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有感而发

带着问题去蹲点
王新立
  目前,到基层蹲点、调研的工作组很多。工作组的干部如何带着问题去真抓实干,而不是图形式、走过场,对调查研究能否取得实效至关重要。
  一要深入基层发现问题。一个有责任感的蹲点干部要能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心声,认真听取基层党支部的意见和建议,多渠道倾听和吸收党外人士的各种呼声,并善于从各种声音中归纳出有代表性的、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来;要明辨是非,独具慧眼,真正发现基层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事故隐患。
  二要实事求是对待问题。在发现蹲点单位存在的问题后,是把这些问题隐而不报还是及时向上级反映真实情况,既能反映出一名干部的思想作风,又关系到蹲点目标的实现。有的蹲点干部为巩固自己的蹲点成果,不愿将问题曝光,推卸、搪塞,对上不报,对下不解决,致使一个单位年年蹲点年年不见进步,年年蹲点,年年存在问题,“顽症”长期消除不掉。
  三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蹲点干部要在摸清基层单位和人员思想底数的基础上,与基层主官一道分析当前形势和面临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解决好基层当前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问题。通过解决各类疑难问题,让基层群众体会到上级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党员信箱

外出务工的入党积极分子能否回村入党?
  当前,劳务输出是我村增收的重要措施。去年村干部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现已外出打工了。请问,能否让这些外出务工的入党积极分子回村入党?
  读者 张亮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是,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发生变化(包括调动、参军、上学)后,原所在党组织一般不能发展其入党。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第八条的规定,当入党积极分子调动工作时,调出单位党组织应将他们的入党申请书、培养教育情况和党组织的意见等有关材料,及时转给接受单位党组织,由接受单位党组织进行研究,责成专人同新转来的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了解其思想和各方面的情况,列入本单位入党积极分子名单进行教育培养。
  如果接受单位没有成立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可以与其户口所在地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所在村党组织经过全面地培养、考察,确认其已经具备党员条件时,也可以列为发展对象。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河北东光 干部都有“连心卡”
  本报讯 今年以来,河北东光县统一制发了干部走村入户“连心卡”,做到党员干部人手一册,“连心卡”中载有干部走村入户的具体内容、工作要求和入户情况记录。入户情况记录要求干部如实填写入户姓名、入户时间、入户意见、要求、建议和处理结果等,并规定干部入户时间每月不少于3次。为切实发挥“连心卡”的作用,保证党员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达到转变作风的目的,该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台账,要求把干部入户情况、所办实事好事、解决的难题等详细登记入账,定期进行公示。目前,党员干部共走访农户2万余户,征求意见和建议423条,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3621条,解决各类难点问题378件,帮助新上各类经济项目42个,有20个村兴建了商贸小区。
  (黄友胜)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作风建设访谈录

心系百姓重在落实
——记中共河北省定州市委书记刘成
王常顺 王占祥
  刘成,回族,1954年生,大专学历,河北省高碑店市人。曾任原新城县电力局局长,原新城县副县长、常务副县长,高碑店市常务副市长,定州市常务副市长、市长。2001年1月任中共定州市委书记。
  “情为民乐、利为民谋,用真心对待群众,把真情献给群众,真正让群众高兴、赞成、放心。”——刘成工作手记
爱民情深
在定州市委书记刘成的《民情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在刘成心里,只要是群众关注的,小事也是大事。
  去年8月,中山市场附近居民写信反映市场东口商户侵占道路,阻碍交通,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刘成当即找居民、访商户,实地查看,连夜研究具体措施和整治方案,限时彻底解决。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去年5月,定州市庄头村58户村民因施用化肥造成小麦大幅减产,刘成立即带领有关负责人深入田间,亲自察看,责成市社3天之内筹措资金,将赔偿金全部发放到受害农户手中,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对坑农害农的不法分子一经查处,严惩不贷。
  帮民致富
广大群众最盼望的是发展和致富。刘成和市委“一班人”始终把建设经济强市、增加人民收入、造福定州百姓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他立足定州优势和发展潜力,组织发动全市谋划实施了覆盖定州全境的绿色产业示范区项目,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为全国10个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之一,在河北省率先制定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成40万亩绿色产业示范区。特别是围绕农民增收,盯住餐桌,突出发展蔬菜产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之一。目前,定州蔬菜年销售收入达16亿元。仅此一项,全市农户人均增收430元。
  愿民监督
“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刘成常说,“转变作风,从我做起、以我为准、向我看齐,欢迎全社会监督。”
  去年以来,通过市、乡、村三级扎实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针对群众反映的干部作风漂浮问题,从2001年3月开始,他在全市各级干部中强力推行以“深入群众,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工作前移,靠前指挥”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变“二线遥控指挥”为深入一线抓落实,彻底解决干部“浮躁病”。
  他以身作则,先后深入到全市25个乡镇的一二百个村子,察民情,听民声,摸实情,解民意,坚持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政策宣传贯彻到哪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把问题解决到哪里。
  在他的带动下,定州市4000多名干部“身”入基层办实事,“心”在一线解难题,走访群众6.2万人次,征求意见、建议9万多条,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好事9100多件,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和下岗职工再就业资金4000多万元。老百姓纷纷说,我们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干部知识化莫走样
  本报记者 董宏君
编者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许多高等院校和各类干部培训机构,开展了包括在职学历教育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为建设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广大干部重视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改善,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接受继续教育。但是,目前,也有少数干部片面追求学历、学位,甚至弄虚作假。这些现象损害了国家学历、学位教育的声誉,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对加强和规范干部学历、学位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广大干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诚实学习和刻苦努力求知进取。
“知识化”不等于“文凭化”
  近年来,许多党政干部都具有了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有的在担任领导干部前已经获得了高学位,有的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利用工作之余,凭借自己辛勤的劳动取得了高学位(包括论文学位)。这无疑有利于实现领导干部知识化和专业化。
  然而,近两年来,掀起在九州大地的新一轮“读书热”,却让人不得不产生几分忧虑。这轮“读书热”是高层次的:市委书记、市长读博士、硕士,处长、部门主任读硕士、念本科……各种“研究生班”、“干部证书班”、“干部培训班”在某些干部当中成为热门话题。
  干部注重知识更新和理论素质的提高,繁忙工作之余不忘给自己“充电”,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中央对干部知识化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干部的心目中,中央对干部知识化的要求演变成了对一纸名实不符的文凭的追求。
  报名时车水马龙,授课时门可罗雀,是这轮“读书热”的典型景象。那么,一些公务繁忙的“学员们”能潜心做研究吗?学费是个人掏腰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费公家“埋单”,听课秘书代劳,论文别人“操刀”,答辩更是走过场,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就这样,不仅一些低学历甚至没有学历的干部转眼间成为“知识型干部”,一些本身已具备一定学历的年轻干部也想方设法搞一纸“硕士”、“博士”文凭,以期仕途上的更大发展。
  “读书热”,说到底是“文凭热”。
  “文凭热”的背后据了解,一些省市近两年的高校研究生中,在职人员已超过应届本科生数,而这些人多为处级以上干部和企业主要领导;某省委党校近三年来招收党政干部在职研究生累计达3000多人。对此,许多有识之士连连惊呼:当今硕士、博士产量之高直追“大跃进年代”的放卫星速度,“泡沫文凭”泛滥令人担忧!
  毋庸讳言,“文凭热”的背后,高等院校和干部队伍构成了一对互惠互利的市场供求关系,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投机心理以及社会各方急切的获利心态。
  对一些干部而言,文凭意味着升迁、提拔,在同等考察中高人一筹。有社会学者对所谓“干部文凭”给予了这样的定义:它是一种干部才有便利条件获得的、“合法”但“不合格”的文凭证书;它是目前继续教育中的一种“畸形”现象,和干部权力、利益结合在了一起。一些地方的干部考察办法无形中助长了“文凭热”的风气。一些地区的组织部门不仅存在着“看文凭,不看能力”的情况,在文凭证书的认可上也有不同于教育部门认定的“内部粮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学历文凭和证书,教育部门不承认,但组织部门认可;即使组织部门不承认,但行业内承认;行业内不承认,单位、部门承认……一些地方的政府行为则推波助澜,有个县出台的政府文件中明确规定,把干部参加某专门证书班的学习情况作为组织考察的重要参考依据。
  端正学风踏实做事“变质”的文凭在干部队伍中的泛滥,为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人提供了升官的台阶,对那些诚实学习、忘我工作的人是一个打击,而且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个在职攻读学位的党政干部,如果他的确是一个好学生,很可能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而他要有效地履行领导职能,就很难做一个好学生。
  针对领导干部在职攻读学位的“读书热”现象,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指出:一个称职为民的好领导是不可能同时成为一个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的好学生的。因此,应该严格限制领导干部在职攻读学位。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出规定,严格限制党政干部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
  学习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领导干部对待学习,应该更多一些朴实和真诚,更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注重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追求一张为自己“贴金”的“文凭”。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当今世界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领导者的能力和民族素质的竞争。领导干部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到群众中、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出观点、找办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带领群众走发展之路。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有话直说

监督也是关怀
  监督也是关怀,听起来挺新鲜,似乎还有些疑问,但仔细思索一下,监督就是关怀,关键是看领导是否接受这种“关怀”。
  对领导者进行监督是一个党员、公民和媒体的权利,也可以说是对领导者进行的提醒和警示。大贪官、广西贵港市原副市长李乘龙在被判处死刑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任玉林市委书记五年,没有一个人找我谈过话。如果我在犯错误的时候,有人提醒一下,我也许不会走上死路。”这两句话,自有发人深省之处。但恕我直言,先不说五年中从来没有人对李乘龙监督过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关键是李乘龙对给以监督的人持何种态度。如果李乘龙诚恳、虚心地接受这样的监督,也许他真的不会走上死路,或许至今还在做他的副市长乃至更大的官;如果他刚愎自用、只爱听颂歌而厌恶逆耳之言、甚至闻过则怒,谁又胆敢对他这个土皇帝进行监督呢?
  对领导者进行监督实在是对领导者最大的爱护、最好的帮助。作为一个领导者,能得到人民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应该说是领导者的一种幸福、一种光荣。
  诚然,人民群众和媒体的监督容易被一些领导者误解,因它与某些领导者“只爱听颂歌赞词”的风气大相径庭。不过,把监督当作关怀的领导者,得到的是一服清醒剂,这无论是对党的事业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也是难能可贵的,更是领导者人格高尚的体现。(江苏射阳
许书琴)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送技下乡农民乐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党委、办事处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农机、农技、林果、黄烟等方面的农业技术员,深入村户、田间地头,传授最新农业技术,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深受群众欢迎。图片为该街道黄烟生产技术员(右二)在向烟农讲解托盘育苗技术。刘金科摄影报道
  4月中旬以来,湖南省古丈县野竹乡在全州率先推行“两推一选”制度,民主测评推选支部书记,要求每个村民党员参加村民代表议事会,每个党员联系一户困难户或科技示范户。
  图片为新当选的支部副书记周吾华(左)为自己联系户指导花卉盆景嫁接技术。彭南科 石立新摄影报道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有话直说

警惕另一种贿赂
  “雅贿”,说到底也是贿赂。只是这种贿赂裹着糖衣,不是那么赤裸裸的权钱交易。
  “雅贿”大部分是投其所好,择“嗜”而贿。因而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格外留意自己的嗜好。
  据载,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孙仪嗜好吃鱼,鲁国的人都要买鱼争着给他送,公孙仪却拒不接受,就:“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非分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非分接受别人的鱼,就要依照他的意思办事,‘必有下人之色’,不仅有损操守,还可能犯法、触犯刑律,那么我的宰相职务将被罢免。如果不非分接受鱼就不会被免去宰相,我还可以用自己的薪俸去买鱼吃。”
  道理很简单。嗜好人人皆有,何须注意?其实,这里指要注意嗜好的,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掌握一定职权的人。陈希同爱好摄影,还不时有作品见诸报端,确实摄影水平不低。于是,抱着各种目的的人给他送去了不同类型的高档相机,以致后来他被没收的赃物中有一堆照相机最引人注目。位居江西省副省长的胡长清喜好书法,且有一定功底。于是南昌城里“慕名”前来求条幅的络绎不绝,书法成为胡长清卖权的工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胡长清东窗事发后,南昌城里兴起了一股“铲字风”。
  俗话说“投其所好”。可以想见,要博得位高权重者的好感,从“嗜好”下手是最容易得逞的。难怪行贿高手、拉干部“下水”的“能人”赖昌星“感慨”:天不怕地不怕,“制度再严我也不怕,最怕的是领导干部没有爱好”。不是说当官的不能有嗜好,而是这嗜好不要成为赖氏之流要钻的空子。所以,那些有职有权者正视自己的嗜好,不妨从公孙仪的故事中领悟辩证法,学点宰相之智。(河南安阳 郝相明 王军 崔现吉)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农户 大棚 课堂
 村干部新的“三点一线”
  ——对大连市部分乡镇、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潘卫科
  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也好,为农民送科技下乡也罢,这些事情归结到一点都是乡村干部在替农民们付出辛苦和汗水。而当干部们忙活完“别人”的事情,从贫困群众的家里、从农民大棚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反过来思考着一个“个人问题”:作为一名村干部能不能当好“三个代表”和怎样当好“三个代表”。
  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悄悄告诉他们:农业生产光靠观天象已经落伍了,凭经验办事难免要走弯路。要适应新形势,个人充电不是小事一桩了。
  这次村级“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开始后,各地区各单位都把集中学习培训列为“学教”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无论以哪种方式学习,也不论学习多长时间,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村干部而言仅仅是“师傅领进门”,真正的学习充电还靠村干部自己,学习的路也相当的漫长。
  庄河市一位乡领导告诉记者,“学教”活动开展以来,他们那里已有一半的村干部买了电脑。村干部们说,大棚管理都微机化了,我们再不懂电脑哪行?记者还听到这么一件事:有一村支书到市里去办事,偶然听说法院正在判一个案子,于是,他悄悄溜进法庭旁听起来。他说,我不是好奇,而是想通过看法官判案子,学一点安全知识。旅顺口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农业科技“长城博士工作站”,这里原本是一个推广农业科技的实验基地,如今,却“变”成了村干部学习充电的课堂,区里定期邀请沈阳农大的专家教授为村干部和农民技术员上课。除了学习农业专业知识外,区里还以“知识共建”为载体,把全区镇街、村组驻地单位的知识资源统一纳入到全区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村校共建、军民共建、镇街共建等形式,帮助村干部多学一点学得全一点……
  二十里堡镇刘半沟村村委会主任王善智原是私营企业主,只读过小学。当村主任后,他想,自己虽然没读几天书,但搞经济不是也挣大钱了吗?在“三个代表”学教中,特别是在帮助农民研究发展经济思路过程中,他感到知识水平明显不足。于是他从补习基础文化开始,一边学文化,一边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领导管理科学。他说,当村干部,不光要为群众当搂钱的耙子,还要学会用知识挣钱,让知识变钱。
  村干部学风的转变,激发了农民们的学习热情。建图书馆,订阅科技书报,办村民讲坛已蔚成风气。丰荣街道办事处与各村及党员中心户全部建立了计算机网络,古城社区分别在社区、居民小区、村民小组建立了农民夜校、农民学习活动室和居民学习中心户,形成了较完备的学习网络。
  谈起村干部的变化,不少农民说,过去村干部“下了麻将桌进酒店,出了酒楼钻被窝”,现在却是“访完农户进大棚,出了大棚上学堂”。虽然都是“三点一线”,但发生了质的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