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打造名牌青岛
——青岛创建文明城市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李长虹 宋学春
  青岛融山、海、城为一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万国建筑博览”体现着这座城市的传统特色;五四广场、海滨大道和众多的小广场、小花园、雕塑群则展示着青岛的现代城市风貌。在青岛采访,不仅能看到海尔、海信、青啤等驰名企业漂亮的总部大厦,更能感受到青岛人不断提高的创新意识和文明素质。
  创建文明城市正使青岛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构建两个环境
  从青岛老城区八大关沿海滨大道东行,沿途花园、草坪、广场相连,一对对新郎新娘在路边和海滩上拍婚纱照,三五成群的游人在游览、休憩,白色的婚纱、红色的阳伞、造型各异的雕塑、绿色的草坪相映生辉,构成了青岛美丽的城市景观。
  青岛的环境美得益于保护,也得益于建设。为保护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风貌,青岛城区向东部扩展。1992年,青岛采取统一出让土地、统一开发的办法,使一个规模相当于老市区的现代化新城区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金融、商贸、办公、旅游核心功能区。同时,青岛着力抓青岛港和高速路、通讯、市政、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为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青岛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先后对卫生垃圾死角、违章建筑、占路市场、大气污染、非法广告等开展专项治理。截至去年底,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连续两年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5%,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青岛市提出:决不把棚户区带到21世纪。从1997年起,青岛投资26.5亿元,彻底改造老城区剩余的24片“棚户区”,使2.36万户居民住进了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智能化小区。
  青岛市中心有个公示大厅,市政建设规划都要在此公示,听取市民意见。地处海滨黄金地段的汇泉湾,原改造方案有绿地也有房屋,市民有意见,市政府修改方案,增加活动场地并植树,使汇泉湾成为市民的休闲、健身场所。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认为:“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叫文明城市。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不能较快地增强,市民们不会满意;生活环境搞不好,群众也不会满意。”
  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从“缺位”的地方“补位”,为营造良好的软环境,青岛推行“阳光政务”,把市场能做的事交给市场。从2001年起,青岛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入手,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机构减少了,各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也减少一半多。各市、区政府职能部门“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大厅”办公,办事效率大幅提高。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艾默生控股有限公司来青岛投资,当天就取得了营业执照。目前,在青岛投资注册的外资企业有上万家,已开工生产的有5000多家。
  培养两种意识
  青岛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十分注重培养市民的文明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天傍晚,青岛经济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一则消息:一位外地打工妹不慎割伤颈部动脉,正在铁路医院抢救,急需AB型血,愿献血者请速到青岛铁路医院。消息播出后不久,数百位青岛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向铁路医院。一些出租车打出标语:凡到铁路医院献血者乘车免费。
  无偿献血是青岛人的骄傲。1999年,青岛在全国率先实现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至今,全市无偿献血的市民已达40余万人次,献血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居全国首位。
  记者在青岛多次遇到婚礼花车,都是普通的出租车,大多是两三辆。一问,这是市政府1995年定下的规矩:举办婚礼不能用公车,用出租车也不能超过5辆。如今的青岛人形成了习惯:举办婚礼不讲排场、不比阔气,结婚时有人去栽树,有人去献血,有人去做志愿者。
  每逢节假日和举办各类大型活动期间,青岛街头会涌动着许多“小红帽”,这是青岛青年志愿者在行动。青岛市在册的青年志愿者已有11万多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他们开展的“假日志愿向导”、“周日志愿行动”、“朝霞重晚晴”活动,成为青岛市一道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为提高市民素质,青岛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教育网络,拥有240多所市民文明学校。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成为青岛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青岛市正在开展《道德组歌》合唱竞赛,这是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编写的。机关、市民、中小学生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歌曲。
  跳出青岛看青岛,面向全国看青岛,面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看青岛。不在省内论英雄,要在全国比高低。青岛就此开展了大讨论,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榜样,从更宽视角和长远观点审视青岛发展的战略定位,积极营造人人都想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氛围,努力使创新成为城市的一种素质、一种风气和一种文化。
  青岛被誉为创新之城:在全国率先实行医务人员聘用制;率先进行副局级干部公开招聘和待岗制、干部公示制;率先实施居委会直选;建立第一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在全国最早注册了服务品牌;建立全国最早的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建立全国首家有形建筑市场……还有长途汽车站首创的“托运老人”、“邮寄儿童”服务等。这一连串的首创正是青岛人文明新观念的体现。
  塑造两类品牌
  青岛是座出名牌的城市。企业名牌战略实施10年来,青岛陆续造就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海内外驰名的品牌。
  企业名牌的成功给了青岛人启示,他们从中看到了文明城市建设的突破口,着手在不同领域实行品牌带动战略,开创行政和服务行业品牌。记者在青岛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正在创一个品牌”。
  1999年,青岛市委提出“学海尔”、“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激励各行各业为市民提供文明、真诚、优质、周到的服务。
  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杜世成认为:“名牌和品牌是方向,是动力,是效益,也是一种文化。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地位是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的结合所构成的,而这种名牌和品牌恰是两个文明的结合体。这样的名牌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就好了。”
  在窗口行业,这种周到的服务表现得更直接、更全面。青岛交运集团率先发起“情满旅途”车站服务、客运服务,这也是全国公路客运业的第一个注册商标。
  名牌效应产生了极大的市场号召力。不仅“情满旅途”的长途车、公交车很受欢迎,服务品牌用到集团的其他产业,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青岛还有公用服务呼叫中心“98111”热线、海慈医院“温馨服务站”、“海之情”青京列车、青岛电信“情传万家”、青岛热电“暖到家”以及“海滨小金”、“公交张锋”等服务品牌,城市服务文明的大厦就是由这些品牌一砖一瓦砌成的。
  名牌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是两个文明建设结合的载体和结晶。城市在创立名牌的同时,名牌也提升着城市的文明水平。近几年,青岛市赢得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众多荣誉。(附图片)
  压题照片:青岛海滨一角。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为了群众 依靠群众
本报评论员
  青岛在现代化建设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令人刮目相看。人们在青岛不仅能看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还能感受到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和蓬勃向上的城市风貌。青岛的成功实践,对于各地创建文明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坚持创建为了群众,创建依靠群众,创建提高群众,在创建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推进创建,是青岛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经验。
  一切为了群众,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青岛的指导思想很明确,这就是紧紧围绕怎样为市民搞好服务,让市民享受最大方便,全面推进文明建设。他们一方面着力解决关乎群众生活的棚户区改造、交通顺畅等问题,一方面把自然环境、广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保持了老城区“山、海、城”特色和建筑艺术风格,又展现新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现代化气息。“以人为本”始终是他们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一切依靠群众,就是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文明城市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要让广大市民真正体会到创建文明城市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所在,才能做到“人人参与,携手共建”。凡属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青岛市委、市政府都要事前听取市民的意见。市、区各部门把任务交给群众,把决策交给市民,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因而他们开展的“金点子征集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内容。被中央领导誉为“布衣钦差”的市民文明巡访团,形成全市性的巡访网络,反馈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监督政府工作的落实。正是由于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很多看似难办的事情才迎刃而解。
  提高市民素质,促进文明城市创建,两者相辅相成。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要靠人来创造,也要靠人来维护。青岛把创建文明城市当作一种示范,把培育和提高市民的思想观念、文明素质、创新能力,贯穿于创建文明城市的全过程,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素质教育,引导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市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和巩固文明城市的创建,形成一个文明、和谐、优美的社会风气和城市风貌。
  以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策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是青岛创建文明城市最重要的经验。创建文明城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走走形式就能奏效的,不能满足于搞几个标志性建筑。和其他工作一样,需要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文明城市创建的新形式新内容;更需要务实精神,真抓实干,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量化、细化、制度化。各地特点不同,情况各异,但只要像青岛那样,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穿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全过程,就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


第2版(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民政部财政部发出通知
 再次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
  本报北京6月3日讯 记者陈晓钟报道:继国家去年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金后,民政部、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再次提高部分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全国有144万人从中受益。
  《通知》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在乡革命伤残人员的伤残抚恤金,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特等每人每年提高1400元,一等每人每年提高1080元,二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430元,二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290元,三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180元,三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160元;在职革命伤残人员的伤残保健金,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特等每人每年提高300元,一等每人每年提高240元,二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90元,二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80元,三等甲级每人每年提高60元,三等乙级每人每年提高50元;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和病故军人家属的定期抚恤金,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居住城镇的,每人每年提高480元,居住农村的,每人每年提高300元;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的生活补助,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分别提高720元、540元和120元。为此,中央财政增加预算3.1亿元。
  《通知》指出,此次提高标准涉及的人员范围包括:86万革命伤残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民工,48万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家属,10万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


第2版(要闻)
专栏:

西部儿童将获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本报北京6月3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卫生部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日前签署一项关于儿童乙肝疫苗的合作项目。根据此协定,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将在未来5年内提供大约3.15亿元,专门用于在我国西部12省区贫困地区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目前,我国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总数的1/3以上。我国每年有50多万乙肝新发病人,约占全国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1/4。
  从1992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开展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去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通知》,并要求各地从今年起开始实施。乙肝疫苗成为继结核、麻疹等6种疾病疫苗之后,又一种纳入全国儿童计划免疫的疫苗。“十五”期间,我国中央财政提供1.8亿元人民币,用于西部12省区和中部6省国家级贫困县购买乙肝疫苗和疫苗注射器材。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组成的机构,主要致力于通过推广疫苗应用来挽救生命、保护健康。


第2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矿产资源法执法检查组结束在江西检查
  邹家华强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本报南昌6月3日电 记者徐运平报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率领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矿产资源法执法检查组,今天结束在江西省为期9天的检查,检查组与江西省有关领导就执法检查的情况交换了意见。
  邹家华强调,要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邹家华指出,江西作为矿业大省,近年来认真、严格地贯彻实施矿产资源法,领导重视,工作扎实得力,措施行之有效,结合当地实际,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十分重视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矿业的建设和发展,依法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优化矿业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培育、规范矿业权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他希望江西省矿产企业逐步摆脱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政府要依法加强对矿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邹家华强调,“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是宪法和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的重要原则,对矿业权的设置、管理与监督,必须体现这一原则。大力推进有偿取得矿业权制度,建立企业节约资源的利益机制,是1996年修订的矿产资源法的重要突破。政府管理方式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以经济手段管理,是从源头上解决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现象的治本之策。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的监督管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第2版(要闻)
专栏:

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圆满闭幕
  本报绵阳6月3日电 记者郑德刚报道:历时10天的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结束了全部比赛,今天在四川绵阳吉盛体育中心落下帷幕。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组委会主任袁伟民在今晚举行的闭幕式上说,这次大会集中展示了我国非奥运会项目深化改革的成果,取得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运动成绩的双丰收,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他代表所有参赛者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为大会圆满召开做出重要贡献的绵阳市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来自各省、区、市的45个代表团和来自部分城市、体育院校、体育协会以及香港、台湾的代表队参加了为期10天的角逐。先后有3人4次创造或超过4项世界纪录,1人1次超过1项世界青少年纪录,9人1队11次创9项全国纪录。据大会组委会统计,在参赛的各代表团中,共有36个代表团、9个代表队获得了奖牌,其中26个代表团、6个代表队获得了金牌。
  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组委会还宣布了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代表团名单。


第2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出台优惠政策 强化保障体系
武汉积极拓展再就业空间
  本报武汉6月3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6月2日,武汉市14个职能部门联合推出28条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再就业保障体系。武汉市代市长李宪生告诉记者,过去4年,武汉累计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27.97万人,今年将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拓展再就业空间。
  今年初以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特困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援助行动的通知》等20多个文件,出台了30多项优惠政策。市总工会创建了“江城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各区、局、直属大单位也陆续创建了33个“江城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团市委组织举办青工转岗技能培训100余次,培训下岗青工1万多人。
  武汉市还建立了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服务的网络。目前,全市形成了中介机构、人才超市、社区服务和媒体搭桥的立体就业服务体系。全市拥有规范性中介机构220余家,为下岗职工、各类人员办理求职登记7700余人,推荐上岗4300多人;全市七大城区均建立了大型综合人才市场,今年一季度,人才超市的就业人数达到23200多人;各社区纷纷建立再就业求助热线,组织有一技之长的下岗职工实现动态就业。青山区白玉山街成立了新天地社区服务再就业总队,成功地帮助286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武汉市新闻媒体为900多名下岗职工免费刊登求职信息,其中60%被聘用。
  武汉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渠道,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广开门路。近年来,武汉兴办大型农副产品、建材、服装等各类专业市场10多个,其中仅西汉正街建材市场就安置下岗职工4000余名;发展各类连锁经营的超市、药店、餐饮等店铺1300家,提供就业岗位3.2万个;设立社区服务网点1500余个,创造就业岗位1.37万余个。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国16个城市清扫名山环保行动”日前在全国展开。图为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的小学生在金山岭上捡拾垃圾,并学习如何将垃圾分类。
  本报记者 李舸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国家防总检查组要求各地
 迅速排查当前防汛隐患
  据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记者王立彬)在全国各大流域陆续进入汛期之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检查组要求各地针对当前防汛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抓紧在大汛到来之前进行再检查,进一步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遵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最近国家防总组织了9个检查组,分别由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及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带队,先后对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珠江和太湖七大流域及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江大河干流堤防、重点水库、重要蓄滞洪区以及抗旱工作进行了检查。国家防总办公室今天公布的检查结果表明,各地党委、政府加强了对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领导,发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在抗旱保春播和防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夺取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这些问题主要有:一些干部群众对防汛抗洪存在麻痹思想,认为江河堤防已经加固,可以掉以轻心,特别是有的地方连年干旱,导致干部群众盼水心切,对防大汛准备不足。许多病险水库没有得到治理,全国目前有1/3水库带病运行,这些水库工程质量差、隐患多,是防洪安全的最大隐患。1998年后新修建堤防工程大都没有经过洪水考验,特别是新建、改建的穿堤建筑物容易出险。目前防御山地灾害缺乏有效措施,易发生人员伤亡。一些地方政府、新上任的领导同志防汛抗洪经验不足,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复杂情况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一些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不够。
  国家防总检查组要求各地抓紧在大汛到来之前对防汛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病险水库再进行认真检查。要立足于防大汛,进一步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要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受旱地区要继续做好抗旱的各项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