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编者的话: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就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版今天刊发两篇学习这一讲话的体会文章。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和发展方向,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强大的科学力量、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必须大力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的两大门类,二者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2001年8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与部分国防科技与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专门谈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提出了“四个同样重要”的思想。时隔不到一年,他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思想:“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前后两次重要讲话彼此呼应、一脉相承,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理论工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它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这三个“解决”,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影响人的素质的三个层面,即思想道德层面、理论思维层面和知识运用层面。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研究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是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各门社会科学以社会各个领域及其发展的具体规律为对象,提供关于社会领域的实证知识和分析社会的具体科学方法。要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科学阐释的功能,又具有价值规范的功能。具备一定的哲学社会科学修养,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急需人们掌握和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正确理解和对待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了解和熟悉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往的规则,并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通过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对于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素质,从而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教育广大党员。其二,哲学社会科学对治国安邦具有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调控社会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对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法轮功”之所以蒙蔽了一些善良的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受蒙蔽的群众缺乏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素养。在全社会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是改善社会风气、消除蒙昧的必要途径。其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能够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增强综合国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证和支持。我国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等,都包含或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自然科学是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通过渗透于生产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把“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落到实处
  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硬件的支撑,如加大投入、改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也需要软件的支持,如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健全等;既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和奋斗。关键是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希望”真正落到实处。
  认真贯彻和落实“五个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应该按照江泽民同志讲话的要求,“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转变观念,克服社会上存在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忽视或偏见,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投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按照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规律来进行学科建设,加强文科教学与教材改革,把素质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文理科的交叉与渗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条件”,注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积极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加强和改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有关科研人员进行重大项目或课题攻关,并提供必要的管理服务;“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奖励制度,对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进行奖励,为他们提供成果转化的渠道,并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认真贯彻和落实“五点希望”。江泽民同志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分别从坚持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良好的学风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五个方面,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希望,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虽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现象仍比较严重,离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自觉增强创新意识,深入社会实践,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鲜活的理论总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中,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落后于时代、远离现实生活、故步自封的理论势必会变得迂腐和呆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敢于和善于迎接实践的挑战,认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努力研究并回答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坚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要拓展眼光,放眼世界,结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既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的文化成果。四是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拒绝平庸,追求精品。五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断揭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针。
(执笔:郝立新)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借箭·射箭·造箭
韩玉芳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学习方法,要求全党同志正确处理“借箭”、“射箭”、“造箭”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借箭、射箭、造箭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理论和实际、中国和外国的辩证关系。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所谓“借箭”,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的头脑,使之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它要求我们打开眼界,敞开心胸,大胆学习和借鉴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借过来为我所用;所谓“射箭”,就是要有的放矢,努力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别人的有益经验变成可行性选择和创造性实践,而不是照抄照搬,囫囵吞枣,食洋不化;所谓“造箭”,就是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探索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它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
  在借箭、射箭、造箭这三者中,借箭是手段,也是射箭和造箭的前提和条件。马克思主义之“矢”是我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武器,只有掌握它,才能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才能发现和捕捉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别人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只有借鉴它,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射箭是借箭和造箭的目的。借箭也好,造箭也罢,都是为了射箭,为了实践,为了应用。只有从实际出发,据“的”用“矢”,才能结出成功的实践之果。造箭是射箭的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射箭过程中,新的实践要求创造出适合于新的需要的新箭,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情况、新变化造出新“箭”,是时代的要求。对于正在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国人民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更多的新挑战和新考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维护稳定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都需要我们党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如果我们丧失当年夺取政权时和建设初期那样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就可能被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抛到后面,从而丧失发展机遇。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为我们在新世纪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行动指南。
  善于在借箭、射箭的过程中学会造箭、学会创新,是全党的责任。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离开创新精神什么工作也做不好。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同样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既勇于创新,又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这个要求和方法去做,就一定能够学会造箭、学会创新,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9版(理论)
专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点
郭记中
  理论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引发中国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它们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强调走自己的路。无论革命、建设、改革,还是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照抄照搬没有出路,唯书唯上没有出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没有出路,要取得成功,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事物的共性,但共性产生于个性,共性绝不能取代个性;事物的共性是抽象的,个性才是鲜活的、丰富的、多样的。只有实现理论与实际、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找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同志同样强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突出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任何国家的共产党和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理论,写出新著作,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这样做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了,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同志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强调的共同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解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分别解答了中国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不同时代课题。而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问题的解决,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取得,都鲜明地体现了社会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进程的辩证统一。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当今中国的实际和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时代特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新境界。


第9版(理论)
专栏:

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
程天权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并特别强调“是否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这是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导原则和衡量尺度的最新认识、最新论断,不仅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必将极大地促进我们党治党治国水平的提高,从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党治党治国和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保证
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最前列,领导和推动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不能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不能没有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依托。哲学社会科学落后或方向不正,理论上的僵化或偏离,必然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偏差和失误,使事业遭受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哲学社会科学的集中体现,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变为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标志着我们党认识和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从而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回答,标志着我们党认识和掌握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前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认识和掌握了新形势下党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从而必将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在人类踏进21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我们党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大力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先导功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党治党治国和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导价值和精神支柱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和情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这是一个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承认这种多样化,推动这种多样化,发展这种多样化。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确立和巩固国家的主导价值,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尊重社会成员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选择和追求,与坚持国家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并不矛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共同理想和主导价值的基础和根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主导的价值来凝聚群众,用共同的理想来团结全国人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党治党治国和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人文支撑和精神动力
  我们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是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精神富足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因此而忽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无疑是有害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精神文明、社会诚信、公德职守、价值观念、党风民风、法律环境等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之繁荣,国家之昌盛,民族之振兴,既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有直接关系,又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有极大关系。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有关,同生产力不够发达有关,同时也与我们的思想认识、管理制度、政策方法等不够完善有关,从更深层次讲与哲学社会科学不够发达有关。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介入,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人文支撑和精神动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我们党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
  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提高党和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使治党治国的领导方式、决策方式、管理方式面临新的挑战。党和政府面对“信息爆炸”和纷繁复杂的环境,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由多学科、跨学科的专家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根据实践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案,就成为一种必需的科学、民主的领导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参与,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要实现领导、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是不可能的。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时代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尤其要注重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姜鹏武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在深刻阐述解放思想这一重大问题时,要求全党“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里所说的“三个解放出来”,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是其他两个“解放出来”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个“解放出来”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规律,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不断解放思想,把创新的理论融入新的实践,把我们的事业推向新的境界,必将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思想观念属于意识的范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就起阻碍作用。观念、做法和体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们通过对客观实际的认识而形成的主观映象。如果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但人们还仍然固守陈旧的观念、过时的做法、僵化的体制,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是这一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人们已获得的正确思想观念、做法和体制,只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的认识,是在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有限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只有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内在地要求人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创造新体制,使自己的观念、做法和体制随着对真理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茧自缚,故步自封,窒息真理的发展。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的立足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规范、统一、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的经济技术竞争和合作机制、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等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党的事业就能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保持勃勃生机,兴旺发达;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而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