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页)
专栏: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重庆教育在新的起跑线上腾飞
  ——访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欧可平
崔佳 魏星
  直辖五年来,重庆教育硕果满枝,成果辉煌,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五年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对重庆教育来说,1997—2001这五年极其重要,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性意义。为此,记者采访了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欧可平。
  记者: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为重庆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重庆教育确定了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欧可平(以下简称欧):直辖伊始,百业待兴,任务艰巨。面对党中央、国务院设立重庆直辖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重庆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五年来,我们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重庆教育工作的实际,确立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抓住机遇,负重自强,加快发展的思路,特别是科教兴渝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实施,化作春风,吹绿了巴渝大地;化作春雨,滋润了重庆900万莘莘学子的心田。直辖五年来,全市上下通过认真落实科教兴渝战略,大力实施“十大教育工程”,使重庆教育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重庆教育事业伴随着直辖的脚步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记者:重庆市委、市政府是如何重视教育,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欧:在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中,教育怎么发展,怎么能肩负起培育优秀人才、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委常委会多次研究教育,并在市委一届九次全委会上作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步伐的决定,出台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市政府在常务会和科教领导小组工作会上多次研究教育工作,专门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工作会,解决了一系列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如今,一个重教、兴教、支教、乐教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记者: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占全市3020万总人口的80%,并且在广大库区还有移民迁校等繁重任务。直辖五年来,重庆教育在“两基”工作方面推进顺利吗?
  欧: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国家的大政。全市上下为打好提高民族素质这个基础,为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奠基工程,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力以赴,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实现了“两基”目标。到2001年,全市通过“两基”评估验收的区县由1996年前的11个上升到34个,累计人口覆盖率由1996年的18.87%上升到87.87%,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重庆的历史任务。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积极推进,仅2001年,已累计施工94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移民迁校工作也在困难中推进,至2001年底,迁建学校已竣工交付使用104所,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记者: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是国家在新时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重庆市在这方面发展如何?
  欧:我市为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求,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各种潜力,加快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全市一大批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同时新建普通高中80所、职教中心1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达到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997年的59个增加到9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16个增加到317个,博士后流动站由10个增加到27个,本科专业从10大门类103种220个点增加到11大门类133种330个点。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适应了扩招的需要。2001年,普通高中招收新生11.53万人,在校生达到25.98万人,与1997年相比,招生人数增长了97.1%,在校生人数增长了94%,校均规模比直辖前翻了一番;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77万人,在校生25万人,校均人数比1977年增长了44.64%;普通高校招收研究生0.34万人,招收本专科生6.1万人,在校生达17万人,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207.7%、144%、100.6%。
  记者:要解决好重庆大城市、大农村教育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哪里?
  欧:要解决好重庆大城市、大农村教育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改革。重庆直辖后,我们就把深化教育改革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摆到了重要位置。
  理顺和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行政区划调整后学校划转的平衡过渡,绝大部分区县已建立教育工委,加强了对教育系统党的工作的统一领导。
  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在高等教育方面,新组建的新重庆大学、新西南农业大学、渝西学院、涪陵师范学院及1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始按新的模式运行;到2001年底,全市普通中专已由47所调减为35所,技工学校已由146所调减为71所,职业高中、职业中专由190所调减为157所。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结合“两基”的实施,开展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到目前,全市已调减小学(含教学点)1531所,初级中学4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比1997年分别增长了6.4%和50.2%。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到2001年,全市已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847个,其中幼儿园1248所、普通中小学168所、中等职业学校69所、高校14所(有4所民办高职学院具有学历教育职能),民办教育在校生达到20万人。同时,我们还出台了吸引境内外人士或机构合作办学、投资办学、捐资助学的政策,允许民办学校在保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逐步收回办学成本,并得到滚动发展。
  另外,我们在推进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谐教育模式”、“主动教育模式”、“创造教育模式”、“协同教育模式”、“未来教育模式”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教改科研成果在全市推广。
  记者:众所周知,重庆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请问重庆高校在西部大开发中为促进重庆经济发展做出过哪些贡献?
  欧:教育不仅具有育人功能,而且具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功能。我们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做好教育改革发展,为重庆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同时,加强了教育同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促进了重庆经济发展。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科技实力进一步提高,主要科技指标实现了“八个增长”和“一个突破”。在渝高校1997年科技总经费1.14057亿元,2001年达到2.67786亿元,增长134.78%;1997年科研项目总数2152项,2001年达到2646项,增长22.96%,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97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997年为36项,2001年为58项,增长61.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长7.64%;1997年总共发表论文4416篇,2001年为6103篇,增长38.20%,其中1997年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28篇,2001年为403篇,增长76.75%;1997年申请专利19项,2001年达到52项,增长173.68%;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室由直辖前的31个增加到65个,增长109.68%。在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1997—2001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1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66项,以重庆大学“工业CT技术”、重庆医科大学“高强度聚焦超声波肿瘤治疗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001年,全市大中小学(含幼儿园)教育消费249.77亿元,教育消费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27%;教育消费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总产出达507亿元;教育人均创造的社会价值占全员劳动生产率的7.81%,其贡献的总价值为136.65亿元。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未来10年重庆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欧:“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重庆,必须振兴教育。走向新世纪的重庆,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肩负着实现重庆新的振兴的历史使命。重庆教育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担负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的重任。“十五”期间,重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初步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质量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位居西部地区前列,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建立起由坚实的基础教育、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较为发达的高等教育组成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重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质量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人才培养中心,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科教强市。(附图片)
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市长包叙定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第5版(专页)
专栏:

重庆市十大教育工程
  1.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2.实施三峡库区移民迁校工程。
  3.实施薄弱学校治理工程。
  4.实施示范学校建设工程。
  5.实施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6.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7.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8.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9.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工程。
10.实施教师住宅广厦工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