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外国校长眼里的中国大学
本报记者 温红彦
  连日来,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展得热烈而有序。16位外国著名大学校长、82位中国大学校长济济一堂,切磋治校之道。虽然外国的校长们自己说是来向中国同行学习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大学校长更珍视这次向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学习的机会,更重视他们对中国大学的看法和所提的建议,期望这些建议能像他山之石,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要为现实服务更要预见未来
  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又肩负起社会服务的重任,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外国大学校长认为,大学参与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是应该的,但大学为社会服务不能停留在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还要能科学地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教授的观点更加明确。他在题为《21世纪大学的使命与角色》的演讲中说:“认为大学是驱动国家经济的关键力量,是错误的观点。过分要求大学进行能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研究,会使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脱离大学,最终导致科学研究的匮乏。”
  他认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政府、大学和工商界三方的参与。他对牛津大学教授的要求是,一年只允许教授有30天为公司服务,以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完整性,防止教授的流失。他说:“我们的政策使大多数教授愿意搞教学和科研。”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具备哪些特征?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在他的题为《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的讲演中认为: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当然一流的领导与管理更是成功的要素。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抱负和愿望是在面临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世界的巨大变革,使得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卢卡斯教授认为,中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最大挑战是需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选择在哪个领域增加投入。
  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教研究中心主任菲力普·阿尔特巴赫教授,在《亚洲大学的过去和未来:中国21世纪面临的挑战》的讲演中
  说:“目前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才成今天的样子,现在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变得越来越昂贵,同时又存在着高等教育从公共投入向个人承担费用的观念转变。因此,同以往相比,在21世纪建立一流大学更加艰难。”
  一流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卢卡斯教授认为,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大学是一个包括所有学科的场所,在这里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领导能力等成功者所必备的个人品质,有了具备这些品质的人,社会进步就得到了保障。
  大学未来的趋势: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
  我国高等教育在向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同时,其发展还有另一大特点,那就是朝着大众化的方向阔步迈进。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空前发展,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增长到1214万人,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3.2%,就说明了这一点。
  阿尔特巴赫教授认为,要承认高校之间有差别,经费来源的组成和水平也不同,这一复杂性不仅在中国,在许多国家都是前所未有、不可避免的;中国面临的挑战是满足众多人口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那就要进行协调,要明确不同大学的目标和任务。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高等教育应该有不同的对象,应该分层次、多样化。
  谈到中国大学的未来,阿尔特巴赫教授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未来的趋势,私立高等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大学为国家政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也会变得更加重要。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探访冰原上的绿洲
我科学家赴北极科学考察
  本报北京7月25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16名中国科学家今天从北京启程,赴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进行为期45天的科学考察。
  这是“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的第二次北极之行。此次科考的主要项目是“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对比研究”,涉及大气、地质、冰川和植物学等4个方面。
  挪威北部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位于北纬74度—81度、东经10度—35度之间的北冰洋上,60%被冰川覆盖,是研究现代冰川进退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利场所。同时因为北大西洋暖流从此流过,斯瓦尔巴德又有“北极绿洲”之誉,这里夏季生长着多种植物,为研究北极植物区系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岛上大大小小的湖泊中数亿年的天然沉积物,是分析该地区气候环境演变乃至全球气候变迁的标本。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1925年《斯瓦尔巴德条约》成员国之一,拥有在该区从事科学考察、建立科学站、开矿等活动的权利。
  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考察指导委员会主任刘东生院士说,较大面积的冰雪表面,众多的内陆湖泊,高海拔、高纬度的植物分布,水汽和洋流对气候环境的显著影响……这些因素都使得青藏高原和斯瓦尔巴德地区具有相当的可比之处。包括青藏高原、南极、北极在内的“地球三极”是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档案室,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不仅可以获取基础研究方面的丰富资料,也对解决青藏铁路建设等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问题颇有助益。
  此次科考活动得到了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沐林现代食品有限公司的资助,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15名记者随团进行采访。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以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
文物出版社喜迎四十五华诞
  本报北京7月25日讯 记者杨雪梅报道:今天,以继承与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己任的文物出版社迎来了自己的45华诞。作为我国唯一的以出版文物考古及文化遗产为主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数十年视图书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为生命,以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和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其精美的印刷质量和装帧艺术甚至被看作是中国图书的“形象大使”。
  成立于1957年的文物出版社,几乎记录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工作几十年的成就,国内外瞩目的重大考古成果和重要的发掘报告以及出土文献专集经过文物出版社的出版,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它们与文物考古界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论著一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宝库。
  作为一家服务于特定社会群体的专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一直是文物考古界专家、学者和广大专业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出版社旗下的《文物》月刊资料丰富、学术性强,已经成为海外读者最欢迎的华文刊物。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出版社并没有忘记向普通读者普及文物知识,在加强普及读物的出版方面也大有成绩。据悉,在文物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图书中,20%都是普及读物。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出席了今天的社庆活动,他强调在文物出版社的成长中,党中央三代领导人都给予了亲切的指导与关心,这将激励出版社的同仁继续努力,不断开拓。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
首次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举行
  本报长春7月25日电 记者董洪亮报道: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装备展示会暨第四届中国长春国际教育展览会今天开始在长春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展示职业教育成果的大会,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组团以及14个国家的44所院校、教育机构参展。展示会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出席开幕式。
  展示会内容包括成果展、全国中等职校学生技能比赛、新世纪职教发展论坛等。大会展示了职业教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身在办学、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现代技术和装备在职教领域的运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服装设计、美容美发、烹饪技能比赛同时举行。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分加入世贸组织、改革、管理3个议题,就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等内容进行总结和研讨。展示会期间,还将举办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面的签字仪式,并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相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5000多万名毕业生,各种成人技术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13亿人次。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职业教育法》,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和文件。
  面对新的形势,我国现有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据有关部门对62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定点监测,所需劳动力的大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最缺乏的是技工。广大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每年有大量初中毕业生不能升高中,这都急需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因此,职业教育要按照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地方为主、企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编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经济竞争的挑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新情况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那么,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更多的适应现实的实用技术人才?
  更新观念很重要。高学历者是人才,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用技术人员也是人才,而且社会对后者的需求量更大。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应该改变重视高等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调整专业与增加投入是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只有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与设置,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按照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地方为主、企业参与的原则,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就会尽快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在交谈。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当校长不容易
——与哈佛荣誉校长陆登庭面对面
李轩仪
  在风景如画的京郊怀柔,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正在热烈的举行。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走进会议室,开始了与媒体的近距离接触。
  当被问及他是如何为哈佛募集资金时,陆登庭教授爽朗的笑出了声,“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是校友会的巨大作用,我们现在拥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的30万名校友会成员,他们对学校忠心耿耿,愿意为学校的发展慷慨解囊。除此之外,我们还有300多个专业筹资小组在美国和全世界为哈佛筹集款项,他们需要拟订详细的计划来说服别人。作为个人,就需要你投入很多精力和努力。最后,如果你够幸运,你就会筹到很多款项。”说完他把手一摊,率真地笑了。他在1991年至200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共为学校募集到资金100亿美元,这是哈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同时因他积极加大对人文社会学科和艺术领域的投资,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受到哈佛师生和美国学界的广泛尊重。
  在谈到哈佛是怎么为学生“创造氛围和提供机会”的时候,陆登庭教授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定义学习,“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以后能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也不仅应有助于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让学生更善于深思熟虑,更具洞察力并富于理想和追求,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更完善更成熟的人。教育得让学生终生受益,让他们即使在跨出校门以后,也能继续探索自己的职业道路和人生问题。”
  “哈佛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向任何类型的权威提出挑战和批判,期望他们不仅学习人类历史上已有的广博知识,而且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以此丰富人类的历史和文明。”
  陆登庭教授谈锋甚健,显得神采奕奕,虽已过了访问时间,仍是面露微笑,做着手势,鼓励记者继续提问。
  最后,他朝我们点点头,靠在椅背上配合记者拍照,温和而儒雅——一个谦虚的学者和真正的绅士。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邮政首次评出最佳广告邮品
  本报讯 由中国邮政报社和中国邮政广告公司主办的2001年中国邮政普通邮资广告明信片评选近日揭晓。编号为2001(2200)—0022和(0900)—0003的普通邮资广告明信片分别获得最佳单枚奖和最佳大套奖,获得最佳设计奖的是编号为2001(0100)—0105的普通邮资广告明信片,2001蒙(GP)—0009获得最佳文案奖。这是我国邮政部门首次举办的普通邮资广告明信片评选。2002年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企业拜年卡评选也同时评出五个最佳奖,吉林、湖北、山西、新疆等省(区、市)报送的作品分别获得最佳单枚、最佳大套、最佳创意、最佳设计和最佳文案奖。(李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305医院满腔热忱迎接地方患者
  本报讯 “我们也能到305医院看病、住院了!”最近,解放军305医院被正式批准为北京市第一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这个消息让很多患者备感振奋。
  作为全军老年病中心,305医院是全军专家协调中心,以往主要向中央领导和机关部队提供服务。如今怎样发挥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为地方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305医院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一致认为,应该以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更高的医疗技术、更强的爱心和热心,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全程优质服务、优化医疗护理服务的理念,满腔热忱地迎接地方患者。
  305医院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医疗环境,同类疾病在这里治疗费用比一般医院低,但比这些更吸引患者的,是医护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到目前为止,该院已接待了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工人、农民。河北永清县城关镇一位79岁的老农民去年腊月突发脑血栓,由于误诊生命垂危。送到305医院后,门诊主任不问押金,马上抽血化验,赢得了抢救时间,让老人转危为安并康复出院。老人和全家都十分感动。
  这样的例子在305医院还有很多。该院医护人员继承我军光荣传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真正做到了吃请不去,送礼不收,红包不要,回扣拒绝。曾有一名地方患者在手术前送给大夫一个红包,大夫怕影响病人情绪,当时没有退还,而是将它支付了病人的医疗费。病人出院时得知此事,感慨地说:这儿真是医疗战线的一片净土啊!
  一封封患者的感谢信,让医护人员体会到了“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幸福滋味。他们没有陶醉和自满,反而不断找差距、定目标,以对病人极端负责、对病人极端热情的精神,建立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他们充分了解每个病人的特点以及在诊治中的感受和要求,做好宣教、引导和咨询,充分重视病人的意见,解释工作细致到位。许多到这里就医的患者都说,在这里,我们充分体验到了患者的权益,更体验到了白衣天使“以仁为本”的高尚情操。
  (佟东宁)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情注军娃固长城
——吉林省四平市关心军队干部子女教育纪事
新华社记者 张宝印 新华社通讯员 田应新 本报记者 王淑军
  “军官子女入学,可安排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荣立二等功、一等功,被大军区以上授予荣誉称号,或在边防、海岛工作的军官,其子女报考高中时可照顾一个分数段。”在吉林省四平市,这项现役军人子女就学优惠政策实行9年来,先后有1400多名驻军干部子女享受过优待,其中128人后来考上各类重点高等院校。具有爱国拥军光荣传统的四平人,为现役军人子女教育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又唱出一曲动人的拥军之歌。
  不能让军队干部子女为入学犯难
  1993年元旦前夕,四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来到市郊的某团慰问。他们在和官兵们座谈时了解到,恢复高考以来,这个团没有一个干部子女考上地方大学。原来,由于部队流动性大,干部子女随父母调来调去,缺少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加上部队驻地偏远,唯一的一所“八一”小学,还是由临时腾出的几间旧营房改建的。慰问组看到“八一”小学的孩子们生炉子取暖,下课时蹲坐在一起,小手冻得像胡萝卜似的。在场的领导感到一阵阵揪心的酸楚,眼睛湿润了……
  “没想到军营里还有这样简陋的学校,这是我们当领导的失职啊!”慰问活动变成了现场办公会。市领导当场责成有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说,解决军队干部子女入学问题,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振兴四平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
  调查组深入驻军部队,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了解情况,很快写出调查报告,递交到市领导的案头。市领导几经协调,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将“八一”小学迁移到市内。同年3月,市政府又专门下发文件,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时提到的优惠政策。从那以后,几任市领导都十分关注这项工作。2000年“八一”前夕,市里出台《四平市关于现役军人子女入学暂行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优惠政策,为军队干部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就学环境。
  军队干部子女入学“一个也不能少”
  四平市教育、民政等部门将“一个也不能少”作为解决军队干部子女入学的工作标准,工作中从不嫌麻烦。
  驻在一个偏僻山坳的某团,以前干部子女要翻山越岭到5公里外去上学。每逢阴天下雨、刮风下雪,家长们不放心,有的孩子只好缺课。1997年4月,由市民政局、市教委、区教育局及有关学校领导组成的部队干部子女入学招生办,冒雨驱车来到某团现场办公。十几公里的路程,汽车颠簸了半个小时,大家更加体会到部队孩子们上学的辛苦。一到营区,当他们把《军人子女入学申报登记表》发到部队干部手中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干部们眼里闪烁着泪花。仅半天时间,招生办就接收了这个团所有干部子女到市区学校上学。
  在四平人看来,军队干部子女是军中的“宝贝”,也是群众心中的“亲骨肉”。市里的优惠政策在各所学校变为拥军的实际行动。军人的特殊性有时也给学校出了难题,有的家属随队未随军,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后,在当地没有户口;有的部队整体搬迁到四平地区,一个团的几十名孩子要插班等等。教委和学校一次次破例,一次次开绿灯,不厌其烦。
  1998年夏季,一场洪水席卷大江南北,驻军某团到外地抗洪时,正值十四中学办理入学手续,有的干部子女错过了入学时间。当部队派人说明情况后,校领导当场表态:抗洪一线军队干部的子女,一律先入学,后办手续。公主岭市一中是省重点中学,学校没有建立学籍的权力。校领导提出:“军队干部子女入学能建籍的建籍,不能建籍的就寄读。”他们一次接收了28名军队干部子女上高中,减免费用18万元。
  “不让一名来自军营的同学掉队”
  “为部队解除后顾之忧是一份责任,是一种快乐。”四平市各校教职员工以满腔真情道出了心声。
  四平市十七中学校长何桂荣,从20世纪90年代任校长以来,学校先后接收军队干部子女289名,减免费用80多万元。全校的部队干部子女后来有1/3考上了重点高中,其他的也都上了普通高中。
  六马路小学南侧1000米处,有一个由老校长李秀珍为某团30多名干部子女创建的食堂。这所学校早在1988年就与驻守在山沟里的某团建立了共建关系,全团干部上小学的子女都在六马路小学就读。当时学校没有食堂,孩子们中午只能吃从家里带的凉饭。李秀珍主动将自己家里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腾出来,给部队的孩子们当食堂用。
  军队干部子女来自四面八方,原来的学习条件不同,相互之间学习成绩差异很大。“不让一名来自军营的同学掉队”,成了教师和同学们的助学誓言。
  某团卫生队队长马成龙的儿子马云昊,从小随着爷爷奶奶长大,厌倦读书,成绩较差。转学到四平后,在班主任王树平老师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主动接近他,帮助他。王老师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给马云昊补课,使他的学习撵了上来。去年夏季,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四平市卫生学校大专班。
  “育人才苦口婆心似慈母,授知识千丝万缕如春蚕”,这是家长马成龙送给教师的一面锦旗上的话,也是所有“军娃”家长们的肺腑心声。四平是驻军部队官兵的“第二故乡”,也是“军娃”们的“第二故乡”。当这些学子考上大学即将离开“第二故乡”的母校时,他们有的把爸爸的军功章给老师戴上,有的把母亲绣制的锦旗送给哺育他们成长的母校。驻守在这里的军官们,带着子女成才的喜悦,以军人的特殊礼节,向这块热土的人民致以崇高的军礼。(附图片)
  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举办的“军校联谊会”上,军人子女将父亲的军功章献给自己的老师。赵世杉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余短论

教育拥军办实事
成蛟
  人们常把军队比作长城,无论在什么年代,军队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由于军人的无私奉献,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都从各方面给予了优待和支持。但是,在国家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一些军人家庭仍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实际困难,这时军队更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在这方面,四平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做法给我们以启示:做好拥军工作,各级政府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帮助他们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入手,为军队解难题、办实事。只要我们行动起来、落到实处,拥军工作就会越做越好,钢铁长城将更加巩固,人民军队将勇往直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