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蓝天”的期待
——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成立20周年侧记
郭凯
  “六一”期间,一台由五六岁的孩子们表演的大型科幻幼儿歌舞剧《哪吒与金翅鸟》征服了首都的观众。这台由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推出、旨在挖掘民族文化、弘扬传统道德,借用科学力量建设生态环境的歌舞剧,讲述了当年曾经大闹东海、勇战悟空的哪吒,受玉皇大帝重托,到人间收复因破坏人类森林而出逃的“风老魔”和“沙老妖”,在降魔过程中,他团结小朋友和小动物们,借用科学之力征服象征沙尘暴的“风老魔”和“沙老妖”,将金翅鸟从魔箱中拯救出来,使金翅鸟捧出金色的种子,给大地带来了森林,带来了绿色,在地球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人类的故事。尽管幼儿歌舞剧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寓教于乐的表现形式、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浪漫童稚的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不绝的赞叹。
  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是我国第一个成熟的幼儿艺术团体,今年已是及冠之年。20年来,这支有着优秀的编导、舞美和执排教师的幼儿艺术团体创编了近400个节目,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演出任务,曾参加《回归颂》、《光明颂》、《红旗颂》等大型文艺晚会,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出演专场,赴美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为广大少儿观众送去了欢笑和教益,也将新中国儿童的快乐和风采展示给全世界。
  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蓝天”走出来,走向更广袤的世界,在这些成功、可爱的“蓝天娃”的背后,默默地站立着一群呕心沥血的“蓝天人”,从编导张秦林、金英华、于春仪,到作曲胡璧精、舞蹈教员杨华,再到每一件服装都亲自剪裁、每一个细节都亲自设计的服装师惠婧……无数鞠躬尽瘁的劳作、无数夜以继日的冥思苦想、无数双熬红了的眼睛、无数个满怀期待的浅吟低唱,正是在这一双双有力的臂膀的托举下,《捉蛐蛐》、《打花巴掌》、《春光好》等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幼儿歌舞脱颖而出。
  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走向成熟的20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儿艺术走向成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20年。已在“蓝天”耕耘11年的团长贾乃正,同时兼任空政歌舞团副团长。作为全军著名的曲艺家,他曾多次在全军、全国获奖,改行搞幼儿歌舞艺术以来,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谈及“蓝天”初创时的艰难和20年的酸甜苦辣,贾团长感慨良多:“20年前,人们所理解的幼儿艺术仅仅是成人艺术作品的简单拼凑、嫁接和转移,一味的模仿使幼儿节目变形为木偶戏。当我们看到那些小胳膊小腿的孩子们扭动着去模仿成人的表演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尴尬和悲哀。也就是从这时起,我们开始寻求成人歌舞与幼儿歌舞之间的分界。以文艺形式展现的社会精神、民族精神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潜移默化的,而这些文艺形式如果充满了简单的说教,就会遭遇儿童的反感和抵抗。今天,当我们的孩子们懂得以童稚的眼睛努力看待社会、理解别人,当他们为牺牲的英雄而真诚地落泪、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忧心忡忡时,谁能说他们还是被娇纵和溺爱坏了的一代?谁还能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不再有说服力?给予孩子们以什么样的成长背景,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生长点。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成功的。”
  随着“蓝天”在社会上影响的逐步扩大,他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蓝天”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一些会唱歌、会跳舞的孩子,不仅仅局限于其创办初衷的寻找新的艺术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种社会精神和美的情愫,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美和崇高的内涵,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社会、对他人的态度。在此,“蓝天”的成功值得我们深长思之。(附图片)
  压题照片:《哪吒与金翅鸟》剧照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那墙头上的眼睛
毕胜
  前几天,到浙江宁海参加了徐霞客“开游节”。宁海人颇为精明,利用古人徐霞客在游记中写的从宁海开始漫游之句做文章,举办了“天下游、宁海始”的活动。宁海大多地处丘陵地区,在浙江东部算不得发达,除了有名的南溪温泉和有1300年历史的前童古镇外,其他的名胜在浙江也不一定能排上号,可是,宁海人做徐霞客的文章,把他的游记开篇与旅游开节联系起来,还在申请徐霞客当年出游的日期5月19
  日为全国旅游节,在视旅游为时尚、为新经济增长点的时下,这样的思路不得不让人佩服。
  那天的开幕式简朴庄重,出席的各方人士,包括领导,都集合在露天的广场上。正午的阳光热烈而强劲,在例行程序之后,有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人们十分钟情的越剧、方言腔和民俗味极浓的民间戏以及农民业余演出队的管乐队、彩船队和少年武术表演,轮流登场,吸引了在骄阳烈日下仍热情高涨的成千上万观众。开幕式上的表演都是当地传统节目,没有眼下一些奢华的歌舞和动辄请大腕名家们助阵场面,选择的地点也是街头的露天广场。演员们表演时,不断有工作人员跟上去占场子,腾地方。有一个节目是把当地祭祀敬祖用的一尊建筑模型装在木轮车上,来回在场地上转动,车上面还有一个木轮,吊着四名小演员,随着木轮车的前行上下翻滚。木轮车的前面引导的和上面翻滚的小孩都是农民演员,也可能有的来自同一家庭,因此他们一出场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人们边看边评,指指点点,会心的一笑,自然的掌声,一切都十分自然而随意。观众同演员没有距离,甚至可以直接过去摩挲道具,场面颇有亲和力。
  也许是举办者们想以这样的场面来突出这次活动的群众参与性,突出它的民间性吧。从当场的效果看,我以为这个目的达到了。
  在现场,最受感动的还是观众们的热情。演出场地实际上是一个楼房的中央围起来的空地,东南两面临近马路,西边有正在施工的工地,前面不远处有一条河沟,就是这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场地,简朴的开幕式却聚满了不少观众。一眼望去,周围楼房的房顶上、阳台上,没有完工的楼房墙上,近处的大树上,还有对面河堤上,等等,凡是可以上人的地方,都有一排排热情的观众在那里聚神观赏。尤为感人的是,那建筑工地的墙头上,头盔下面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目不转睛,那是普通观众对艺术的渴求和期望。这种场面真令人感慨万分。
  过去,我们常常见到电视上的一些演出在基层或是车间,或是田间地头,或是边防哨所等条件相当艰苦的地方,那些从专业团体来的、从大都市来的颇有点名气的演员们,拿着麦克风,跳着踢踏步,摇着身子唱几首红极一时的曲子,把高雅的艺术送到了基层,送到群众中间,也是值得提倡的,可是,这种组织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演出,把眼前有特色的艺术近距离地送到普通百姓中,送到基层去,这也是老百姓十分欢迎的,这往往被我们不经意地忽略了。在大城市里,在文艺较为发达的地方,人们看演出多是挑三拣四,但对于那些基层的群众来说,更需要雪里送炭。对此,同行的一位领导感慨地说,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作还任重道远呵。当我们在离开演出场地好远之后,回首望去,那密密麻麻的观众仍很有秩序地在那里观赏,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让人难以忘记。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商务印书馆:
走过一个世纪的足音
孙晓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企业,今年适逢105年华诞。
  商务印书馆的105年,同时也就是中国现代出版的105年,这其中,商务又是最主要的引导者和建设者之一:她第一个倡导联合集团式的结构并率先付诸实施;最早尝试对外合作出版——与英国泰晤士报社协议印行《万国通史》;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论著;第一个创办现代意义上的一系列杂志……这个1897年由七八个年轻人,3750元现大洋开办起来的企业,到上世纪30年代,图书销售额已占全国出书总额60%以上。业务发展的前30年,几乎每年都有外地分馆或办事处成立的消息,除上海主馆外,国内有武汉、北平、沈阳等30多个分馆,海外有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分馆。更难得的是,商务不光在出版领域拓展,还涉足图书馆、教育、电影、机器制造、广告等业务,事实上就是非常成功的集团化运作。新中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新华字典》、第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一个与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工具书,海内外5家商务印书馆联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出版机构。
  前清翰林张元济1902年接受邀请加盟商务,并试图以此实现其“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尤要”的理想。新文化运动以降,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一北一南,当之无愧是中国现代文化界的双子星座,如果说站在前台的北大是在思想上引导,在慷慨激昂地诉说,那商务则是一位无言之师。商务对几代学人的影响,无疑是通过它的出版物来实现的,商务通过出版做到“几乎使每一个读书人都得到恩惠”。从《华英初阶》到《新华字典》,从《天演论》到《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从《马氏文通》到《商务印书馆文库》。马建忠、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的学说通过商务劳作而传于世,赫胥黎、亚当·斯密、康德等的著作,首先通过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从而为国人所知。
  由于商务印书馆在中国文化界不容替代的名气和地位,也由于1914年商务毅然撤回日方股份一事。1932年年初,日军飞机几次轰炸商务印书馆,总馆厂100余亩土地上的建筑悉数夷为平地,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直言不讳:“烧掉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可恢复。”侵略者没有想到的是,商务印书馆挺过了国难,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恢复出书,在战时依然保持着日出一书的规模。1954年,商务迁到北京,任务之一是“出版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著作”,这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变得极其艰难。尽管如此,商务以研究马克思主义来源为经纬,串起一系列学术名著。
  回首商务的100多年,令人叹服的是她屹立百年不倒,每一次浩劫过后都能迅速伸展并恢复元气。茅盾先生在商务印书馆80周年时为之题词:“世事白云苍狗,风涛荡激,顺潮流左右应付,稳度过,滩险浪急。”100多年,屡仆屡起,回首这段历史,不得不为商务的文化传承而叹服。
  新时期开始了,1993年北京、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5家商务共同投资在北京成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9年,商务成立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2000年,商务印书馆着手建立连锁经营网络,已陆续在上海、武汉等地筹建商务印书馆专卖店;2001年,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正式启动商务印书馆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力图探讨和打通传统出版媒质与电子化时代的接序和传承……一步一个脚印,商务戒骄戒躁、厚积薄发。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百年老店如何应对?商务的方略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这几年的准备,就很显出这家百年老店的功力了。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杨门女将》
京剧交响翻新声
蒋力
  2002年5月20日,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季推出京剧交响乐《杨门女将》首演音乐会。至此,可以说完成了一部优秀作品从创作到演出的整个过程。
  这出京剧是1960年范宏钧先生根据《百岁挂帅》编写的,由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剧中主要角色由杨秋玲、王晶华、冯志孝等人扮演,他们大多是中国戏曲学校1958年的毕业生,因行当整齐,中国京剧院专为他们成立了青年剧团,《杨门女将》是组团后的第一出大戏。“文革”中,《杨门女将》被打入冷宫,“文革”后《杨门女将》原班人马又把此戏重新搬上了舞台。戏本身的魅力,演员们不减当年的功力,都令观众兴奋异常。两年前,中国京剧院携此戏远赴欧洲巡演,扩大了京剧在海外的影响。
  京剧《杨门女将》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唱段,一是佘太君的西皮导板“一句话恼得我……”一是穆桂英的高拨子导板“风萧萧……”这次听杜鸣心先生的京剧交响乐,他在这两段的重新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出现了更佳的效果。“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与下面的唱,在节奏上是慢、顿、快。顿的时间甚短,几乎只有半拍,为的是换气,但这半拍的顿,非常讲究。老太君的唱,不只是顿,而是停下来,喘口气,平静一下情绪,以继续论理。随后增加的是合唱,我觉得晚了一步,因为是重复佘太君的部分唱词。如果早些进入,再让佘太君的唱脱颖而出,估计更有交响的意思。
  序曲的旋律是雄壮的基调,但交响乐队部分的主题有不进戏的游离感觉,两个主题好像交融还不够。京剧演员的演唱非常出色,尤其是邓敏、袁惠琴二位。但余隆的指挥,出现了一个他以往绝对不曾有过的动作:左臂屡次摹仿京剧中的甩水袖,其实是有音乐内涵的。可能是他想在指挥的肢体语言上尽量与京剧贴近些,这是应该肯定的尝试。
  其实,整首作品也是尝试,作曲家的创作是尝试,从演唱者、演奏者到指挥者的舞台呈现,也是尝试。尝试是成功的,希望继续磨合、推敲,甚至修改、加工,以获得更多的观众的喜爱。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有志者王志萍
  王志萍是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她在越剧《蝴蝶梦》中的出色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近日,《蝴蝶梦》在京演出,一个古代女子和哲学家庄周的爱情故事被表现得质朴而飘逸,导演陈薪伊大胆创意和构思,用现代情愫演绎了一段尘封的爱情故事。
  主演王志萍赢得观众的称赞。在《蝴蝶梦》中,王志萍饰演田秀和寡妇两个角色,都演得入木三分、游刃有余。田秀端庄沉稳、聪颖灵慧、果敢多情,她的表演很有层次:孤寂在家等庄周时,田秀显得平静而又冷漠,即便是年轻、英俊的楚王孙在她面前尽现失魂落魄之态,田秀也浑然不觉;庄周回来后,田秀立即呈现出娇媚而多情的少妇之态;庄周暴亡后,田秀在悲痛时又透着一分冷静。王志萍用细致投入、富有激情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知书达理、对爱大胆追求、对事物敏感洞察的古代女子。她扮演的小寡妇又是另一种光景,王志萍把这个珍惜青春、急切追求爱情的农家女子表现得惟妙惟肖。
  《蝴蝶梦》的唱腔纯正,王志萍的演唱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蝴蝶梦》有不少的舞蹈动作,王志萍表现得优雅美妙,特别是在第五场,她一边唱、一边用“小碎步”在舞台上连走两个大圆场,身段步法平稳快捷、唱腔流畅、咬字清晰,显示了扎实的功底。
  王志萍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爱徒,曾去国十年,远离舞台。重回舞台后,她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给自己选择了一个极有难度的题材《蝴蝶梦》。一位评论家说,她既学好了老师的戏,又有了自己的戏,这种自觉的继承与发展创新使人看到了越剧的希望。(韦刘)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张跃,河南开封,教师——
放自己学生一马吧!
  外甥女生性伶俐,一双大眼忽闪忽闪的,像一泓秋水般明净清澈。在幼儿园的几年间,深受阿姨的宠爱,再加上一手电子琴弹得出神入化的,还在全国获得了少儿奖项,就更加增添了她的“分量”。进入小学后更是一帆风顺,电子琴的悠扬旋律更是不绝于耳。可她的父母为此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不管春秋冬夏都要“王朝马汉”般地接送她拜师学艺,往返于学校、家庭、电子琴班的“征途”中。正当他们为此疲于奔命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帮“忙”的又来了。
  一日,老师捎话过来一定要外甥女去参加学校办的美术班。天天忙得脚丫子朝天的外甥女的父母想都没想异口同声回绝了。谁知道二道“金牌”流星追月般又来了。无奈妈妈只好亲自婉言谢绝。谁知学校美术班的老师仍然“孜孜不倦”,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外甥女的工作,弄得外甥女好生为难,一段时间里,见老师就像老鼠见猫似的。家长呢,更是觉得左右为难,该说的也都说了,该讲的也都讲了,总不能因小失大,为这事再把老师给得罪了吧!仔细权衡利弊思来想去——去吧,明摆着是“加忙”;不去吧,学校老师似有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架势。如果铁定了心不去而拒绝了之,今后会不会给孩子……思来想去,一家三口难为得头都大了,真不知这“路在何方”。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郑重决定——“破财免灾”。为了使老师、家长、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面子,也都能下得了台,该交的钱一定一分不少地交上去。至于说“美术班”,“笤帚疙瘩顶个帽”,咬着牙也要去混几天,无论如何不能把关系搞僵了,毕竟孩子还要在这种环境里求知生存呀!一旦作出了这个重大决策,一家三口才松了一口气。后来才知道这个美术班原来是该老师办的。
  说实在的,盲目地给学生加码增加负担,不但不能给孩子以美的启迪和教育,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对学生也就失去了意义,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希望老师们高抬贵手放学生一马,放家长一马。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天地一瞬

习武 胡小平(四川)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莎士比亚日在中国
裘克安
  2002年5月25日是莎士比亚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纪念活动在首都对外经贸大学举行。
  近年来,我国莎士比亚研究成果斐然,如《新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经典名著译注丛书》。后两种都是修改补充朱生豪译本的修订译文,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和更完整地了解和研究莎士比亚。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绿原翻译的《爱德华三世》和《两位贵亲戚》,这两剧是近年英美莎学界裁定其中含有莎士比亚手笔的作品,以前已有过孙法理的译本。其次,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泗洋主编的《莎士比亚大辞典》。这部1500多页的大书收集了有关莎士比亚及其著作和著作的演出历史等丰富的资料。此外还有郑士生等主编的《莎士比亚故事全集》上下册、汤真译英国奎勒—库奇改写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故事集》英汉对照本。笔者主编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已由商务出版到了29种(共计41
  种)。此外,散见于各种学报和杂志上的莎研文章难以统计,中国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相当丰富。
  为纪念莎翁,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近日还在北京演出了《威尼斯商人》,对此大家兴趣盎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喜剧演员王景愚曾出演过两百多场的《威尼斯商人》,在其中饰演夏洛克,他对夏洛克一角的喜悲转换、对比的巨大戏剧性颇有理解。青艺导演林荫宇介绍了台湾大学外语系和戏剧系在排演《威尼斯商人》时的情况,特别提到以讽嘲的态度饰演鲍西娅一角的矫情做作的不同方法。戏剧评论家林克欢指出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一剧中文化误解、文化偏见、文化歧视、文化冲突等因素的重要性。大家提到,英国剧团只用了五车道具,达到多样场景的效果,手段经济而高效。他们处理演员的形体表现出色。夏洛克一角是此剧的“戏核”,他在法庭一场中,突然摔倒安东尼奥,准备割肉,使人印象深刻。有人说,演出和改编莎士比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守主义的,或称博物馆式,即追寻莎士比亚时代的演戏方式;另一种是对莎氏原作采取质疑或者颠覆的态度,作出创新的解说。只要不是故意歪曲原作,采取后一种方式应该是许可的。还有人说:莎士比亚在本剧中几次让夏洛克说出令人同情的话,就是对他以前戏剧中犹太人反角(如马洛《马耳他的犹太人》中的巴拉巴斯一角)的“颠覆”。看莎戏,读莎诗,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观点变化,趣味无穷。
  其实莎士比亚是雅俗咸宜的。希望以后多举办像莎士比亚日这样的活动,多引进国外的莎剧演出。(作者为莎士比亚学者)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渴望
本报记者 张贺
  中央芭蕾舞团一行100余人于近日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县和凉城县,为当地各族人民送上了一台精彩、高雅的演出。涌动的人潮,如雷的掌声再一次证明,人民渴望了解和欣赏高雅艺术。
  两场演出都是在下午天气最热的时候举行的,但无论是在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广场上,还是在凉城县的露天体育馆里,记者没看到一位观众中途退场,相反,不断涌来的群众迫使当地政府不得不限制入场人数。许多人是顶着烈日站着看完演出的。当《红色娘子军》的旋律响起时,台下有不少观众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而当四小天鹅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又变得鸦雀无声,人们沉浸在优美的艺术氛围里;《海盗》、《凌空飘》中的高难度动作和气势磅礴的交响芭蕾《黄河》引发了一阵响过一阵的掌声。演出结束以后,有许多观众舍不得离开,想再看看演员和他们的舞鞋。团长赵汝蘅拿出两箱舞鞋分给他们并耐心地解释为什么演员穿上了这种鞋就能用脚尖站起来。
  当地一位领导说,一开始还担心老百姓不能接受和欣赏芭蕾舞,现在看是多虑了,虽然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看芭蕾舞演出,但大家都认为欣赏芭蕾舞是一种十分高雅的艺术享受。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海峡两岸儿童欢聚鼓浪屿
  5月的鼓浪屿,鲜花盛开、彩旗飘扬。被誉为“海上花园”、“音乐之乡”、“钢琴之岛”的音乐沃土上洋溢着来自海峡两岸300多名各民族儿童的欢声笑语。国际钢琴节、中国音乐“金钟奖”和海峡两岸少年儿童音乐舞蹈大联欢在这里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儿童音乐学会、鼓浪屿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的21个少年儿童艺术团体参加了此次少儿艺术盛会。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当代前进方向”研讨会举行
  近日,来自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学者汇聚湖北省郧阳师专,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当代前进方向”为题,展开学术研讨,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与会代表围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先进文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品格、毛泽东文艺与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文艺观等诸多论题进行了交流。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银帆民乐团成绩显著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银帆民乐团成立8年来,发展迅速,连续在全国和全市的各种比赛、艺术节中获大奖。他们邀请中央艺术院团的演奏家为小演员悉心指导、严加训练,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拥有团员200多名,形成了一至六年级的梯队。他们已经在北京、香港、新加坡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受到观众和舆论的好评。最近,他们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奏了十几部民乐大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