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纪念申奥成功系列出版物出版
  江泽民题词:百年奥运 中华圆梦
  首发式和纪念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7月12日讯 记者王建新报道:今天上午,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的《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系列出版物首发式和纪念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一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年3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纪念申奥成功系列出版物题词:“百年奥运、中华圆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说,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以举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为目标,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贾庆林指出,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既是北京市和体育界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盛事;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观念、机制、人才、资金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首都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以此推动首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
  北京奥组委主席、北京市市长刘淇说,北京奥组委近期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抓紧落实《北京奥运行动规划》规定的各项任务;继续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及其协调委员会的沟通和合作;完善奥运会场馆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加快土地一级开发的步伐;进一步加强筹办队伍建设。
  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说,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将继续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间的联系,为北京奥运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加强体育后备队伍的培养;要认真规划好2008年奥运会的赛事组织工作;要配合奥组委搞好市场开发。
  国际奥委会执委、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北京奥运会组委会顾问何振梁,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萧灼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中国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CEO杨元庆,中国体操队队员、奥运冠军李小鹏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会议由北京奥组委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主持。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志坚、段世杰、蒋效愚、张茅,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北京市领导和各界人士及专家近200人出席了座谈会。
  由北京奥申委编辑的《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系列出版物包括大型画册、文件汇编和DVD光盘。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税收收入继续稳定增长
 上半年累计完成8413亿元
  本报北京7月12日讯 记者李建兴报道: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84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增收827亿元,税收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据分析,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央级和地方级税收收入均稳定增长。上半年,中央级税收收入完成50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8%,增收452亿元;地方级税收收入完成33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增收376亿元。二是税收增收以流转税为主体。上半年,国内流转税共完成4916亿元,增长13.5%,增收585亿元,占总增收额的71%。三是所得税收入增长总体稳定,但各项收入增长差距较大。上半年,各项所得税收入共完成1907亿元,增长13.7%,增收231亿元,占总增收额的28%。所得税收入虽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分项看增幅差距较大:个人所得税完成592亿元,增长27.7%,增收128亿元;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完成302亿元,增长31.4%,增收72亿元;(内资)企业所得税完成1013亿元,增幅只有3%。四是海关代征进口税收增长缓慢,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下降,车辆购置税增长较快。受关税税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海关代征进口税收收入完成823亿元,增长2.4%,增收19亿元。股市低迷和税率下调导致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仅入库57亿元,下降68.3%,减收123亿元。今年以来,汽车进口关税下调和汽车降价造成车市兴旺,上半年车辆购置税收入完成163亿元,增长30.8%,增收38亿元。
  在谈到税收稳定增长的原因时,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在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影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扩大了税源;另一方面是各级税务部门继续加强征管、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以及推行“金税工程”的结果。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川秀美大有希望
本报评论员
  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省泾川县坚持植树造林几十年,使森林覆盖率由不足1%提高到34.9%。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泾川人民值得自豪。他们在长期不懈的奋斗中,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磨练出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我国古代有个神话,叫作夸父追日。泾川人民就像舍弃生命追逐太阳的巨人夸父一样,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与荒漠化较量,追求生机勃勃的绿色,改变了荒原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泾川人民就是我们时代的巨人,泾川绿化的业绩就是我们时代的杰作,泾川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瑰宝。
  泾川人民值得自豪。在泾川精神的鼓舞下,他们穷则思变,经历了从农业林业到市场林业,再到生态林业的艰苦长征,不断改善了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了自然、社会、人的和谐统一。绿化也在不断地推动着泾川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他们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变成了果农、农民技术员,在黄土高坡上红红火火地闹起了产业农业、市场经济,不断地融入先进生产力的行列。
  泾川人民值得自豪。他们有一个值得信赖和尊敬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这个县的13届领导班子,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到绿化荒山、造福人民的千秋事业中。特别是近几年来,泾川县的党员、干部勇于吃苦,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在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的进程中,又带领群众摆脱旧思想、旧观念、旧机制的束缚,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在泾川大地上树立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绿色丰碑。
  泾川人民的做法不仅造福当代,而且造福后人;不仅惠及当地,而且也为下游的人们挡住了扬尘和泥沙。泾川人的业绩无可辩驳地说明,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不仅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还为西部人民找到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出路。泾川的变化向人们昭示,那些至今还在遭受荒漠化困扰的地方,只要干部群众具有了泾川人那样的精神和干劲,经过三五十年的努力,就一定会让荒山秃岭舞起绿色。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大有希望。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央党校举行夏季毕业典礼
 胡锦涛为学员颁发毕业证书
  本报北京7月12日讯 记者郑宏范报道:中共中央党校今天举行2002年夏季毕业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出席毕业典礼并为学员颁发毕业证书。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出席毕业典礼。
  本期毕业学员共885人。另有中直机关分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部队分校和中央金融工委分校的2600余名学员同期毕业。
  这一期中央党校学员一入校,正值全党深入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学习期间,江泽民总书记于5月31日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通过深入学习,学员们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及其内在统一性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对中央党校课程的系统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理论素养,开阔了视野;通过推行研究式教学,开展学员论坛、双向交流、支部和小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研讨,深入思考,增强了学员们战略思维能力,加强了党性修养。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在毕业典礼上讲话说,今年5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十二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篇讲话是又一篇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为党的十六大作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准备,对于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为实现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虞云耀指出,中央党校担负着培训轮训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是党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下一步我们的全部工作,要以深入学习领会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迎接党的十六大,学习、宣传和贯彻十六大为中心,推动全校各项工作上新水平。
  中央党校副校长张志新主持了毕业典礼。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傅杰、王刚、刘云山、赵洪祝、何毅亭,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李君如、石泰峰以及校委委员出席了毕业典礼。


第1版(要闻)
专栏:

尉健行会见毛里塔尼亚客人
  新华社北京七月十二日电(记者车玉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迪纳总书记率领的毛里塔尼亚劳动者联合会访华团。
  尉健行首先对迪纳率团访华表示真诚的欢迎,衷心地感谢毛里塔尼亚劳动者联合会多年来对中国工会的支持,感谢迪纳在今年国际劳工大会上对中国工会竞选国际劳工局工人副理事的大力支持。尉健行说,中国工会竞选成功,不仅是中国工会的胜利,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会的胜利。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各国工会和工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尉健行说,中国工会愿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工会,特别是同包括毛里塔尼亚劳动者联合会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为维护工人权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尉健行还应邀向客人介绍了我国当前的经济、政治和工会工作情况。
  迪纳说,毛中两国工会之间感情深厚,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也很深厚,我们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我们愿意不断加深和发展与中国工会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工会进入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很重要,我们相信中国工会在国际工运事业中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代表团是应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来华访问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与葡萄牙总理会见
  新华社里斯本7月11日电(记者钱彤、赵晓钟)正在葡萄牙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1日在这里与葡萄牙总理巴罗佐举行了会晤。
  李岚清首先向巴罗佐转达了朱镕基总理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李岚清说,总理阁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今年4月,阁下领导的葡萄牙新政府刚成立就将发展对华关系列为葡萄牙外交的优先领域,这充分表明葡方对中葡友好的重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中葡关系,我此访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促进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取得更大发展。
  李岚清说,中葡关系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葡萄牙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同中方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在台湾、西藏等问题上一直理解和支持中方的立场。1999年,两国领导人发挥政治智慧,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顺利解决了澳门回归问题,为国际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榜样。两年多来,澳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一国两制”取得了很好效果。
  李岚清说,中葡两国有着长期的合作,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希望双方加强接触和了解,广开思路,共同探索开展双边和国际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在文化、科技、教育领域,中方愿进一步与葡方加强交流,密切合作,以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
  巴罗佐总理愉快地回忆了他三次访问中国的情景。他赞叹每次访问都发现中国发生很大的变化,认为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巴罗佐强调,葡萄牙新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尽管葡中两国相距遥远,但葡中友谊为不同国情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树立了榜样。葡方希望两国继续保持高层交往的良好势头,加强两国的政治磋商和在国际问题上的相互配合。巴罗佐表示,作为欧盟成员国,葡萄牙愿为推动欧盟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发挥作用,并与中国一道共同商讨同其他葡语国家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附图片)
  七月十一日,正在葡萄牙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里斯本与葡萄牙总理巴罗佐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上海旅游指标两位数增长
  上海旅游业上半年各项主要指标以两位数增长。1至6月,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32.3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今年春节和“五一”两个黄金周中,上海旅游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2%和14%。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四川建设柠檬产业化基地
  为建造亚洲最大的柠檬产业化综合开发基地,四川禾嘉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美国艾尔科公司设备签约仪式近日在成都举行。四川的内江、资阳、井研等地是柠檬盛产区,禾嘉内江柠檬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总额1.9亿元人民币,将形成近30万亩种植基地,年深加工5万吨柠檬鲜果的生产能力。(刘裕国)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宁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1至6月份,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3%。第一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62.7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57.8亿元,增长9.5%。(杜峻晓)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中原之星电动车组竣工
  扩编改造后的“中原之星”电动车组近日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竣工。“中原之星”电动车组,是我国目前最先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扩编改造后的新车组设施更加完善,载客量比同等长度的普通旅客列车增加近10%。 (宋学春)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广东中小学今秋实行一费制
  从今年秋季起,广东省将全面实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即中小学生入学除住宿费外,小学、初中学生只交书杂费,高中学生只交学杂费。据保守预计,“一费制”的实行一年可减轻学生家长负担8亿元。(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泾川人的自豪
——记“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甘肃省泾川县
本报记者 李战吉
  仲夏时节,踏上泾川大地,生命的绿色扑面而来。塬上,果树连成绿海;坡间,苜蓿展起绿波;沟里,刺槐铺出绿浪。一座座砖瓦房在苹果林下时隐时现,一辆辆摩托车在杨柳路中往来穿梭。麦子黄了,桃子红了,柿子绿了……泾川的沟沟洼洼、坡坡坎坎擎起了绿色的丰收。看着黄土高坡这一派迷人景色,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kk泾川不愧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发问kk为什么泾川人能够重现汉唐时期山清水秀、林木蔚然的壮丽景象呢?
  荒坡里挺起绿色屏障
  站在官山林场,眺望远山的层层云杉、依依杨柳,谁也不会想到,就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光山秃岭。
  官山原来住着百十户人家,饱受水土流失和克山病、大骨节病的折磨,几百口人中竟挑不出一个适合当村干部的人。1976年,时任县委书记的宋拴民下决心把乡亲们搬到了塬上,又组织3000多名群众,大干10多天,种下了满山刺槐。如今,这1.8万亩的沟坡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官山林场也成了甘肃省第一个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基地。那时候,宋拴民背着干馍,领着两个技术员一条沟一条沟地跑,一座山一座山地查,人们都说,是干部的汗水浇绿了这一片荒山。
  泾川的13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就是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33万泾川人,在4条残塬、4道川谷、2480多个沟壑里展开了一场植树造林的接力赛,终于在1992年使泾川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泾川县抓住“三北”防护林和“天保”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几万人的大会战,整条沟、整面坡、整流域地实施规模绿化。茜家沟就是泾川人的代表作。1983年,泾川4乡16村的农民和城里的干部、工人聚集在这里,展开了植树造林攻坚战。经过十几年的奋战,昔日光秃秃的50多平方公里荒沟变成了一条蜿蜒起伏的绿色长龙。泾川县也探索出了“山顶梁峁和陡坡地防护林戴帽,缓坡地经济林缠腰,地埂地缘林草锁边,沟底水保林穿靴”的造林模式。
  原梁村可以说是泾川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20世纪60年代末,刚刚脱下绿军装的梁买子当上了村支书。当他满怀热忱地带领大家种树时,乡亲们却说,人是吃粮哩,还是吃树哩?那时全村900多口人,箍在1.9万亩瘦地上,一年下来,人均分不到100公斤口粮,一个劳动日值不了3角钱。
  不信邪的梁买子硬是带领大伙开始了植树造林的长征。先是刺槐填沟,固土保水;后是泡桐造林,桐粮间作;再是种植果树;现在是生态林、经济林、苜蓿草齐上,还把20世纪80年代种的秦冠苹果全换成了红富士,眼下三梁六坡24条沟种下了1.4万亩林木。农民种粮少了,打粮却多了。2001年,全村人均产粮660公斤,人均纯收入1620元,几辈子种粮的农民第一次不靠粮食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喜滋滋地说,这林子、果树还真是个宝哩!
  泾川的树种到了人民的心中。阎志钦老人是飞云乡南峪村农民,几十年前他就联合乡亲们平整土地,栽种树木。树长起来了,他便自告奋勇当上了护林员。一年四季,松土、剪枝、灭虫,忙个不停,有时带几个干馍上山进沟,晚上就睡在小树下。“天作帐,地当床,绿树就是他的小儿郎。”小树悄悄地长大了,老人悄悄地离去了。他的生命长进了树木的绿叶和年轮。
泾川人用爱和生命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泾川县没有一片天然林,解放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8.6%,每年有1250多万吨泥沙随雨水狂风流失,相当于泾川1486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年要被剥掉6毫米的土层。而今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9%。栽植各类树木1.6亿株,如果按照1米的间隔排列起来,可以绕地球13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36.98平方公里,每年土壤流失总量减少了810万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认为,泾川的流域治理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泾川县的小气候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年均蒸发量减少了171毫米,湿润度提高了16.5%,气温年较差缩小了1.1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增加了1.6%。泾川的森林在黄土高原上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过去那种“风来尘土满街走,缺水少树秃山头,雨来土肥留不住,十年九灾难糊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高原上长就“绿色银行”
  飞云乡坡头村农民薛虎成的家就在果树掩映之中,树间是砖瓦房,树下是果窖。薛虎成这个头脑活络的西北汉子从1985年开始种杏,后来看到苹果值钱,又种起了苹果。当初乡亲们还是那句话,这可是瞎闹腾哩,果子能当饭吃,老辈子咋还要种麦哩!现在他把承包地种了6亩杏、8亩苹果,一年纯收入4万多元。富起来的薛虎成又帮助乡亲们发展果园,当起了技术指导,教大家剪枝、打药、疏果、除草,那些曾坚持种粮的人也尝到了种果树的甜头。
  “以前种粮没粮吃,现在不种粮了,有粮吃,还能挑着吃。果子甜,日子也甜着哩。”薛虎成一边夸着好光景,一边要记者回到县里,一定帮他说句话,让他承包村里的100亩沟地,好种上柿子和杏。
  泾川没有矿产资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县里就把发展林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飞云乡从1985年起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启动、典型带动、效益驱动的办法,集中连片,整村突破,规模建园。经过1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两条果带。2001年,全乡产果3558吨,人均果品收入495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今年又栽植了20万株烟富6号等优质苹果树,全乡的粮经结构比例调整为4∶6,优质果树占了果树总量的80%。1998年,“泾龙”牌红富士苹果在全国名优果品展示会上,一举摘取了“中华名果”的桂冠;2001年,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又被评为名牌产品。
  红河乡田赵村的魏玲娃住在山腰上,前有河沟,后有大山。她想在山后的地上种上果树,可是得翻山越岭,走一趟要花一个多小时。于是,她便和丈夫一起,从自家的院子挖起,一镐一镐地刨,一车一车地运,花了3年农闲时间,挖出了188米长的隧道,打通了山梁,平整了4亩地,栽上果树,还在下面的山沟种下了大片绿林。
  泾川人就是这样,发展了26万亩果树。2001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10万吨,人均果品纯收入38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7%。果品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27户,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村28个。全县已有3.4万户农民依靠果业走上致富之路,47个果树专业村率先步入小康。
  林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生产经营方式的更新。泾川县面向市场,以果为媒,开放开发。近年来,县里在果品基地引进了短枝富士、黄金梨、秦王桃、贵妃杏等新优水果,建成了一批示范园区;连续几年举办了优质苹果展示鉴评会;建立了泾川苹果网页;在深圳、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设立了苹果直销窗口。今年,窑店乡的32户果农还与西安一家公司签下订单,生产500亩套袋苹果,果子成熟后,每公斤3.6元,交由公司回收。全县1亿只套袋苹果,正在孕育着更大的丰收。拿惯了镢头的农民掌握了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新技术,实行了无病毒栽培和单果管理;近千名农民成了拥有“绿色证书”的技术员。
  果品产业的规模发展,还带动了运输、销售、服务等相关行业,转移、吸纳了农村和乡镇的6万多剩余劳动力。全县兴办果品经销公司、果行80多家,拥有经销人员2800多人,年收入360多万元。兴建果库、果窖3000多个,贮量5.8万吨,保鲜增值年收入300多万元。还涌现出了乔爱贵这样的年销果品近3000吨的专业果品经纪人。怪不得泾川人都会动情地说,是党的富民政策让山窝窝里长出了“绿色银行”。
  穷山中迸出绿色希望
  在合道乡完颜洼村的后子沟,蒙蒙细雨中的大片刺槐显得格外青翠。年近花甲的张麦焕告诉记者,这是他1998年在竞拍中承包的1200亩荒沟。承包期间,所有权和经营权归个人,期满后,重归集体。他投资4万元,乡政府组织投劳3万人次,一下子栽了40多万株刺槐,还种了一些仁用杏和花椒,又育了15亩刺槐苗。从1999年开始,他卖树苗的收入已超过了6000元。“再有几年,我的这片林子就值几十万元了!”张麦焕的脸上挂满了笑意。
  退耕还林以来,泾川县积极探索发展非公有制林场的路子,合道乡首先采取集体公开拍卖、政府统一投劳、个人自主经营、林业部门重点扶持的办法,将5270亩荒山、荒坡、荒沟、荒洼和弃耕地租赁、承包给个人。如今全县涌现出规模治理荒山的大户26户,植树1.88万亩,建起了一批民营林场。这些林场栽一片成一片、活一片,不再是“人人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成林”了。
  近4年来,全县新增人工林16.5万亩,完成道路绿化134条计341公里,开发地埂资源近3000亩,绿化大小村屯900多个,全县的粮经比例也由1998年的6.7∶3.3调整为5.2∶4.8。结合退耕还林,全县还新修山区道路117条、集雨水窖2300多眼,让山区群众能用上水、走出山。
  退耕还林还给农民找到了另一条财路。在红砖、钢管建成的温棚牛舍里,党原乡唐家村的唐东风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他种了38亩地,以前年景好的时候,也就收入2000来元。现在他把20亩坡耕地全部种了苜蓿,每年政府补粮2000公斤,补钱400元,折合下来,净收入2400元,比种一年庄稼还划算。种苜蓿有了饲草,他又养起了肉牛。去年卖了6头,收入1.3万元。他所在的唐家村2组有26户,户户养牛,去年出栏70头牛,卖了14万元,人均从牛身上收益过千元。
  记者所到之处,乡亲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退耕还林好着哩!人们从先行一步的窑店乡公主村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这个村的253户农民在泾川县率先发展起林果业。10多年来,种了1082亩果树,一多半的农户不再种粮食。去年,果树和果品产业收入占了人均纯收入的90%。10年前住土窑洞的农民都搬进了砖瓦房,有的还盖起了楼房。家家有了电视机,全村有50多辆摩托车,不少农户装了电话,一些人还用上了手机。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绝大多数学生读到高中毕业,近几年有35人考入了大学。现在,村里自发去陕西杨凌高科技示范园区参观、参加农业高交会的果农越来越多,还有近半数农户订了《陕西科技报》、《果农信息报》、《山西果树》、《甘肃农民报》等报纸杂志。
  在绿树绿草的簇拥中,风尘仆仆的泾川县委书记刘旭宾自豪地描绘着未来kk泾川县坚持林草兴县、果畜富县,到“十五”末,全县将完成退耕还林、还草28万亩,人工造林2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6%;建成3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其中5万亩是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到2005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一个绿满山川、鲜果飘香、秀美富庶的新泾川正从黄土高原上大步走来。
(附图片)
压题照片:泾川沟壑一片绿。(本报记者 李战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