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福建安溪高甲戏剧团精品佳作不断,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与此同时,安溪展示乌龙茶深厚文化内涵,对经济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
安溪:探索文化与经济双赢之路
本报记者 江宝章
  精品意识:高甲戏老树逢春
  闽南高甲戏与梨园戏、莆田地区莆仙戏、厦门歌仔戏、福州闽剧同属福建五大地方剧种。高甲戏以丑角行当见长,丑中见美,诙谐滑稽,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和乡土味,深受群众欢迎。
  同所有地方剧种一样,安溪高甲戏剧团也曾面临经费短缺、人才断档、表演“草台化”的困境。生死兴衰关头,剧团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提出了“三个工程建设”规划,即剧本创作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首先,集中精力抓精品剧目创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剧作家诸葛辂精心创作的大型古装讽刺喜剧《凤冠梦》问世,一举囊括了当年福建省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优秀演员奖等等,大会还特为该剧增设了“集体龙套奖”。
  《凤》剧的成功,避免了剧团沦为草台班的命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稳定了演创人员队伍,更重要的是使剧团看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戏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1995年底,另一出经过10年精心打磨、深受城乡百姓欢迎的讽刺喜剧《玉珠串》再一次来到北京接受首都人民和专家的考试,又引发了一阵高甲戏热。专家们盛赞安溪高甲戏剧团是“南国的一颗明珠”,“《玉珠串》是传世经典之作”。1996年,《玉珠串》一举获得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1995年度曹禺戏剧文学奖和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集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三项最高荣誉于一身。此后,安溪高甲戏精品迭出,好戏连台。《老鼠嫁女》、《群丑献艺》、《金龙戏珠》、《相马》等均受到专家和群众的交口称赞。
  在赛场赢得殊荣的安溪高甲戏并没有把自己供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他们深知,高甲戏来自民间艺术,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才能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在县委的支持下,他们不仅应邀到东南亚及兄弟县市演出,而且长年穿梭于安溪的山水之间,深入全县24个乡镇为农民演出。一些群众为了看戏,从几十里外赶来,有时一场人数多达万人。剧团每年演出场次达150场左右,创利50余万元,在竞争激烈而且日益多样化的文化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凭借精品意识,安溪高甲戏剧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此基础上,剧团与福建省艺校联合创办了安溪分校,设立高甲戏表演专业,培养戏曲和其他艺术人才。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征地18亩,建起了花园式的校园。学校教学规范,设备齐全,办学条件之优在全国县级艺术团体中都是不多见的。与此同时,剧团还办起了茶艺馆、宾馆、酒楼、展览中心等文化产业,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除了弥补财政拨款的缺口外,剧团每年还能筹集100万元左右的建设资金。安溪高甲戏剧团终于冲出峡谷险滩,在大江中扬帆了。
  市场意识:茶文化富裕一县人
  盛夏的一个夜晚,安溪艺校演出礼堂灯火通明。2002届茶艺专业毕业班汇报演出正在进行。与往常不同的是,台下的观众除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县文教口的有关领导之外,还有一些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尽管正式的人才交流洽谈会是第二天晚上,但他们还是悄悄地先来物色人选。在明亮柔和的灯光下,17位应届毕业生依次表演了台湾茶艺、清朝宫廷茶艺、客家擂茶、大红袍茶艺、安溪茶艺、龙井问茶以及歌舞、器乐表演。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春风拂面、行云流水……在悠扬的古筝声中,茶艺小姐衣袂飘飘,玉腕轻扬,把茶道的纯、雅、礼、和的精神演绎得丝丝入扣。在第二天晚上的毕业生人才洽谈会上,安溪艺校茶艺专业毕业生再次供不应求。
  安溪出好茶,尤其是“铁观音”,更是乌龙茶中的极品。至今,安溪106万人口中有70%在从事与茶叶生产有关的行业。然而,茶贱伤农。在相当长的时期,茶叶价格过低,安溪人虽然有名茶但日子过得并不富裕。随着市场经济的普及,安溪人明白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县宣传文化部门开始组织人员搜集整理茶歌、茶舞、茶联;组织茶艺表演,在艺校开设茶艺班;参加省内外、国内外各种茶事活动;举办茶王赛;建设堪称中国茶叶文化大百科全书的茶叶大观园和茶叶生态观光园,以及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茶叶批发市场,充分展示安溪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在各种“文化”名目多如牛毛的今天,安溪县茶文化的宣传从一开始就坚持不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不能图形式而劳民伤财,而必须把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结合起来,在弘扬茶文化中开拓市场,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安溪茶艺表演队在各种茶事活动和文化活动中备受专家和观众的青睐,被文化界和新闻界誉为“中国茶文化的精品”,影响所及,“铁观音”名闻海内外。与此同时,安溪借助“茶王赛”这一民间形式,先后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茶王赛、茶王鉴赏会和茶歌、茶舞、茶艺表演欣赏等茶事活动,茶农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这些活动办到哪里,哪里就有了安溪乌龙茶的新市场,茶行、茶艺馆、连锁店应运而生,安溪茶叶的市场占有率随之上升。
  安溪人从茶文化的推广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长期以来茶贱伤农的状况得到了改变。安溪县领导告诉记者,10年前,安溪县0.5公斤上等好茶只能卖十来块钱,如今可以卖到300—500元。这两年,全县中低档茶叶每公斤价格提高了2—4元,“铁观音”提高了20—40元,茶农一年可增收数亿元,种好茶、制好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每年的茶文化节,更成为海内外茶商云集的盛会,为安溪的经济建设带来无限商机。安溪乌龙茶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达6000多吨,创汇2000多万美元。由于茶叶经济的兴旺,安溪县现有24支茶艺表演队和5支少年茶艺表演队,常年活跃在城乡各种茶事舞台;安溪艺校茶艺班的毕业生年年都成为社会争抢的对象。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呼伦贝尔:绿色食品成新产业
  本报呼和浩特8月27日电 记者吴坤胜报道: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柱产业来抓,短短3年,全市得到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达到七大系列76个产品,累计实现产值28.8亿元。
  呼伦贝尔天然草场和天然林地的人均占有量居全国之首,大兴安岭60%的面积在呼伦贝尔境内。呼伦贝尔的山间草地生长着山野菜、野生菌等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500多种,年产野生淡水鱼1万吨、粮食200万吨、油料14万吨、年出栏牲畜200多万头(只)、年产鲜奶20多万吨、年产牛羊肉10多万吨。
  通过成立“呼伦贝尔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先后制定了绿色食品的质量检测、申报、绿色食品企业考核等制度及生产操作规程和基地管理手册,使绿色食品的生产、申报、经营做到有章可循、管理有序、认证严格,促进了全市绿色食品事业的健康发展。呼伦贝尔还重点开发绿色食品大豆、牛羊肉、乳制品、山野菜、野生浆果、淡水鱼、饲草资料等9个产业。目前,全市生产绿色食品企业有36家,累计生产绿色食品产量75万多吨。
  呼伦贝尔市按绿色食品标准开发大豆、水稻、马铃薯等作物212万亩;监测农田、草原面积1600万亩。如今,呼伦贝尔市已有29个绿色食品成为境内外的知名品牌。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昌黎:干红产业强县富民
  本报石家庄8月27日电 记者武卫政报道:河北省昌黎县这几年以黄金海岸旅游开发闻名遐迩。今年8月5日,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奥地利施华洛奇公司总裁来到昌黎,不为消暑观光,而是考察他的凤凰葡萄酿酒公司能否在年内投产。一个世界级大企业在一个小县投资2800万美元生产葡萄酒,使人对昌黎蓬勃发展的干红产业刮目相看。
  昌黎与法国的波尔多地区属同一纬度,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适宜赤霞珠、品利珠、蛇龙珠等优质酿酒葡萄生长。1998年,昌黎县在农业部的支持下,花500万元从法国引进优质脱毒赤霞珠葡萄种条100万根,当年发展酿酒葡萄基地3000亩。此后几年,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全县酿酒葡萄基地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规模,现在已扩大到4万亩。2001年,2万户农民从中获得种植及劳务收入1.5亿元。
  昌黎人顺势而上,出台减负减费、跟踪服务等优化经济环境的一系列政策,在大力扶持华夏长城等老牌干红企业扩大生产的同时,广泛招商引资。1998年以来,先后吸引奥地利施华洛奇公司、阿根廷斯帕多内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香港通宝公司、长春野力集团、大连万达集团等国内外大企业到县里投资建厂。目前,包括在建项目,全县葡萄酿酒企业已达28家,年产葡萄酒6.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红葡萄酒和干红原酒生产基地。2001年,全县干红成品酒产量达到1.8万吨,占全国干红市场份额的18%,并涌现了长城、地王、越千年、茅台、野力等一批知名干红品牌;同年,全县干红产业实现利税1.5亿元,提供财政税收5500万元。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旬阳严把矿产开发环保准入关
  本报西安8月27日电 前不久,陕西省旬阳县原构元铅锌选矿厂组建成五联鑫源矿业有限公司构元分公司,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率先在全省购回尾矿深浓缩过滤设备,建成了省内一流的尾矿处理场,一边出矿渣用来做建材,一边出清水循环使用,保证了企业稳定生产,效益大增。这是该县严把矿产开发环保关的一个缩影。
  旬阳县目前有采、选矿企业123家,矿产业年产值2.7亿元,年实现利税7000多万元,是该县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为给群众留下一片蓝天和一盆清水,旬阳县委、政府痛下决心,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除对一些选采、选矿企业停产整顿外,还重点对12家铅锌选矿企业,一律切断电源、吊销证照、拆除设备、清理现场、全部予以关停。
  2001年11月成立的旬阳五联矿业有限公司,把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分散选矿为集中选矿,严格按环保要求建成了6个铅锌选矿沉淀、处理库,变污染企业为环保型企业,使矿产资源开发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发展之路。
  为严把资源开发的环保准入关,旬阳县还专门成立了由环保、矿产、水电、工经、安监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审批组,对新组建的矿业公司,实行环境保护、安全防范两个“一票否决”制。经过一年的治理整顿,促进了全民环保意识的大提高,企业的环保设施大改善。(赵攀强 郑少忠)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哈尔滨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
  本报哈尔滨8月27日电 记者董伟报道:有着“大城市、大农村”地域特点的哈尔滨市,70%的教师和学生在农村。为了完成《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确定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园丁工程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哈尔滨市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以期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确立并实践着“建网就是建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新理念,抢占了教育现代信息化的制高点,实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哈尔滨市教育局先后从教育附加费中拨出专款1450万元,用于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网站建设和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
  其次,实行学校对口支援、教师轮换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到广大乡村学校。从2000年开始,哈尔滨市先后从城市选派7000多名优秀教师、师范毕业生到乡村轮换任教。这种城乡教育、文化的交流,对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意义深远。
  第三,实行贫困地区教育免费培训,加快乡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今年,哈尔滨市教育局决定每年拿出10万元局长基金,免费为乡村贫困地区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以期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草原岩画亟待保护
  内蒙古北部边境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乌拉特中旗,是北方先民草原岩画的故乡。这里独特而古朴的岩画多达数千幅,刻绘在低山山顶和丘陵顶部裸露的石块上,每幅画面积大不过3平方米,小则盈尺见方,刻痕多手指般粗细,是古代北方民族生息繁衍、生产活动、思维信仰、图腾文字的真实写照,文物、艺术价值弥足珍贵。记者近日在采访时发现,这里多数草原岩画破坏严重,有的甚至被牧人用于建造房屋和棚圈。图为当地刀头山上期待保护的整片岩画。
  本报记者 郅振璞摄影报道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回村怀揣技术 致富成才有路
 五莲农村中学增设农技课
  本报讯 葡萄“生锈”怎么办?幼狐为啥会自咬?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很难的问题,到了山东省五莲县回乡中学毕业生的手里就算不了什么了。其中的奥秘就在他们在学校里都学过。如今在五莲,学校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98%以上的初、高中学生毕业时都能拿到两个证书:毕业证和实用技术培训合格证。
  五莲县每年有初、高中毕业生近9000名,其中60%以上毕业回村成为新的农民。针对这一实际,五莲县在农村中学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把单纯的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型”人才。
  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五莲县在农村初中全面增设劳动技术课,在高中设立职业技术选修课,通过“内改外聘”的方式配齐专兼职教师,并开辟了168处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1995年起,该县又对中学毕业生实行“3+1”培训,在初、高中最后一学年增设乡土教材《实用技术培训》,利用乡镇农技校的师资、设备和科技示范基地,结合山区实际对学生进行种植、养殖、桑蚕、林果等农业技术培训。6年来,全县已有4万多名毕业生取得了实用技术培训合格证。
  该县还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办学,使学生回村后仍能继续“深造”,从而把乡镇农技校办成农民致富路上的“加油站”。他们通过聘请农技专家和种养能手授课、结合农时“送农技下乡”,设立科技示范基地等方式,每年举办农技培训班400余期,先后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80余项,培训骨干3万余人次。经过培训,全县6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3万农民拿到了“绿色证书”,6000多人获得了农民专业技术职称。(李忠春 徐健)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阆中盲人闯出就业路
  本报成都8月27日电 记者近日在四川省阆中市采访时,看到这里的大街小巷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盲人按摩院、诊所、个体工商户近20家,为古城阆中新添一道风景。
  阆中市从1995年就开始依法推行了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但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残疾人就业仍较困难。阆中的盲人们摸市场行情,了解到保健按摩和诊所以及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服务,深受群众欢迎。盲人以其触觉灵敏、吃苦耐劳、讲究卫生、热心服务的特点,由此成为这些行业的主角。该市白果树街徐元辉所开的按摩诊所,以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收费受到顾客欢迎,年收入3万多元。阆中市残联抓住这一机遇,为盲人从事按摩和个体经营奔波忙碌,积极做好服务引导工作,通过省残联职校等多种途径,把盲人送出去培训,仅去年就培训12人。(刘裕国 刑学大)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日喀则菜农增收市民喜
本报记者 刘亮明
  8月,西藏日喀则市蔬菜市场令人喜出望外:一眼望不到边的钢架结构菜市场内,各种蔬菜五彩缤纷,新鲜水灵,令人垂涎欲滴。摩肩接踵的市民转来转去,用挑剔的目光悠闲地挑选着自己中意的蔬菜,和摊主讨价还价。这些新鲜蔬菜几乎都产自当地农民之手。
  “如今菜多了,人们讲究大了,不新鲜就摇头,有点伤损看一眼就走。种菜好赚钱,但得细心侍弄。”43岁的藏族大嫂卓玛一边数钱,一边感慨。她家种了7亩菜,其中有3座大棚,有20多个品种,今年可收入4万多元。“这多亏了地区号召、下乡干部尤其是援藏干部手把手地帮助指导,要不哪来的这些钱呢。”卓玛的感激溢于言表。今天,在日喀则类似卓玛这样的蔬菜种植农户已遍及全地区。蔬菜生产已成为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的突破口,成为农牧民重要的现金增收点。
  日喀则是西藏重要的粮食、蔬菜产区,但以前的蔬菜种植仅限于一年一茬的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种植量少,产量低,谈不到多少效益。当地蔬菜都得从内地空运或汽车运进来,不仅不新鲜,还有变质现象。市民说:“不敢买也得买,此处不买无处买。”近年来,地委、行署分析了当地土壤、气候等有利条件,以及人民生活提高对蔬菜需求造成的巨大市场空间,以创新为先导,科技作支撑,并抓住上海、山东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引进技术和人才,及时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大了指导和扶持力度,全地区蔬菜种植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去年,全地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3万多亩,其中保护地种植面积已超过12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6700多万公斤,品种达40多个,许多过去见不到的名优新特品种开始在雪域高原落户扎根,既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又为广大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白朗县去年破天荒建成蔬菜大棚1000多座,当年仅蔬菜一项就增收600多万元,人均100多元。尝到甜头的白朗县今年准备再建600座蔬菜大棚,目前已建成100多座,同时,投资1000万元的蔬菜基地也正在紧张建设中。
  今年,地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蔬菜种植,特别是在日喀则市和白朗、江孜、亚东等县重点发展保护地、半露地蔬菜种植。全地区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6.15万亩,其中保护地达到近1万亩,预计全年蔬菜总产量将达到近1亿公斤,产值将超过2.3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70多元。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特邀嘉宾说诚信
本报记者 何伟
  “到嘴的鸭子飞了。”8月22日下午,宁波市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专题讨论“信用宁波建设”如何抓。宁波杰立化妆品包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成杰作为会议特邀嘉宾,在会上的即兴发言,引起政协委员们对诚信经营的深深感触。
  “1996年,我从北京来到老家余姚市黄家埠办企业,生产化妆品外包装。当时市场比较混乱,第一年我就上了11个人的当,22万元的经营资本全部赔光。那时,福州一家台资企业的郑老板了解了我的困境,见我说话态度很诚恳,就借给我5万元启动资金,并给了一个产品让我生产。
  “第一批价值10万元的货总算如期发到了福州,郑老板立即通知财务把钱给了我。我订好机票准备打道回府。就在我到福州机场时,他打电话叫我回公司一趟——这批货外包装的螺纹方向搞反了。当时我完全可以立即把钱通过银行汇到我公司,那时的10万元钱对我来说太宝贵了,但我还是把支票放到了郑老板桌子上,并要求把这批货退回。他拿出6万元钱给我,说回去重新搞吧,我信得过你。第二次货如期完成,保质保量。结账后,我把钱拿到旅店一数,怎么多了1.6万元?等我匆匆赶到公司把多余的钱退还到他桌上,他什么都没说笑了笑。从此,我掂出了诚信的分量,我的企业也慢慢发展起来。”
  邵成杰的发言,打开了委员们议政的话匣子。市政协常委周秋龙说:“‘守信者畅行天下’,邵成杰从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年产值2800万元的企业,正是诚信带来了无限商机。”市政协常委费国良说:“邵成杰的经历非常感人,朴实生动,是我们当前‘信用宁波建设’的典型教材。”委员们对加快‘信用宁波建设’的紧迫感更强了。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湖北省枝江市为保护长江母亲河,近年来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3万多亩,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林子多了,水面多了,绝迹多年的白鹤又飞回来了。
  杨子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