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专页)
专栏: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连江接湖活桂林
——关于桂林“两江四湖”环保工程建设的报告
本报记者 郑盛丰 倪光辉
  世人尽知“桂林山水甲天下”。
  对桂林来说,青山绿水都是宝,山是脊梁水是魂。
  桂林人多少年来最为苦恼的,也恰恰是朝夕相见的水——城内的湖水既没有魂的灵气,也没有水的妩媚。从与象鼻山隔江相对的杉湖,到位于市中心区的榕湖,及至老人山下的桂湖,全是一潭死水,黑水,臭水。
  面对如此湖水,桂林人无奈,旅游者皱眉。
  如今,桂林的水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第三十个世界环境日到来前夕,2002年6月2日,桂林“两江四湖”一期工程举行隆重的通航仪式。由此,桂林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江湖相通;湖水因流动而活,城市得活水而媚;“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成为桂林的真实写照!
  为了这一天,桂林人等待了很久,付出了很多。
  决策
  中国只有一个桂林。桂林属于世界。
  凭着“甲天下”的盛名,历史上多少文人骚客借桂林而吟唱;当代多少仁人志士为桂林而折腰,甚至许多国家元首也接踵而至,忘情其间。
  也正因为背负着“甲天下”的盛名,社会各界格外关注桂林;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桂林的发展进步也常挂心中。至今,桂林人忘不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多家媒体关于改变桂林山水严重污染状况的深切呼唤;桂林人尤其不会忘记,当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陪同外宾游览桂林时,看到严重污染的桂林山水,他痛心而又严肃地指出:你们污染了环境,把青山绿水变成了白山黑水,是功不抵过啊!
  在那之后,桂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发努力,城区周边及漓江两岸的“白山”已复变为“青山”,流经桂林城的漓江河段也由当年的“黑水”变为“绿水”。白天游江赏景,人们心旷神怡了。但入城看湖,湖水依然又黑又臭,死而不活。如此湖水,有损“甲天下”,有碍新发展。
  1998年,桂林迎来了彻底解决这一遗留问题的特别机遇。
  这年10月,桂林地、市合并,组成地域空间更广阔的新桂林市。当时刚届“不惑”的常务副市长李金早出任市长。担任桂林市委书记的,是后来对城市改造及对市长工作给予全力支持的姜兴和。
  新任市长对桂林市的城市改造及建设早有调研。在近5年的副市长任上,他和他的同事们已基本清楚桂林应如何走向明天和怎样走向明天。1998年11月28日,李金早又一次率桂林市有关人员做了一整天的实地踏勘后,晚上连夜召开关于“两江四湖”改造工程专题工作会。他在会上提出:“把桂林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城市,从哪里突破?我想应该从‘水’来入手,要做好‘水’的文章。”他解析说,“山水城市,这是桂林市不同于兄弟城市的一个特征,水是桂林的城市之魂。水不活,桂林的城市也就没有生气。”
  李金早进而提出要把“两江四湖”贯通,实行连江接湖、清淤截污、显山露水、修路架桥、绿化美化,从根本上治理桂林城市环境;让游船进入市区水域,形成独特的水上游乐景观;要在沿江、沿湖附近建设若干博览园,提高“两江四湖”旅游品位;要通过“两江四湖”水系,把市内多数星级宾馆串起来,形成市内旅游另一特色。
  何谓“两江四湖”。桂林的“两江”指漓江及其支流桃花江,“四湖”指与两江相近但互不相通的桂湖、榕湖、杉湖,以及后来新开挖的木龙湖。以桂林市南北朝向的中山路为轴,“两江”位于路的东边,“四湖”位于路的西边。将“两江四湖”相连通,便可合抱成一个椭圆形,形成“群山环立水环流”的山水城市迷人格局——这正是广大市民及许多有识之士梦寐以求的桂林城区绝佳景致。
  为尽快使梦想成真,“两江四湖”工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迅即成立,同时分别明确了规划、水利、园林、资金总负责人,并设立规划、环保、园林、水利、市政、文化等技术分团。“两江四湖”相关负责人各负其责快速运行。
  唯有“两江四湖”实施方案的定夺,是“慢而不快”——方案决策正确与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事关重大,不可因求快而留下千古遗憾。
  于是,先由相关技术分团汇集各专业精英,进行可行性研究半年有余,编制了《环保篇》、《水利篇》、《园林篇》、《道桥篇》4个专题规划,经4次修订完成了《桂林市中心城环城水系规划研究总报告》,为工程奠定扎实基础。1999年5月,邀请法国、美国、日本、台湾地区、东南大学等招标设计,各路高手各出奇招,共献良策,开创桂林国际设计招标之先河。经反复比较,遂以东南大学方案为蓝本,集法、美、日等方案之精华,多次修改;再将优选设计方案布展于桂林市主要干道中山路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全市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市民,无不热烈参与讨论;同时,又将广泛征询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如此几上几下,精益求精,最后形成既有国际水准、又有桂林特点,并充分展现山水神韵的实施方案。
  桂林“两江四湖”工程方案的产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是充分借助国内外智力、集中全市智慧、反映广大市民意愿的集思广益过程。
  建设
  “两江四湖”工程,实质上是桂林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环保工程。实施这一工程,目的是使桂林赢得与“甲天下”的山水风光相协调的城市品位及格调。
  然而,这一工程涉及拆迁、挖湖、清淤、截污、护岸、引水、架桥、铺路、修亭、砌阁、植名木、种芳草……工程复杂,头绪纷繁,涉及面广。加上在一个现代国际风景旅游名城的中心部位“大动手术”,缺少经验,无前车可鉴,又兼资金紧缺。此事可否如期完成,实乃一个大问号。如今事情已有答案:大问号已经变成一个成功的大叹号!
  问号变叹号的过程,就是无数建设者为着同一个目标忘我奋斗的过程:担任桂林市城建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的熊声祥和水利专家何观德,为得出高水平的“引漓入湖”的可行性研究数据,不畏艰辛,反复勘查;担任榕、杉湖景区工程指挥长的唐柳林,身先士卒,精益求精;尤其是作为整个工程总指挥的市环保局局长罗桂江,近3年来,全身心扑在工程上。问罗桂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只要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决心,有最广大群众的民心,再难的工程也能破难而行。
  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桂林为顺利推进“两江四湖”工程在宣传群众和动员群众方面所做工作的深入细致。这一工程需在4个湖面上建造19座形状各异的桥梁,为使桥梁也成美景,相关人员采集了中外上百座名桥的样本,再结合山水桂林的实际,设计出各具特色和魅力的桥梁样图来。为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工程指挥部别出心裁地将这些桥梁的设计造型印成2000年挂历,随着挂历纷纷流入“寻常百姓家”,既满足了市民的实用需求,又扩大了工程影响,最重要的是由此听到了广大市民至为宝贵的反馈意见。
  桂林“两江四湖”工程建设中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取得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的充分理解、信任和支持。整个工程建设,从始至终,没有发生过来自市民的任何刁难。市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已懂得工程是为谁而建,江湖是为谁而连。
  就说拆迁。前后需搬迁居民1896户、单位56家,拆除旧房碍视物17.48万平方米。有的湖边单位办公楼和职工住宅楼刚落成使用,有的市民在湖边宝地买的商铺刚装修开业,就因工程需要而拆掉了!居住在工地附近的居民,在将近3年的施工中,尽管喧闹非常,有时因施工脏污满地,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理解和谅解。因为大家心里都装着城市的大局,都装着美好的明天。
  工程建设留下的一组数字,无声地注释着这一工程的价值和成之不易:为使湖水由死水变活水,从漓江上游7.83公里处凿渠引水入湖,千百年来首次沟通了漓江与内湖的水脉;埋设截污管线18公里,结束了每天2万吨生活污水入湖的外患;清除淤泥60多万立方米,根治了内湖多少年挥之不去的沉疴;开挖土方100多万立方米,扩大了内湖的水面及容量;重修生态岸线10多公里,强健了内湖的护卫筋骨;架设新景桥19座,丰富了“两江四湖”的景观层次;恢复、修建古代名楼、名塔、名亭1万多立方米,增加了历史名城的亮点;发掘、修缮文物古迹50多处,增加了桂林历史文化的底蕴;四湖岸边遍植名树、名花、名草,营造榕树、银杏、雪松、水杉、木兰、棕榈等风景林,改善了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新建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升船机、船闸各一座,使桂林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船只便利地环城航行……
  巨变
  “两江四湖”贯通之日,就是桂林生态、环保、城内景观发生巨变之时———决策者们的这一预见,已被眼前的现实所验证了。
  今日“两江四湖”,江湖相衔,奇峰倒影,清波拍岸,芳草缤纷,佳木繁荫;座座新桥,各呈异彩;楼台亭榭,错落辉映;双塔映明月,船闸济舟行;山环水绕之间,湖景、江景伴桥景,鸟声、虫声和人声。更有引漓入湖处,湖水碧蓝诱人,已建成可供市民和游人游泳戏水的城内流水浴场。
  只因“两江四湖”工程的竣工通航,山水名城桂林赢得了多重收获:
  ——旅游环境更佳。游人白天游览美丽的漓江和溶洞,晚上还可泛舟游湖赏景。游人可任意在下榻的酒店上船和下船,因为,江湖相连之后,桂林现有的90%的星级宾馆都处于江湖岸边!桂林发展旅游的空间因此被大大拓展了。
  ——人居环境更美。这不仅极大地增益于“两江四湖”岸边的居民,也明显有益于整个城市。良好的城区和人居环境,又拉动了房地产,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市民自己的房产,也因此而升值了。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在桂林,是一篇必须特别重视的大文章。经不懈努力,桂林大气和漓江水质已有明显改善。江湖相通,既恢复了历史的环城水系,内湖水质由劣于国家地表水5类水质提高到2—3类水质标准,经引漓入湖,内湖水可实现丰水期5天、枯水期10天一换。
  ——引资和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了,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桂林的总体形象获得有力提升。与时俱进的城市建设和改造,还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奉献精神的人才。以民为本、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桂林的环境建设,把党群、干群关系提升到喜人的新高度。
  桂林发生的深刻变化,市民和中外游客都清楚地看到和分享到了。各界人士对此的评价,鲜明地展现在人们满意的笑容上。
  曾任国家环保局局长多年并荣获过联合国环境大奖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这次前来参加桂林“两江四湖”竣工通航和“2002中国桂林国际环保论坛”活动,在对桂林进行了实地考察后,高兴地称桂林“两江四湖”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把桂林与大连、上海一起并称为城市建设和综合整治比较成功的三个城市。
  面对赞誉,已担任桂林市委书记的李金早感到既欣慰又不安。他在“两江四湖”工程竣工总结大会上,深情地回忆起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对桂林市城市改造建设工作给予的鞭策和支持,谈到自治区政府主席李兆焯新近考察桂林对城市水系改造工程的充分肯定,还特别提到桂林市历届领导班子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做的历史贡献。李金早说,桂林城市建设在世纪之交能不断向前迈进,这是全市人民努力奋斗和方方面面鼎力支持的结果。他还说,桂林的城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初步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事实上,与“两江四湖”改造相联系的桂林二环、三环环城水系改造建设已在筹划中;桂林与“两江四湖”改造同步的整个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建设仍在进行中;桂林遵循“三个代表”思想,正在朝着构建“甲天下”的世界山水旅游名城奋力迈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