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更上一层楼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出口加工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唐文峰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立,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0余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重庆市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重庆开发区始终按照“三为主一致力”的建区方针,精心营造投资环境,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全力搞好招商引资,着力培植经济增长点,探索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构建起重庆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外向型经济的基地,成为重庆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已经建成的南部园区和正在开发建设的北部园区两大部分组成。南部园区规划面积为9.6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南坪,西临长江,有鹅公岩大桥与成渝高速公路相连,东靠南山风景区和通向大西南出海口的渝黔高速公路,北依重庆长江大桥与市中心相通,距重庆火车站3公里、重庆客运码头5公里、重庆机场28公里,已形成信息产业工业区、丹桂工业区、回龙工业区、综合贸易区及南湖、罗厂湾生活区。区内金融、商贸、宾馆、医院、学校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水、电、气、讯等配套项目十分完善。北部园区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鸳鸯镇和礼嘉镇,北邻重庆机场,紧靠即将建成的铁路中心枢纽站,有210、212、319和重庆主城环线4条高速公路以及轻轨3号线穿过区内,离重庆最大的寸滩集装箱码头1公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位置优越。将建成出口加工区、汽车产业区、环保产业园区、科技产业区和中央商务区。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恪守“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的招商服务理念,将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的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在企业落户,从1998年起已连续4年实际到位外资名列全市榜首。截至2002年7月,共兴办各类企业1249户,其中引进22个国家和地区兴办的三资企业320家,投资总额15.94亿美元,投资规模平均达到500万美元,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0个。居世界500强的一批企业和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已相继在重庆开发区落户,内资企业929家,注册资本达33.54亿元。目前,区内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服装等六大产业群。随着众多的资金、人力、物力的进入,加上迅速发展的高科技和开发区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区内正汇成一股以先进技术为主的巨大生产力,并产生良性循环的集聚效应。目前,重庆开发区在资本结构上以利用外资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在引进的320家三资企业中,工业生产性项目就占70%,开发区已成为全市现代工业和三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
  随着众多引进项目的建成投产,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效益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已分别由1993年的24.06亿元、5.8亿元和6.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29.5亿元、32.6亿元和84.5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税收由1995年的1.36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1.03亿元,年均递增40%以上,7年累计实现税收36亿多元。2001年在全国4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指标考评中名列第十二位,在20个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今年上半年,重庆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59亿元,同比增长52.76%,比全市增幅高4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7.04亿元,同比增长39.78%,比全市增幅高24个百分点;累计实现税收总额5.72亿元,同比增长12.68%;实际利用外资名列全市第一。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昔日的农田荒坡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并在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市行政管理机构中率先实施并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重庆市一流的投资环境和较为完备的配套能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简便快捷的办事程序,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一支具有丰富开发经验、高效廉洁的管理队伍,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投资者青睐,他们把开发区作为来渝投资兴业之地。
  2001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依托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北部新区的重大决策,报经国务院批准,将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置换区、拓展区设于北部新区鸳鸯镇和礼嘉镇即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并将新批准的出口加工区、环保产业园区设在该区域内。至此,重庆开发区总面积达到93.3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多园、南北呼应、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这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的功能,增大吸纳国际资本的空间,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世纪谋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新的动力和新的契机。
  建设北部新区,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应对加入WTO挑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根据规划,未来10年内,北部新区将建设成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制造基地、国家环保产业发展基地和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展示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北部新区要10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总体设想,到2010年,北部新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首担重任。
  为了迅速打开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开发建设的局面,开发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部署,坚持“南北并进、两头作战”的方针,按照“南区更加丰满,北区快速推进”的总体要求,确定了“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交答卷”的工作步骤,在继续完善南部园区建设的同时,强势启动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建设,充当起北部新区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迅速拉开了北部园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自去年4月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发区顺利完成了对鸳鸯镇和礼嘉镇各项工作的交接,认真开展了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着手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发展环境,以全面适应大开发大发展的新局面;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支持,获得了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置换区和重庆出口加工区、重庆环保产业园区的正式批文;编制了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控制性详规并获得批准,编制了金山片区、蔡家沟片区、鸳鸯湖片区的城市概念性规划和城市设计国际招标及修建性详规,全面完成了出口加工区、环保产业园区、长安福特项目配套用地的规划设计;完成了47个合作社的整社征地、20个合作社的零星征地共计11700余亩土地的征用工作,征地工作量相当于南部园区9年的总和;长安福特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将正式投产,与之相配套的东南西北4条道路、周边挡土墙及各种排水、能源管网全部建成;长11.57公里、宽54米的金开大道正抓紧施工,9月底全线通车,金山大道今年也将部分通车;出口加工区海关监管大楼、卡口、标准厂房、保税仓库及综合管网、巡逻道、围网等区内设施已经建成,8月底将接受国家海关总署等8部委联合验收并正式封关运行;坚持边建设边招商,项目引进工作初见成效,除已先期入驻的长安福特项目外,已有数家企业落户汽车工业园出口加工区、金山工业园,总投资达..5578亿美元,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洽谈之中。目前,整个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大开发大发展的喜人局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五”期间,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抓住建设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环保产业园区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发展主题,实施外向拉动、科技兴区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全面推进“二次创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金融服务、仓储租赁、旅游以及法律、会审等服务行业,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由带头发展向带动发展的转变,从着力引进外资向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转变,从偏重引进向注重消化吸收创新的转变,从注重政策优势向依靠综合环境优势的转变,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在重庆市对外开放、都市发达经济圈建设尤其是在北部新区的体制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中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级,起到全局性、标志性、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到“十五”计划期末,将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6亿元,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超过40%,税收总额达到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亿美元,努力把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政策最优惠、机制最灵活、投资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流现代化工业新区。(附图片)
  压题照片:重庆出口加工区海关监管大楼。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产业园科技大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