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
跨区机收闯出农机新天地
卓宏勇
  5月下旬,湖北襄樊的小麦已是一片金黄,到了最紧张的抢收期。但是据气象部门预告,除偶尔有几天放晴外,在此后20多天内该地区将持续阴雨。要是前几年靠一家一户农民个体的力量收割,小麦非烂在地里不可,但是今年这里的农民不用担心,来自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宁夏等8省区的5000多台联合收割机齐聚于此抢收小麦,几天之内即可收割完毕。正在地头从联合收割机上卸下新打的一袋小麦的一位农民高兴地说:“跨区机收后,我们再也不用挥舞着镰刀在烈日下抢收小麦了,现在是干部田间转(组织协调)、农民地头站(收粮食)、机手满头汗。”
  农业部预计今年参加跨区机收小麦、水稻的联合收割机将突破18万台,跨区机收小麦、水稻面积将达到1.6亿亩。今年参加跨区作业的收割机将从农业部开通的“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上及时获取全国各地机收市场信息、机具需求情况、合同签约情况、机收工作进度,实现农机在全国范围内由南向北、自东向西有序流动。5月下旬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省的跨区机收小麦已拉开了帷幕,6月初参加全国小麦跨区机收的联合收割机将进军河南,中旬转战河北,下旬西征山西和陕西,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甘肃,一路北上内蒙古、天津,7月初将完成全国80%的小麦跨区机收任务。
  跨区机收经过7年的实践,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服务产业化之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一家一户如何实现机械化?一台联合收割机贵的要20多万元,便宜的也要几万元,一家一户根本买不起,即使买得起,一年只用那么几天,也造成了资源闲置。有人据此认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然而,跨区机收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之路,它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大户等组建跨区机收作业队(公司)替农民收割小麦、水稻,每亩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收割完南方的可以转战北方和西部。这样既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又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实现了农机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了以家庭生产为基础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了起来。据统计,自小麦跨区机收以来,全国小麦机收水平已达到70%以上,北方小麦机收更是超过了80%。但是应该看到,跨区机收还只是处于农业机械化比较低的水平上,我国只有小麦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水稻的播种机械化只有4.5%,收割16.7%,玉米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加起来还不到2%。我国的机械化仍然只局限于产中的耕、播、翻、收阶段,产前的种子和产后的加工机械化水平更低。因此,跨区机收代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农机跨区作业,使农业服务渐趋产业化,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实现了利益的再分配,对农机手有利,对农民也有利。2001年参加跨区机收小麦、水稻的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17万台,按每台平均作业收入2.5万元测算,为全国机手增加收入42.5亿元;由联合收割机收获稻、麦效率高、成本低,每亩可比人工收获少投入20元,按跨区作业总面积1.5亿亩测算,可为农民减少劳务支出30亿元。
  据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黄明洲介绍,我国农用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的存量资产有2800亿元,跨区作业使农机在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把跨区机收当作一个产业来经营。要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创新,加快培育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大户等组建跨区机收作业队(公司),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提高跨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个乡镇企业,究竟是怎样占到全国变压器绕阻材料市场七成份额的?上海宝山杨行铜材厂厂长倪林根说,我们——
像做人一样做企业
本报记者 彭俊
  科技,使“杨行”步步主动1989年5月,在人们不经意间,上海宝山区西部一片空地上立起了一溜儿厂房,厂门口的牌子上写着:上海宝山区杨行铜材厂。
  这是最原始意义上的乡镇企业:设备一台,职工23人。这一年,全厂上下没黑没白玩命地干,到年终一算账,只挣了8000元。这使厂长倪林根很快悟出一个道理:企业要在市场上赚大钱,必须依靠科技,就像一个人,要领高薪水,高学历、好专业是个前提。
  第二年,机遇降临杨行厂。西安变压器厂承接了为郑州到武汉的电气铁路制造铁路牵引变压器的任务,但该型号变压器需要的8.5毫米×12.5毫米的铜扁导线国内、日本和韩国都无法生产,倪林根果断地接下这份订单。
  这种铜扁导线,在当时属于国内空白。年轻的“杨行”人花重金请来一流专家,全力技术攻关。经过十几天苦战,终于制造出质量完全合格,当时在国内属高科技含量的导线产品。从此,杨行铜材厂在全国变压器绕阻材料行业一炮打响,当年便创下1800万元产值和300万元利润。
  此番成功使“杨行”人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整个90年代,“杨行”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科技上:1992年,他们在资金很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000万元建起绕阻材料第三代产品——无氧铜杆的车间和检测室;1995年,与沈阳变压器厂联合技术攻关,成功地开发了换位导线,带动了全国变压器导线的更新换代;1996年,成功开发了自粘换位导线,被国家认可为全国首创产品;1998年,他们又研制成功半硬自粘换位导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使“杨行”永葆活力
  光有好的设备,缺乏一流人才,再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是一堆废铁。这是倪林根对人才的形象阐述。
  创业初期,倪林根得到一个信息:西北某家大变压器厂的一位老工程师原是上海人,现刚刚退休。老工程师对导线的开发、生产工艺流程、质量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国内很少有人能够比及。于是倪林根五赴西北,以诚心和高薪打动了这位工程师。
  不久杨行厂便接下了前面提到过的8.5毫米×12.5毫米铜扁导线的紧急订单。老工程师不负众望,带领技术骨干一举攻关成功,为杨行厂打开了最初的市场局面。
  1996年以后,随着企业实力的增长,倪林根开始规模性地引进人才。先是一批批地招聘技术对口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后是专门招聘学管理的大学生,以掌握国内外本行业的最新高科技信息。
  对待这些年轻的学生,杨行厂不仅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更多的施展空间。凡是到杨行厂工作的大学生,在车间锻炼一年后,优秀者很快被安排在技术科长、质检科长、企管部经理等重要位置上,工资也从500元升至4000余元。几年来,由这些科研人员开发的多种产品在国内均被评为电磁线名牌产品,杨行厂在行业市场的优势越来越强。
  倪林根说,以人为本,应该成为加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管理的主旋律。这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乡镇企业尽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参与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
  诚信,使“杨行”风雨无阻
  论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是亚洲老大、世界第二。像杨行厂这样为变压器厂生产配件的企业,全国有1000多家,而沈变偏偏选中杨行厂为常年合作伙伴。
  “我们看中的,不仅是他们的实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诚信。”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昌绪这样解释他们的选择。
  信任,是靠时间累积的。90年代初,杨行厂有一批货因铜线断开,买方要求重做。重做这批货,意味着100万元的经济损失,而当时杨行厂一年的利润才30万元。“宁肯贷款也要保住企业的声誉!”倪林根一咬牙,多方筹集资金,短短一周之内,将新做的一批合格产品发往厂家。
  “要想留住客户,要想做长久买卖,你就必须替客户多想,把客户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这和做人的道理一样,你不替朋友着想,你将永远没有朋友。当时我们如果不重新发货,买方和别人的合同就得因此违约,经济损失比我们还大。”说起当年的决策,倪林根毫不后悔。
  杨行厂常年法律顾问吴晓平说:“我给企业当了十几年法律顾问,只打过3起纠纷官司,并且都是买方欠款的案子。平常,我们更多地是为企业做些法律咨询方面的服务。”
  依靠科技、人才和诚信,使“杨行”的事业越做越大:经过12年奋斗,杨行铜材厂已从1989年靠15万元银行贷款起步的乡村作坊,发展成拥有2亿元总资产、年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在全国变压器绕阻材料行业占有70%市场份额的最大生产厂家。12年间,杨行厂的经济实力增长1300倍。2002年,迎着国际竞争的浪潮,杨行厂的产品将有20%销往亚欧地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编辑点评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80年代的高速发展期之后,全国乡镇企业普遍进入了调整的时期。跨入21世纪,正当“老乡”们纷纷二次创业、再图辉煌的时候,又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种种严峻挑战。
  “乡企不行了!”“乡企过时了!”连续几年的增速趋缓、效益下滑,使乡镇企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不仅如此,许多乡镇企业家,也随之陷入企业经营和市场开拓的艰难险阻中,困惑重重。
  乡企能否再铸辉煌?如何再铸辉煌?“杨行”的诞生,正逢全国乡企开始步入发展低谷;“杨行”的崛起,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钟声。“杨行”的成功,给了中国乡镇企业更多的希望。
  “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诚信”,这是“杨行人”
  制胜的法宝。用倪林根的话说:“我们不做一锤子买卖,我们要像做人一样做企业!”正是这样一种踏实的经营理念,使“杨行”得以在千余家同行企业中脱颖而出。
  同样是白手起家,同样是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杨行”能做到的,别的乡镇企业也能做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鱼苗“贴”着商标卖
冯根良
  水果、西瓜贴着商标卖的事已不新鲜,而鱼苗“贴”着商标卖就更新奇了。4月上旬,在湖南省湘阴县东湖渔场湘云鲫鲤繁育场,刚刚出生的鱼苗和着水装进了一个个塑料袋,然后装入纸箱,上面贴着的“师湘”商标格外醒目。今年该场繁育的第一批200万尾鱼苗正空运发往广东。
  湘云鲫鲤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大刘筠教授与湘阴县东湖渔场经过10多年探索研究出的新品系,其成果已引起国际水产专家的关注,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近几年,湘阴每年销出湘云鲫鲤鱼苗5000万尾左右,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由于幼苗难辨真伪,为维护湘云鲫鲤鱼苗的品牌形象,该渔场果断注册了“师湘”商标,开创了鱼苗注册商标的先河。目前,这种科技含量高的湘云鲫鲤鱼苗又呼之有名,提高了美誉度。今年已有全国各地200多家养殖公司订货,到5月底,已有5000多万尾湘云鲫鲤鱼苗游进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奶牛下乡,鲜奶进城”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了22个市、县和42个农牧场奶牛业的大发展,2万多奶牛户饲养奶牛17万头。图为奶牛户饲养的奶牛在完达山乳业建设的机械挤奶站集中挤奶。
  赵修彬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国森林资源保护利用论坛举行
  本报讯 由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人造板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日前在浙江丽水市举行。
  我国是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而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这是一大矛盾;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也是一大矛盾。人造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这两大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丽水市近年来人造板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中纤板生产已扩张到福建、江西、安徽三省和菲律宾等国,其年生产规模达100万立方米,接近全国总量的1/5。该市的浙江丽人集团年销售收入达3.2亿元,利润5900万元,集团资金积累达4亿多元,已成为国内中密度纤维板的行业老大。为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建设浙江绿谷”的发展战略。(夏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科技下乡农民有三盼
刘成耀
  当前,科技下乡活动比较活跃。怎样送去农民最需要的知识,提高科技下乡的实效是值得科技下乡部门研究的问题。对科技下乡,农民兄弟有“三盼”。
  一盼内容贴近实际。农民希望得到能增加经济收入的最新科技知识,这些科技成果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科技下乡的内容要围绕当地的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和农业优势,如提高某些优势项目的质量、产量技术,或围绕养殖、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等新经济增长点的技术。
  二盼形式要多种多样。由于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科技下乡部门采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各种方式。在送科技书籍、科技录像带的基础上,要走街串村,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培训、现场示范、指导,这样农民容易尽快掌握新技术。同时,科技部门还要开展“回头看”活动,及时了解农民掌握新技术的实际运用情况,增强科技推广效果。
  三盼活动要长久。农民希望科技下乡活动要深入持久地坚持下去,不能搞一阵风,走过场。当前科学技术知识更新换代很快,过时的技术已不能适应新农业产品、项目的要求,只有长久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传授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农民才能经常吃上“科技饭”,保证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因此,科技部门要把科技下乡活动当作一项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真正把农民最需要的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数码西樵织锦绣
老妙兴
  地处广东南海市的千年古镇西樵区,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剪刀纺织向数码纺织的转变。目前,西樵有纺织企业16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年产各类纺织布料10亿米;全区纺织企业引进国际无梭织机1.5万多台,占织机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占地1000多亩的西樵纺织城,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名客商经营着面料、装饰布和纺织原料,年交易额达160亿元以上。
  西樵纺织业历史上就享誉全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樵农民纷纷洗脚上田开办纺织厂,迅速形成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生产销售规模。面对全球化日益加快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趋势,西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信息化建设。1998年,西樵轻纺城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社会化纺织面料技术开发中心——西樵面料工艺制版公司,通过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设计系统,进行新面料、新织造工艺、新印染工艺及配方的开发,为企业提供纺织原料和面料开发的信息技术服务。西樵区还与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组建了新型纺织材料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在西樵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西樵轻纺城主办的南方纺织网,通过信息发布和电子商务,使西樵纺织业的触角大大延伸。1999年底,西樵面料工艺制版公司发展成为南方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西樵区已有10多家纺织科研企业,自办科研机构的企业有100多家。近3年来,西樵开发布料新品种近3万个,新品开发周期由原来的15到20天,缩短为3到5天。西樵服装面料、装饰面料的质量和档次都居全国前列。
  西樵纺织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为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纺织工业升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定于9月7日—9日在西樵纺织城举办2002中国(西樵)国际纺织博览会,集中展示信息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成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业部将举办中国名镇博览会
  本报讯 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主办的首届中国名镇博览会,将于今年11月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集中宣传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成就,展示名镇形象、实力的国家级专业盛会。
  据介绍,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以产业集中化、生产专业化、市场规模化为主要经济发展特征的“名镇”。这些特色名镇有的以小商品生产起家,发展成为专业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基地;有的从集市起步,成长为全国乃至世界性专门商品大市场。拥有投资、技术、成本、品牌优势的名镇,已成为中国乡镇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典范。首届中国名镇博览会,旨在展示、推广乡镇经济规模化、集中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全国乡镇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交流。(肖雪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行周口分行实施“复活工程”
  本报讯 近年来,农行河南周口分行实施旨在激活困难企业、盘活不良资产的“复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日河南省农行在周口召开清收盘活工作现场会。
  以实现银企双赢为目标,周口对14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大,有望复活的企业实施“复活工程”。实行一厂一策、一事一策、多策并举。去年以来,周口农行已累计发放“复活工程”贷款1.3亿元,不但收回到期本息,而且带动盘活不良贷款2.59亿元,收回陈欠贷款利息5944万元,“复活”企业实现产值7.96亿元,上缴利税3623万元。今年前4个月收回“双呆”贷款本息8537万元,盘活“双呆”贷款1.47亿元。(赵富山 李海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连云港出现“农民贷款超市”
  本报讯 近日,连云港市赣榆县在创建“信用村镇”、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基础上,开办了“农贷超市”,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办好所有贷款手续,并能马上取得现款。
  连云港市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所有信用社网点全面推开,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评定农户的借贷能力和资信等级,核定相应的信用贷款限额,颁发“农户贷款证”,并在营业室设立了开放式的“农贷专柜”,农户可根据需要持“农户贷款证”及有效身份证件到信用社网点申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郭飞 张洪晖)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南宫地税局为涉农税收“保险”
  本报讯 为杜绝农税收、征、管中的随意性,确保农村税收征管工作有序开展,最近河北省南宫市地税局建起多项预警制度规范征管人员行为,被当地农村广大业户誉为公正执法的“保险局”。
  为加强税源监控,公开办税。该局年初就安排全局开展税源调查,在税收清理前,要求各基层单位必须组织一线人员调查摸底,要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同时加强与各村和工商、国税等部门及协护税组织的协调沟通,实现了多方位的监控,及时掌握了税源变化。(庆常 牛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