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企业会更“干净”吗?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刚
  10多年前,现任美国总统布什曾担任过哈肯石油公司的董事。据美国媒体报道,就在该公司发布亏损2300万美元的季度财报前不久,布什以每股4美元的价格抛售了这家公司的股票。到那年年底,哈肯的股票跌到了每股1美元左右。布什却已经把80多万美元赚到了自家腰包。
  10多年之后的今天,假如还有人像布什那样去做,等待他的将是由布什本人于7月30日签署的新法规的惩处:将所赚之钱全部交回公司。
  根据“公司改革法”的法规,董事行使股票期权和转手获利的期限将受到严格限制。任何公司在提供第一次不准确报表和修正报表之间,其主管和董事所获奖金和出售公司股票的获利将会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追缴后交还给公司。
  忽视“利益冲突”导致监管不力经济的繁荣和股市的泡沫使人们忽略了制度的漏洞,掩盖了伴随着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也给了那些奸诈的企业主管们以可乘之机。回顾华尔街的这段狂热的历史,不难看出,忽视新出现的“利益冲突”是造成监管不力的主要原因。
  现行的美国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大体上是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1929年股市大崩盘后,美国联邦政府吸取了教训,制定了比较严格的管理规定,并成立了相关监督机构。这些举措被称为“给华尔街加岗添哨”。
  几十年来,联邦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监管法规也作了不少调整。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科技与金融业的融合,特别是一批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和服务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监管与市场发展之间出现了脱节。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企业主管们“自己给自己”发股票期权,甚至借公司的钱炒股发财;会计师公司既做审计又做咨询;通过所谓的特殊目的实体来转移债务……没有相关法规制约,漏洞越“钻”越大。
  低标准、假利润时代行将结束现在终于到了整治蛀虫,弥补漏洞的时候了。从7月开始,美国证交会、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市场等纷纷推出了一些新规定和建议。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布什总统签署的“公司改革法”,它意味着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强劲有力的企业、证券和金融法规改革拉开了序幕。布什称其为自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总统时代以来“最为彻底的企业改革法案”,标志着一个“低标准、假利润的时代结束了”。
  新法规和相关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注意追究个人责任,特别是那些企业主管的责任。6月28日,美国证交会还发出通知,要求去年营业额超过12亿美元的940多家大型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必须于8月14日前签署文件,宣誓确认财务报告准确无误。如果事后发现报告有假或有误导投资者的内容,他们将承担个人责任,按照“公司改革法”,可处10到25年的徒刑,外加500万美元的罚款。
  为了确保对企业运行的严格监管,新法规对独立董事的资格也作出了严格限制。比如,纳斯达克在原来规定董事获得年薪不得超过6万美元之外,加了一条:独立董事不得收取任何薪酬,包括政治捐赠以及其他相关收入。为了加强对财务会计的监管,联邦政府还成立了上市公司审查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负责协助证交会执行新的公司责任法。该委员会还有权颁布新的行政规定,以保障会计的独立和正确。
  这些新法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强了对利益冲突的限制。股票期权就是一个颇能反映利益冲突的金融工具。股票期权又可称为股票购买权或认股权,是大公司给予其行政职员的一种选择权,这种权利使职员能以特别有利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证券或股票,这种选择权通常不能向他人转让。
  按照美国公司惯例,股票期权以往并不计入公司的支出。投资大师巴菲特一针见血地指出,期权是有价之物。当一家公司给员工提供有价之物,以作为其贡献的回报,这显然就是报酬。如果报酬不该列入财报,那它到底应当列到哪里呢?
  更为严重的是,在股市的狂热中,期权已远远超出了激励员工积极性的作用,成了贪婪的兴奋剂。对那些高层经理来说,期权的收入已经远超出工资。不仅经理人员靠期权大捞一把,甚至连那些董事会成员也不例外。
  新出台的规定并没有取消股票期权,而是重在限制发放。期权发给谁,发多少通常是由薪酬委员会决定的。可按照以往的规矩,主管们的亲朋好友都可以进薪酬委员会。而新法规定,薪酬委员会必须全部由与公司经理人没有关系的独立董事组成。纳斯达克还规定,公司给予高层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成员的股票期权计划必须获得股东的批准。
  美金融监管体制自我修复能力仍然较强随着新法规的出台,一些企业也开始加强自律。继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亚马孙网上书店等公司之后,有美国股市“领头羊”之称的通用电气也宣布,将把发给员工的股票期权计入费用,而且不再允许高级主管行使期权买进股票后立即全部抛出。
  美国企业假账丑闻接连不断的事实还提醒了立法、监管机构,制度的完善应当是一项永久性的工作。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副总裁李山泉说,应该动态地看待一个制度。制度不是说定出来,也就完事了。这是一个在执行中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美国证券法专家李波博士则认为,虽然发生了这么多假账丑闻,但并不能认为这就意味着美国企业制度的完结。从最近多项法规措施出台来看,仍然是这个制度在发挥着作用。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并没有太大问题,它的自我修复能力仍然比较强。制度是人制定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企业制度。问题的关键也许是面对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如何做到未雨绸缪而不仅仅是亡羊补牢,让法律尽可能地保持同步,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更加“干净”。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图中英文意为“不管怎么着,千万别提你是一个首席执行官!”
原载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美国CEO怎么了
本报驻美国记者汇 王如君
  自安然公司轰然倒下,企业丑闻就像瘟疫一样传遍了整个美国。环球电信、安达信、世界通信,这些行业巨子先后走上了破产之路。轮番爆出的企业丑闻之中,各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首当其冲地成了“大恶人”,他们好像一夜之间“改了性”,净做些暗箱操作的事情,什么做假账、蒙股东、坑雇员、妨碍司法,等等。美国《时代》杂志载文评价说,公众对CEO的信心大为降低,CEO已成为一个“肮脏的词汇”。
  曾几何时,CEO们在美国可是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美国传统型家族企业向现代型企业转变过程中,专家出身的CEO起过重要的作用;美国企业称雄世界,具有冲劲和梦想的CEO同样是功劳卓著。像20世纪80年代克莱斯勒的艾柯卡、20世纪90年代初IBM的郭世纳以及去年刚退休的通用电气能人韦尔奇等,都是备受推崇的楷模。再从现实生活来看,CEO年薪动不动就是数百万、数千万美元,在金钱至上的美国,能挣这么多钱的人,当然会成为众所追捧的英雄。
  然而,随着企业丑闻越揭越多,美国CEO的形象大打折扣。安然前CEO赖伊明知公司出了问题,还敢夸口公司前途光明。在禁止职员出售公司股票同时,自己却是悄悄地猛抛;世通前CEO艾贝斯则大借公司贷款,填补自己的股票黑洞;阿德尔菲亚通信公司的前CEO里格斯有种种犯罪嫌疑,被联邦调查局干探戴上了手铐;艾母克隆系统公司前CEO瓦克萨尔,因犯有证券欺诈、作伪证、妨碍司法等多项嫌疑,受到了美国司法部的起诉……
  其实,从种种迹象来看,美国CEO发生“质量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代的CEO们贪心膨胀。不管是为名,还是图利,他们将累积成功的经验置之脑后,完全陷入了急功近利、一夜成功的疯狂之中;二是企业管理机制出了毛病。由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一路繁荣,科技突飞猛进,为了促进竞争,美国政府及国会对不少行业放松了管制,结果酿成了苦酒;三是审计行业监督不力。随着美国对许多行业放松管制,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审计业务的同时,更多地办起了咨询的买卖。利益冲突之下,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看大客户的脸色行事;四是股市走熊、经济衰退加速了崩溃。在经济繁荣、股市疯涨的年代,敢于冒险的CEO似乎能侥幸成功。但随着整体经济下滑和股市泡沫吹破,“空中楼阁”转瞬间就会化为过眼烟云。
  目前来看,美国CEO的日子的确不好过。前不久,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并经布什总统签署的公司改革法案已经开始生效。且不说在位的CEO们随时随地都得留点神,有问题的那些CEO们更有被送进大牢的可能。布什政府十分明白,企业丑闻已经给复苏中的美国经济造成了损害,要想扭转经济上的不利局面,不拿几个CEO开刀,实在难以过关。布什近日在南卡罗来纳州的一次讲话中就称:“如果你是一位CEO,认为你可以做假账提高自己的声誉,我们就一定会发现,一定会拘捕你,让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布什政府是真想“打几只老虎”,还是只想“杀几只小鸡”,其中奥妙无穷。美国会参院民主党领袖达施勒就说,“安然至今没有一个人戴上手铐,我们不知道何故?”这话不只是说给布什听的,也是说给底气不足的CEO们听的。今年秋季的国会中期选举即将来临,国会就企业丑闻的听证会将会从下月开始加紧展开,在共和、民主两党激烈的交火中,CEO们将面临更大的磨难。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主持人语

财务丑闻敲警钟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肖炼
  在经历了数家大公司破产的风波之后,美国业界正期待着新的政策和法规能帮助人们重树信心。如何认识丑闻带来的深刻教训,客观评价美国现行的公司制度,继7月19日本刊对“世通震荡”进行初步探讨之后,本期《国际周刊》意在为读者作深入了解提供一些参考。
  自去年年底以来,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丑闻不断被曝光,安然、安达信、世通等受牵连的美国著名大公司的负责人被送上法庭,公司股票价格一落千丈。例如,世通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999年的64.5美元暴跌至最近的几十美分。假账丑闻使投资者信心重创,第二季度,“道指”下降了11.2%,“纳指”下降了20%,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降了13.7%。以上数字表明,公司财务丑闻对美国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打击,是显而易见的。
  公司财务丑闻反映出美国在公司管理结构、财务金融体系、会计和审计制度以及法律等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过于分散的公司股权结构容易造成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错位,过分强调CEO的作用,使其在制度上“越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期权最大化),而忽视股东和投资人的利益。财务金融体制的缺陷又为公司做假账创造了条件: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使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会计账目也很难辨别这种界限。例如,世通公司就是利用会计制度上的漏洞,把近40亿美元的资本经营活动计入资本支出项目,而不是计入成本项目,从而造成公司盈利的假象。现有会计和审计的“自我约束”机制失灵,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勾结,从而丧失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再加上法律惩罚机制滞后,最终为美国上市公司做假账提供了客观条件。当然,公司负责人做假账也与他们的个人道德问题有直接关系。
  美国公司的财务丑闻是通过媒体曝光的,但这里也有深层的政治背景:美国面临中期选举,共和党和民主党在今年年底将为争夺国会的多数席位而厮杀。美国历届大选和中期选举前,都会有各种丑闻(如水门事件、白水事件等)被曝光,从政治上讲,其真正意图是利用丑闻击败政敌,争取获得更多选民的选票,而非揭露丑闻本身。客观上看,投资者的利益也通过丑闻的曝光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保护。
  应当指出,安然和世通这样的大公司做假账,并不代表所有的美国公司都在做假账。在美国,做假账的公司只是少数。美国资本市场积累了20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相对而言,比其它一些国家的资本市场都要成熟规范得多。不能因美国市场出了问题而全盘否定它合理的方面,也不能因美国市场出了问题而“沾沾自喜”,为自己出现的类似问题寻找“借口”。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有勇气揭发“造假”这种丑恶现象,分析“造假”的原因,铲除“造假”的土壤。
  美国公司财务丑闻导致安然和世通公司的破产。对这两家公司来讲,其负面影响是致命的,对美国股市的打击只是间接的、连锁的、暂时的。引发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不是财务丑闻,而是市场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尤其体现在所谓新经济部门和IT产业,结果,造成存货的积压。美国只有不到75%左右的企业在运转,通常的经济危机是先由消费者开始影响到公司,而这次的经济衰退却是从公司传到消费者,造成供给增速超出需求增速。很多学者称此次衰退为“后向衰退”。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美国大部分实体公司也没有受到财务丑闻的影响。全国企业开工率上升,生产率提高,企业扭亏为盈。公司税后利润由2001年的负增长转变为今年近1%的正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总之,世通和安然财务丑闻给了我们几点启示:其一,美国拥有比较成熟完善的公司管理结构,但仍然存在重大缺点,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绝对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二,公司财务制度既要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又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三,中介机构必须保持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否则,将无法消灭“财务造假”的温床;其四,惩治“造假”的立法,不仅仅要用来对一种经济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惩罚,同时还要用它作为衡量法律发展的尺度,就是要保证法制的独立性、公开性、公正性、稳定性(程序性)、发展性。简言之,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在于:制度监督、财务监督、中介机构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媒体)监督。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企业改革与监管势在必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陈凤英
  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一批大公司会计丑闻接连曝光,震撼美国及国际社会,使人们对美国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产生质疑,全球舆论聚焦于美国企业的假账丑闻。
  诚信危机拖累经济
曾受世人仰慕并被极力推崇的“美国模式”缘何一下子涌出如此多乱子?问题的根源应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美国经济超潜力扩张,致使股市非理性膨胀;放松管制使首席执行官(CEO)们有机可乘,贪婪欲望导致道德沦丧;泡沫破灭与经济衰退使假账沉疴最终浮出水面。因此,这是一场由泡沫诱导、松绑过度、经济周期引发的诚信危机。
  危机的爆发揭示,即使在法律完备的美国,同样存在制度缺陷与法律滞后问题,“新经济”需要用新思维与新规则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资本源源流向美国,股市泡沫涌动,新技术革命高潮迭起,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惊叹,美国经济已率先进入“新经济”时代,商业周期已经失灵。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根本不可能考虑法律与法规的革命(人们的认知本来就滞后于实践),反而掀起放松管制浪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被取缔,资本跨行业、跨国界自由流动,股票、期货成为资产增值的主要手段。人人都在做发财梦,股市泡沫也确实成就了一批亿万富翁。
  在浮躁的年代,自然很容易出现制度缺陷。如在公司治理方面,独立董事会形同虚设,企业主管权力膨胀,形成“弱股东、强领导”格局,股东利益无人保护。股票期权制将CEO收入与股市挂钩(其报酬的60%以上来自股票期权),在利益驱使下,CEO们与财务总监、股票分析师等联手造假,极力抬高股价牟取暴利,由此出现股票腐败现象。
  迄今曝光的假账丑闻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据美国《首席财务官》杂志调查,17%的首席财务官(CFO)被迫做假账。组织者认为,实际数字应该高于调查结果。CEO们以股票期权获取暴利,与员工收入差距由1985年的70倍上升到目前的410倍。“坏苹果”效应还在扩大,影响相当恶劣,市场信心几近崩溃,股市大幅下挫。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近两个月来,美国股市已下跌20%,市值缩水2.1万亿美元,因此拖累经济增长0.5-1个百分点。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估计,假账丑闻将使今年美国经济损失370亿-420亿美元。
  布什反腐加强监管
自由与宽松的环境创造出美国经济的活力与奇迹,但也诱发危机:一战后的自由经济导致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20世纪80年代金融开放引发1987年的金融危机。大萧条衍生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今天的会计丑闻则诞生了公司改革法。这预示着美国经济开始进入后泡沫时期——打击欺诈与惩罚腐败。
  与国内大公司关系颇有渊源的布什政府拿CEO和CFO开刀确实不易,但无论出于恢复市场信心,重树美国形象,还是中期选举或连任的需要,布什政府都会别无选择地将反腐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从迄今的举动看,当局已将反腐置于与反恐同等重要的位置,决心与企业界“划清界线”,对不法分子严惩不贷。因为布什总统清楚,反恐使其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如果反腐失当,将使其功亏一篑,重蹈老布什赢了海湾战争、输了经济、失了连任的覆辙。事实上,目前美国公众对会计丑闻的关注程度超过反恐,人们对布什政府治理不力已表不满,对其的支持率由“9·11”事件后的88%降至今年7月的65%。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布什政府将在反腐与反恐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美国经济将由“松绑”转入“管制”,代价可能是商业活动相对减弱。管制与监督将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大任务,全球管理可能成为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美国病”问题主要出在会计准则与公司治理上,是道德风险引发的诚信危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是人的本性,造假行为普遍存在,关键还是制度外在的管制。如果将会计丑闻夸大为“美国模式”的完结或制度危机,不符实际。一次危机不可能冲垮上百年建立起来的美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根基。何况美国经济中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竞争机制等并未因此消失。总之,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任何国家都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附图片)
  布什与大企业:夫妻吵架不记仇
原载英国《经济学家》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串通一气、利益的混淆和暗箱操作毁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使它成为一种任人唯亲、狼狈为奸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狂热拥护者相信“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可以独立地自我调节。但是,大家清楚地看到,这种自我调节不过是一个神话。世界经济太不透明,过于复杂。要想使资本主义高效而且“干净”,国家必须制定一些规则并要求严格地执行。
  ——法国《新观察家》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涉嫌中饱私囊,危害其他股东利益;会计与企业客户联系过于紧密,无视自身担负的确保完全披露和确认金融报告正确性的公共责任;不参与管理的企业董事不履行对股东应尽的义务;投资银行扮演的包括债权人、承销商、投资顾问,有时还是投资商等多种角色;分析师推荐由决定他们补偿水平的同一投资银行进行包销和交易的股票;为金融交易提供法律咨询的律师后来又受聘对交易进行财产调查;政治家对资助他们竞选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作出判决。这些到处可见的滥用权力的现象被揭露之后,公众变得警觉起来了。
  ——美国《世界经济论坛》
急剧下跌的美国股市有可能直接影响三个半月后的中期选举。这是因为,如果美国经济因股市下跌而陷入低迷,那么会对打着“强大美国”旗号的共和党布什政府形成一股逆风。布什总统表示要严惩导致股市下跌的会计丑闻当事人,但他本人和切尼副总统过去的“违规”嫌疑曝光,这位“战争总统”的人气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解决股市下跌与美元贬值、企业会计丑闻和本人“违规”嫌疑这三大难题?布什总统迎来了酷热难熬的盛夏。
  ——日本《每日新闻》
公司欺骗行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历史上就有许多先例,在繁荣时期,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确实让一些商人产生一种不可战胜的感觉,于是他们开始破坏规则。随着市场的转变——它们总是发生转变——这些人试图利用更多的违法行为维持他们的权力和财富。他们相信股票价格还会上涨,掩盖他们的不法行为。他们似乎真的认为他们不会露出马脚。
  ——美国《纽约时报》
从安然公司到世通公司的金融丑闻又加重了人们的悲观情绪。一份民意调查表明,57%的美国人不再相信管理者和分析家是诚实的。今年出现“双减”的可能性要比经济学家们预计的大,所谓“双减”即是经济在复苏后又开始萧条。盖洛普民意测验所的首席经济学家丹尼斯·哈科韦认为,因为投资者低落的情绪“必然”会“在消费者的信任上反映出来”。
  ——德国《经济周刊》
将安然、安达信等其它公司丑闻形容为从20世纪90年代末沉醉中醒来后的痛苦已经成为习惯性的表达方式了。这个比喻十分贴切:在一个奢侈而未受监督的宴会上,纵容行为带来了那个时代的金融狂欢。现在是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
美国发生的一系列企业非法行为,不外乎是虚报账目、非法挪用资金等极其拙劣的手法,时间一长肯定会败露。为什么称霸世界商界的精英们会有此等“劣行”呢?应该说,美国经营模式深处隐藏着结构性问题。
  ——日本《日刊工业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