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侨华人世纪行

新世纪 新风采
——北美华侨华人生活掠影
本报记者 苏宁 周笑浪 曹宏亮 董宏君
  ①“唐人街”曾经是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历史见证,也是早期华人防范、抵御居住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避难所。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交融,一代代华人素质越来越好,这种“唐人街”连同其名称一起成了历史的陈迹,代之而起的是自信、开放、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国城”。如今的“中国城”,再不是旧模样,大概只有街上的中文招牌和华人较其他社区更加密集为其主要特征。图为洛杉矶“中国城”一角。
  ②子女成了美国公民,作父母的仍希望他们传承故国文化与文明,尤其是故国的语言。因此,年轻的父母亲联合起来,办起了各种各样的中文学校,每周周末和每天放学以后,孩子们就会到这些学校学习中文课程。仅波士顿就有30多所这样的学校。图为波士顿剑桥中文学校的学生在上课。
  ③无论新来后到,不管学历高低,付出更多的辛劳,流出更多的汗水,是所有同胞共同的经历,越是成功者越是如此。美国威特集团董事长李学海先生(中)商海拼搏30年,终于打出一片天地,荣获白宫“杰出移民人士奖”。图为李先生与美国中国商会秘书长姚定康(左)和国内某企业负责人合影。
  ④不管什么起点,来到美国都从奋斗开始,没有奋斗就没有前途。11岁就随父母赴美的张小斌(左五)开过餐馆,卖过海鲜,如今主业是海鲜批发。与他一起的陈长述(左六)、卢明文(左一)、王孝宗(左四)、郑道扬(左八)、詹逸谈(左三)、张雯(左七)分别投资餐馆、洗衣、建筑、电子等行业。图为他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后合影。
  ⑤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关心、支持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为我驻外使、领馆一项重要工作。图为我驻美大使馆公使刘毅(前排左一)、总领事李瑞佑(前排左三)出席当地华人社团集会时聆听中国国歌。
  本报记者 苏宁 周笑浪 曹宏亮 董宏君摄影报道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灿烂“双英”爱国情
——知名华人李惠英、陈文英女士剪影
本报记者 苏宁
  在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华人社团中,提起李惠英、陈文英女士,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们一位被尊称为大姐,一位被朱镕基总理亲切地叫做“小陈”。她们都长着一副典型的中国南方女子小巧玲珑的面孔和身材,但都“人小心不小”,热情开朗,泼辣能干,不但自己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而且都热爱中国,关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为此不遗余力地奔走和呐喊。
  让世界了解中国 李惠英不懈追求
初识李惠英,是20多年前笔者还在大学读书时。当时李惠英以旅美华人作家、记者的身份,向面对刚刚打开国门、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充满好奇之心的大学生们演讲。没想到20多年以后,在异国他乡的采访中,竟然与惠英大姐重逢。
  李惠英原籍湖南湘潭,1947年移居香港,1968年定居美国。早在1956年,李惠英以香港英文大学硕士生的身份,带领40多位港澳界妇女畅游中国大陆50余天。在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何香凝、邓颖超等领导人多次接见。回港后,她把亲身经历撰写成《难忘的旅程》,为海外女作家报道新中国实况第一人。
  移居美国纽约后,李惠英积极促进美中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在联合国当特约撰稿人期间,以唯一非官方中国妇女的身份,参加了联合国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在大会发言,介绍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奇迹。
  1976年,李惠英任教美国南加州大学,并兼任该校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经常在校园论坛介绍新中国,并和丈夫陶慕廉教授(美国东亚问题专家)一道到各学府作巡回演讲,呼吁美国尽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年,获美中人民友好协会颁发的最杰出会员奖。
  美中人民友好 陈文英最大心愿
祖籍福建,生于广州,长在香港,11岁来到美国的陈文英算是第三代华人。她的祖父早年移居美国,但却坚持儿子必须回中国老家娶妻生子,孩子们一定要受过中国文化熏陶,学会中文后才能来美。在纽约长大的陈文英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由最早的化工系转读建筑系,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又取得了金融及市场学MBA硕士学位。
  早在70年代初,还只是个高中生的陈文英就和大哥哥大姐姐们手挽手、肩并肩地走在了“保卫钓鱼岛运动”的游行示威的队伍中。正是这场“保钓运动”,在年轻的陈文英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直接影响和改变了她的人生之路。
  “保钓运动”之后,陈文英一边继续完成学业,一边开始投身社会工作。1976年,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在内的全美华人协会在华盛顿成立,二十出头的陈文英就是发起人之一。
  研究生毕业后,陈文英与丈夫梁锦鸿博士迁居洛杉矶。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奥运会结束后,南加州各华人社团联手为中国奥运健儿举行了一场有2000人参加的盛大庆功宴。正是在这次庆功宴上,初显身手的陈文英第一次让侨界看到了她过人的精力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由于她一直与美国主流社会多有交往,能操一口流利的粤语、英语和普通话,所以在许多活动的组织筹划过程中,总少不了她的沟通和协调,她还常常受邀担任一些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从1985年欢迎李先念的来访、1986年欢迎杨尚昆来访,再到后来隆重欢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访等,历次活动中,都有她穿梭忙碌的身影。
  故国早日统一 “双英”共同情怀
虽然李惠英和陈文英的年龄、身份、经历不同,但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和了解,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反对“台独”,维护世界和平,是她们共同的目标和心愿。
  1985年,李惠英发起组织了“海峡两岸交流会”,1991年又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旨在团结海外炎黄子孙,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此后的10多年间,李惠英一次又一次地自费到美国各地和北欧、南美、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武汉等地,举行研究会、报告会,写文著书,为促进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交流与合作,倾注心血,出钱出力。
  1995年,李登辉访美。为劝阻包括市长在内的政府官员为李登辉接机,李惠英最多一天跑了7趟洛杉矶市政府。她还发动华人华侨在华文报纸上集体签名反对李登辉“过境”,连续3天在《世界日报》等媒体上刊登抗议书。
  “一个中国”是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大势所趋,绝不会因某些人的螳臂挡车而改变。这就是李惠英和陈文英的心声。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宝岛采风

绿岛:美丽的回归
本报记者 柳晓森
  台湾台东市以东约33公里的太平洋上有一座岛。岛很小,只有16.2平方公里,一条简易公路环绕小岛;岛很美,蓝天碧水,海风轻柔;岛很有名,从日据时代开始,它就是统治者关押犯人的所在,尤其是国民党逃台后,专门收押所谓“匪谍”等政治犯和持不同政见者。台湾人曾闻之色变,称之为“恶魔岛”。这个岛,就是绿岛。
  绿岛原名“火烧岛”,它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冷凝而成的火山岛屿,当人们从台东的太麻里金针山眺望太平洋日出时,火红的太阳正好从绿岛上方冉冉升起,整个岛屿被朝阳染成一片艳红,如同笼罩在火海中,瑰丽的景象使得人们用“火烧”来命名它。直到1949年,台湾当局在全岛植树绿化,才改名为“绿岛”。
  绿岛先因它的监狱而有名,到台湾当局注意弱化这里的政治意味,开始裁撤监狱时,绿岛方揭开神秘的面纱,回归它的本来面目。
  古人在朝阳之下,隔海眺望火山岛时,可能感觉到炎热和荒凉,可当我们踏上这座岛屿,展现在面前的却是满目葱绿和令人愉悦的自然情趣。绿色是整个岛屿的主色调,群山被林木和各种灌木、花草层层覆盖,密密匝匝,少见山石;沙滩上的青藤,编织出浅绿的毯;滩涂上的水芫花,点染白沙碧水;长穗木满坡遍野,盛开出紫色碎花;还有莲叶桐、白水木……
  绿岛之美,浑然一体,多姿多彩。天空湛蓝如洗,云卷云舒,点缀其间。浩淼的太平洋,水天相接。绿岛是火山岛,少有沙滩,多奇石怪岩:“美人”静卧岸边,倾听着海浪的喃喃情话;“将军”雄踞海岸,眺望着远方来往的舰船……
  绿岛不但可观,更是可玩。在太平洋里游泳自不待言,更为引人的是海上浮潜。绿岛被认定为“世界级的浮潜区”,它在水上为岛,在水下为山,海中山崖陡立,山脊纵横,深沟天壑时时涌现,山洞石隙更是犬牙交错。热带气候造就的丰富海下生物也让人大开眼界:珊瑚树在水下的岩石上随着水流左右摇曳,热带鱼色彩斑斓,逍遥惬意,在我们身边穿行。待到玉兔升起时,游客还可以到岸边著名的“朝日海水温泉”泡澡,静静泡在水里,耳边听着太平洋涌来的海浪声,真不知今夕何夕了!(本报台北电)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台湾学子的留学梦
本报记者 吴亚明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观念深入台湾民众的心,出国留学始终是岛内莘莘学子不变的追求。
  一
  台湾学生留学海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以后一直长盛不衰。
  台湾学生出国留学,也有公费和自费之分。公费由“教育部”统筹,统一招考。由于名额有限,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更多的人最后只能选择申请奖学金或者干脆自费留学。
  要留学免不了考试,要考好成绩免不了辅导,所以各种留学考试辅导班、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台北的南阳街,短短不过50米,却聚集了80多家“补习社”、“补习班”。虽然这些补习班学费不菲,至少4万新台币,相当于人民币1万元,但学生们还是趋之若鹜。
  台湾留学生学成之后,有的回到岛内服务,成为各行各业中的翘楚,有的就地生根,在学术研究、企业经营中崭露头角。现在台湾社会各个阶层的许多精英人士,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他们为台湾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贡献良多。在台湾著名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2000年有海外归来的留学人员4108人,他们参与设立的园区公司113家。
  二
  说是留学海外,其实更多的人是到美国求学,原因当然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教学质量和条件好,另外一方面则是美国和台湾有“传统的友谊”。
  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台湾留学生人数在美国所有外来留学生人数中排名第一(最新排名为第五)。从1994年开始人数不断下降。其原因,一是台湾当局为避免优秀人才过于集中在美国留学,在公费留学考试中,增加了前往欧洲留学的人数。二是近年来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积极到台湾招揽生源。三是这几年台湾岛内研究所招生人数大幅增加,有些人就在岛内读硕士、博士学位。
  除了留学美国,台湾学生还喜欢留学日本。日本对来自台湾的留学生提供很多资助。据说,除了相当于日本政府公费留学生的交流协会奖学金每人每个月可领18.55万日元,其他还有扶轮社、日本证券、东急、国际教育协会等,全部金额约14亿日元。如果念国立大学,学费几乎全额减免。日本政府还商请企业提供空闲的员工宿舍来供留学生使用。近年来,日本许多公私立大学与台湾的大学均有交流,因此也有交换学生制度,时间为两个月至一年,互相承认学分。
  有意思的是,台湾“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情况也在逐渐改变,其中留学英国人数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台湾学生留学的第二大地区。1989年台湾留英学生人数只有49人,2000年增加到6553人。而同期留日学生人数由1990年的9073人,下降至2000年的5087人。
  三
  近年来,美国各重要学府中助教和副教授这一级,来自中国大陆的甚多,来自台湾的寥寥可数。分析各种原因,除了浅层的由于“台湾学生物质条件优越、追求学问的拼劲不复当年”外,台湾有识之士认为,主要是台湾政治人物醉心于争权夺利,对长远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方针和规划,使得高等教育内容与水准逐年低落,竞争力逐年下降。台湾大学校长陈维昭指出了两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一是近年来,台湾大学数目及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但教育资源反而短绌,大学生素质下滑,难以避免。二是“大学商业化”,各学校为筹措经费,在教学和研究之外,经营事业或与企业界合作,忽视基础研究,甚至会依教师获利能力作为续薪标准。早年各大学里的名学者名教授那种高风亮节和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如今越来越少见。至于如何扭转这种风气,似乎眼下还没有任何良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两岸各项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台湾学子到大陆求学蔚为风尚。虽然台湾当局至今不承认大陆学历,但是,时代的潮流谁又能阻挡得了呢?(本报台北电)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台湾的旱象与乱象
心月
  这几年,台湾也不知怎么了,天灾不断,一会儿地震,一会儿淹水,一会儿又是旱灾。这次到台湾,南北走了一遍,有些地方旱象非常严重,台湾著名的“冻顶乌龙”茶产地鹿谷,有相当数量的茶树因为天旱而枯死,而祖国大陆同胞最神往的日月潭水位严重下降,农作物的损失就不用说了,台湾本岛如此,澎湖、金门、马祖地区也莫不如是。
  照理说,类似旱涝这种灾害,哪里都有可能发生,哪里都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如何面对它,却有很大的不同。别的地方,可能到了灾害的当口,是闲话少说,抗灾第一,上上下下,群策群力,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在台湾可没这么简单。一些居心叵测的政治势力不管老百姓有没有水用,他们只关心抓住把柄,乘机打击、抹黑对手。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净是政治人物的口水大战,有时候简直是指鹿为马,颠倒因果。连“台独”分子的精神领袖李登辉也不甘寂寞,火上加油,所以,岛内旱象持续的同时,乱象也如影随形。
  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他们遭受缺水之苦,我们感同身受。尽管祖国大陆福建省的部分地区目前也面临严重干旱缺水的情况,但有关方面仍然愿意克服困难,表示随时可以向台湾地区尤其是金门、马祖、澎湖运水,可以供应原水,也可以供应自来水。台方来船可以,大陆派船送水也行。而且,只要台湾当局同意,福建省可以和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技术人员协商长期供水的方案,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地区的缺水问题。
  然而,祖国大陆同胞的好心却被岛内的某些人当成驴肝肺,他们不光阻拦台湾同胞到大陆运水,而且还居然睁着眼睛说瞎话,说金门、马祖、澎湖根本不缺水。“台独”分子吕秀莲则认为“吃人家的嘴软”。台湾的相关部门也相当配合这种言行,居然煞有介事地做了专题研究,说要到琉球群岛、菲律宾、韩国、印尼买水。无怪乎岛内有人对此大加挞伐,认为这些举动荒谬、可笑,不可理喻。
  虽然最近几天,岛内下了几场及时雨,但是雨量不均匀,还不足以纾解旱象,北部地区甚至还在考虑采取进一步的限水措施。如此看来,旱象一时难除,乱象就更不用说了。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台湾人口增长率和出生率创新低
  本报讯 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台湾人口总增长率、妇女总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都创下历史新低。出生率去年降至11.7‰,出生人数则由2000年的30.4万人,降至2001年的26万人。


第6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为专业教育预留土地
  据新华社香港电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日前宣布,特区政府已预留5幅土地作为发展专业教育用途。
  这些土地分别位于红磡湾、九龙湾、石门、将军澳等地,这些地点距离地下铁路或九广铁路车站不远,而且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据悉,政府会以私人协约方式把这5幅土地批给申请获接纳的专业教育机构,并只会收取象征式地价。承批机构必须与政府签订服务合约,并须按申请批地建议书所载的课程内容和质素目标开办课程。这些院校校舍估计可于2005年至2008年间落成,提供1万至1.2万个额外学额。
  发言人表示,兴建专用校舍设施,将可提升自资专业教育课程的质素,改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校园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