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少儿艺术辅导班(5)

  “我看少儿艺术辅导班”的话题讨论已经进行了四期,我们又请到音乐家鲍蕙荞、舞蹈家唐满城、美术家何韵兰撰文,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他们不但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其见解值得一读。
从“注水肉”说到教师资格
鲍蕙荞
  如果你买到了“注水肉”,一定会大呼上当;如果你吃到了染色西瓜,一定会觉得恶心;如果你擦了伪劣护肤品,可能会没“脸”见人;如果你服了坑人假药,也许就会命丧黄泉……
  但也许你从来没有想过:当你为孩子交了学费,高高兴兴领着他的手进了一个“培训班”的门让他拜师学艺的时候,却碰到了一个不负责任又不合格的老师?
  这就是近年来许多家长碰到的问题!
  本来,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科技等各门类“培训班”的出现,是件好事,是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园地。办得好,对社会、对家庭、对青少年都是大有好处的。但就目前社会上已有的各类“培训班”来看,确实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仅以钢琴这个门类来看,是不是稍懂音乐的人就能教钢琴呢?
  钢琴是一种技巧性极强的乐器,在正规的音乐学院里,除了钢琴系学生的钢琴作为“主科”之外,其他各系也必须把钢琴作为一种称之为“必修科”的副科来学。所以在音乐学院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弹钢琴,但是否会弹钢琴的人都可以当一名合格的钢琴老师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位声乐系的学生,也许能熟练地在钢琴上弹伴奏;一位作曲系的学生,能很正确解释各个不同时代作曲家的风格;但他们若独立进行钢琴教学时,却常常无法敏感地发现学生在弹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难以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比如,我自己曾给许多小提琴家弹过伴奏,小时也学过几个月小提琴,为人之母以后又曾长时间对女儿学提琴进行过陪练和辅导,我完全可以听出演奏的优劣,但如果我说自己可以去教提琴,那就实在太不负责任了。
  所以我认为,各类培训班的老师都以聘用本学科受过较严格专业训练的人为宜。当然,也有一些教师本身专业水平虽不太高,但敬业爱业、谦虚好学,往往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反之,有些虽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教师,视教学为赚钱手段,而教学不负责任、马马虎虎,就更可能误人子弟。
  总之,各类“培训班”都要真正以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素质为己任,教师更要敬业爱业、认真负责,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这样才真正使参加各类“培训班”的学生和家长不会有买到了“注水猪肉”和“染色西瓜”的感觉。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少儿艺术辅导班(5)

尊重生命的第一道彩虹
何韵兰
  近年来,多姿多彩的少儿美术创作已成为中国美术园地中令名家惊叹的神奇而美丽的花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孩子先走了一步,这一步预示着中国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然而,也有一些倾向令我们担忧。
  先说一个好例子。我的一位广东作家朋友每个周末都带孩子到少年宫美术班上课,从孩子3岁起坚持了10年。她不奢望孩子成为职业画家,只觉得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有益于扩展他的文化视野和人格培养。尽管不断被一些功利性的东西搅扰,如得奖、考级、加分什么的,但她坚持不逼孩子去追求那些只能满足大人虚荣心的“成果”,而给孩子保留了一片没有压力的自由天地。当孩子后来转而热爱数学,声称在数学中追求完美并以对称美的原则撰写初中的第一篇数学文字时,母亲欣慰之余,更肯定这十年的坚持给予孩子的东西远不只是会画画。
  另一个例子是在火车上听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家长对我讲的故事。他们一家人都有“艺术细胞”,但阴差阳错,成人的专业都和艺术无关,所幸孩子从小喜欢涂鸦,在少年宫美术组简直如鱼得水,奖项不断。为了让孩子快点成为美术家,特地以每小时百元酬金请了一位高级教师给孩子开“小灶”,不料三个月之后的“成果”竟是孩子从此拒绝再画画。老师反思说,我和学生的压力都太重了,我们的教和学都已经离开美术需要的兴趣和真诚了。
  以上例证说明家长的认识和追求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专家担心成绩后面的问题,如功利驱动多、人文关怀少,重短暂效应、轻远期目标。还有人认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而不惜血本的心态,打着各种旗号,不论是搞比赛,大把地发金、银、铜奖,还是不讲质量,随便抓几个人就办班,其目的都是赚孩子的钱。在这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不可能事事监管,反倒是老师和家长的识别能力、对功利诱惑的抵制、对正确导向的坚持更为重要。
  很多少儿美术教育专家强调,儿童从涂鸦开始的一段儿童画时期,应该是儿童认知世界初始的“原生态”的表现,是一种生命的需要,无所谓对错、高低的客观标准。他们需要的是得到鼓励、启发、引导。这个特殊时段不仅需要尊重,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有些老师已为之投入了多年的心力。有关专家认为,在儿童画阶段进行考级之类的横向评估是弊多利少的,他们希望关心少儿美术教育的文化界领导和名家能从更深层面就相关问题和他们一起探讨研究。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少儿艺术辅导班(5)

分清良莠在先
  唐满城
今天的中国人有相当多数量的“舞蹈族群”。老年人爱跳舞是为了健康长寿,中年人爱跳舞是为了找风度,青年人跳舞是为了健美和玩“酷”,少年儿童学跳舞除了自己热爱舞蹈外,也有父母想和别家孩子攀比的心态。这些都是好事,说明中国人今天的生活起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很高的渴望,对自身的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我们所指出的这些舞蹈族群,也是街边翩翩起舞的“老年秧歌队”,是“大众交谊舞”,是“木兰扇舞”和“北京平四”,是在正规迪厅里“蹦迪”的少男少女,是在少年宫、文化馆学舞的孩子,这些都是很健康的,很有益的。但要指出,有人利用了人们想学舞、想跳舞的心理,纷纷办起了所谓的舞蹈学校、国标舞学校、芭蕾舞学校,既没有正规的硬件,如像样的教室、地板、镜子、把杆、钢琴,更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老师和行之有效的教材;他们自编乱造,用不科学、不规范的动作误人子弟,把本来属于“美”的形体动作和“雅”的艺术心灵捏成舞蹈垃圾;特别是有些家长认为学了这样的舞蹈,就有机会考取正规舞蹈学校或歌舞团,结果上当受骗。这种一哄而起办舞蹈的现象,道理非常简单:赚钱而已!因此,我希望热爱舞蹈的族群,不要轻信广告,要实地考察,分清良莠,最好找真正懂舞蹈、有知识、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咨询,再把你们的脚踏进“舞蹈的殿堂”。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中国京剧音配像系列

京剧的“话剧化”
  和宝堂
我要说的似乎与“音配像”无关,那就是当前某些剧团所搞的“话剧化”的大制作新戏。他们认为“音配像”的剧目早已过时,只有他们这些新戏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才最具有时代特色,所以对“音配像”不屑一顾。因为在他们看来京剧根本不需要“继承”了,只有广泛地借鉴现代艺术,搞“话剧化”,彻底“改造”京剧才是出路。这几年京剧“话剧化”的趋势,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正是“话剧化”的作用,在堂堂的京剧院排演厅,指挥艺术生产的不是张学津,也不是谭元寿,更不是梅葆玖等艺术家,而是念不出一个锣经,不懂得任何程式和程式作用的话剧导演,甚至我们在这个最高的京剧殿堂,听到有人指责演员“你们的动作太京剧化了。”在京剧院的排演厅,居然有话剧导演说:“你们京剧演员只会演程式,不会演人物。”还有人说:“我要搞的是全新的京剧,不能有一点京剧的痕迹。”似乎梅兰芳先生强调的“移步不换形”,李少春先生强调的“首先要像京剧”等等已经一文不值了。就是在这种趋势下,许多新排剧目都沿袭了话剧化的方式。但我们看到在剧场里真正一票难求的仍然是不少传统戏。
  然而,尽管“话剧化”的京剧没有多少票房价值,却依然是京剧舞台上的时尚。有些人说,我们不讲票房价值,我们注重的是社会效应,其实,没有人看的戏,又怎么会有社会效应呢?例如某剧团排一出新戏,需要资金投入150万元,而70%都要花在灯光布景和服装上,演员排一天戏,不过拿10元钱、一盒饭。大部分钱都用在戏外了,用在表演以外了。灯光布景不需要吗?需要。但是戏曲终归是大写意的艺术,是要通过表演,演出布景来。不像话剧是“布景里面出表演”。所以舞台上搭台,占据主要表演区,只会削弱和破坏京剧的表演。
  就在京剧界人士切身感到我们的京剧艺术将要被“话剧化”所取代的时候,同时看到“话剧化”的京剧没有艺术的含金量,没有票房价值,投资大,收效微,很难维持剧团的正常生产和经营的时候,也就是谭元寿、张学津等人多次呼吁:“救救老戏吧,我们的老戏丢得太多了”的时候,“音配像”应运而生。
  “音配像”使老艺术家踏实了,使许多为京剧遗产面临灭绝危机而焦虑不已的同行们感到“莫大的欣慰”。因为360多出老戏通过“音配像”得到全面保留,使京剧的本色不会变样,使我们在继承京剧传统艺术时就会有法可依,就可以按图索骥。
  一开始我对“音配像”并不理解,但是看了一次为程砚秋先生配像的《碧玉簪》,里面由筱翠花扮演的丫环在陪小姐回门后有一段戏,录音中掌声大作,而演员却什么精彩之处也配不上来。我去问于世文先生,难道筱派就真的失传了?他承认:失传了。我真感到绝望,这么大的一个流派,今后就再也看不到了,真是广陵散尽。遗憾中我醒悟到:啊!“音配像”真是太及时,太重要了。
  当然,认识“音配像”的重要性,首先要对继承传统有一个正确的看法。“音配像”是继承的范本,也是我们今后京剧改革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否则,您不知道什么叫程式,就要打破程式,最后京剧面目全非,就只能叫破坏了。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置信社区
文化最动人
刘裕国
  夏日骄阳似火,但成都置信实业有限公司组织的“峨眉山友爱之旅”,一路却让32位业主欢歌笑语。到了金顶,70岁的魏群英婆婆乐呵呵地不要别人搀扶,一步一步地往上行……回家的路上,大伙依依不舍,说:“这三天我们过得真开心。”
  今日成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方式、分配关系导致居住条件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空间扩展的速度与规模惊人,新的居民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何加强这些社区的文明建设,以避免传统居住方式的种种缺陷和弊端,为此,成都置信房产遵循“为你想得更多,让你住得更好”的理念,进行了有益探索。
  置信房产注重以人为本,在社区的整体构思、外观、户型、配套设施等方面,充分考虑居住者自尊、安全、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力求打造精品建筑,但是,今日社会,居民已不仅仅有物质产品的需求,文化娱乐、精神交流也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置信房产因而推出“置信生活方式”,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建设。
  置信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由置信房产直接组织,如每年3月至5月的春游,7月和8月的消夏,10月的秋游,新年的联欢等;他们还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如“甘甜与共、永结同心的世纪金婚庆典”,烹饪大赛,游泳比赛,社区英语沙龙,四川暨成都文明社区启动仪式,两年来共组织各种活动100多次,3万余人次参加。二是帮助业主自己组织社区活动,成立了读书、摄影、钓鱼等20个协会。置信生活方式实施两年多来,呈现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相帮助、相互关爱、互相尊重的良好道德风尚,受到居民的称赞。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军魂重翻燕赵声
——看“在灿烂阳光下”
金兆钧
  总政歌舞团的“在灿烂阳光下”演唱会在北京保利剧院推出了。此前,我担心这只是以名人名歌组台的拼盘演唱会,但是听完后,印象大变。
  我曾发表过一篇《军魂当翻燕赵声》的文章里,说:近年来部队歌曲的创作虽仍佳作迭出,但不少人已注意到一个明显的现象,抒情歌曲,更准确地说是抒“柔情”的歌曲占了较高的比例,而进行曲,抒发“豪情”的歌曲创作虽有人为之,却鲜见成功之作。“无论如何,军人的歌声可以有似水柔情,但其主旋律依然应当是强帆劲风。”所以,每当听到军旅歌曲,总有一种期待,终于,“在灿烂阳光下”给了我一个有力回答。
  抒豪情、扬正气使这台节目具备了崇高的美学品质,显示了当代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和宽阔心胸。豪情、正气并不与亲情、乡情、爱情相矛盾,“在灿烂阳光下”也有相当比例的后一类作品。从整场演唱会的设计上,可以看出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情感尺度的内在平衡与演唱会本身需要的节奏和气息相得益彰,单个作品的个性化与总体风格之间的搭配协调,风格样式的对比统一、潜在情节线索的结构设计等都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特别是以“什么是战士的歌”为题设计的诗化串联词既有很强的结构效果,又有很浓的抒情风格,成为“不是节目的节目”。
  有作品为基础,一场演唱会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必须有完整的构思,有严谨的内部逻辑,这也是“在灿烂阳光下”这台节目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这种努力也确实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舞台调度、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效果设计等方面的整体策划和精心设计,更使演唱会具有了完整的艺术统一性。
  这台节目也有些不成熟之处,主要是一些独唱演员的表现欠佳,出现硬伤,影响了整体效果。是否主创人员较多地考虑到了名演员的个人位置而忽视了他们在节目中的恰当位置?假如是前面提到的名角拼盘式的演唱会,当然以演员为中心,而“在灿烂阳光下”这种整体设计,以全面展现军旅生活为目的的演唱会上,任何演员都应当为整体艺术要求服务,否则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结果,反而对整体节目和演员本人都是伤害。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京师范大学新设艺术与传媒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又新设立了艺术与传媒学院,由黄会林教授出任院长。
  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前身是北师大艺术系,创办于1915年,许多知名文艺家曾在此任教,教育和学术体系独具风格。新建学院下设影视传媒、音乐、美术与书法、舞蹈四个系,数字媒体、科学与艺术、艺术教育三个研究所,戏剧影视、中国书法、公共艺术教育、影视制作创作四个“中心”。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双喜杯天地一瞬

晨曲 黄俊荣(安徽)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爱乐乐团音乐季圆满闭幕
  中国爱乐乐团第一个音乐季的最后一场音乐会7月7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艺术总监余隆指挥了柴可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和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爱乐乐团成立后发出的第一声其实也是柴可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这次重新演奏给观众带来的则是全新并且更上一层楼的感受。他们的进步令中外观众兴奋不已!
  爱乐乐团第一个音乐季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音乐会,如格拉斯的大提琴协奏曲世界首演、伯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乐团首次委约的京剧交响乐《杨门女将》首演、马勒的《大地之歌》、已具有品牌效应的新年音乐会和“六一”儿童节音乐会以及为乐团三位声部首席设计的三场音乐会,显示出乐团已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前不久,爱乐乐团在成功进行美洲巡演之后,又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贝多芬和西贝柳斯的作品,由卡拉扬的三大弟子之一、指挥家奥科·卡姆执棒,成为音乐季的亮点之一。
  当时正逢世界杯足球决赛,奥科·卡姆的号召力令观众为之一振,十分成功。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最近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闭幕式上,获得小提琴比赛第二名的我国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陈曦从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指挥家、评委会主席斯皮瓦克夫手中接过了奖牌。 李建华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军乐团七大篇章组成一曲
“我为祖国奏凯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在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5周年庆典并公演之后刚刚回京,又将于7月20日晚在首都体育馆举办音乐会“我为祖国奏凯歌”。
  军乐团全团数百名演奏员共同演出一台大型音乐会,是该团建团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届时,许多歌舞团、合唱团也将加入。这台音乐会集多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乐曲于一体,军乐与独唱相结合,与舞蹈、仪仗队相辉映。观众还可以领略五十年来在军乐团执棒的多位著名指挥家的风采,他们指挥演奏的中外名曲将再现难忘时刻的动人情景。音乐会由七个篇章构成,序曲是交响诗“万岁!伟大的祖国”;第二篇是“经典飞旋”,观众将欣赏到多支长号演奏的经典之作和著名歌唱家韩芝萍的独唱《祖国,慈祥的母亲》;在“名曲回放”里,有交响诗《风暴》和人们熟悉的《运动员进行曲》等;“历史再现”有国家礼宾活动中演奏的各国名曲;在“分列式进行曲”中,观众将亲身体验国家重大礼仪庆典的庄重场面;“金号角爵士风”由军乐团金号角爵士乐队演奏的《咆哮的机器人》和爵士乐队与西北土风民歌演唱的《军队和老百姓》所构成;“阳光征途”是队列行进表演乐曲,包括《人民军队忠于党》、《我的祖国》等。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老妇还乡》再次带给观众深刻思考
  7月2日至21日,国家话剧院在北京中国儿艺剧场上演话剧《老妇还乡》。这是组建以来的国家话剧院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萨勒姆女巫》之后推出的第三台大戏。
  《老妇还乡》是瑞士戏剧家迪伦马特的代表作,他曾创作过剧作《立此存照》、《罗慕洛大帝》等。迪伦马特是一个具有幽默、荒诞风格的文学大师,观众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丰富奇妙的想象力。《老妇还乡》描写了62岁的亿万富婆克莱安带着新丈夫和一群随从衣锦还乡,准备捐给故乡一笔巨款,条件是居民必须“主持正义”,严惩伊尔。因为45年前她曾和伊尔相好并怀孕,但被伊尔抛弃,使她沦为妓女,后来她因嫁给石油大王才腰缠万贯。开始,乡亲们抵制克莱安而维护伊尔,最终却经不起金钱诱惑,让她如愿以偿。剧作家通过喜剧情节和悲剧人物制造出幽默效果,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瘦马御史》获殊荣
  中国京剧院近日在京举行新编历史京剧《瘦马御史》表彰大会,祝贺这部作品荣获2001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瘦马御史》根据同名滇剧移植改编,由精兵强将组成强大的阵容,极具震撼力。耿其昌扮演主人公钱沣,沉稳老练,颇受好评。此剧两年内三易其稿,精益求精。(刘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音乐专业大学生欢聚一堂
厦门七月有盛事
  首届“民族之光”全国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节将于今年7月中旬在厦门举行。音乐节从今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直至2008年,每届选择一个城市,2008年是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所有优秀节目将在2008年集中展演,以表达对新北京、新奥运的祝愿。
  音乐节由教育部主办,这届音乐节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大学承办,有17所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及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院(系)组团参加,13场多体裁、多形式、荟萃各类音乐精品的演出将登台。开幕式于7月13日晚在厦门市人民会堂举行,艺术总监俞峰教授将指挥参演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联合交响乐团和中国青年联合合唱团共同演出彭维亚创作的交响合唱《民族之光》等作品,刚刚在国际比赛获得小提琴银奖的十七岁的学生陈曦也将在开幕式上演奏;7月20日晚,音乐节将在厦门大学的湖畔露天广场降下帷幕,富有传统特色的鼓乐、昂扬奋进的管乐行进将与电子音乐在声、光、电映衬的夜幕下交相辉映。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最近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全国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大赛”中获金奖的王芳泽,今年二十七岁,他是湖南双峰的农家子弟,于农忙之余苦习书法,终于业有所成。李铎评论道:“在王芳泽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他是经历过生活磨砺的,洋溢出的气息是那样淳朴而充满灵气。他的书法,从楷、隶、行、草均有涉及,有一定的功力和自己的想法。其作品,从碑而入,不失质朴厚重,笔意丰富;从帖而入,点、线、面、飞白,相互调用,追求整体气势,并赋笔墨以韵律节奏之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