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文化之花盛开南国热土
——“两广”农村文化活动掠影
本报记者 张贺
  6月中旬,记者跟随文化部调研组赴广东、广西考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情况,在所到的十几个乡镇里,我们惊喜地看到,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不但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生活,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文化素质、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加大投入 效果明显
  充足的资金是文化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广东、广西情况不同,一个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达;一个位于西南边陲,经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但是两地对文化工作同样是高度重视,多年来舍得投入资金发展文化事业,今年又分别划出4500万元和6000万元用于乡镇文化宣传站的建设。记者在广州市龙洞村文化站看到,高大漂亮的大楼,优美洁净的广场,文体设施先进,歌舞书画齐备。一入夜,这里就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男女老幼各得其乐。而广西田东县林逢文化站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该站始建于1979年,是由两间不足30平方米的低矮泥巴墙的旧屋改建而成,一张残破的乒乓球台,几张旧报纸,门口挂个牌子,就算是文化站了。当地群众曾把这种“无活动场地、无设备书籍、无活动经费”的文化站戏称为“三无”文化站。而今天的林逢文化站是建筑面积近800平方米的三层大楼,图书室、电脑室、棋艺室、培训室、录像放映室等一应俱全。我们走访的十几个乡镇在当地都不是最富裕的地方,有些甚至还比较落后,但是文化设施大都健全,那么其他经济较好的地区,其文化设施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阵地,形成了一个娱乐、学习、交流的中心,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起到了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广西采访时,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势险峻的思林镇可恒村以前有的村民好逸恶劳,靠偷窃、抢劫过往车辆发财。近两年来,当地政府结合“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创建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法规教育及放映电影、录像、歌咏比赛等多种文化宣传活动,使村民们的思想从游手好闲、不劳而获转变为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百姓的精神状态和村容村貌都焕然一新,成为百色地区的文明示范村。
转换机制 特色创新
  看电影难,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放映队伍不稳、待遇低、收费难、技术装备落后、片源单一等长期困扰着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在采访中,我们在各地一方面看到了许多乡镇电影院因为观众严重不足而关闭或改作他用;另一方面也切身体会到基层的农村群众对电影的渴望。而地处粤西山区的罗定市榃滨镇却通过转换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镇利用省文化厅扶持的电影放映器材,把原先由教办负责的电影放映队改由文化站管理,建立镇文化站电影放映队。镇每年拨出3500元向市电影公司租取影片,再由放映队免费巡回送影到全镇各村寨。在免费完成送影82场的基础上,电影队可以进行商业性放映,从而增加收入,达到以映补映、良性发展的目的。各镇电影队成立一年来,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免费送影任务,全年共放映电影近3000场,而且各创收3万-5万元,全市24个镇的文化站共增收100多万元。曾经无力维持、即将解散的市电影公司也重新焕发出生机,现在仅片源租金一项每年就可收入8万多元,再加上技术培训、设备检修等,既有适当的收入,又大大加强了市电影公司的职能。榃滨镇的做法在改善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的同时,也密切了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许多村民说:“过去只见干部来催我们交钱、交粮,现在免费电影定期送到我们家门口,共产党的好作风真的又回来了!”
  在大城市里,人们对各种采用会员制的俱乐部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在农村城镇采用会员制来开展文化活动还是一件新鲜事。广东省罗定市附城镇文化中心通过会员制不但改善了中心的活动条件,而且充分发挥了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增强了中心的吸引力,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文化中心的会员每年只需交纳30元至50元的会员费,就可以随意参加中心组织的任何娱乐活动。至目前为止,中心已发展会员3000多人,仅此一项就为文化站增加收入10多万元,中心利用这笔钱充实了健身室、影剧院、溜冰场等很受群众欢迎的场所。
存在问题 不容忽视
  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积极主动,改革体制,向管理要效益,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令我们感动。但是,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普遍、最突出的就是购书经费短缺、书刊陈旧。比如,广西靖西县图书馆今年实际获得的购书费只有2.5万元,分摊到全县57万人的身上,一个人还不到5分钱。所以,图书馆里看不到新书也就不奇怪了。此外,像文化人才年龄偏大、后继乏人,乡镇文化站干部空缺,文化市场监督检查经费不到位,现有文化设施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从“小红花”招生说起
刘小峥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是全国首创的集文化教育、艺术培养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少儿艺术团体。近半个世纪以来,“小红花”代表着我国少儿表演艺术水平,多次赴欧亚各国以及港澳台地区演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然而,在今年的新生招考工作中,“小红花”的老师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一部分本来艺术天赋很好的考生,由于被某些非正规艺术辅导班所误,因长期用声不当或用声过度而导致儿童声带小结。还有的孩子接受了不科学的舞蹈训练,引起骨骼扭曲,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发育。凡此种种,让负责招生的老师们扼腕叹息。
  春秋初期思想家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繁荣之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便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某发达国家规定:“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并认为“艺术是儿童的最佳启蒙教材”。当前,我国人民生活虽然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这样一种国情所决定,家长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少儿艺术辅导班,既有提升精神境界的愿望,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功利因素。比如:受“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影响,希望子女在艺术领域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又如:鉴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让孩子从小接受一些才艺训练,以期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增加胜算,等等。
  正是由于这种需求不断扩大,多如牛毛的“少儿艺术辅导班”便应运而生。根据南方某大城市的调查显示,这种“天下熙熙,皆为利去”的“辅导班”,其通病大致有三:一是借名纠众。打出名师名家的旗号,使人以为只要投拜门下,不论孩子先天条件如何,统统都能成为可造之材。以至一些既无兴趣,又缺天赋的少儿,整日在父母的呵斥督促之下,焚膏继晷,苦不堪言,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二是盲目办班。租来几间教室,延请专业教师,便择吉开张。殊不知,少儿艺术辅导要求非常严格,一定要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训练,正规辅导。如果教师虽然懂艺术但不懂教育,或者教育方法陈旧,那只能徒使孩子们“邯郸学步”,难免误人子弟。三是自行其是,短期突击。许多“辅导班”不经批准,擅自设立。乱拉生源,乱收学费,乱请教师,乱印讲义。为避免夜长梦多,通常的办法是短期办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即此一端,其“辅导”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据专业人士介绍,少儿艺术团体在招生中,一般首先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有没有受过相关训练并不十分重要。对于自身条件好的低龄儿童,草率的“艺术辅导”非但不能让他们在考试中加分,相反,如果形成了错误习惯又很难纠正的话,将使他们痛失发展良机。另一方面,即使不以从事艺术专业为目的,也应该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兴趣班、素质班。但这样的班必须由主管部门审批,做到正式、规范、科学,以利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中国京剧音配像

重现艺术家的风采
刘连群
  京剧音配像工程作为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带有浓厚的补救色彩,顺应了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为代表的一代到两代大师、艺术家,艺术创造活动在20世纪中叶步入成熟,技艺精湛,炉火纯青,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可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有大量录音传世,这对于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著称的京剧表演艺术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而现实态势是,京剧新人渴求更全面、更多、更直观的从前辈遗产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当前演出剧目的单调,也使观众更加希望重睹近乎绝响的大师们的名戏佳作,这在一个视听时代,仅凭录音显然难以满足。但斯人长逝,前人的精美形象不能再造,即使是依然健在的老一辈名家,也不复昔日景象,那么,趁着了解和深谙当年舞台的一些老艺术家还在,亲传或再传的传人们风华正茂,采取音配像方式,就成为适时、可行的补救于万一的选择了。
  我总觉得,京剧音配像是被历史和现实的共同需要“逼”出来的。提到抢救,确实是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就在音配像工程进行期间,不是又有张君秋、李和曾等老艺术家乃至多位传人先后辞世了吗?!像许多传统艺术一样,京剧表演艺术的财富是附着在艺术家身上的,今天欣赏音配像剧目,在由衷地感念逝者所做出的宝贵贡献的同时,也尤为深切地体会到了这项工程的紧迫感,庆幸它的及时兴办。
  音配像使数百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京剧剧目得以重现,收集、整理并用活了弥足珍贵的录音资料,后学有了学习、观摩的参考教材,配像演员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满足了戏迷知音和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另外还对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提供了有关的参照,有助于进一步审视传统戏在不同时期的舞台风貌,不同流派对共有剧目的不同艺术处理(如“四大须生”加上高派的《失空斩》,“四大名旦”的《玉堂春》,不同组合的《大探二》、《二堂舍子》、《甘露寺》、《捉放曹》、《十三妹》等)他们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其中是有规律性的东西可循的。对于前辈大师、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精髓,音配像是一个绝好的重温和深入感悟的过程,声与形的紧密关联,形与神的相互依存,甚至一些看似平常的表演细节,录音中彩声如雷,我们却无法知道前人有何细腻、传神的精彩刻画,说明部分艺术精华已经流失,更突出了收集、研究的紧迫性。
  京剧音配像正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工程取得胜利,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抢救和弘扬却远远没有尽头。中国京剧音配像所体现的追求和精神,应能在共识的基础上,化为更为广泛而持久的共同活动。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天地一瞬

乐在骑中 刘峰(浙江)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电视剧《寡妇堤》开拍
  由人民日报华闻影视中心、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湖北大冶市委、市政府联合拍摄的8集电视连续剧《寡妇堤》将于7月开拍。
  电视剧《寡妇堤》是根据明朝末年发生在大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创作而成。当时的大冶,一方面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世界,另一方面思想观念又极其保守落后。该剧通过描述以铜草为代表的寡妇们为求生存、求平安,毅然决然与封建礼教抗争,与陈规陋习抗争,卖唱筹资,修筑保障生命之堤的故事,颂扬了古代妇女勇于解放思想、最终解放自己的壮举。该剧再现了大冶古朴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青铜文化,情节曲折而又悲壮,具有欣赏价值。
  该剧由大冶本土作家查代文、李相淦创作,人民日报华闻影视中心八博士创作室改编,张晓春执导,许毛毛等主演。(艺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风情画式的《摇曳的教堂》
  作家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姝娟的长篇小说《摇曳的教堂》。小说以上世纪初年的我国北方一个国际化城市为背景,抒写了生活在这个特殊时代的人们,在特殊交往中的恩爱仇情。故事中的人物不多,却有着不同的代表性,可谓是一个国际化的村落:这里有白俄军官、犹太商人、日本浪人、清廷官人,有洋学生和革命者,有牧师、间谍和土匪等各色人物,在西式的建筑和东方式的园林艺术等场景中,有普通人的真诚情怀,冒险者的作奸犯科,智者哲人的机敏和聪睿。作者是诗人,曾出版过几本诗集,在这部小说中,他以诗意的结构,以铺张扬厉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一幅世纪初年的世俗风情图,从中斑见世纪初年社会生活的林林总总。近日,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等单位召开了该小说的研讨会。(张则)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国特种兵“冲出亚马逊”
张新武
  近日,刚刚荣获第九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视觉欣赏奖”的现代军事动作故事片《冲出亚马逊》,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得到各国专家和上海观众的一致好评,在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高校的试映更是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冲出亚马逊》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共同出资1800万元人民币,精心打造的一部现代军事动作大片。该片取材于我军特种兵部队,通过两名优秀军官王亚林、扈国华被派往南美洲国际军事组织举办的“猎人学校”受训的亲身经历,艺术而真实地塑造了新时期中国军人走向世界的崭新形象,再现了中国特种兵面对荣辱生死考验的坚韧无畏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扣人心弦的情节铺陈,凝重冷峻的色调,坚挺阳刚的人物造型和强烈动感的运动镜头,无不显示出大片的品格和水平。尤其是特种兵离奇的训练揭秘,如饥饿、生存、反恐怖、反战俘等超极限的训练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军人的非凡意志,领悟到我们久违的英雄气概和男儿血性,从而思考我们最需珍惜的民族骨气和精神信念。
  《冲出亚马逊》将在武汉首映,继而在全国公映。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普通话广播大赛倡导普通话
  “今天全国各地的语言交流情况与十年前相比大不一样,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权威人士说,去年颁布的《国家运用语言文字法》详细规定了教师、播音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达到的普通话等级,加之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和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交往的需要,现在是历史上推广普及普通话工作的最好时期。为了实现2010年教学、工作、交际用语初步普及普通话的目标,1990年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举办普通话广播大赛的形式倡导、推行普通话,这个业余爱好者参赛的群众性赛事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今年第六届普通话广播大赛决赛将于9月9日在北京举行,目前选拔组织工作正在各地陆续展开。(常莉)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中铁文工团赴青藏铁路慰问演出
  世界上海拔最高,通车里程最长的青藏铁路将铺下第一对钢轨。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性日子,中国铁路文工团组成83人的强大演出阵容,于6月25日启程,去青海格尔木南山口铺轨现场和西宁、兰州、银川等地,对长年奋战在雪域高原的广大铁路职工,积极支援青藏线建设的地方领导和群众进行慰问演出。
  中铁文工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产业文工团,青藏铁路开工伊始,该团即将此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青藏铁路题材6年创作计划,并派出创作和演职人员多次深入青藏线施工现场进行采风学习,创作了一批反映青藏线施工的新节目。
  在高原缺氧地区演出,对许多演员是第一次。但是他们纷纷表态:一定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观众面前。侯耀文、石富宽、笑林、李嘉存等著名笑星和含笑、汪正正、左纯等青年歌手也先后登台为筑路英雄们演出。
  中铁文工团还把自己精心制作的2000盘《献给青藏铁路的歌》CD演唱专集赠送给广大铁路职工。(范大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戏剧理论批评要走出误区
  近日,“全国戏剧期刊和戏剧理论批评”研讨会在河南郑州举行,国内戏剧界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士围绕“如何办好戏剧期刊,使之在戏剧理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戏剧理论批评的现状及如何进一步加强”、“戏剧理论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如何建立艺术情境下的戏剧批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全国的戏剧理论期刊目前有30多种,它们在纷涌而至的时尚期刊、综合期刊的冲击、包围中,孤寂地坚守着自身特有的品质,为戏剧研究和戏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戏剧期刊如何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找准定位,自主经营,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等,成为与会人士探讨的热门话题。
  眼下,戏剧理论批评正处于萎缩时期。评论话语、评论队伍、评论方法老化,批评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争鸣少,“呵护”多,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时有脱节,戏剧批评存在严重误区。大家认为,戏剧批评的方法应当多元化,避免简单教条和庸俗化,不能为人情人事关系所累,努力为公众提供表达自己感受的公正平台,还应关注现实,敢于直面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传递出真实可信的艺术信息。戏剧批评也要走出对教育意义、政治价值过分强调的误区,走出过分强调作家、作品而忽视观众的误区,走出认为肯定、赞扬性的评论才有价值的误区,营造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批评环境。本次活动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河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观艺录

母亲的颂歌
刘文
  在共和国困难时期,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内蒙古大草原接纳了3000名上海孤儿。年轻美丽的姑娘萨日伦领养了5个孤儿,并用青春和毕生心血把孩子们哺育成人。包头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额吉》讲述了这则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真实故事,展示了内蒙古母亲海一般的胸怀和慈爱。
  包头市歌舞团是一个颇有眼光和魄力的剧团。他们曾经创作排演出享誉艺坛的《小二黑结婚》、《江姐》、《舍楞将军》等剧目。这一次他们对本地的现实题材资源深入开掘,发挥自身优势,将一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舞剧搬上舞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开拓精神令人感动。
  舞剧是用舞蹈来表达内涵、塑造人物的艺术。用抽象的肢体语言表述一个具体的故事,展开情节,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功力。舞剧《额吉》选取鸿雁飞来、雪夜背米、月下情歌、精心抚育等聚焦母亲心灵之光的重要片断,用形象而又民族化的舞蹈语汇凸现了主人公不平凡的生命轨迹,艺术家用舞蹈、用心灵编织的内蒙古母亲形象,将闪烁着穿越时空的光辉。
  舞剧也是一门善于抒情的艺术。剧中的母亲为什么领养5个孤儿,5个孤儿的成长如何在舞台上展示,《额吉》用诗一般的笔调进行叙述、描绘,从音乐、布景、独舞到群舞,都力求清新脱俗,艺术地折射出母亲早逝的青春和不平坦的心路历程。于是,我们看到的母亲,虽有着淡淡的辛酸,但更有着无限的欣慰,母亲情感的律动让人看到生命本质的真实,《额吉》因其故事、形象的真实和对于情感氛围的营造引起观众的共鸣。
  舞剧《额吉》采用的主创人员都是当地的艺术人才。包头市歌舞团的内蒙古舞蹈家厚瑞杰是这出戏的编剧,也是这出戏的导演和主演。作曲、灯光、舞美、服装设计等都是本团的演职人员,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100多位演职人员真诚合作,发扬一棵菜精神,显示出进取向上的整体风貌。题材本土化,主创人员本土化,追求艺术至高境界,包头市歌舞团的战略眼光、实力和精神再一次得到印证。(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首届中国吉林卡通漫画展开幕
  由中国动画学会和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主办,吉林省教育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吉林卡通漫画展》,于日前在长春市图书馆开幕。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广东等20多个省市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800余名卡通漫画爱好者的1000余幅作品参加了展览。(孙骥)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连环画在京展销
  中国书店报刊资料部6月18日至7月7日举办“中国书店第四届连环画展销”活动。此次展销以旧版连环画为主,展品汇集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作品上千余种。近300种新版连环画,有老版新印,也有创作者的新作。“新中国连环画临摹比赛”也同时举办。(韩征)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寻梦香格里拉
  概念唱片《最后的香格里》随年轻歌手王子旋的歌声正在走向我们。近日,王子旋被邀出任香格里拉形象大使。
  香格里拉,它的地理要领指的是中国滇西北地区神秘的雪山、宽阔的草甸、清澈的流水和和谐的生活,它的精神意蕴则直接指向人们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代表着欢乐、宁静、悠远、天堂……音乐家、歌手、诗人用了两年的时间策划制作《最后的香格里》,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那一片神奇的土地。
  (民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王慧敏《春花秋叶》出版
  老作家王慧敏《春花秋叶》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文集收录了作家撰写的人物特写、纪实文学、散文和文艺随笔等,是其60年创作生涯的有益总结,艺术地再现了作者的多彩人生。(文一)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天目山举办诗词吟唱会
  由中华慈善总会文化艺术中心、中国宗教学会神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浙江省诗词学会等8家单位发起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天目山2002年诗词吟唱会”近日在浙江临安天目山神源寺举行。(月照)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星星》诗刊下半年改版
  《星星》诗刊从下半年开始,将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下半月刊将在7月与读者见面。《星星》诗刊是针对国内网络诗歌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改版的,改版后的下半月刊将成为我国第一家网络诗歌的完全版本,设有“个人主页”、“诗家论坛”、“网络诗人像馆”等栏目。(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