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翻耕、裸露休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挖割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内容。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以在减少生产投入的前提下,提高土地产出率,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显示了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改革传统的耕作方法,推进保护性耕作,是治理沙尘暴的重要措施。但保护性耕作是个新事物,我们特组织编发这期专版,希望对提高人们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有所帮助。——编者
旱地农业的希望所在
农业部副部长 张宝文
  目前,我国三北地区的旱地农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翻耕为主的耕作制度,已不能适应既要发展生产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我国旱地农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灾害频繁,产量低而不稳。我国北方15省区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区农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5%。这些地区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而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旱灾频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灾害。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猖獗。据统计,我国发生沙尘暴次数逐年上升,沙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传统的耕作技术——铧式犁翻地、土壤裸露休闲,不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采取既能提高产量,又保土、保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翻耕、裸露休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实质是依靠作物残茬覆盖,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避免沙尘暴和秸秆焚烧;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高产、低耗、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该技术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四项主要内容。
  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植树造林、防止草原退化、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是人类可以用来治理沙尘暴的三个重要手段。我国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忽视了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沙尘暴中的沙尘除了来自沙漠、荒山外,经过翻耕的疏松的表土是最大的来源。沙尘暴的形成,除了与风力、气温因素有关外,与土壤表层状况也有关。在这些因素当中,只有土壤表层状况可以人为控制。因此,改革传统的耕作方法,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是治理沙尘暴的重要措施。
  为解决北方干旱缺水、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猖獗的问题,我国的广大农业和农机工作者从6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缺少配套机具,这些技术都没能充分发挥保护性耕作的综合效益。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家和农业部有关科研项目支持下,比较系统地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尤其是山西省农机管理部门和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合作在全省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试验区,经过近10年的连续试验,已成功地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年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体系。
  农业部正分两个阶段有重点地在北方旱区逐步推进保护性耕作,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力求从耕作制度上治理沙尘暴。第一阶段:从2002—2005年,以京津地区为核心建立两条保护性耕作带,一条是环京津保护性耕作带,另一条是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沙尘源头保护性耕作带。第二阶段:在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计划用7—10年的时间,基本上在北方旱作区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沙尘暴成因及防御策略
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 路明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把防治沙尘暴的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沙尘暴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为大风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导致严重风蚀的结果。我国传统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对土壤多次耕翻、耙耱,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土壤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根源。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有误区,认为防御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认为沙尘暴就是沙漠里的沙粒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有认识到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微细颗粒,而这些微细颗粒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草原;二是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环京津防沙、治沙项目,都只重视植树造林。
  两个认识误区,导致防御沙尘暴工作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林带只是防御沙尘暴的一个措施,即设立风障。防御沙尘暴最主要的措施是地面覆盖。沙尘暴重点发生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是森林地带,造林效果一般不好:树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保留下来的也多是“小老头树”。
  2001年由农业部资助,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鱼儿山镇南岗村进行了1100亩的免耕试验,成效显著。通过实验,不但看到了免耕治理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发现免耕种植具有较大的增产、节本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降低种地成本。免耕播种减去了传统耕作的耕翻、耙耱和整地等3个环节,每亩节约费用18—20元。(2)保墒蓄水、苗全苗壮。免耕播种土壤翻动较小,有利于保蓄土壤水分。免耕播种比传统播种提前出苗7—15天,苗全苗壮。(3)小麦增产。免耕种植小麦产量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率达45.48%。
  裸露、疏松、干燥的土地暴露在大风天气中,风蚀和沙尘就会发生。这是由于传统耕作、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造成的。风蚀中粗粒子在距土壤表面高度1—2米范围移动。但是,许多细小颗粒悬浮于风中,顺风位移到几百公里以外,形成大的尘埃团并引起空气质量问题。悬浮颗粒对空气和土壤质量破坏很大。扬尘使能见度降低、污染空气、损坏财物、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些细小粒子是土壤中最肥沃的部分,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是原土壤的两倍。减少和控制农田风蚀主要是利用生长的作物和作物残茬保护农田。
  防御沙尘暴有两个原则,一是减少直接作用于土粒的风力;二是改善土壤表面状况,提高土壤抵御风蚀能力或限制土壤颗粒运动。据此,防御沙尘暴的主要措施就是推广免耕法。免耕法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留于地表的一种耕作体系,是一种改良的、集约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耕作方法。免耕法耕作体系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耙耱、整地等。作物残留物覆盖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风力,减少风对土壤的作用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保护性耕作:让农田不再裸露
卓宏勇
  在我们的印象中仿佛一提到北京的沙尘治理就是植树种草。但近日笔者从农业部在山西临汾、长治两市举行的保护性耕作现场会上了解到,北京市地区防治沙尘暴,不仅要坚持植树种草,还要在环京津旱作农业区进行保护性耕作。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高焕文教授介绍说,我们可以在山坡上植树种草,但是只要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还有裸露的农田没有治理,沙尘暴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他说,要解决农田冬春裸露易起沙尘的问题,有必要推广与全面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法不同的保护性耕作,以庄稼的秸秆、根茬覆盖土壤,可以起到和种草种树相近的防沙治沙效果,保护性耕作与植树种草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沙尘暴问题。
  保护性耕作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由于过度耕作,导致黑风暴横扫美国大陆,成千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几千万亩良田遭到破坏。而土壤表面有农作物残茬覆盖的地方,表层土却被保留下来,这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
  美国30年代以后,在西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大都在采用这种耕作新技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都已相当完善。
  我国北方旱区“十年九旱”,传统的以深耕深翻为特点的铧式犁耕作法在持续干旱、地表疏松的情况下极易造成风蚀沙化,沙尘暴日益猖獗。
  据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王智才介绍,现在农业部正在推广的保护性耕作对此进行了重大变革,它通过机械化手段进行复式作业,不耕地即可播种,减少了翻地的次数,也就减少了土地裸露的时间。保护性耕作还通过机具把秸秆粉碎覆盖地表,既可避免农民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根茬又可固土,减少风沙扬尘,减少了大风刮沙尘量60%左右,抑制沙尘暴。通过在山西省11个地(市)的30多个县(市)170多万亩耕地上的应用表明,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不再裸露,北京的天将更蓝。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昌江芒果俏销四方
  本报讯 日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抵京推介名优特水果,30吨优质芒果、无公害香蕉一销而空。
  昌江县被称为“芒果之乡”,有1000多年人工种植芒果的历史,现有芒果面积10.16万亩,品种49个,位居全国三大芒果大县行列,是海南省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品质最优的芒果大县,目前已进入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经营的新时期,国内外一大批客商投资其中,建立了恒泰、海昌等40多个生产基地及数千个农民专业户芒果庄园。芒果于4月底至6月初大量上市。
  (夏冬)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五常大米”证明商标带来亿元效益
  本报讯 “五常大米”证明商标让哈尔滨市所辖的五常市农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今年的收入将比去年增加1亿元。
  五常市大米协会在哈尔滨市工商局指导下,于1997年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可保护原产地名称的证明商标,前不久获正式核准注册。据悉,“五常大米”是黑龙江省第一个证明商标,也是国内目前仅有的200余个证明商标中继“天津小站稻”之后的第二个大米商标。据介绍,根据产品的品质特征,国家工商局商标局对“五常大米”证明商标使用地域作了明确划定,范围覆盖了五常市150万亩大米产区。(韩惠敏 杨兴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牛保姆”俏宁都
许万里
  最近,江西省宁都县湛田乡新田村小组农民王群生老人接受了本村5户农民耕牛“入托”,由此,他成了村里的“牛保姆”。如今在宁都,像王群生这样的“牛保姆”已有300多人,他们越来越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宁都县是个农业大县,有70多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约60万人。农户几乎家家都有一头耕牛,每天早晚必须派一人去放牛,而现在农村多为三口之家,孩子要上学,放牛得由父母亲自去做。大人放牛,“大材小用”,很不合算。同时,每个村都有一些年老体弱的老人,种田体力吃不消,生活较困难。
  于是,便有人雇请这些老人放牛,每天2元钱,一个月60元,按目前农村劳力价格计算,体壮身强的农民只需3至4天即可赚到60元。而一位老人只需放上3至5头牛,不用再种田,生活也不愁,轻松又实惠。牛儿“入托”,双方互惠互利,深受农民欢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范堆相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治理生态环境是山西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必须结合山西的实际,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子。
  全省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0.13公顷,如果每个农户按五口人计算,每户农民拥有土地仅0.65公顷,属超小规模经营。近几年,我省从澳大利亚引进了保护性耕作作业机械的关键技术,经消化吸收后,生产了与中小型动力配套的小麦、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设备。这些设备可以适应山西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在不同区域选择代表性比较强的地方,建立了不同耕作制度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探索不同区域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和办法,逐步形成和确立了适合黄土丘陵区、高寒风沙区、盆地灌溉区的小麦、玉米、豆类和杂粮一年一作、两年三作及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体系基本覆盖了全省不同类型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十年来,我省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发展规模由小到大,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坚持典型引路和示范先行。我们在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把培育典型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培育树立了1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典型。这些典型无论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上都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实行政策激励,利益驱动。一是科学指导,先后下发了关于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和10年发展规划。二是资金上给予扶持,省财政每年拿出3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保护性耕作农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体系。保护性耕作农业依靠传统手工作业难以实现,必须采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这就要求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们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建立了10个县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服务站,为广大农民示范作业并提供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服务。同时,发挥国家和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对购买作业机具提供适当补助,培育和发展了1000多个保护性耕作农机专业户,初步形成了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以专业户为主体的保护性耕作服务组织,有效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经过努力,我们初步实现了以农业节本增效为前提,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的新格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西省大力推广使用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有力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图为三行玉米免耕播种机正在田间作业。(李洪文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提高认识 加快推广
居宝言
  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农民接受保护性耕作这一新技术。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宣传、组织培训,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等手段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二是农机和农艺结合问题。实践已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建立在先进机具上的技术,以手工作业为主的耕作技术无法大面积推广,必须以机械化手段代替手工劳动才能充分显示出保护性耕作的综合效益;
  三是完善技术体系问题。要组织科研力量认真研究和探索,综合农艺、农机、生物技术,加强技术集成,不断完善不同类型区、不同种植制度条件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搞好已有机具的选型和完善,因地制宜地研制开发新机具,满足农民的需求,适应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要求;
  四是加快推广应用问题。根据我国人均土地规模较小的实际情况,应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户、乡村农机队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借鉴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的模式,积极探索大中型保护性耕作机具,如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跨区作业的可能性,提高机械利用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内丘大力发展林果业
  本报讯 近年来,河北省内丘县大力开展以片麻岩开发为主的大规模的治山和以种植果树为主的造林活动。目前,全县已治理山场33.2万亩,林果业基地达19万亩。去年干鲜果品产量达8200吨,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
  内丘县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3,山场面积达61.4万亩,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片麻岩面积就达47.1万亩,这是发展林果业的先天优势。内丘县在林果业开发中注重品牌效应,创出了以“富岗”牌为主的一批优质果品。“富岗”牌苹果成为河北省第一个苹果注册商标。(李学德)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乡里怕来“调茶组”
史滨
  最近,一位在茶乡工作的朋友和我谈心时说:“每当春夏之交,茶叶上市季节,到咱们这里来的调查组特别多,名为调查,实为‘调茶’,吃吃喝喝,临走还要带几桶茶叶走,真是赔不起呀!”
  这位朋友的话道出了茶乡干部群众的苦衷。清明前后,茶叶初上市,人们都想尝个新鲜,茶乡的同志对来的客人都要奉上一杯香气扑鼻的新茶招待,其情融融。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领导机关干部,平时很少下乡,却在茶季频频光顾乡村,开个座谈会,听听汇报,然后每人少不了带两斤茶叶打道回府。有的甚至带着茶桶,直接到茶厂“买茶”,小桶四五斤,大桶一二十斤,临走大桶小桶都装满,讲是买茶却不付款,打个白条走人(有的连白条也不打),茶农对此有苦难言。
  不是说茶季领导机关的干部不能下乡,茶农们也盼干部们下乡,帮他们排忧解难,帮他们科学采茶、制茶,帮他们联系茶叶销路,帮他们疏通市场渠道……他们欢迎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办事组”,怕的是白吃白喝白拿的“调茶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购买农资提防上当编辑同志:
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由于没有“防范”意识和辨假能力,不是买到了假农资,就是高价买了低质农资。
  为此,笔者根据有关业内人士提供的经验,提醒农民朋友,购买农资要多长几个心眼:
  一、学习“农资”知识,提高识假能力;二、到定点单位购买。最好是到一些国家规定单位去购买,如农资公司、生产公司、种子公司等。如果有人上门推销农资,一定要看他持有的代理证书等,如无代理证书,再便宜也不要买;三、考虑“农资”来源,不贪图便宜;四、检验“农资”说明,避免“农资”过期。购买农资要检验是否有合格证或销售许可证,如果没有,则不要购买。同时要注意出厂日期、保质期,若已过期,即使有合格证,也不能购买。
  (薄志红 冯达圣)


返回顶部