  《水浒》人物原应在六十年代初以木刻式完成,因为绣像方式,风格当较细密精致。
  那时我刚四十出头,心手两旺,“双百”方针令人踌躇满志,若那时说话算数,工作得以无罣碍顺利完成,或可对《水浒》说部增添少许颜色,可惜人人有覆巢之危,运动接踵而至,害丧偕亡之期指日可到,哪有心思顾到身外艺技理想?两千多读书卡片,二百块木板材料,事后都随“文化大革命”一起灰飞烟灭殆尽。
  二十八年后之今日用水墨写意重新完成这套插图,不免深深感慨。关心我这工作的长辈和朋友大多迟暮凋零,我原企望大家都还年轻的时候,在完成这部插图有一个快乐的聚会都来不及了。真是寸草对于三春的怀念的心情啊!
  历代《水浒》插图,当然老莲水浒叶子是个中班头,但篇页极少,多年以来总以为此公兴尽搁笔所致,及到自己年来工作,才体会到梁山人物中临时拉来凑数者不少,此辈既带来引据困难,且阻扰创作乐趣,形象性格俱困捕捉,加上章侯作宋代人物每欲表达汉代风仪,所以不免纵横受阻,这恐怕是其精选梁山人物摘其主要欢喜者为之的原因。
  我作《水浒》不遵循旧例。《水浒》中男女多捣蛋纵酒任性乡民,平日自由天真,自无必要将其往廊庙上拉扯,尽为余当年浪迹江湖时之朋友熟人,街头巷尾,野水荒村,信手拈来,写日常见闻经验,边写边笑,席地坐卧,旁设茶酒,或互通新闻,或指天骂娘,混沌乐陶,不觉困惑矣。
  因此也庆幸大动乱前未动手刻制《水浒》,若此,则横祸天降,而今身在何处亦难逆料也。
  就《水浒》插图而言,我小时即有志作过五六十幅,曾得到家严赞许及少年朋友佩服。某年暑假,负使命去四十五里外外婆家告穷,并携些作同行,小舅见我苦心得意之作不料大发气愤,斥为家父黄玉书第二,画画音乐了一辈子老婆儿子都养不活。然小舅面恶心善,姐姐分上,总得周济而返。小舅是筸军旧部,与他军时有争战,即时得令出门,勿论宵旦。怒斥我《水浒》大作当晚随即上马而去。三日后深夜有人拍门,乃二勤务员抱一战场上诞生小马归来,交小舅妈抚养。文人二舅则朗吟《老子》四十六章曰: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外婆知书,骂喝制止曰:鉴臣听到,不做你才怪!
  及我长大,知道老子的一点道理时,想到前事,不免产生一种因果式的悲凉。
  《水浒》是一部描写动乱的文学,稍一深入,即觉其中包罗人情至理,众生行状,尽涵无遗,非仅一部消闲解颐说部而已也。
  我以水墨作此,取其轻松幽默方便,困难处多在不得要领理会所在,且易雷同,解此,则通顺无碍矣。(《黄永玉大画水浒》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静湾(摄影) 刘小青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百年辉煌
绍武 会林
  欣逢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百岁华诞,歌以咏之。
  百年风雨,拼搏奋发,在共和国大地上,矗立起巍峨大厦。啊,师大,师大,百年师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真理的阳光,向祖国广袤疆域播撒!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了万千园丁,汗雨润华夏。啊,师大,师大,百年师大,耕耘复耕耘,播撒复播撒,春华秋实,绿满神州天涯!
  日月如梭,天地光华,奠定创造的基础,厚积更要薄发。啊,师大,师大,百年师大,薪火传递,挚爱永嘉,星际竞飞,蜚声天下!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多味斋

大同黄糕
赵忠格
  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故名之。黍子去皮即成黄米。说起来,造物主也真够公平,大同地薄不打粮,地下煤炭储量丰富;黍类作物虽然低产,黄糕的味道却好极了。因言道:“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
  吃过黄糕的人都知道,黄糕好吃难搋。蒸糕需要锅灶、笼屉、瓢盆自不待言;蒸制时首先要将糕面淋水搓湿,往笼里撒糕粉要薄要匀,要掌握火候,这些都不在话下。难就难在蒸熟后的糕粉要用双手来回捶击,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搋糕”。搋糕是道关键工序,糕不搋是“块垒”,捶了又容易烫手。所以有的人“宁肯不吃油糕,也不愿意伤手”。我的妈妈不只经常给我们蒸黄糕吃,而且每次都是沾着油搋糕。妈妈年轻时在大食堂干过,百把号人吃的糕全凭她自个搋,手下功夫何等了得。如今她虽然年过七旬,搋起糕来依然像小孩玩泥巴那样得心应手,噼啪有声,瞬间一块黄灿灿的米糕就魔术般地呈现在面前。
  大同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筋到什么程度?讲个笑话。话说一户人家刚蒸出一块糕,一不留神被狗叼了一口,女主人赶快去抢,狗含着糕跑出一丈多远还未扯断,女主人硬是用刀才劈开。结果狗还被弹出去的糕打了个仰面朝天。
  大同黄糕的吃法很多,可以素吃,可以油炸。素吃就是蒸好的黄糕佐以肉菜,囫囵吞枣那么一咽,下肚了之。这就是“一吃,吃个油老虎儿;一咽,咽个鸡叫呜儿”,“黄糕泡肉,吃个没够”,那个香啊,那个爽啊,说起来都让人流口水。油炸,是把素糕掐成核桃大小的糕块,成皮,包馅,过油锅炸,捞出即可食用。糕皮要个儿小、皮儿薄。糕馅全凭个人口味制作,有豆沙的、枣泥的、髓油的、酸菜的,还有肉末的。大同人讲究“豆馅放玫瑰,菜馅有韭菜”,为的是提味儿。油糕的形状挺多,有的圆如棋子,有的长似弯月,有的掐成三角形,有的夹紧后两手一掬就成了“相公帽”,还有的干脆包成水饺样等等,不一而足。糕入油锅,温火慢炸,捞出后的油糕外脆里香,松软可口,越吃越香。
  黄糕不光好吃,还特别耐饥。“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说的是,如果饱餐一顿莜面,可以走三十里地肚不饥,饱餐一顿黄糕能结结实实地走四十里的路,而饱餐荞面后连十里地走不到就肚子饿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我们大同的煤矿工人特别喜欢吃黄糕。下井前饱饱地吃一顿黄糕,干一天活都不觉得饥乏。上井后,妻子将热腾腾、脆生生、香喷喷的油糕端来,再加上二两白酒、几碟小菜,那个滋润劲简直没法儿提。
  “糕”与“高”谐音。吃糕喜庆,像港澳地区吃发菜是为发财一样,寓意兴高采烈,高升旺长。为讨口彩,当地每到逢时过节,婚嫁喜庆,必定炸糕,然后分送各家,俗称“吃喜糕”。黄糕是一种食品,注入感情后就成了文化,大同的黄糕文化是那般地美妙!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百年漫画见闻录》
谭宗远
  同叶浅予、方成、华君武、李滨声一样,毕克官先生也是一手画漫画,一手写文章。他以漫画名世,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投稿,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出版了好几本漫画集。但认真说,他的主业却不是画画儿,而是漫画研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任职。他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也最多,出版了多部专著。最突出的成就是撰写了《中国漫画史话》和《中国漫画史》(与人合作),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漫画史的空白。
  新近,七十一岁的毕先生又推出了一本《漫画的话与画——百年漫画见闻录》(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承作者不弃,送给了我一本,读后获益良多。
  这是一本回忆录,分为上下篇。上篇《五十年所见》,记述了作者怎样走上漫画创作的道路,怎样在《漫画》编辑部工作,怎样师从丰子恺先生,怎样经受“文革”风雨,重握画笔等经历。虽然只占全书三分之一,但写得十分亲切。从他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作者从小就对文学和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至今保存着母亲用面捏制的一个猴灯,从照片上看,小猴子活灵活现,是一件很不错的工艺品。这对他接近美术影响很大。而丰子恺的画又促使他迷上了漫画。他幸运地走上了这条路,成了画界的一员。他善于学习,能从前辈的艺术中吸取营养,其画走丰子恺的路子,毛笔写意,许多表现的也是儿童情趣,但又有一手“铁线描”的硬功夫,继承了张光宇漫画的特点。历次政治运动没有使他成为趋炎附势的人,他对鲁少飞、叶浅予、丰子恺这些不吃香的“权威”一直很景仰,过从甚密,成了忘年交。他之重视漫画史的研究,当与和前辈交厚有关。
  在上篇中,他特别记述了米谷的工作作风。老漫画家米谷曾是《漫画》杂志的主编,对待稿件的态度令作者难忘。毕先生举了几个例子。一是米谷鼓励创新,对于作者有益的探索,他都认为是好的,给予保护。二是他尊重下属和编委,对稿子有意见不擅自修改,而是一起商量,看这样改合不合适。这种认真、民主的作风,很值得今天的编辑和领导学习。
  下篇《五十年所闻》,记作者在编写漫画史时,和老一辈漫画家的交谈。作者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不辞劳苦地跑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人。作者具备两个有利条件,首先他自己是漫画家,有实践经验,对漫画界的人与事不隔膜;其次与老前辈都熟,可以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他心里憋了股劲,中国的漫画史一定要由中国人搞出来,不能让外国人捷足先登。
  漫画家说漫画,这题材本身就吸引人,何况说得又不浮光掠影,能让读者得到不少东西,就更令人神往。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京西双龙峡纪游
平安
  时值盛夏,京中暑气蒸人,闷热难当。遂于假日至京西斋堂火村之双龙峡。下得车来,顿觉清风拂面,遍体生凉。不过百余里之隔,却如两个世界。此地青山叠翠,溪水潺潺。进入峡中,可见小潭、水库,水清如碧。沿峡谷上行,更有悬泉瀑布,原始森林。其中双瀑飞流,如二龙腾空,此“双龙峡”之所由来也。知情者说,待到秋日,红叶满山;春风吹来,杏花遍野。岂料幽寂山中,有此人间仙境!我们有幸见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这两位憨厚的中年人,原在外面都有收入丰厚的工作,但他们自觉躬行“三个代表”,辞职回村,带领村民奔共同富裕之路。他们发展生产,开拓旅游,两个文明一起抓,火村真正“火了”起来。如今,进入峡谷的小火车已经开通,进出十分方便;此地盛产的核桃、红杏,也已誉满京城。今年仅红杏一项,不少农户收入就达数万元。村民丰衣足食,且风俗淳厚,秩序安定。村中所种、所食之粮、菜、瓜、果,皆“绿色食品”,深受欢迎。
  置身青山绿水,仰望蓝天白云,叹美景之难得,感劳者之可敬!徜徉其间,真令人流连忘返!不由感从中来,数语为记:暑气长消碧玉泉,春风一度杏花天。何年得了今生愿,来住青山绿水间。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游柳侯祠浮想
陈建群
  不浊不清的柳江穿城而过,地在南国的柳州,如今比起同处一省的旅游城市桂林、北海等地,名气就显得差了些许。说到柳州,人们首先与地名形象联系到一起的,必是曾在此作过四年刺史并因病逝于柳州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方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名人相融合,且难以再分,柳州可谓幸运。
  始建于宋代的柳侯祠,如今围在清末所建的柳侯公园内。祠内有柳宗元石刻像及历代题咏刻石。其中一块两米多高、号称“三绝”的“荔子碑”,尤为珍贵。当年柳宗元公暇常同部属于当地一方清塘罗池散步,死后托梦欲葬此地。好友刘禹锡请韩愈为撰墓志铭,韩愈一并写下著名的《柳州罗池庙碑》。碑中记叙了柳氏兴礼法教化、劝农桑、除陋习、整修道路、开井垦荒、尊重人本等。末了“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其辞曰:‘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此碑世遂称“荔子碑”。现碑为北京苏轼所书,加上柳宗元事迹韩愈文,所以为“三绝”。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见闻博洽,少年得志,曾官居监察御史,被“阴结天下有名之士”的王叔文集团网入彀中参与“革新”。顺宗做皇帝不到一年下台了,儿子李纯继位,是时柳宗元、刘禹锡等一干人等,全被贬到江南溽湿之地。柳宗元流徙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心性善良,多愁善感;走出禁闱,看到的是遍地疮痍,百姓的困苦,他为之悲懑、悚惕、怅惘、无奈……居官不贪不墨,作为文学与生俱存的禀赋在不幸中强烈回归。永州任上其实是在居闲。他敢于正视人民的疾苦,写出千古名文《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江雪》、《牛赋》、《三戒》……无数“绚斓之极”的朴实美文,同样煊赫万代。瞬忽十年过去,被召回京。本以为可以安生了,孰料又遭贬窜柳州,北距长安正有四千里之遥。“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思乡之情殷殷可叹。政治上再无指望,宦海浮沉已经疲惫;为官一方,那就一定切切实实为人民做些好事。除了上面提及的惠民措施,他还大力提倡种植。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有“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偏成隅”,“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种竹,种木槲花、仙灵毗(脾)、白蘘荷,植海石榴、灵寿木……芍药、早梅、红蕉,映日成趣。柳州的柑与杨柳,仍在泽被今人。
漫步柳侯祠内,佇立柳氏衣冠冢前,每俯转眸,你都会感到一位襟怀博渥、喜爱大自然和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哲人的心,似在与日月一同律动。这就是历史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是有灵性的。“网虫依密叶,晓禽栖回枝”,顺其自然呵护生命,哪怕它是卑微的;“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怡然自适的画面映出柳刺史的含笑……
城市和旅游点的知名度,决不是在原本的一片瘠土上“灵机”一动,凭空杜撰出种种“历史”和“传说”所能“提高”的。众多的拙劣的人造景点、钢筋混凝土大佛、俗气逼人的杂驳建筑,等等,如果还能“千秋万代”地存在下去,那么后人来看今天,该作何感想呢?
入夜,柳江上下,灯火和繁星都堆到了天上。宇宙中无数个恒星的周围,或许也演绎过同样的故事?我想,我们应把握住今天的历史文化,用真正的文明奉献,向未来传递,这才能无愧于后人,无愧于历史……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文学的轰动与沉寂
  ——访学者敏泽
  徐怀谦 文 罗雪村 图
  敏泽,原名侯敏泽,1927年生,河南渑池人,1948年毕业于北平铁道学院管理系。先后任职北平军管会,?文艺报》古典文学及理论组长,?文学评论》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论文集?形象·意象·情感》、?主体性·创新·艺术规律》、?文化·审美·艺术》,专著?李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两卷本)、?文学价值论》、?中国美学思想史》?三卷本)。曾获中国图书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第一届鲁迅文学理论奖等。近日,记者就文学的功用和价值等问题采访了他。
  问:关于文学的功用,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积极的看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另一种是消极的看法,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或者认为文学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您怎么看文学的功用和价值?
  答:汉朝以前,重视经学,文学并不受重视,认为诗、赋都是雕虫小技,和游戏、?博弈”之类差不多,登不了大雅之堂。儒家强调首要的是道德规范的实践,?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种背景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它的积极意义,这种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比如,齐梁时期的文学重视形式,流行宫体诗,所以到唐初,一大批政治家认为文学是关乎国家盛衰的大事。一直到近代,强调小说救国,都可以看到这个影响。每当民族危亡关头,人们就会看到时代会很重视文学救世、救国的作用,这有合理的因素,像抗日战争时期产生的?黄河大合唱》,它的威力等于几个军。但如果把文学的这种作用强调得过分,而且不顾及历史条件的不同的话,也是很容易产生流弊的,文学史上这类教训也很多。
  文学无用论在中国也有传统。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宋代理学认为文学是?玩物丧志”,西方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这种观点总的说不符合历史实践。如果讲有合理因素的话,就是他们在客观上对于沉溺于声色,可能使人迷失自然本性,具有一种警示的作用。
  至于文学的娱乐功能,?文革”以前我们不承认这一点,只承认政治价值,这同样不符合文学艺术的实践。
  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宗教的、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的等等方面的作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重视文学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美和道德完善,净化人的灵魂,这才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至于娱乐功能、心理补偿功能等,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提倡。
  问:几年前,您就指出了文化艺术商品化带来的危害,您说:?一任市场经济法则对文化的驱遣,这在根本上是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这里应做一个细致的划分,哪些能拿到市场上,做成文化产业,哪些需要政策扶持?请您谈一下您的想法。
  答:可以做成文化产业,拿到市场上去的有通俗文学、影视、音像、流行音乐、可以批量生产的民间工艺等。文学艺术生产包含着商品属性是一回事,而把它完全当作商品是另一回事。文学艺术有商品价值,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思想、精神方面的创造。它的使用价值也是精神的,这和物质生产不同。
  即使是能推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健康,不能是低级的、庸俗的或者是市侩的。连一位美国总统也说过,好莱坞电影不能只宣扬性和暴力,也要提升道德。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更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东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揭露了西方资产阶级打着文化产业化的旗号,对人们进行垄断统治。当然在西方的一些政府中,像瑞典,就反对文化艺术商品化。在德国,图书馆、博物馆、剧团等都由市财政补贴。歌德学院院长霍夫曼就说,文化修养是培养市民良好道德和高尚情操的重要因素,其社会效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日本的歌舞伎,也是由国家补贴。
  对高雅的东西应该扶持,不应该把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完全推向市场。
  问:您在?文学价值论》中谈到一个现象,陶渊明的作品被广泛承认,是宋以后的事;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在当时也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当时洛阳纸贵的作品,十几年、几十年后变得销声匿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作家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当时轰动日后仍有生命力?
  答:中外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在当时不被承认的还有很多。西方大画家马奈、塞尚,他们的画现在几千万美元一幅,当时却不被重视。大音乐家贝多芬抱怨当时的社会不可能给作品一个比较公平的评价。所以说,市场价值不是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
  一些作品当时引起轰动,因素很多,有朋党的作用,如梁代的江淹、刘俊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但当时邺下风尚,完全是由朋党的好恶所决定的,一些三流作者名气远比他们大;另一方面,是风尚使然。像钟嵘的?诗品》,把曹操的诗列为下品,陶渊明的诗为中品。因为当时的世风重词藻华美,而陶诗?质木无文”,曹诗?古直”,所以发生了价值错位。
  但是,时过境迁,就会如黄庭坚所说的?文章鉴藻随时去”,最时髦又常常最宜过时。拿当代来讲,刚刚粉碎?四人帮”时,出现一部话剧?于无声处》,我支持它,但我说它很快就会?于无声处”,因为太粗糙,不是艺术品。?风物长宜放眼量”,既适应时代需要又能长期流行的作品也有,像鲁迅的作品就是这样。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上是否达到很高的水平。
  问:我服膺您的?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性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这样一种观点。但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作家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开始?审丑”,怎么恶心怎么写,或者搞一些媚俗的床上戏、描写满足窥视欲的隐私等,居然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因为价值多元化,人们不再需要审美了,还是市场经济的诱惑太大了?
  答: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没有错,但他强调不能没有鉴别。他说:我们吃牛羊肉是为了?滋补”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变成牛羊”。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在当代中国,艺术创作?审丑化”的出现,根本上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影响的结果。它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考虑伦理道德建设。在这方面,有关领导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媒体也不要追风。
  问:现在的文学创作中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少主流文学过于讲求政治标准而使人敬而远之,倒是一些非主流文学因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赢得更多的观众。您对主流文学的创作现状作何评价?您认为产生伟大作品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答: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未充分吸收?文革”以前的经验教训,不懂艺术规律,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生命力和艺术作为政治社会历史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审美创造的基础之上。审美创造是艺术多种价值中的母元素,是根本性的元素。艺术的政治功用、历史功用要像盐在水中,无痕有味。鲁迅先生说文学是?无用之用”,西方贺拉斯说是?甜美而有用”。如果变成政治说教,作为一种硬加的外加的东西,就不易被人接受。
  适度重视艺术的社会功用是对的。但有一些主流文学只重视政治标准不重视艺术标准,这是一个极端。反对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另一个极端,也应注意。
  关于主流文学的创作现状,我认为有成就,但相对平庸的作品较多。好的作品应让人拍案惊奇,味之无穷,李渔说置之案头,不看则已,一看欲罢不能。文学作品首先要吸引人,然后才能讲它的价值。让人硬着头皮看,不是愉悦,而是让你产生抵制情绪,这样的作品,还谈什么价值?
  产生伟大作品的条件有两个:一、从主观方面讲,新时期作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视野开阔,有借鉴西方各种文学流派的机会。二、客观上,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深刻是空前的,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的冲击是划时代的,这些是产生伟大作品的必要条件。主客观的有利条件都已具备,但我认为,要产生伟大作品,还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一、丰富的生活知识。生活是第一位的,王夫之说?目之所见,身之所历,是铁门限。”二、渊博的文化素养。三、深刻的洞察力和悟性。但现在文学界有一股浮躁的风气,这是要不得的。
  当然艺术不能以数量决定优劣。几百部、几千部平庸的作品不如一部博大精深的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有价值。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媒体不理解你。历史是无情的,庸俗化、市侩化的东西很快会被淘汰,有思想内涵、有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最终会被创造出来,并且流传后世。(附图片)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我画《水浒》
黄永玉
  《水浒》人物原应在六十年代初以木刻式完成,因为绣像方式,风格当较细密精致。
  那时我刚四十出头,心手两旺,“双百”方针令人踌躇满志,若那时说话算数,工作得以无罣碍顺利完成,或可对?水浒》说部增添少许颜色,可惜人人有覆巢之危,运动接踵而至,害丧偕亡之期指日可到,哪有心思顾到身外艺技理想?两千多读书卡片,二百块木板材料,事后都随“文化大革命”一起灰飞烟灭殆尽。
  二十八年后之今日用水墨写意重新完成这套插图,不免深深感慨。关心我这工作的长辈和朋友大多迟暮凋零,我原企望大家都还年轻的时候,在完成这部插图有一个快乐的聚会都来不及了。真是寸草对于三春的怀念的心情啊!
  历代《水浒》插图,当然老莲水浒叶子是个中班头,但篇页极少,多年以来总以为此公兴尽搁笔所致,及到自己年来工作,才体会到梁山人物中临时拉来凑数者不少,此辈既带来引据困难,且阻扰创作乐趣,形象性格俱困捕捉,加上章侯作宋代人物每欲表达汉代风仪,所以不免纵横受阻,这恐怕是其精选梁山人物摘其主要欢喜者为之的原因。
  我作《水浒》不遵循旧例。《水浒》中男女多捣蛋纵酒任性乡民,平日自由天真,自无必要将其往廊庙上拉扯,尽为余当年浪迹江湖时之朋友熟人,街头巷尾,野水荒村,信手拈来,写日常见闻经验,边写边笑,席地坐卧,旁设茶酒,或互通新闻,或指天骂娘,混沌乐陶,不觉困惑矣。
  因此也庆幸大动乱前未动手刻制《水浒》,若此,则横祸天降,而今身在何处亦难逆料也。
  就《水浒》插图而言,我小时即有志作过五六十幅,曾得到家严赞许及少年朋友佩服。某年暑假,负使命去四十五里外外婆家告穷,并携些作同行,小舅见我苦心得意之作不料大发气愤,斥为家父黄玉书第二,画画音乐了一辈子老婆儿子都养不活。然小舅面恶心善,姐姐分上,总得周济而返。小舅是筸军旧部,与他军时有争战,即时得令出门,勿论宵旦。怒斥我《水浒》大作当晚随即上马而去。三日后深夜有人拍门,乃二勤务员抱一战场上诞生小马归来,交小舅妈抚养。文人二舅则朗吟《老子》四十六章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外婆知书,骂喝制止曰:鉴臣听到,不做你才怪!
  及我长大,知道老子的一点道理时,想到前事,不免产生一种因果式的悲凉。
  《水浒》是一部描写动乱的文学,稍一深入,即觉其中包罗人情至理,众生行状,尽涵无遗,非仅一部消闲解颐说部而已也。
  我以水墨作此,取其轻松幽默方便,困难处多在不得要领理会所在,且易雷同,解此,则通顺无碍矣。
  (《黄永玉大画水浒》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京西双龙峡纪游
  平安
时值盛夏,京中暑气蒸人,闷热难当。遂于假日至京西斋堂火村之双龙峡。下得车来,顿觉清风拂面,遍体生凉。不过百余里之隔,却如两个世界。此地青山叠翠,溪水潺潺。进入峡中,可见小潭、水库,水清如碧。沿峡谷上行,更有悬泉瀑布,原始森林。其中双瀑飞流,如二龙腾空,此?双龙峡?之所由来也。知情者说,待到秋日,红叶满山;春风吹来,杏花遍野。岂料幽寂山中,有此人间仙境!我们有幸见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这两位憨厚的中年人,原在外面都有收入丰厚的工作,但他们自觉躬行?三个代表?,辞职回村,带领村民奔共同富裕之路。他们发展生产,开拓旅游,两个文明一起抓,火村真正?火了?起来。如今,进入峡谷的小火车已经开通,进出十分方便;此地盛产的核桃、红杏,也已誉满京城。今年仅红杏一项,不少农户收入就达数万元。村民丰衣足食,且风俗淳厚,秩序安定。村中所种、所食之粮、菜、瓜、果,皆?绿色食品?,深受欢迎。置身青山绿水,仰望蓝天白云,叹美景之难得,感劳者之可敬!徜徉其间,真令人流连忘返!不由感从中来,数语为记:暑气长消碧玉泉,春风一度杏花天。何年得了今生愿,来住青山绿水间。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多味斋

  大同黄糕
赵忠格
  黄糕,是用黄米面蒸制,类似南方年糕样的食品,唯其色泽金黄,故名之。黍子去皮即成黄米。说起来,造物主也真够公平,大同地薄不打粮,地下煤炭储量丰富;黍类作物虽然低产,黄糕的味道却好极了。因言道:?大同有两宝,乌金和黄糕。”
  吃过黄糕的人都知道,黄糕好吃难搋。蒸糕需要锅灶、笼屉、瓢盆自不待言;蒸制时首先要将糕面淋水搓湿,往笼里撒糕粉要薄要匀,要掌握火候,这些都不在话下。难就难在蒸熟后的糕粉要用双手来回捶击,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搋糕”。搋糕是道关键工序,糕不搋是?块垒”,捶了又容易烫手。所以有的人?宁肯不吃油糕,也不愿意伤手”。我的妈妈不只经常给我们蒸黄糕吃,而且每次都是沾着油搋糕。妈妈年轻时在大食堂干过,百把号人吃的糕全凭她自个搋,手下功夫何等了得。如今她虽然年过七旬,搋起糕来依然像小孩玩泥巴那样得心应手,噼啪有声,瞬间一块黄灿灿的米糕就魔术般地呈现在面前。
  大同黄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筋到什么程度?讲个笑话。话说一户人家刚蒸出一块糕,一不留神被狗叼了一口,女主人赶快去抢,狗含着糕跑出一丈多远还未扯断,女主人硬是用刀才劈开。结果狗还被弹出去的糕打了个仰面朝天。
  大同黄糕的吃法很多,可以素吃,可以油炸。素吃就是蒸好的黄糕佐以肉菜,囫囵吞枣那么一咽,下肚了之。这就是?一吃,吃个油老虎儿;一咽,咽个鸡叫呜儿”,?黄糕泡肉,吃个没够”,那个香啊,那个爽啊,说起来都让人流口水。油炸,是把素糕掐成核桃大小的糕块,成皮,包馅,过油锅炸,捞出即可食用。糕皮要个儿小、皮儿薄。糕馅全凭个人口味制作,有豆沙的、枣泥的、髓油的、酸菜的,还有肉末的。大同人讲究?豆馅放玫瑰,菜馅有韭菜”,为的是提味儿。油糕的形状挺多,有的圆如棋子,有的长似弯月,有的掐成三角形,有的夹紧后两手一掬就成了?相公帽”,还有的干脆包成水饺样等等,不一而足。糕入油锅,温火慢炸,捞出后的油糕外脆里香,松软可口,越吃越香。
  黄糕不光好吃,还特别耐饥。?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说的是,如果饱餐一顿莜面,可以走三十里地肚不饥,饱餐一顿黄糕能结结实实地走四十里的路,而饱餐荞面后连十里地走不到就肚子饿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我们大同的煤矿工人特别喜欢吃黄糕。下井前饱饱地吃一顿黄糕,干一天活都不觉得饥乏。上井后,妻子将热腾腾、脆生生、香喷喷的油糕端来,再加上二两白酒、几碟小菜,那个滋润劲简直没法儿提。
  ?糕”与?高”谐音。吃糕喜庆,像港澳地区吃发菜是为发财一样,寓意兴高采烈,高升旺长。为讨口彩,当地每到逢时过节,婚嫁喜庆,必定炸糕,然后分送各家,俗称?吃喜糕”。黄糕是一种食品,注入感情后就成了文化,大同的黄糕文化是那般地美妙!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百年辉煌
绍武 会林
欣逢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百岁华诞,歌以咏之。百年风雨,拼搏奋发,在共和国大地上,矗立起巍峨大厦。啊,师大,师大,百年师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真理的阳光,向祖国广袤疆域播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了万千园丁,汗雨润华夏。啊,师大,师大,百年师大,耕耘复耕耘,播撒复播撒,春华秋实,绿满神州天涯!日月如梭,天地光华,奠定创造的基础,厚积更要薄发。啊,师大,师大,百年师大,薪火传递,挚爱永嘉,星际竞飞,蜚声天下!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游柳侯祠浮想
  陈建群
  不浊不清的柳江穿城而过,地在南国的柳州,如今比起同处一省的旅游城市桂林、北海等地,名气就显得差了些许。说到柳州,人们首先与地名形象联系到一起的,必是曾在此作过四年刺史并因病逝于柳州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一方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名人相融合,且难以再分,柳州可谓幸运。
  始建于宋代的柳侯祠,如今围在清末所建的柳侯公园内。祠内有柳宗元石刻像及历代题咏刻石。其中一块两米多高、号称“三绝”的“荔子碑”,尤为珍贵。当年柳宗元公暇常同部属于当地一方清塘罗池散步,死后托梦欲葬此地。好友刘禹锡请韩愈为撰墓志铭,韩愈一并写下著名的?柳州罗池庙碑》。碑中记叙了柳氏兴礼法教化、劝农桑、除陋习、整修道路、开井垦荒、尊重人本等。末了?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其辞曰:‘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此碑世遂称“荔子碑”。现碑为北京苏轼所书,加上柳宗元事迹韩愈文,所以为“三绝”。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见闻博洽,少年得志,曾官居监察御史,被?阴结天下有名之士”的王叔文集团网入彀中参与?革新”。顺宗做皇帝不到一年下台了,儿子李纯继位,是时柳宗元、刘禹锡等一干人等,全被贬到江南溽湿之地。柳宗元流徙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心性善良,多愁善感;走出禁闱,看到的是遍地疮痍,百姓的困苦,他为之悲懑、悚惕、怅惘、无奈……居官不贪不墨,作为文学与生俱存的禀赋在不幸中强烈回归。永州任上其实是在居闲。他敢于正视人民的疾苦,写出千古名文《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江雪》、《牛赋》、《三戒》……无数?绚斓之极”的朴实美文,同样煊赫万代。瞬忽十年过去,被召回京。本以为可以安生了,孰料又遭贬窜柳州,北距长安正有四千里之遥。“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思乡之情殷殷可叹。政治上再无指望,宦海浮沉已经疲惫;为官一方,那就一定切切实实为人民做些好事。除了上面提及的惠民措施,他还大力提倡种植。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有?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偏成隅”,“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种竹,种木槲花、仙灵毗(脾)、白蘘荷,植海石榴、灵寿木……芍药、早梅、红蕉,映日成趣。柳州的柑与杨柳,仍在泽被今人。
  漫步柳侯祠内,佇立柳氏衣冠冢前,每俯转眸,你都会感到一位襟怀博渥、喜爱大自然和存在于大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哲人的心,似在与日月一同律动。这就是历史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这是有灵性的。“网虫依密叶,晓禽栖回枝”,顺其自然呵护生命,哪怕它是卑微的;“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怡然自适的画面映出柳刺史的含笑……城市和旅游点的知名度,决不是在原本的一片瘠土上“灵机”一动,凭空杜撰出种种“历史”和“传说”所能“提高”的。众多的拙劣的人造景点、钢筋混凝土大佛、俗气逼人的杂驳建筑,等等,如果还能“千秋万代”地存在下去,那么后人来看今天,该作何感想呢?
  入夜,柳江上下,灯火和繁星都堆到了天上。宇宙中无数个恒星的周围,或许也演绎过同样的故事?我想,我们应把握住今天的历史文化,用真正的文明奉献,向未来传递,这才能无愧于后人,无愧于历史……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百年漫画见闻录》
谭宗远
同叶浅予、方成、华君武、李滨声一样,毕克官先生也是一手画漫画,一手写文章。他以漫画名世,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投稿,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出版了好几本漫画集。但认真说,他的主业却不是画画儿,而是漫画研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任职。他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也最多,出版了多部专著。最突出的成就是撰写了《中国漫画史话》和《中国漫画史》(与人合作),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漫画史的空白。
  新近,七十一岁的毕先生又推出了一本?漫画的话与画———百年漫画见闻录》(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承作者不弃,送给了我一本,读后获益良多。
  这是一本回忆录,分为上下篇。上篇《五十年所见》,记述了作者怎样走上漫画创作的道路,怎样在《漫画》编辑部工作,怎样师从丰子恺先生,怎样经受“文革”风雨,重握画笔等经历。虽然只占全书三分之一,但写得十分亲切。从他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作者从小就对文学和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至今保存着母亲用面捏制的一个猴灯,从照片上看,小猴子活灵活现,是一件很不错的工艺品。这对他接近美术影响很大。而丰子恺的画又促使他迷上了漫画。他幸运地走上了这条路,成了画界的一员。他善于学习,能从前辈的艺术中吸取营养,其画走丰子恺的路子,毛笔写意,许多表现的也是儿童情趣,但又有一手?铁线描”的硬功夫,继承了张光宇漫画的特点。历次政治运动没有使他成为趋炎附势的人,他对鲁少飞、叶浅予、丰子恺这些不吃香的?权威”一直很景仰,过从甚密,成了忘年交。他之重视漫画史的研究,当与和前辈交厚有关。
  在上篇中,他特别记述了米谷的工作作风。老漫画家米谷曾是《漫画》杂志的主编,对待稿件的态度令作者难忘。毕先生举了几个例子。一是米谷鼓励创新,对于作者有益的探索,他都认为是好的,给予保护。二是他尊重下属和编委,对稿子有意见不擅自修改,而是一起商量,看这样改合不合适。这种认真、民主的作风,很值得今天的编辑和领导学习。
  下篇《五十年所闻》,记作者在编写漫画史时,和老一辈漫画家的交谈。作者白手起家,筚路蓝缕,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不辞劳苦地跑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人。作者具备两个有利条件,首先他自己是漫画家,有实践经验,对漫画界的人与事不隔膜;其次与老前辈都熟,可以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他心里憋了股劲,中国的漫画史一定要由中国人搞出来,不能让外国人捷足先登。
  漫画家说漫画,这题材本身就吸引人,何况说得又不浮光掠影,能让读者得到不少东西,就更令人神往。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静湾?(摄影) 刘小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