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优化环境,促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访湖北省孝感市委书记张昌尔
罗盘 钟心
  湖北省孝感市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中,狠抓优化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孝感市民营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工商税收、社会消费品总额四项主要指标分别达到16..9亿元、35亿元、5.49亿元和98.4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57.5%、57%、57.2%和87%。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民营大户已达800户,过千万元的65户,过亿元的5户。民营经济总户数占全省民营经济的10%。孝感市的民营经济开始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向科技产业、生态农业等领域延伸。孝感市是如何优化经济环境、做大做强民营经济这篇大文章的?日前,记者采访了孝感市委书记张昌尔。
  记者:孝感市民营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大规模发展的?
  张昌尔:孝感市有经商的传统。1979年至1985年,孝感的个体工商户,多是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1988年,孝感市出现雇请帮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此后,民营经济发展加快。1993年,省委、省政府在孝感召开私营经济现场会。1997年,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思路,确定了“市域经济民营化”的长远战略目标。这一年,全市登记注册的个体私营户突破了20万户,实现了量的第一次飞跃。近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营经济扩大规模,提高运行质量。如今,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格局中占有很大比重。
  记者:孝感市是如何抓好城市环境建设的?
  张昌尔: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我们采取“多方投资、共同建设、共享利益”的方式,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建设、特色园区建设的步伐。我们把这称为硬环境建设。这些年,孝感环境不断变化,京珠高速公路的修建,107、316国道复线工程的竣工、南大立交桥的开通,构建了孝感市中等城市的大交通框架。而人民广场、环川风景区等一批城区亮点工程的建设,也提升了孝感的城市形象。近年来,全市以7个县市城区为中心,共建成特色街区74条,专业市场354个,年成交额43亿多元。孝感市花大气力规划建设了“南大民营经济开放开发区”。目前,该区已投入建设资金2.5亿多元,拥有26家私营企业和500多家个体工商户,形成了水产、水果、建材三大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近10亿元,被有关部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和“省内批发市场”。现在,孝感市基本形成了既有高度集中的开发区,又有相对集中的特色园区和千家万户竞相发展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记者:孝感市在用硬措施优化软环境上是怎么做的?
  张昌尔: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要用硬措施优化软环境的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吸引私营企业主向党组织靠拢。同时,我们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优化软环境。一是制定规范透明的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通知》等若干政策性文件,既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又有效地防止了市场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政府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公开服务承诺制,做到规范文明执法。三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成立了孝感市非公有经济维权投诉中心,开设投诉热线,及时打击和处理扰乱私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违纪违法行为。这些硬措施,大大优化了软环境。
  记者:政府职能部门是怎样扎扎实实为民营经济服务的?
  张昌尔:近几年来,我们在推行服务承诺、提高办事效率、改革行政审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市委、市政府拉开了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序幕,以优化企业周边环境为切入口,狠狠打击了长期扰乱企业经营秩序的黑恶势力。整个活动使企业周边和社会环境有明显改善,经济秩序有了好转。2000年初,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市直机关作风整顿工作。这次集中整顿为期两个多月,分阶段进行,从解决机关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入手,使机关作风有了明显改观。2001年是孝感市的“优化环境年”,在市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孝感城区整顿作风、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全员招商整训活动,全面推行收支两条线、收缴两分离的具体方法。市政府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15个,取消收费项目78个,降低收费项目标准19个。去年10月,我们还率先建立了孝感行政服务中心。这个被客商们喻为“政府超市”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5个多月,共接待投资客商和办事群众10万多人次,受理审批办证事项5.2万件,办结5.13万件,办结率高达99%。其中及时办结4万件,办结率为77%;到期办结率为100%。我们还积极为民营企业开拓市场、融通资金提供服务,每年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展销会、订货会、洽谈会,帮助他们开拓市场,争取机遇。近年来,在民营企业中,推行主办银行制度,开展信誉等级评定,为私营企业争取信贷资金提供方便。去年,全市共有100多家民营企业被主办银行评定了信誉等级,争取银行贷款资金近2亿元。
  记者:你们是如何在民营企业中开展诚信教育的?
  张昌尔:我们在注重优化服务环境的同时,尤其注重本地区民营经济的信用环境。我们知道,经济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社会信用的好坏。近几年来,我们还十分注重引导民营企业业主塑造诚实守信、注重商德的企业形象。在优化服务方面,我们不定期组织他们召开民营企业经验交流会,让先进的私营企业主上台讲经验,让典型引路,在私营业主中,营造一种重视商德、树立形象的良好氛围。我们坚持开展创立精品名牌活动,培植了一批占领全省、叫响全国的私营品牌。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孝感市的信用环境越来越好。
  记者:将怎样继续加大民营经济的发展力度?
  张昌尔:孝感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得益于党的方针政策,得益于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历史上曾有良好经商传统的孝感人民。同时,孝感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为此付出了努力。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二次民营经济现场会,下一步,我们一是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在对比中找差距,变差距为动力。二是要敢追,认准目标,一追到底。三是要会追,在追中变,变中追。环境创新既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比较优势。标准是不断发展的,既定目标实现了,又会有新标准,而且永远不会终止,不会停歇!(附图片)
  孝感市委书记张昌尔(左一)在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螃蟹基地调研,听取农民养殖情况汇报。张强松摄


第7版(专页)
专栏:

播撒科技的种子
——汉川市实施“种苗工程”纪实
龚达发 刘重庆
  初夏时节,置身素有“江汉明珠”之称的湖北省汉川市,记者感受到汉川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推进。汉川市委书记李巨松告诉我们,通过实施“种苗工程”,汉川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汉川地处江汉平原,紧邻武汉,地肥水美,物产丰富。近年来,按照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农民致富的目标,全市通过开展“种子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四大农业支柱产业,其中,蔬菜种植面积40万亩,水产品面积28.5万亩,花卉林木面积19万亩,年出笼畜禽1650万只(头)。基地连片、一乡一品、多乡一品的格局初步形成。
  如何培植新的农业产业优势?汉川市委、市政府根据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认识到:农产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品质和成本的竞争,优质品种不仅是打造农业名优品牌的基础,还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此,汉川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把发展种苗产业作为农业提档升级的龙头工程,建设蔬菜、水产、畜禽、林木花卉、粮棉油等五大良种种苗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引进繁育优质品种128个,网络农田面积8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6.1%,实现了粮棉油品种的优质化。
  汉川境内低湖田多,以往单一的粮棉种植模式使他们吃了不少苦头。近年来,该市决定因地制宜发展避灾减灾农业,引导湖区农民改种莲藕,变“包袱”为财富。汉川市在麻河镇建成了1000亩优质种苗基地,引进培育优质品种13个,年繁育莲藕种苗100多万公斤,辐射周边湖区9个乡镇。如今,汉川成为驰名省内外的莲藕之乡。
  刁汊湖具有发展特色养殖尤其是河蟹养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初,该市在这里建起600亩种苗繁育基地,每年可繁育蟹苗1000万只,产成蟹150万公斤。每年仅蟹苗一项就能为农民节约养殖成本150万元。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在国内花卉市场,一盆大花蕙兰的售价高达300元。以前这种盆景主要从国外进口。在今年春节的武汉、烟台等地的花卉市场,一部分花蕙兰来自汉川。汉川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山东一家企业联合投资,从韩国引进先进的温控设备和组培系统,今年即能生产大花蕙兰和蝴蝶兰组培苗100万株,将创产值1000万元。近两年来,该市采取引进、挂靠等措施,引资1.1亿元,先后建立了15个种苗龙头企业和基地。依靠龙头带动,开展科技推广和技术辐射,汉川的种苗产业的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黄花之乡”庙头镇,一位正在为黄花苗除草松土的农民打趣地为记者说了几句顺口溜:一“苕”(湖北方言,傻子之意)种黄花,二苕种棉花……讲的是过去由于黄花品种不好,导致产量低,效益差。后来,该镇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建成了60亩优质黄花种苗基地。去年全镇2.1万亩黄花亩均纯收入近3000万元。
  大规模放养鳜鱼等食肉鱼种,饵料短缺的难题一直难以解决。2001年,刁汊湖养殖场与武汉水科所合资,按照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建成鳜鱼繁养基地1000亩,其中高标准繁养池200亩,配套饵料池800亩,成为全省最大的集约化鳜鱼繁养基地。
  林木产业是该市扶植的一个新型产业。今年,汉川引进资金400万元,建立优质杨树种苗基地2200亩,对口为湖南岳阳纸业提供优质造纸原料。这个项目带动了全市16个乡镇速生杨基地的大发展。近年来,汉川市先后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筹资兴建了十大现代农业种苗科技园区,对口辐射基地和农户。
  变种苗优势为市场优势
  在“种苗工程”建设过程中,汉川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以龙头企业为载体,确保种苗与基地配套,龙头企业与产业配套,科研与生产配套,借此延伸种苗产业链,提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个企业带出一个产业,在汉川已成为现实。去年,汉川市共提供商品畜禽1650多万只(头),是三年前的10倍,一跃成为全省禽类养殖大市。
  “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方式,解决了农户开展规模养殖后卖难的后顾之忧,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
  分水镇四屋村农民周全仿告诉我们,他是2000年10月加盟广东温氏集团汉川分公司的养殖户,到今年4月已由公司包销商品肉鸡7批共4.3万只,获纯利4.67万元。目前,这个公司拥有年饲养肉鸡万只以上的合作养殖户380户,户均年获纯利1.1万元。
  依托武汉建设“菜篮子”工程,汉川在分水镇连片兴建了5000亩种子生产基地,沿境内荷沙公路配套发展蔬菜40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40%。
  品牌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目前,汉川市有7种产品被农业部定为“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是汉川打出的又一个品牌。据统计,仅“无公害”一项,汉川的菜农年增收5000万元以上。(附图片)
  孝感市汉川种苗基地的大花蕙兰在先进温控室内茁壮成长。 钟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