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新书拾零

《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
“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落下帷幕之后,“大赛”之成果总汇与精华荟萃《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又已面世。作为一本有关“大赛”的图书,应该说,这是一本重现大赛精彩瞬间的书,一本展现律师雄辩智慧的书。在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专家评委的精彩点评,还可以听到各路好手的机智口才。同时,我们还能领略到屏上决战的无穷魅力,也能体会到律师雄辩的才华实力。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新书拾零

《狼烟》
  陕西作家银笙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狼烟》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狼烟》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沈括被誉为世界“十一世纪的科技明星”,其名著《梦溪笔谈》影响深远。但历来对沈括评价不一。《狼烟》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去伪存真,独辟蹊径,以北宋与西夏征战的宏阔画面和宫廷的勾心斗角为背景,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再现了沈括与官场的狡诈格格不入,正义正直的品格,同时生动鲜明地塑造了卫朴、宋神宗、梁太后、梁永战等有血有肉的文学形象。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新书拾零

《北大荒的神秘部队》
  一部反映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武装值班团——兵直二十六团屯垦戍边战斗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北大荒的神秘部队》最近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都曾经是这个团的指战员,绝大部分是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城市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组欢乐与痛苦、惨烈与辉煌、光荣与梦想的动人篇章。这部作品通过对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生活的回忆,生动描述了二十六团的指战员们在白山黑水间的极其艰苦恶劣条件下,用风华正茂的血肉之躯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事迹。《北大荒的神秘部队》共有三十多万字,书中有七十张非常珍贵的当年老照片,使得全书图文并茂。该书由王秋和主编。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新书拾零

《穿越玉米地》
  吴晓波在《大败局》之后,又推出了一部谈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新作———《穿越玉米地》(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中介绍了开创事业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问题的方法,是一部经营良策的教科书。本书作者收集了各类企业中不同类型的人物,从中归纳出了四类人物,其中三类是社会典型人士,他们分别是社会中“速度”、“安全”、“效益”的代表,第四类人物就是读者自己,为人们在考虑和决策某一问题时提供决策选择。这是作者通过《穿越玉米地》的寓言,给读者提供的知识财富。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中国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陈寅恪集》全部出齐
孙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的《陈寅恪集》是社会各界的广大读者一直关心的一套图书。2001年年初,《柳如是别传》首先出版,此后,《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诗集》、《书信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及《读书札记》一、二、三集陆续推出。今年6月,《陈寅恪集》的最后一册《讲义及杂稿》终于面世。这样,三联书店版《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全部出齐。
  《陈寅恪集》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目前所能找到的作者全部著述均已收入其中,总计约三百五十万字,另附各类图片一百四十余幅,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
  《陈寅恪集》的出版,是在编者、出版者和学术界的竭诚合作、共同努力下完成的。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了现代学术精神。他的学识和人格受到海内外学人的真心景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整理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的重要资料,便于读者学习、研究及收藏陈寅恪的著述,陈先生的女嗣陈流求、陈美延与三联书店共同承担了陈先生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这套书的编辑工作自始至终存在两大难题:一是资料收集整理的困难;二是有很强的学术性。对于这两个问题,三联书店尽最大的努力协助陈氏姐妹,同时多方寻求学术界的帮助。许多专家学者帮助辑录文稿,核对资料,通读校样,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项工作。从1993年开始调研,经历了八九年的时间。如果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蒋天枢先生接受作者嘱托算起,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陈寅恪著作的编辑出版可以说是经过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新版《陈寅恪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文集》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总的编辑指导思想是:力求准确、完整地反映作者的治学风格和学术品质,充分尊重并依从当年蒋天枢先生遵照作者嘱咐而实行的工作思路与做法。另一方面,新版《陈寅恪集》也尽可能地吸收了上海古籍版出版以来,近二十年间海内外学术界关于陈寅恪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辑佚。诗作是陈寅恪留给世人的重要文化遗产,陈夫人唐筼曾专门恭楷抄录,汇集成册。遗憾的是,在“文革”中失去的这些诗册至今未能全部收回。尽管新版《诗集》比第一版仅增加了十数首,但却都是一首一首多方寻觅而来,颇费周折。对于熟悉陈寅恪著作文字的人来说,新版中最感兴趣的恐怕要算《书信集》了,其中收录了作者在上个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近半个世纪中致数十位亲朋、学者及机构的二百余通书信。陈寅恪生前没有保留信笺的习惯,手边向无存稿,这批书信也是征集搜寻而来,汇集了海内外公私收藏,特别是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的七十余通致傅斯年的书信,弥足珍贵。阅读这些信札,可以使我们了解陈寅恪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学术探索,可以了解他生活的许多方面,特别是他的性情为人。
  第二,订误。以《柳如是别传》为例,新版订正了旧版一百多处讹误;凡已刊论文、序跋的初次发表时间、刊物,都作了认真的核对,统一了标注方式;至于因出版单位不一,出版时间或早或晚而造成的已刊各书体例上的矛盾、错杂,也都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第三,增补。本着“尽量收全”的原则,除了诗作和书信外,作者读书时的批语、备课笔记、讲话、评语、未完成的文稿等等,都收聚进来,意在全面展现其学术面貌。
  蒋天枢先生曾说:先生生平读书,用思之细,达于无间,常由小以见其大,复由大以归于细;读者倘能由小以见其大,斯得之矣。先生读书,用思绵密,用语雅隽,立言不多而能发人深省。所记,大抵申抒己见,或取新材料补证旧史;或考校异同,与前贤札记之以辅叙例证得出结论者,颇异其趣。将来先生书出,对于未来学术界将有深远影响,可预卜也。
  陈寅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数种备课笔记,乃非正式的著作,但从中也可窥见其早年备课过程及授课所涉内容之一斑。而读书时的眉批,后来往往敷成专著、论文。可以相信,这些过去未曾刊出的文稿、札记,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其价值将会逐渐凸现出来。
  第四,附图。全集共选配了一百四十余幅图片,分别编排在相应各书的书首。这些图片内容很丰富,有作者从青少年时代到晚年生活的照片,有陈寅恪与父祖、亲眷、朋友的合影照片,都可以作为背景材料来阅读。至于文稿、尺牍手迹、诗作、眉批、作者著述旧版本封面、写作所用参考文献影件,还有一定数量且构成作者著述生涯重要部分的夫人、助手的笔录影件,都传达出真实而独特的文化气息。
  《陈寅恪集》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其全部著述文字的灵魂,也是他终生倡导并实践了的学术立场。这就是出版《陈寅恪集》的意义和价值。
(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书里书外

“你是个好水手吗?”
张际会 
  莫泊桑写过一本题为《水上》的日记,其中描述了船长贝尔纳的一个癖好:“除了这点以外,他倒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水手,事无巨细都不放过,哪怕厨房的铜器上沾了一点水也要马上擦干净。”
  很多年之后,蒲宁在他死的前一年专门写了篇《贝尔纳》,重又提起此事,然后说:“请问,贝尔纳一见到这滴水珠就立刻揩掉,能给他人多少好处呢?可他却立刻揩掉了。”
  德田秋声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缩影》,被誉为“天衣无缝、通体透明”的杰作,该书中译本后记介绍说:“德田氏平生勤奋多产,文风严谨,可说做到了一字不苟的境地。晚年记忆力衰退,每当深夜写作,遇有记不清笔划的汉字,决不马虎以它词顶替,而要不辞老步蹒跚地登楼叫醒睡梦中的孩子讨教清楚而后已。”
  上面的几段文字是我从止庵的《俯仰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里《谈癖好》一文中抄录的文中所谈的贝尔纳、蒲宁、德田秋声等人的“癖好”,其实乃是一种良好的人生行为的追求——一种对完善的追求。
  我的一件毛衣被虫蛀了几个小洞,送街头一位专营修补的大嫂处去补,过几天取回来怎么也找不着原来那洞的位置,也找不出修补的线头,我对大嫂的技艺赞叹不已。
  我认识一位做编辑工作的报人,一张小报差不多弄了三十年,有一次闲聊聊起报人甘苦,他说凡他经手的稿件、版面,他至少要看三遍,否则心里便不踏实,晚上睡不好觉,总觉得似乎有几个错别字溜上了版面。
  贝尔纳擦掉一滴水,德田秋声问清一个字,补毛衣的大嫂不留下一个线头,作编辑的报人不放过一个错字,这些都真切地使我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些素养很高、十分敬业的人,他们这种追求完美的品质是人类弥足珍贵的品质。
  还是在止庵的文章中看到:蒲宁在知道“我的有生之日所剩无几了”的时候想到了贝尔纳,记录了他最后的一句话:“我认为,我曾经是个好水手。”
  蒲宁是对人类文学事业有着杰出贡献的俄罗斯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晚年能够问心无愧地评价自己“曾经是个好水手”,能够像随时要擦净铜器上的一滴水的贝尔纳那样忠实于自己的职业,他对此自感欣慰。
  谁也不敢奢望这世界人人都能像船长贝尔纳那样“做个好水手”,但谁都不应该放弃“做个好水手”的追求,贝尔纳的习惯就是照映我们每一个人人生行为的一面镜子。“你是个好水手吗?”我想一个健康的人也不妨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倒不必非要等到像蒲宁那样“有生之日所剩无几”的时候。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为大众喜爱的《艺术人生》
李茹 
  将具有独特风格的电视作品改造为书籍的载体形式,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做得很成功。《艺术人生》将不同时代的艺术明星的心路历程真实地展现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而《艺术人生》一书的出版,成功地挖掘和深化了节目的文化内涵,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电视媒体的冲击力固然强大,却留有诸多遗憾。比如,对于艺术与艺术精神的探索本来是一个严肃和深入的话题,匆匆而过的对话交流的画面固然闪现出不少火花,但却难以留下令人回味的东西;即兴的发挥虽然精彩,但却在直白的氛围中丢失了许多语言背后的信息。当然,即便如此,《艺术人生》已经做得很好,尤其是作为一个文艺性的电视节目。因为我们的视野中充斥了太多的商业文化符号,躁动的鼓点、雷同的扮相、夸张的做秀,而如《艺术人生》般平静的符号似乎少了一些。
  如何弥补缺憾?媒体的转换成为一种最好的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中心与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组做了许多创新:一是在语言的转换上,他们在充分保留原节目语言风格的前提下,把对话文字进行精练与美化的加工,尤其注意文字中的文化蕴意。二是信息的组合,书中增加了大量的生活图片和人物背景介绍,并注重与人物交流中真实的情感直白,诸多细节令人更加深刻体会明星们的人格与气质。三是精美的装帧,国际开本、别具一格的设计、特种纸张等,无不渗透着艺术气质,成为该书吸引读者的一大卖点。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编辑荐书
  《巴黎,艺术至上》
冯骥才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那么多异国艺术家都在法国获得成功?为解这个“心中之谜”,冯骥才奔波于法国各地,欣赏、观察、了解……他的结论是:巴黎和这个国家精神至上,艺术至上。
  《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
瓦尔特·莫尔斯著
李士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适合成人阅读。小说通过蓝熊船长的冒险和漫游的奇异故事,阐述了“生命太宝贵,不能任凭命运支配”的道理。书中讲述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且文字生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汇编》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审定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有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国务院对行政法规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废止、修改了一批行政法规。本书即据此编写出版,汇集了1949年—2002年现行有效的全部法律、行政法规七百六十余件,分宪法及国家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七大类若干小类,每一类又分为法律和行政法规两个效力等级。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审定,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律行政法规汇编本。(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战争发展史》(上下卷)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
本书以历代进行战争的军队、战争工具兵器、指导战争的理论和战争本身的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梳理从史前时期中国战争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间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战争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了中国历代战争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果,侧重论述了战争及与战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学及其他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中国历代战争发展起重要影响作用的若干对象的研究,力求回答不同社会形态下中国历代战争发展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影响战争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中国古代战争演变为近代战争及现代战争的基本规律,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人民出版社出版)
  《生态经济》
  莱斯特·布朗著
本书描绘了一个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本描述生态经济蓝图的专著,又是一本旨在唤醒大众、敦促各层面决策者改变观念并付诸实践的普及读本。正如用哥白尼的日心说取代托勒密的地心说,拯救我们不堪重负的地球,必须把经济视为地球生态的子系统,以环境中心论取代经济中心论,亟须用一场环境革命加速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换。本书在叙述经济与生态的紧张关系后,提出了拯救地球,平衡生态与经济矛盾关系的一系列手段,布朗呼吁经济原理与生态原理同构,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携手,共建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  (东方出版社出版)
(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记录个性城市
伍江陵
  没有哪座城市愿意以抹杀自己的历史文化个性来换取规模化发展,从威尼斯到巴黎,从大连到成都,莫不如此。一座城市的财富除了拥有的经济总量外,其历史文化赋予的城市个性更为重要。一本记录成都城市个性化发展的新书——《追赶完美——三论城乡建设艺术》(刘玉成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正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体现。
  作者在这本新著中将重心偏向了城市,以考察全球数十座城市、亲身参与成都各项重大城建项目工程的切身体会,就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三大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层次的讨论。书中论及成都市区中心广场设计的部分引人注目。稍具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成都平原的完美发展,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关联密切。在所有最重要的元素里,水举足轻重。在广场的设计方案里,以多种形式体现的水,最为活跃,遍布广场。在成都平原集经济大成的成都市心脏地带,水让市民再次体验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对接。
  同样在城市心脏地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建立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设想。这一设想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提高城市发展效率之上,极大地符合了现代经济发展规律。将城市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部门和机构,通过有意识的城建规划和建设的积极引导,相对集中,对该地区的土地有效使用和避免城市空心化,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都具有重大启迪意义。保护和发展城市个性,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历史文化古迹呆板地继承。作者还就城市公共艺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一座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市公共艺术在体现城市个性的同时,必须考虑的是时间和空间对公共艺术的双重考验。借公共艺术的建设,建立具有成都个性的城市识别体系。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中国作家档案书系”出版
  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编、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档案书系”首辑十部已与读者见面。这套大型书系计划陆续出到十辑百部,最受读者欢迎的当代作家将分辑入书,集中展示他们自当年走入文坛的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影响或争议最大的作品,以至跨入新世纪后的最新力作。首辑的十种书是《饺子馆》(贾平凹)、《恐吓》(梁晓声)、《三棒槌》(阎连科)、《糊涂巡抚》(林希)、《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阿成)、《生死一局》(聂鑫森)、《遍地白花》(刘庆邦)、《跟爱情开开玩笑》(何立伟)、《旧世纪的疯癫》(周大新)、《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此套书系的总策划为野莽,雷达作序。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简介
王元军
  对于任何一个朝代的职官制度研究来说,宰辅制度总是其核心组成部分,由于宋代史料繁复,官职设置叠床架屋,且不断更变,宋代的宰辅制度研究,因此长期被学术界相对冷落。香港学者梁天锡先生1996年5月虽然已有《宋宰辅制度研究论集》出版,但这个论文集的小标题是:《宋宰辅兼摄制度》,集中研究宋代宰辅互兼、兼领、带衔等各项制度,不涉及宋代宰辅制度的整体研究或动态变化过程研究,所以,并不去正面解答宋代政治制度史上的系列重大问题,如:宋代的相权究竟是被削弱还是得以加强;宋代宰辅制度是否应该属于“三省制”阶段,等等。诸葛忆兵的《宋代宰辅制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
  “宋代相权强化”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论点。学术界熟悉“宋代相权削弱”的传统观点。近年来,部分宋史研究者提出与之完全对立的新观点:宋代相权强化。诸葛忆兵的新著列举了王瑞来、张其凡、张邦炜诸先生在这方面的具体论述。这本书首先确定了问题讨论的范围:“讨论宋代相权的强化,是在宰相集体领导制的范围内,主要与隋唐时期三省制度下的宰相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书中不仅列专章讨论“宋代相权强化之原因”,以为诸位先生讨论之深化和补充,认为“宋代相权强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帝王做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抉择”;而且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三司使、台谏等关系。作者同时关注宋代在太宗朝、神宗朝“相权短暂的萎缩”的复杂现象,认为不应该以偏概全,以“不过三十年左右”的“相权萎缩”去归纳或描述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报告文学》展现新面孔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报告文学》杂志最近一期以新的面孔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为全国唯一专发报告文学的文学刊物,她为纪实性的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最近编辑部组成了新的编委会,在新的编委会上,与会者就报告文学的发展现状、改革现实与文学发展以及报告文学的生命力等进行了研讨。主编李炳银代表编委会确立了刊物“宽视野、深报告、大文化”的编辑思路。
  (常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读书
  花山文艺出版社近日推出“东山魁夷的世界”丛书。东山魁夷是日本画家和风格独树的诗人、散文家,在日本当代画坛与平山郁夫、加山又造齐名;在美文的写作上,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并称双璧。本丛书以图文并彰的形式,推出东山魁夷的诗文全集。
  丛书共十四卷,上千幅图片,一百四十万字。作者以艺术随笔、讲演、自述、绘画等形式,以深情的笔触历数平生的经历,以画家兼作家的敏感和细腻,捕捉面对风景内心感动的刹那、绘画灵感的诞生过程、对美的创造和描摹,贯穿了作者探索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再现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心灵风景。爱与孤独、生与死、乡愁与憧憬,种种人生体味,构成作品的底蕴。浓郁的异域风情、特异的人文风景、丰富的心灵世界,构成独特的趣味和韵致。丛书收入东山先生所有的诗文作品和重要的绘画作品,使读者得以全面感受和感知东山先生美的世界,是目前国内外收集最为完备的东山魅夷的作品集。 
(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回望的震撼
袁晞
  或许是这个世界变化快,或许是以前的日子太匆忙,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战争、灾难、“运动”,精神的紧张和生活的窘迫,人们几乎无暇想想过去,不多的历史书也是一种模式。到了世纪之交,似乎有了喘息之机,多少想回首往事的人一下子被应时而出的“老照片”吸引。“我们那会儿有多傻!”“我爹我妈真是土!”看老照片常有这类的感叹。
  最让人受刺激,也最让人受教益的是原来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搞明白,不光是历史,连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时代也是如此,那么多人被无常的命运捉弄。山东画报出版社在编辑出版了若干期《老照片》后,又从已出的书中挑选出一些照片和解读文章编了几册精选本,其中一册是《另一种目光的回望》,像我这种被政治大事“熏陶”了多年的人很看重这一册,因为多是历史事件,所谓“宏大叙事”。其原因就是冯克力先生在这册书的序言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站在被指定的位置上,用同样的目光来回望历史,繁复多变的历史现象被归纳成了几条不容置疑的公式和一些精确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简单概念。了解历史,原本是为了获得借鉴,少走一些弯路,也为了使我们更明白一些,而人为地把历史简单化,结果却适得其反。”《老照片》的编者们以“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己任,企望通过展示和解读老照片,告诉人们更多的历史真相,提供更多的回望历史的视角。真的,收在书中的老照片和很有分量的解读文字,使我对“另一种目光”的渴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从天安门的沧桑、荣氏企业的过去、《大公报》的风云到抗日战争、台湾的“孙立人兵变”和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不曾见的老照片给人的感受不光是耳目一新,更是一种震撼。对历史照片的直观信息不断深入的理性解读,更触及人们的思想深处,让人究其根源,以史为鉴。回头看过去,知道得更多,才能明白得更多,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不明白二十世纪的历史,怎么能走好新世纪的路?
  要真正了解历史,几十幅、几百幅老照片是远远不够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有更多历史档案公诸于世,更多史书出版,让我们的民族和世界能从中汲取智慧,理性地面对未来,以史为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