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科技)
专栏:

  从“孵化器”到“催化器”
  ——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实践
  清华大学科技园 李志强
  去年5月,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审定,我国确立了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近10年的实践表明,大学科技园的建立对于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科技园成立之初,其被赋予的“首要功能是孵化企业,培育企业家”。“孵化功能”作为大学科技园的主体功能,是由大学科技园所依附的母体——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大学创办“孵化器”有其特殊性,如大学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但他们还不是成熟的企业管理人才;大学有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但由于这些成果转让后得不到持续的研发支持而成功率很低,持有人不会或不愿从事企业经营。基于此,清华科技园先后提出了“人才孵化器”、“技术资产经营”的概念,并与现有的“孵化器”组成了一个科研成果、人才、创业企业互动的“孵化链”。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8年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已成功应用的“要素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要素分析”、“要素介入”和“要素整合”。影响大学科技化发展的要素很多,包括位置、政策、环境、定位、资源、文化、服务、管理、机制等等。很多人强调位置的重要,也有人抱怨“位置”不佳,但大学科技园毕竟要建在大学附近,所以位置对于科技园来讲,调整的余地是很小的。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政策”在各地也已基本趋同。如此看来,剩下的7项,特别是资源、服务和文化构成了一个大学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
  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大量“孵化”的基础上,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有一定技术基础企业的高层次孵化——“催化”。
  催化器模式的理论指导是“要素介入”理论。如果说孵化器的概念是从无到有,从0到1,由蛋变成丑小鸭的过程,那么“催化”的概念就是从1到10,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过程。
  具体来讲,催化器针对企业,首先分析它的要素瓶颈在哪里,缺什么就补什么。清华科技园现在介入了4家企业,比如清华科睿,是研究通讯产品的,原来规模不大,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时机:联通进入CDMA市场,在全国范围选择首批14家企业作为一级代理商。科睿缺品牌,也没有这方面深厚的技术基础,于是清华科技园就在与他们合作的基础上,注入清华的品牌。同时,还集中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以清华的“移动互联”中心作为它的研发支持力量。现在清华科睿的企业规模迅速增长,今年的销售额在6亿元人民币,代理的摩托罗拉、LG两家知名企业的产品都进入了业界第一名。
  清华同仁成立很早,在中关村做贸易工作。清华科技园考察了它的团队、整个渠道及盈利模式,发现各方面都良好,只是资金周转上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大了对它的资金投入和品牌投入,使清华同仁迅速成长为中关村的重要分销商。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金洪恩。他们的游戏和教育软件一直做得很好,所有新产品不过夜就能到达销售领域,在全国的分销网是非常通畅的。但是也有问题:公司是由清华大学的四个同班同学和两个兄弟联手办起来的。刚开始股权分配没有得到重视,未能明确个人的份额。现在,同样是软件企业,用友已经上市了,而金洪恩还面临着最基本的股权问题。它在教育软件上突破了50%的市场占有率,如此好的时机,如此好的公司,仅因为股权结构的混乱而上不了市。催化器的作用,就是经过要素分析后,投入清华科技园的管理、投入清华科技园的机制,帮助金洪恩进行股份制改造,直至辅导它上市。
  总之,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形成资源互补、创新互动。大学科技园建立在大学周边,形成大学与社会的过渡带,可以充分依托大学的资源、信息、技术、成果、人才、装备等优势。其中在高新区里设立大学科技园的分园或研发机构,更是充分发挥大学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大学科技园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创新源头,它将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更深远的作用。(附图片)


第9版(科技)
专栏:

  航空护林科技为先
  ——东北航空护林中心科技进步小记
  黄新朋 刘克韧
  今年5月8日14时51分,在空中巡护的观察员赵鸿发现高峰林场出现火情,立即用随身携带的全球定位仪GPS确定火场准确位置,火速向东北护林航空中心调度室报告。中心领导经过分析,同时采取机降灭火和机群航空化学灭火。到15时55分,火头被制服,高峰林场保住了,国家保护树种红皮云杉和樟子松人工林保住了。从发现火情到扑灭林火不到两个小时,这是国家林业局东北航空护林中心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的一个典型例子。
  东北航空护林中心成立于1952年,经过50年的发展,它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组建了“东北航空护林信息网络”,实现了与国家林业局防火办各航空护林站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了航空护林信息传输能力;2002年初成立了“东北航空护林调度室”,直接向空管部门申报航空护林飞行计划,减少了中间报批环节,满足了航空护林飞行任务突发性强、变化快、时间紧急的扑火需求。在火场监测和扑救中,他们充分利用卫星电话、GPS全球定位仪、数码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组成了野外火场图像传输系统,成功地为国家林业局防火办传输了重、特大森林火灾动态图像,为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东北航空护林“流动机场”的组建,大大提高了航空护林飞行灭火效率,使东北航空护林如虎添翼。
  目前,东北航空护林飞行巡护航线达50条,总长度1.9万公里,巡护面积59万平方公里,包括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长白山等林区,为保护东北、内蒙古森林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9版(科技)
专栏:

南极冰原的科学话题
中国海洋报记者 张向冰 本报记者 任建民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倍,南极气温将上升5摄氏度,冰盖融化就会加剧。
★全球卫星所发生故障30%以上是由空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陨石是人类惟一可以得到的外太空物质。由于南极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人类得到的陨石中超过95%都是在南极找到的。
  日前,第二十七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和第十四届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最高级别的南极国际会议。中外300多位专家纷纷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关于人类与南极这块千年冰雪覆盖的圣洁大陆相关的新问题。
  人类会不会生活在水的世界?
  一部叫做《未来水世界》的电影,对地球的环境做出了悲观的预言。
  美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份科研报告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惊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单一水源。报告书指出,0.1毫米似乎微不足道,但孟加拉国等国家和一些居住在海岸线和河流支流地区平坦岛屿的居民会因海平面的小变化而遭殃。
  研究显示,在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20厘米。专家把阿拉斯加和南极等远古冰原融化归结为主要因素之一。
  有人经过测算,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海平面将升高60米左右,许多沿海地区将变为汪洋大海。出席第二十七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李院生对此解释说,因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起到屏蔽作用,阻留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散失,地球温度便会升高。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1倍时,地球温度便会升高2—3摄氏度,而南极气温将上升5摄氏度,冰盖融化就会加剧。李院生说,最近200年来,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到0.034%。尽管从钻取南极冰芯的研究中,还找不到地球气温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直接关联,但南极大陆的变化对全人类的生活影响,却值得关注。
  “空间天气计划”进展迅速
  在极地科学家的研讨中,“空间天气计划”是重点问题之一。在本届南极科学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的刘瑞源教授第一个宣读了个人科研成果。作为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日地和天文学研究常设工作组副主席、中国极地研究所研究员,他向大会作了《极区地球空间环境的南北极对比研究》的报告。
  刘瑞源介绍说,“空间天气计划”是一个国际课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提出。目前,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已实施该计划。全球30%—40%的卫星所发生故障是由空间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这项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地球空间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减少卫星故障率。
  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和我国也参与了这一计划。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国家计委和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去年将其列入“十五”计划。
  南极科学委员会把位于东经180度子午线的观测链分给我国,作为国际合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997年起,我国开始与挪威合作,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与北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地面观测数据,共同进行日地现象的南北极共轭研究。
  实际上,中国和挪威在“空间天气计划”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会议上,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丹麦等国家也都交流了其在“空间天气计划”中的最新成果。
  来自宇宙的信息使者
  最近,美国科学家通过分析1.3万年前掉入南极冰盖中的陨石,发现这块来自于火星、未受污染的陨石中,有一些非常细小的古老的单细胞生命,从而推断出,火星可能存在着生命。美国于1996年派遣两艘飞船前往火星,计划在2003年取回火星上的样本。
  陨石是人类惟一可以得到的外太空物质,它携带着许多有关太阳系早期历史的资料和信息,可以从它那里了解到宇宙的演变情况,甚至可以知道其他星球上有无生命的存在。
  由于南极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人类得到的陨石中超过95%都是在那里找到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地区工作组国家代表刘小汉对此解释说,南极大量发现陨石主要基于几个特殊条件:一是陨石在南极冰盖内可以长期保存,不易被风化,已发现最古老的南极陨石保存时间已超过两百万年;二是南极冰盖不断流动,形成了独特的陨石富集机制。另外,从其他星球上掉下来的陨石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极易被发现,不像掉在陆地上的乱石中很难辨认。
  各国自1969年以来一直进行南极陨石的考察和回收。日本共进行18次考察,回收了16187块陨石样品;美国从1979年起共回收陨石样品6918块。事实上,南极陨石已成为日、美和欧共体开发的重要科学资源。
  曾6次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刘小汉说,我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在格罗夫山地区首次发现4块陨石样品,随后第十六次队在这一地区回收到28块陨石样品,表明格罗夫山地区是南极陨石的又一富集区。目前对上述28块陨石开展了岩石—化学类型的鉴定工作,初步结果表明,其中一块陨石(GRV9918)来自火星,是人类目前已发现的第十九块火星陨石样品,非常珍贵。
  刘小汉认为,我国在研究陨石方面,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证明我们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位。
南极纳尔逊冰盖雄浑苍莽,漫无际涯,横亘几百平方公里。
本报记者 李仁臣摄(附图片)
科考人员在南极测量冰温——尽管大冰盖上飞雪如刀,也得把墨镜摘了,手套脱了。
本报记者 李仁臣摄


第9版(科技)
专栏:

  让知识升华
  ——高级工程师孙欣印象
  宋婕婕
  在包头无缝钢管厂当工人的孙欣,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这是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刚刚兴起,高考的春风吹开了青年人的心扉,社会上有志青年跃跃欲试。孙欣摘下安全帽,加入到高考的行列。结果,他如愿以偿跨进大学的校门,学习纺织专业。光阴荏苒,4年后饱学知识的他被分配到包头一家纺织厂当技术员。
  当时困扰纺织厂最大的问题是棉纺清花棉卷质量差,正卷率低。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仔细研究棉纱特性和设备运转状况,与工人师傅一起对清花车间的布袋进行改造,主持改进了相关的生产设备。经过多次对比试验,终于解决了棉卷质量问题,正卷率明显上升。这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孙欣触动很大。他感到,经过大学的学习,自己从工人变成了技术员,思路开阔了,知识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产生实际效益,知识才能显示出威力,才不辜负国家对自己的培养。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感到自己4年苦读,仿佛在这一刻才产生了升华。
  由于工作中尽心尽力,在设备改造中成绩突出,孙欣很快被提拔为车间主任,管理1200人、10万锭规模的车间。工作角色变了,对知识提出了新的需求。孙欣在工作之余加紧苦读,向着管理这个陌生的领域挺进。
  管理是科学。那种认为管理只是一种经验,时间长了人人都可以掌握的观点,已被现代企业发展中一个又一个事实所否定。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上层次,就必须大力强化企业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培养自己的高水平管理人才。1988年,孙欣顺利通过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攻读经济学硕士。在校期间,他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回厂后,他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厂的管理改革,在国家级刊物《软科学》及《内蒙纺织》等杂志上发表了《国有企业领导行为研究》和《降低单纱强力不均的探讨》等论文。
  时间推移到1996年,已经在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副总经理岗位上锤炼过的孙欣,被派到包头苏蒙特亚麻纺织合营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一家与前苏联合资的企业,由于苏方国内的原因,合同执行出现了问题,企业连年亏损,1996年原料厂和织布厂相继停产,债台高筑。
  为使企业起死回生,孙欣上任后狠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技术改造。亚麻布的价格是普通布的10倍。市场上不是不需要亚麻制品,而是需要高质量的亚麻制品。有了先进的技术,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当时有人顾虑:企业亏损,连给职工发工资都困难,哪来钱搞技改?孙欣与领导班子统一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钱借钱也要把技术改造搞上去。
  通过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对全厂的重点设备逐一改造。经过一边生产,一边技改,完成了全厂一次大面积的技改任务,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均出现了喜人变化。1998年取得全国同行业出口第一。1999年减亏1408万元,实现利润93万元,成为包头市首批脱困企业。
最近两年,企业发展的势头良好。科学技术使他们尝到了甜头,干部职工信心大增,现在他们又在满怀信心地着手进行“5000锭亚麻湿纺高支纱”项目建设,这是一套自行设计、国内外设备集成的先进系统。
孙欣明白,党和国家培养的知识分子,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在建设祖国的进程中让知识得到升华。


第9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研别搞“包产到户”
斯壮
图书资料室公用的外文杂志越来越少,个人重复订阅的现象越来越多;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被分发到各课题组,想用一下要不断地等,手头的工作经常被有意无意地耽误;甲单位刚购入一个科学数据库,花了大价钱进行计算处理,乙单位的人过去要,对方答:我们明年会整理出版,你们到时候再来买吧……在今天的科技界,存在着这样一些怪现象,有人称之为“包产到户”。
作为调动生产积极性的措施,“包产到户”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科学研究也完全按照这个路子走,则弊端不少。“包产到户”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阶段性经济运行模式,当年某些地方就曾出现过把生产队的拖拉机拆下轱辘一家分一个的现象——这种情况后来得到及时制止,在科学研究日益走向交叉、融合和规模化的今天,如果再犯这种低级错误,实在是令人遗憾。
像交通、通信、能源系统一样,科研同样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图书情报、科学仪器还是其他公共资源,都应该一次投入,一家投入,多次使用,多家使用。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没有说谁有钱就自设一摊,自我封闭,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自然更不应出现上述情况。
为什么会如此?主要是因为评价体系出了毛病。在一些科研系统中,对研究机构的评价“一刀切”,每年申请的经费、发表的论文数、第一作者的数量、人员的年龄构成等等,都被作为一个个因子,代入一个统一的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按分数的多少“排排坐”。到下一年,排在后面的机构得到的经费支持就要被压缩,划到排名靠前的机构身上。这样一来,同行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课题组越分越小,相互间实行资源封锁,因为“你的所得就是我的所失”。有一家研究所请兄弟单位协作搞一项很有意义的联合研究,对方明确表示:你是主持方,将来写出论文来你是第一作者,我是第二作者,而在现有评分体系中是不被计分的,我何必白辛苦?
科学研究同时需要组织和管理,应该说,这些年来科技界在加大投入、促进学科交叉综合、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而一个成熟的评价体系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暂时出现一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科学发展一日千里,一项政策性的失误带来的损害,会产生长时间的影响。作为宏观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像这种狭隘的“包产到户”风,就到了刹一刹的时候了。


第9版(科技)
专栏:

  县法院用上审判流程管理软件
本报讯 陕西省岚皋县人民法院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案件审理实践,用自行开发的审判流程管理软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过去在办案过程中存在的“以拖压调”、“以判压调”、“久调不决”等问题,岚皋县法院院长李刚去年4月在全院大会上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审判工作。审判员田祥华深受启发,开始探索“审判流程管理”系统软件,于去年底完成编写研制任务。据介绍,该软件将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细化、量化,法院和当事人可以全程追踪监督案件流程,成为法院提高审判效率和质量的现代化管理工具。
(朱云峰 蒋建科)


第9版(科技)
专栏:

中关村迎接高科技盛会
本报讯 第五届中关村电脑节将于9月6日召开,本次电脑节将突出科技与文化、科技与体育的融合,展示中关村的变化。
本次电脑节将会有电脑节创新成果展览交易会,国际投资推介会,软件发展研讨会,中关村、浦东两地高层论坛,数字广场大展示等各项活动。作为此届电脑节的前奏曲,以中关村为中心的大规模招商引资工作已展开。中关村电脑节始办于1998年,旨在向海内外充分展示中关村形象。 (李艳)


第9版(科技)
专栏:

北京将办电子政务大会
本报讯 2002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将于12月9日—13日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大会主体由展览、论坛和特别活动组成,展示信息化的各项技术、应用;探讨中央、地方、行业等领域的电子政务应用;宣传我国各行业、各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成果。大会将有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加入展示,地方政府专场也成为一大亮点。本次大会由中科院、中国贸促会、中国科协联合主办。 (李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