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

  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WTO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新黎
  中央党校进修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日报社日前在京联合举办“WTO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与会的县(市)委书记和理论工作者就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为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目前许多地方在思想观念、制度体制、产品结构与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与会者指出,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性特色产业,一业特强,多业竞争;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和缺位问题,增强服务意识,建设适应市场竞争的良好的经济、法律、体制环境;必须激活适应市场经济的创业主体,积极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必须积极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必须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从引进和培训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进行社会化、国际化生产经营的人才问题。有的专家学者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大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在精细农业上做文章,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等。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国家安全论》
朱锋
金钿主编的《国家安全论》一书,已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下应如何深化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其主要特点是:
较强的理论性。作者结合国家安全观念的历史变迁,联系当今国际关系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利益要求、中国文化特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当前我国国家安全观念的发展做了较有理论深度的论述,并对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新安全观进行了深入阐述。
较强的综合性。作者考察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状况,探讨了国家安全建设中的主权安全、经济安全、制度安全以及国防安全等各类相关问题,分析了各国安全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的外交战略、威慑效应以及军事力量建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家建设任务以及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出发,对我国国家安全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索。
较强的现实性。作者围绕国际风云的起伏跌宕和我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对当前许多热点问题提出了自己思考和研究的答案。这将有助于人们提高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重要论述的理解和认识。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让哲学走进大众
  ——重读《平凡的真理》
  邢贲思
  今年是冯定同志诞辰100周年。冯定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写了许多文章、著作,《平凡的真理》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初,在参加革命之后不久,我就读过《平凡的真理》,后来走上哲学工作岗位,它又成了我进行哲学教学、研究的良师益友。今天重读,好像旧友重逢,倍感亲切,也引发许多思考。
  《平凡的真理》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曾几次再版。它虽是一部通俗化的哲学著作,但很富独创性,突出特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没有丝毫学究气,内容有的放矢、不讲空话,文字则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打破对哲学的神秘感,把哲学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
  冯定说:“人,不管想多少问题,说多少话,做多少事,首先必须生活;而且一般说来,想的说的做的结果,最后也直接间接都是为了生活。”他所说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生活、工作、斗争等。人为了生活,就需要正确认识世界,哲学就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工具,所以他说哲学是一种真理,是“离不开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的“平凡的真理”。这样一种对哲学的界定,一下子把哲学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拉近了。在冯定看来,和人民群众紧密关联,还是和人民群众互相隔绝,是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分水岭。这一观点不仅在《平凡的真理》中多次出现,早在1937年他写的《哲学的应用》一文中,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他说:“从前的旧哲学,好像鹫,只在人迹罕至的绝顶上回旋着,可不知道人间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旧的哲学,也就变成了好像是高深的、秘奥的、不可捉摸的,只配少数特别聪明的人去玩弄的一种学问,一般的人甚至不敢问津,压根儿也就谈不到什么应用不应用了。新哲学可不是那样,新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以来知识的总汇,新哲学是近代各种科学经过‘千锤百炼’而制造出来的‘丹’,同时又是领导科学继续前进的‘明镜’……不但可以应用,并且应用得极其广泛。”《平凡的真理》所讲的哲学是一种真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也正是这种观点的继承和发展。这样一种写法使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对哲学的神秘感、疏离感消失了,在不知不觉中被引进了哲学智慧的天地,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哲学的兴趣。把广大群众引进这片天地,使他们形成学习哲学的自觉性,并能以学到的哲学指导自己的生活,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这不正是我们的哲学教学、我们编写多种哲学教材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按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由于受苏联影响,长期以来,在不少哲学教科书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分开讲的,这不但同列宁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观点不符,而且在具体的论述中也出现了许多不易克服的矛盾。比如,由于社会存在的概念要到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才出现,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讲世界物质性时,就排除了社会生活中的物质现象,似乎物质现象仅存在于自然界。同样,由于社会意识的概念也出现得较晚,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讲意识问题时仅限于讲个人意识,尽管也讲到个人意识有社会性,但它毕竟不是社会意识。这样一来,当讲到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谁决定谁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时,就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排除在外了,一直到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才得到说明。一个统一的哲学基本问题被分割成两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逻辑上都有着严重缺陷。关于实践问题的论述同样存在割裂的毛病。在《平凡的真理》中,我们看不到那种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割裂的现象。该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真理和智慧》,第二篇为《真理和谬误》,第三篇为《真理和规律》,第四篇为《真理和实践》,很难说哪一篇是讲辩证唯物主义,哪一篇是讲历史唯物主义的,而是每一篇中既讲辩证唯物主义,又讲历史唯物主义。比如,在第一篇中,既讲自然界,又讲社会存在;既讲个人意识,又讲社会意识;既讲人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大脑这个思维器官,又讲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在人的思维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讲新哲学是关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真理,又讲新哲学是关于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及其规律的真理。第二篇着重讲人的认识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各种谬误进行斗争的过程,在各种谬误中,既包括人由于主观背离客观所造成的主观主义错误,包括各种哲学唯心主义,也包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在历史上已存在很久的宗教。很明显,这样的论述既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也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篇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对规律的认识,这里讲的规律既包括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包括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包括人的思维的发展规律。在这一篇里,冯定不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而且还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也结合起来加以论述,使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重要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四篇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从社会实践的内容讲起,然后再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理论上和逻辑上都比较顺畅。
  打破把世界观和人生观分割开来的传统,把世界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哲学就是世界观,而人生观则属于伦理学范畴,属于低一个层次。这种看法未必很妥当。重视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是冯定一贯的态度。而且他认为,只有从哲学的高度而不仅仅从伦理学的角度谈人生观,才能谈得深透。所以,把世界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在他来说是很自觉的。从开始哲学文章的写作时起,他就把哲学同对青少年的理想、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把世界观同人生观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以哲学为工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哲学和生活、理论和实际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冯定的一些文章和著作特别是《平凡的真理》中,这种把世界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冯定看来,哲学既然是指导人的生活的认识工具,那么它就不仅应当指导人怎样认识世界,也应当指导人怎样认识人生,指导人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平凡的真理》的第四篇,在理论上讲清了什么是社会实践,人必须参加改造世界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怎样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等问题以后,还讲了人应当怎样在哲学指导下,解决学习、工作、斗争、领导、修养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的内容就涉及了人生观的问题。在论述修养问题时,冯定说:“人必须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然而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就得经常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那么怎样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呢?这就需要修养了。”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思想修养的问题、人生观的问题,并不是从外面附加给哲学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功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平凡的真理》出版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尽管由于实践的发展、情况的变化,它的某些具体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但冯定在这本书中所体现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风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造性探索,至今对于我们的哲学教学、研究、宣传工作,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平凡的真理》是冯定同志——一位老革命家、老理论家留给我们的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大企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惟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大企业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最近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大企业的现状以及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有专家学者认为,它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从当前情况看,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在:世界统一大市场加速形成、生产全球化日益加深、生产要素全球化在迅速扩展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的企业是一个敏感的群体,既有很多机遇,更面对众多严峻的挑战。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利用全球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最佳效益提供了可能;为中国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为中国企业开拓了广泛的国际市场,为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为中国企业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创造了条件,等等。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将极大地改变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宏观环境,将对中国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使中国企业面临提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紧迫课题,等等。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必须首先从战略上作出选择。不同的行业类型,不同的企业规模,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会产生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核心的问题是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经济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深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以及所处行业的发展基础、环境及趋势,选择恰当的竞争战略,把握好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尺度,处理好和国际竞争对手的关系以及适时制定国际化战略等。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站在经济生活的前沿》
王经
杨越撰著的《站在经济生活的前沿》一书,已由华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近年来就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对有关经济学家进行访谈所形成的结集,将有益于人们正确地观察经济现象和认识经济热点。该书有以下特点:
贴近经济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关注与日俱增。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人们萌生了对其进行理性把握的欲求。作者正是从满足人们的这种欲求出发,在访谈话题上选择了一些热点问题,邀请有关经济学家给予理论分析,答疑释惑,从而增强了该书的现实针对性。
立论力求公允。经济生活极其复杂,对其中一些现象和热点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对那些比较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访谈时,无论是选择访谈对象,还是确定访谈内容,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立论力求公允准确。比如,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和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的两篇访谈,都是经过深入分析后得出结论的,比较符合实际。
形式生动活泼。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通常是多种矛盾交织的结果,不大容易看得清楚,需要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该书从读者视角出发,以访谈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介绍经济生活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易于人们理解。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
孙光妍 毕晓棠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人们对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的把握、评价和态度;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解和认知。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内在的精神支撑。法律意识是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法制建设由立法、执法和守法等方面组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将引导立法者去积极地认识现实社会关系对法的需要,并对满足这种需要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创造出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调整规范和方法,进而借助于国家强制力,使之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在执法的整个过程中,执法者对法律的认知、情感和观念,决定着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评价和处理。法律规范的贯彻程度和效果依赖于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公民自觉、自愿守法的内在基础。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的法制是实行法治的前提,但法治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法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法治建设,应着力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首先,培养和塑造公民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要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把现代法治的精神——公平、民主、正义、效率等内化为公民的法律意识,使法律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持,使法律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自觉遵守的准则,从而构筑公民守法的内在基础,自觉、自愿服从法律规则,有法必依,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其次,培养公民积极的参与意识,弘扬社会正义精神。法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公民以主体意识参与其中,积极投身于法治建设,从而形成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有效而全面的监督。在社会教育环节中,应开展法治启蒙教育,并注重从未成年人抓起;在普及法律知识的环节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同时坚持广泛性、持久性,努力使全社会形成理性法律意识。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

  促进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写在《经济管理》发刊300期之际
  王君
  《经济管理》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出版300期。20多年来,它赢得了“中国经济与管理类核心期刊”、“管理培训工程指导刊物”等殊荣,不仅为经济理论、学术界所熟知,而且得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界的关爱。作为一份有影响的经济管理类刊物,《经济管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见证了从计划经济管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转变,并为推动这一进程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经济管理》杂志应运而生。主办者从一开始就宣布要把这份杂志办成直接为经济部门和基层单位服务的政策性和业务性刊物,后又明确提出以致力于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服务于经济管理工作为宗旨。在许涤新、马洪、薛暮桥、袁宝华、蒋一苇等著名学者领导下,《经济管理》编发了不少影响较大的好文章,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已经体现在经济决策当中。
  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较为混乱,组织涣散,制度松弛,管理水平很低。这同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要求很不适应。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变用行政方法管理为按客观经济规律管理,成为经济战线的当务之急。刚刚创刊的《经济管理》积极宣传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企业管理工作抓好。针对当时学习和推广国外全面质量管理经验中存在的问题,杂志围绕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质量管理的着重点等问题连续发表文章,提出要正确学习与推广国外全面质量管理经验: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主要目的,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要反对盲目排外,也要反对盲目崇外;全面质量管理不能代替全部企业管理。这些文章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并引发了一场讨论,为推动企业正确地学习和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经验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为《经济管理》施展身手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从1984年底开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经济管理》组织系列文章,对承包制对企业经营机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进一步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承包制并不是一包就灵,承包企业要完善内部配套改革,因地制宜地推行先进管理方法,把深化改革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促进政企职责进一步分开,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经济管理》就约请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探讨有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就企业领导制度、股份制、造就企业家群体等发表看法,受到各方关注。不仅如此,还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既是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又是直接关系企业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杂志适时推出关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讨论,系统总结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经验。同时,还组织了诸如企业治理结构、规范股市、WTO人才策略等方面的讨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信息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下编)编辑工作启动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闻出版总署特别资助项目《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下编)的编辑工作已正式启动。前不久,该项目负责人任继愈先生在京主持了首次编委会全体会议。编委由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西、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省市的佛教研究专家组成。会议确定,下编收录的范围是:历代大藏经中无千字文编号的部分;新入藏部分,包括以往佛教未入藏文献以及佛教以外其他宗教和世俗典籍中有关佛教的文献。
  和《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不同的是,上编是以赵城金藏为基础,以8种有代表性的有千字文编号的大藏经合校而成的一部新版本;而下编除收录历代藏经中无千字文编号部分和房山石经以外,还收录敦煌遗书、金石资料、传统史部、子部、集部、丛书、类书以及散见于个人文集、孤本单篇中有关佛教的文献。下编全部资料进行标点,并进行校勘。依照历代编藏传统,下编还将收录近现代学者有文献价值的翻译和研究著作。
  据了解,《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共106册,收书1095种,约1.1亿字,已出版发行到全世界。和上编相比,下编规模更大,初步估计字数将在2亿左右。
  (李申)


第10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欧美近代史纲》
张利华
王荣堂、王铭合著的《欧美近代史纲》一书,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有以下特点:
脉络较为清晰。作者初步构建了欧洲和北美近代历史的体系,强调了欧美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即十八世纪下半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和十九世纪晚期的工业革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这两次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变革,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在占有丰富详实的史料基础上,把欧美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先进国家中取得胜利和确立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时期。
注重理论分析。该书虽然是一部史学著作,却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含量,不仅注重史料的发掘、整理,而且对欧美各国近代的历史以及每一次大革命的性质进行了概括和理论分析。作者对英国议会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英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拿破仑帝国及其对外政策的两重性、欧美先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阶级关系的变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等,都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